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不是要消灭农民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回顾及图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回顾及图解2015年09月24日9月21日,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国务院的意见出台以后,现在全国已经有24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目前已经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地区包括新疆、黑龙江、河南、河北、四川、山东、安徽、贵州、山西、陕西、江西、湖南、吉林、江苏、福建、广西、青海、甘肃、广东、重庆、云南、辽宁、湖北、内蒙古等。
观察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多数地区以2020年为时间表,明确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的具体目标。
以新近出台方案的几个省份为例,广东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3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广东城镇落户”;湖北提出“努力实现5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内蒙古则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400万左右农牧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此外,少数省份还提出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
其中,重庆提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河北提出“到2020年,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青海提出“到2020年,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江苏则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能体现真实的城镇化水平。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这种“半城镇化”的现象下,多数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无法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为重要。
建立居住证制度成标配在明确主要目标的同时,各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还提出,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
此外,各地方案也均提到了建立居住证制度。
河北取消农业户⼝的政策是什么对于取消农村户⼝,城乡统⼀登记为居民户籍研究“随⼈搬家”户籍政策;实⾏居留许可制度、居留许可持有⼈依法享有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存取款和使⽤住房公积⾦的权利、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扩⼤居住证持有⼈享受的公共服务范围、逐步提⾼服务⽔平等根据《省⼈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不再区分户⼝的“农业”与“⾮农业”的性质,统称为“居民户⼝”了。
农业户⼝与⾮农业户⼝农业户⼝的释义:指靠⾃⼰⽣产⼝粮的农业⼈⼝。
改⾰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划分为农业户⼝和⾮农户⼝。
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步推进户籍制度改⾰的意见》,意见中的最⼤亮点,莫过于建⽴城乡统⼀的户⼝登记制度。
这意味着以“农业”和“⾮农业”区分户⼝性质的城乡⼆元户籍制度将成为历史,由此衍⽣的蓝印户⼝等户⼝类型也将作古,今后每⼀位中国公民的户⼝均统⼀登记为居民户⼝,体现户籍制度的⼈⼝登记管理功能。
取消⾮农业户⼝的意义:国务院公布《关于进⼀步推进户籍制度改⾰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实⾏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农业”⼆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此次取消农业和⾮农业户⼝的区分,⽐之前两项政策,更有社会学意义。
前两项政策蕴含了经济学成分,因为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取消户籍区分,则纯粹是基于法理和社会伦理准则上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昭彰。
对社会结构和运⾏机理将会产⽣颠覆性的改变。
⾮农业户⼝可否申请,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作住宅基地⽽占有、利⽤本集体所有的⼟地。
依据宅《基地管理办法》:第七条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的,可以申请宅基地:(⼀)因⼦⼥等原因确需分户,缺少宅基地的;(⼆)外来⼈⼝落户,成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宅基地的;(三)因发⽣或者防御⾃然灾害、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进⾏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搬迁的。
第⼋条农村村民需要使⽤宅基地的,应当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由村民委员会公布并提交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
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和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在建国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户口管理制度。
户籍制度在身份证明、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建设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户籍制度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以致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户籍制度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主要对城市户口进行管理,规定了对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以及变动进行管理的一系列办法。
1955年6月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启示》但是当时进行户籍管理只是一个登记的手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全国的人口及其变动情况,为国家的经济计划提供准确的数据。
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的出台就是为了限制所谓的“农村盲流”进城,该条例和1957年底制定的临时工招聘规定,以及1959年初制定的户口登记制度一起,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正式形成。
这时,这一制度的目的就不仅仅限于统计数字,更多地是针对“大跃进”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而出台的一个限制人口流动的规定,在城乡之间搭建了一道人为的迁徙壁垒。
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引发了商品粮供应全面紧张,因此国家开始全面压缩城市人口。
为配合这一行动,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给的商品粮,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使得这个制度具有了真正的操作依据。
1964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进一步划分了城市之间人口迁移的界限。
但是城乡之间的迁徙壁垒并没有随着粮食商品供应的充裕而逐渐弱化,相反却在不断的加强。
1975年通过的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1977年,为规范户口迁移制度,公安部发布了一个户口迁移规定。
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使城乡间城市人口迁移的限制达到了顶峰。
2003年户籍管理制度摘要:一、背景介绍- 2003 年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 改革的原因和目的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 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改革户口迁移政策-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与户口制度的衔接三、改革的意义-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 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需深化- 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和普及不足正文:2003 年,中国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次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一、背景介绍长期以来,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加剧了城乡差距,还导致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障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决定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2003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及改革户口迁移政策等。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1.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改革前,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将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农业户口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非农业户口的居民则居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
