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7、6》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十几减8、7、6》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十几减8、7、6》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点还是运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8、7、6.课本通过买风车的情景图,围绕“12个风车,买走的重了8个,还剩几个?”这一问题,探讨“12-8”的计算方法;通过小朋友观察金鱼图,引出“13-7”和“13-6”的计算。
由于有前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基础,因此学生会很自然地采用“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法计算十几减8、7、6。
在例题3的配套练习做一做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和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两道减法算式,这里教师要结合计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一图两式是:总数减去虚线一边的数,就得到虚线另一边的数。
这样的数量关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来理解,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十几减9时,已经对“想加算减”与“破十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运用,学生在学习十几减8、7、6时,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进行迁移,自主探究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而在理解减法的意义上,则需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去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针对“风车和金鱼”的情景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8、7、6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8、7、6。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比赛)15-9= 17-9= 12-9= 13-9= 8+6= 8+3= 8+7= 8+4= 7+6=【设计意图:通过口算比赛复习上节内容,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二、新授课1.出示课本第13页例2图引言:昨天小朋友们在游乐园买了许多漂亮的气球。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十几减8、7、6教学反思十几减8、7、6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7,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7,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教学时从复习8加几的口算入手,通过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开火车口算十几减9,并选取两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学例题。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2这节课是在上完十几减9的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体会比较深刻。
1、我先复习十几减9的算法、分组讨论算法、示范算法、总结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
上这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选择算法,然后反馈交流,再来计算的。
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
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希望对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有所帮助,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1】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一年级下数学书第13-14页教学目标:1.以“风车”“金鱼”为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并引导学生比较与优化方法,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十几减8、7、6”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7、6”。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8、7、6”的计算算理教学用具:口算卡片、实物投影、图片、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1) 16-6-2=() 13-3-4=()(2)10-8+4=() 10-7+7=()(3)8+()=12 7+()=132、出示花朵图。
问:1)从12朵花里拿走9朵,你想怎么拿?为什么?2)还剩多少朵?(设计理念:1、让学生会计算拆数,为十几减8、7、6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准备。
2、让学生再次加深破十和连减的算理,让学生有意识的明白计算的多样性,从而在讲8和7、6时,学生自然就会多样去想算法,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新授十几减8(例2)出示例2主题图1、收集信息,回答问题1). 在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到前面边指边说吗?2).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3). 你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4). 要求“还剩几个”你能解答吗?5).你是怎么算出答案出来的?把你的算法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2. 自主探究、比较算理并优化1)让学生主动向全班汇报他的想法,师结合课件也可以适时引导生(见课件)2)让生自己说说:哪种方法更好?你更喜欢哪种?3)师小结:破十法、连减法和想加算减法,都有他的优势,小朋友觉得哪种方法更快就用哪种。
2 十几减8、7、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1课时十几减8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十几减8。
(教材第13页例2)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破十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下面这些题你会计算吗?11-9=8+7=5+6=14-9=8+5=7+4=16-9=7+7=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答案。
二、学习新课教学教材第13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例2情境图)(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从图中我们能知道什么?(教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点名学生回答)学生汇报:①熊猫一共做了12个风车。
②小朋友要买8个风车。
师:根据已知信息,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回答“还剩几个风车”并板书课题:十几减8)课件显示文字:有12个风车,卖了8个,还剩几个?通过观察感知,解决问题。
还剩几个风车,你是怎么想的,请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派代表汇报)小组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2-8=。
(2)探索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师:如何计算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罗列出来)学生在回答前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①借助摆学具(如小棒)算出答案。
②看图,用点数的方法算出答案。
③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2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4,所以12-8=4。
教师板书:10-8=22+2=4④用“想加算减”算出答案。
因为看到这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8+4=12,所以可以这样算出差,12-8=4。
板书:8+4=2 12-8=4⑤连减的方法算出答案。
《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
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
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
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学生自由表述他们的想法,一方面使他们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明确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十几减8、7、6(一)》教学反思2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
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
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
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8、7、6(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8、7、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材,具体章节为第67页至第6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包括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十几减8、7、6的计算题目,并能够理解退位减法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退位操作。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退位减法计算十几减8、7、6的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比如购物时找零钱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退位减法的实际应用。
2. 讲解退位减法原理:然后我会在黑板上用粉笔讲解退位减法的基本原理,如何进行退位操作,以及为什么要进行退位。
