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必修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必修一:《文言文阅读》2. 必修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3. 必修三:《古代文学阅读》4. 必修四:《现代文学阅读》5. 必修五:《修辞学与鉴赏》三、教学方法1. 导入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兴趣,向学生介绍每一课的主题和目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图表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 阅读指导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程度,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提高阅读水平。
5.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范文,指导学生进行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学步骤必修一:《文言文阅读》1. 第一课:《深泽县亲友团》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阅读:讲解生词和词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讨论: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写作:以课文为基础,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
2. 第二课:《岳阳楼记》导入:播放岳阳楼景点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学生阅读课文,讲解课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结构。
讨论: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想。
写作:以岳阳楼为题材,写一篇游记,描述自己的游览经历和感受。
必修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1. 第一课:《父亲》导入:让学生形象化地描述自己的父亲。
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讨论: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写作: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感恩日记,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 第二课:《寻找十七岁的自己》导入:分享学生自己的成长经历,引起对课文的共鸣。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文本研习)《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任务型作文的具体写作认识该型作文的操作性特征以及作文属性。
2.通过化整为零在关键节点训练完成说服一个人的任务,进而训练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语言与思维的双重练习提升作文的美感和质感。
2学情分析1.基础:高二学生,接触过议论文,特别是在学考后,应该接触理性思辨的内容。
2.问题: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条理性和丰富性较差,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载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具体的语境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具体命题(任务),可以聚合思维,提升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思维展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难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保持作文的语言、内容的质感和美感。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温故知新1.试题回放“我家租房收多少钱我都心里有数,那些钱够我吃三辈子了,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只要会收房租就行了。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这话的是初中男生小虎。
小虎最近经常闹着辍学。
老师都管不了,问及不想上学的原因,小虎说出了以上这番话。
原来小虎家有14套房,在北京有这么多房,足够让一家人不愁吃穿。
小虎一家平时住在城里,周末到郊区260多平米的大房子去度假。
另外12套房都租出去了。
小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他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想法?请以同龄人的身份,给小虎写封信,谈谈你的观点。
屏幕展示并请学生读题。
2.学情呈现。
记叙文写作指导——要有描写意识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记叙文中在叙述里插入描写的意识;2、通过实例使学生把握几种常见的描写技法。
教学方法:比较法、诵读法、合作探讨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如何写好描写的文字?必修四写作指导提供了角度与方法:要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要抓住描写所传达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感;还要熟练掌握描写的基本手法。
二、佳作欣赏阅读范文《母爱默默地》与《妈妈的泪腺》,找出描写较好的句子来赏析,本节课我们将以积分的形式来看看最后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我们记叙文写得最多,但大部分同学最缺乏的就是描写意识,写出的文章以平淡的叙述为主,写出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写出的景物平淡无奇、无味,文章如同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意境的创造。
三、技法指导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腥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例一)沙沙,沙沙,起风了,微风徐来,像一面透明的纱巾,轻拂在我的脸上,舒服极了。
迎着风深深呼吸。
然后仔细辨别,风儿夹着泥土淡淡的芬芳、小草翠绿的气息,使我的心胸一下子开朗起来。
再闻闻,这味儿还有点儿甜呢。
啊,风渐渐地大了,顺着“呼呼”的响声寻去,远山脚下,一层白色的海涛涌过来。
(例二)【技法1】:五觉法[说明]"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
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的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青色。
“情景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熟知并理解情景关系的几种相关术语。
2、能准确判断并分析情景术语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并能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一、概念区分:情与景“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移情入景、因情设景情与景“内在关系”:(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正衬)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二、名句辨析判断以下诗句的情景关系,并简述理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三、高考情景关系典型题型(1)请简要赏析某一句(写景句)(2)某一联(或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3)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4)某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某种的?请作简要分析。
(5)作者在诗的某句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四、思路点拨第一步:明关系(有反衬关系的要强调)第二步:析诗景,悟诗境(可以用“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作答)第三步:理诗情五、明景解情,牛刀小试以晏殊《蝶恋花》为例,要求各小组从情景关系角度拟题并作答。
“槛菊愁烟兰泣露”——移情入景“燕子双飞去”——反衬,乐景衬哀情“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移情入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触景生情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011年全国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参考答案】(步骤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抒哀情(步骤二)诗人看到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景物凄凉败落,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当年秦国何等的强盛,不由生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写作指导文学短评的写作》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
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掌握文学短评的基本写法:作品内容分析、技法分析和价值评价;
2、能就浅显的新诗作品进行精短。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诗的理解能力较低,比较熟悉的是诗歌意象的部分,这可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3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
2、难点:目标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会看文学么?多半不看。
为什么?太高大上,看不懂。
有些确实写得很难看懂,太多奇奇怪怪的术语,或者玄之又玄的议论,让人望而生畏。
但并非所有文学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一种简易的新诗方法,让大家不只是能看懂,更能够自己写。
(二)写什么?