3.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比如十几减8、7、6的计算题目,我会逐步演示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我的思路一起思考。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立即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我会挑选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5. 小组合作: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和解答题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和十几减8、7、6的计算公式。
我会用清晰的文字和简洁的图示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2减815减718减6答案:12减8等于415减7等于818减6等于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讲解得清晰明了,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退位减法题目,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十几减8、7、6》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点还是运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8、7、6.课本通过买风车的情景图,围绕“12个风车,买走的重了8个,还剩几个?”这一问题,探讨“12-8”的计算方法;通过小朋友观察金鱼图,引出“13-7”和“13-6”的计算。
由于有前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基础,因此学生会很自然地采用“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法计算十几减8、7、6。
在例题3的配套练习做一做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和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两道减法算式,这里教师要结合计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一图两式是:总数减去虚线一边的数,就得到虚线另一边的数。
这样的数量关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来理解,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十几减9时,已经对“想加算减”与“破十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运用,学生在学习十几减8、7、6时,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进行迁移,自主探究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而在理解减法的意义上,则需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去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针对“风车和金鱼”的情景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8、7、6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8、7、6。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比赛)15-9= 17-9= 12-9= 13-9= 8+6= 8+3= 8+7= 8+4= 7+6=【设计意图:通过口算比赛复习上节内容,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二、新授课1.出示课本第13页例2图引言:昨天小朋友们在游乐园买了许多漂亮的气球。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7、6》教学反思1、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7、6》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
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
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
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习,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2、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几》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十几减几》,要求学生在经历他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的基础上,能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为了体现课标所倡导的“把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的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充分发挥教材提供的《小猫观鱼》图的作用,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还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首先,我让学生整体观察主题图,并与同桌交流,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在反馈时,大部分学生说“有5条黑金鱼,8条花金鱼”,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这两条信息最直观,但与本节课的要求不符合,这点我早就预料到了。
所以在学生交流时,我早已把图中的条件以两个层次出现在黑板上了。
(1)鱼缸中有花金鱼和黑金鱼共13条,其中花的有8条。
(2)花金鱼和黑金鱼共13条,我首先引导学生解决(1),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举起了小手,异口同声的说:黑金鱼有多少条?当学生列式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由于算法多样化在我班学生中难以得到体现,本节课我打算加大引导力度,其目的不是为了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算,是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十几减8、7、6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运算方法。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数学知识。
2.能够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法。
2.课堂练习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知识
教师用实物或数字卡片等教具,让学生感受十几减8、7、6的数学概
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运算。
2.讲解退位减法的概念
教师通过实物或数字卡片等教具,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3.进行课堂练习
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运算方法。
4.课堂总结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设计合理,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运算方法。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及时进行调整和帮助。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7、6》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7、6》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通过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8、7、6的运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材中,我们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十几减8、7、6的运算规律,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个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数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加减法运算基础。
但是,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还不足以支持长时间的课堂学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计算十几减8、7、6的运算,并且能够理解这个运算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的引导和练习的巩固,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8、7、6的运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这个运算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计算十几减8、7、6的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十几减8、7、6的运算规律,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实例引导、小组合作、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实物、黑板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学习十几减8、7、6的运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十几减8、7、6的学习。
2.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十几减8、7、6的运算规律。
3.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十几减8、7、6的运算方法。
4.总结: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巩固学生对十几减8、7、6的运算方法的理解。
《十几减8、7、6 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上周在一年级一班上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十几减8、7、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并掌握十几减8、7、6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把十几减几的计算教学蕴含在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
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在抢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出示了一幅笑脸图(每次我对学生的奖励就是发一张笑脸的贴画,学生特别的喜欢),动画设计圈起其中的9个,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复习十几减9),学生很顺利的解决了。