【示例】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问题探讨)《写作指导要有描写意识》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探究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2.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抒发内心情感。
2学情分析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在作文的发展等级中明确要求要“有文采”,但就这几年的教学实际来看,文采欠缺是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看到一个题目,学生能在审题之后有了一个构思,其中也不乏深刻的立意、精巧的构思、新颖的结构,但终归手中之笔不能畅达胸中之意,手中之竹并不等同于胸中之竹,写出的内容与设想之间总有很大差距,其中语句枯燥、呆板、无神是大多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
许多学生记叙文干枯,没有描写意识,只是事情的概述,缺少细节描写,因此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角度和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重点难点
1.探究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2.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抒发内心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要有描写意识
请你猜猜他是谁?
他是节目主持人,大家都认识他。
他的脸很有特点,嘴也长得与众不同,他的头发造型很时尚。
他是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样子长得挺滑稽:高高的个子,两条腿瘦得像两根火柴棒;一张马脸,额头宽宽的,仿佛能停得下一辆小轿车;眼睛有点小,一笑起来就变成一条细缝;他的嘴巴特别大,吞下一个驼鸟蛋准没问题。
哦!对了,他留着狮子一般的卷发,还精心染了几缕黄色,还以为帅呆了,他最擅长使用“兰花指”……。
获奖作文指导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获奖作文的特点和要求,掌握获奖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获奖作文的特点和要求,掌握获奖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获奖作文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获奖作文的特点和要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 概念讲解。
通过讲解获奖作文的写作要求和技巧,让学生了解获奖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包括选题、构思、写作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
3. 案例分析。
选择一篇获奖作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4. 课堂练习。
让学生进行获奖作文的写作练习,可以选择一些话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和构思,然后进行写作训练。
5. 作业布置。
布置获奖作文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按照所学的写作要求和技巧进行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提高作文的质量。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获奖作文的特点和要求,掌握获奖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作文指导教案3篇作文指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文创新的意义和方法,初步掌握作文创新的方法。
2.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以求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拓宽主题,立意出新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和听读创新作文示例,体验领会作文创新的意义和方法。
2.以多角度构思立意训练,开启创造闸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以求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拓宽主题,立意出新教学难点:通过读和听读创新作文示例,体验领会作文创新的意义和方法。
教法:启发谈话法、讨论法、竞赛法学法:听读思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划分四人学习小组(明确发言人和记录员)2.导语:想不想成为天才?——想,就要学会创新。
看你上课的表现!二、创新佳作剖析作文贵在创新。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线,是写作永恒的话题。
“寻人所未寻,想人所未想,用人所未用,写人的所未写。
”关键就是写出极具个性的作品来。
如何创新?一般来说,可以从立意、选材、构思、写法、语言上力求突破。
1.欣赏佳作《体验“女朋友”》《留言》《妈妈的爱》2.小组讨论剖析:作文如何创新?3.全班交流4.总结创新作文方法※王者风范——立意创新1).“稳”中求“新”2).多角度立意3).“反弹琵琶”4).标新立异※眉目传情——标题创新引用诗词拟题,巧用修辞拟题,借用歌词拟题,设置悬念拟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选材创新新颖、有趣,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结合个人经历,各方位素材多元组合※风行水上——形式、体例、结构创新1)、运用题记2)、巧用小标题3)、镜头再现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选择几个场景,表现文章的主题,展示丰富的内涵。
4)、排比式※凤冠霞衣——语言创新1)、细致描写2)、使用修辞3)、运用仿词、引用或化用俗语、诗句、名言警句、仿用文言语体。
4)、语言口语化。
写作指导(2)作文的结构新设计:作文的结构。
本设计新颖在对作文结构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模式。
2、通过列提纲的形式,呈现学会运用不同结构模式的效果。
3、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学会辩证思维。
学情分析:1、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系统,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实践训练。
2、学生对将中心观点分解为分论点的方法是极其陌生的,需要进行指导。
重点:掌握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模式,能运用不同的结构模式。
难点:如何将中心观点分解为分论点。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写作的起点是审题、立意,讲究的是“立山起峰,独凌‘意’顶”,而一旦立意确定,大家都希望自己文思泉涌,精巧构思,行文有范。
即懂得一些结构的模式。
就议论文这种文体而言,你知道哪些结构模式呢?一、文思泉涌,行文有范(一)温故知新生回答略。
预计回答:1、总分总式。
2、六步成文法。
3、三大三小式。
4、边走边思式。
教师引导:我们常说文思,所谓的文思,即写文章的思路。
作文之“思”而有“路”,可见写文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大家所说的都是一些规律,呈现出来就是一定的结构模式。
根据情况板书学生所说的内容。
(二)课堂练习如果我们通过审题,发现某个材料的立意关键词是“探索”,总体立意是“探索,真美”,你是怎样构思的呢?请各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显示并讲解你拟写的标题和结构,最好能指出它的结构特点。
学生展示自己的构思成果(标题+作文提纲)。
1、总分总式2、三大三小式(1)并列式(2)递进式(3)对照式(4)比喻式(5)类比式3、引议联结式4、起承转合式(三)教师指导1、学生每展示一种,教师对展示的结构及内容进行点评、指正与引导。
2、幻灯显示“三大三小式”教师的自拟版。
探索,美在大胆提出质疑,不断创新。
总引用名言,提出观点——探索,真美!分(递进式)探索,美在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
探索,美在让你认清本质,倍增智慧。
总 让我们探索自然、探索生活、探索心灵之美吧! 探索,真美!探索与否,决定了你能否感知生命的美好。