还是同样的一副笑脸图圈起了7个(迁移新授——十几减7),又怎样提出问题列算式?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新知识点,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是在学生顺利解决十几减9的问题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并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算理,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进而我又出示了一组帮助养鸡场叔叔阿姨解决十几减8及找寻宝物解决十几减6的问题,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
在新授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
二、在教学中时时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根据教材赛跑分组的情境图,我这样设计了第二环节:有8个跑道,15个人分为两组,第一组9人是否可以?课前我已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了简单的浏览,学生把15人分为了8人和7人两组,也有同学分为了9人和6人两组,我抛出这个问题后,一些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可以分成9人和6人两组。
小学数学《十几减8、7、6》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回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节教学十几减9的让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
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
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
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学生自由表述他们的想法,一一方面使他们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另一一方面又使学生明确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小学数学《十几减8、7、6》教学反思(二)1、探究规律时应从之前学习的“凑十法”和“破十法”入手,摆一摆小棒,让学生从具象再到抽象,能更加理解算理。
2、在用不同的方法做三道计算题时,学生对十几减9的两种方法已经很熟练,应快速讨论算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寻找破十法与规律的联系上,让学生更加理解算理,推出规律。
在数运算教学课堂中,老师们都懂得要加大计算量,然而,我们还需思考:加大计算量,目的何在?在以往的经验中我们认为计算量大则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起到巩固的作用。
《十几减8》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
“十几减8”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减9”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因此十几减8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是难事。
学生基本上都能利用知识的迁移正确计算。
设计教学时,导入环节,我通过两组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回忆“十几减9”的算法,为教学“十几减8”打下基础。
探索“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汇报,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十几减8的算理和算法,并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多种方法计算出结果。
但是在讨论交流环节,学生对于这几种算法的算理都能感悟,但是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示出来,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法,我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大量的时间用在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算理上,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我明白了,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整理,引导学生选出最优
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不会用儿童语言,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性比较单调。
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今后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同时也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十几减8、7、6》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十几减8、7、6的算理,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活动,培养合作交流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十几减8、7、6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应的教学图片。
2. 准备若干小组学习用的文具和玩具。
3. 准备一些练习题和测试题以供课后练习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出示动画小猪图片:同砚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可爱的小猪,我们一起和它进入我们的教室好吗?(设计意图:利用动画小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问题:小猪开了一家店,今天刚开业,可是店里的货物被其他小动物们拿走了,小猪很着急,你知道是谁拿走的吗?它们拿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小松鼠拿走了8个桃子,此刻店里还剩下6个桃子。
4. 提问:小松鼠拿走了8个桃子,店里剩下6个桃子,你们会算式吗?算式是什么呢?谁来试一试?5. 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1. 教师明确本节课的课题《十几减8、7、6》并指出课题内容。
2. 组织学生利用小棒等材料进行计算并尝试得出结果。
3. 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并提问:你是怎么计算的?4. 请其他同砚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5. 教师总结并板书:十几减8的算式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最大的减法开始,逐步减下去,直到得出结果。
同时也可以利用破十法、连减法等方法进行计算。
6.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十几减7、6的算法,并请学生上台演示。
7. 教师提问:你们还有其他的算法吗?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三)稳固练习1. 出示图片:小猪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准备了一些礼物送给你们,你们想不想要啊?但是得到礼物有一个条件,就是算对题目。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十几减8、7、6 第四课时》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2十几减8、7、6 第四课时
《十几减7、6》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前两部分知识学生学习的比较顺利,掌握的比较好,总结规律稍有困难但在提醒之下能总结出来。
鉴于此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就加大了难度,在主题图的出示时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目的是为例5和例6的解决问题做铺垫。
结果课堂非常沉闷,学生只有几个同学会提问题,其他同学都沉默不语;在总结减7的规律和减6的规律时,学生更是不知从何考虑,回答的问题没有抓住重点,规律也总结的不太顺利。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1、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不妥当的,学生刚开学几天,知识遗忘了很多,连续性不强。
提问题也是学生的难点,学生确实感到很困难而无从入手,只能选择沉默。
需要经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学会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2、在总结减7的规律和减6的规律时,课件出示的题目太笼统,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是情有可原的,教师应给予适当引导,是学生的观察有的放矢才能更快更好地抓住重点,及时总结出规律。
总之,在备课时多考虑学生情况,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要求,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虽然书本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但是孩子们似乎对前面两种方法很难理解,所以,课堂上当有学生列出15-8这一算式后,我就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发现许多孩子知道答案是7,但说不上来是怎么计算的。
能说上两句的,是这样两种方法:一是15可以分成8和7,所以15减8等于7;二是想到了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这也就是书本上的第三种方法。
至于书本上的前两种方法没有一个孩子提出来,于是我就结合书本上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理解,但是尽管如此,许多孩子还是不能接受,在后来的《一课一练》的练习中就暴露出来了。
总之,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二: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小比赛,通过口报得数、小组开火车的竞赛方式导入,在紧张的比赛情绪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
这部分没有直接出示茄子先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观察桌子上有多把喇叭。
我满心欢喜的想到学生肯定会说一共有15把。
结果学生却出乎意料的说:一共有5把。
我想这肯定是个思想不集中的孩子。
于是我让他坐下,说:好好看看。
再请一位:一共有10把。
当时心里很生气:孩子们怎么这样?于是我也没多想就归结到没有注意观察。
《十几减8、7、6》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
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
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
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习,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