高一语文必修4作文教案案例优秀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成心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置的进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动与艺术的记叙,今天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202X高一语文必修4作文教案案例,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X高一语文必修4作文教案案例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环绕中心论点,采取对照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控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由于秦王朝过于急促,历二代便突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何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常常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扼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式,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由于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评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点,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浏览课文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学生自译。
补充(板书):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别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题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摸索练习一。
作文指导:议论文论证段落写作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议论文论证段落的基本结构模式;2、学会运用论证段落的基本结构模式。
【学习重点】论证段落的基本结构,了解如何简洁的引用材料。
【学习难点】把握段落写作中材料分析的常用方法。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段落,评一评哪些段落更有说服力,并说明理由。
(一)贫困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二)贫困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自古寒门出才子。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这些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名人的非常之人。
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因为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萌发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从而不断地发育、不断走向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
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这何尝又不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呢?(三)坚持是一种挑战。
向自我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走向更高的目标。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愚公移山》,文中的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
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决定把山移开就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
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以思辨之活水,滋立意之新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学习目标1 明确感受思辨性思维的内涵,并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学习方式,理解、归纳总结逆向出常的思辨思维的角度和方法。
2 运用总结的思辨思维的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理解和储备,提出独创、新颖的思辨性的见解。
3 通过当场立意和片段写作学生作文立意的新颖性,语言表达准确性,思想深刻性。
学习重点:运用探究得出的常见思辨思维的方法立出最佳立意,提升作文立意的新颖性、深刻怀、独创性和思辨性学习难点: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追求表达的深刻性、生动性教学过程:趣导之普通电影,千篇一律地从“活着"的角度诠释“活着”;而最近荣获第35届最佳导演奖的《人生大事》却从“死"的角度思考“生”的意义。
通过两种电影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大事》获奖的原因,并引入这节课的主题——思辨性思维在审题立意,尤其是立意上的优势。
二、慎思之1、出示合作探究的三个任务①第1小组归纳探究任务1 古诗文中的思辨角度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老子》11章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归纳思辨的角度:②第2、3小组归纳探究任务2 成语中的思辨角度成语本义思辨见解思辨的角度不容置喙越俎代庖有志者,事竟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精益求精归纳思辨的角度:③第3小组归纳探究任务3作文材料中的思辨角度(201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3、语文课程《习作》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思路】本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我校国家级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借助课件与链接课文,达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在学生的习作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导写过程】一、观察照片,感知内容1、老师这里有这么一张相片儿,(出示照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看谁最聪明,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跟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想。
)2、现在由我来揭示它的谜底,这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同学们,你说对了吗?设计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因此,在学生观察照片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学生不加约束地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激发习作的欲望。
二、拓展思维,丰富内容1、借助课件,想象事情的经过:⑴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为美伊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场面。
看,随着战争的打响,硝烟滚滚,倒塌的建筑物,不断发生的流血与牺牲,那场面是触目惊心的。
年老的双亲在为失去儿女而心碎,年轻的妻子在为失去丈夫而悲泣,年幼的孩子在为失去父母而痛哭……)⑵看了这些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的感受,但都表达了同样的一种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⑶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说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和平不要战争。
因为战争必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带来痛苦。
你看,这个小孩在哭,哭得多伤心、多无助啊!可你知道他为什么哭吗?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母呢?(出示习作要求: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⑷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2、链接课文,想象孩子的命运:⑴通过学习《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结合学习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