这种划分使得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待遇。
2003 年的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使得城乡居民在户口上实现了平等。
2.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改革前,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户口登记制度。
城市居民拥有正式户口,享有较好的社会福利;农村居民则主要拥有临时户口,社会福利相对较差。
2003 年的改革实行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使得农村居民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
3.改革户口迁移政策改革前,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对户口迁移实行严格的控制。
户籍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取消是指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将其改为居民身份制度。
户籍制度是指在国家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居民基本信息和变动情况,并按规定签发户口簿的制度。
户籍制度在我国自20世纪初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
户籍制度取消的理由之一是因为现行户籍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户籍制度造成了人口迁移的限制。
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之间难以互转。
这导致了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时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也无法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这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剧。
其次,户籍制度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市,但这些农村人口仍然保持着农村户口,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政策待遇。
这不仅导致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制约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融合。
此外,户籍制度也不利于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
难以把人才配置到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人们的创业就业也受到限制,不利于经济发展。
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将其改为居民身份制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取消户籍制度可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平等对待所有居民。
农民工不再受限于户籍,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条件。
其次,取消户籍制度有利于城市化进程。
农村人口可以在城市落户,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权益,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融合,推动城市化进程。
另外,取消户籍制度还有利于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
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不再受到户籍的限制。
这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当然,户籍制度的取消也需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逐步推进。
需要完善和调整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福利待遇是公平的。
并且,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确保农村人口逐步流入城市的过程中,城市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承载能力的增强。
总之,取消户籍制度,改为居民身份制度,可以解决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促进城乡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公民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户籍制度的目的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目前户籍制度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公平问题,实现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管理和资源分配。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消除城乡二元户籍的不公平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区分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和不平等。
城市户籍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和社会资源,而农村户籍则常常受到限制和限制,丧失了在城市中平等竞争的机会。
户籍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户籍的不公平,打破户籍壁垒,使得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权益和机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二、调整人口流动和城市规模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和其他人口的流动,形成了人口的“城市化倒挂”现象,使得一些大城市人口超过城市本身的承载力,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和城市管理的困难。
户籍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调整人口的流动和城市规模,鼓励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自由流动,促进人口的合理分配,减缓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推动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发展。
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户籍制度可以使得人口更加合理地分布在各个城市和地区,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当前的户籍制度使得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资源过度集中,而其他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和发展困难的问题。
户籍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分配,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公平合理的配置,推动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户籍制度的目的还包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当前的户籍制度使得一部分人的机会受到了限制,一些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和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公平和问题。
户籍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打破户籍壁垒,消除社会各种不公平现象,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实现每个人的平等机会和平等权利。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城乡二元户籍的不公平,调整人口流动和城市规模,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户籍制度破冰户籍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中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户籍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破冰。
本文将从户籍制度的问题出发,分析户籍制度破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
一、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1. 城乡差别明显。
户籍制度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别愈发明显,城市户籍的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资源,而农村户籍的人则很难享受到同等待遇,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化。
2. 限制人口流动。
户籍制度严格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使得很多人无法在城市落户定居,这不仅影响了劳动力需求的匹配,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限制了公民的基本权益。
户籍制度令人民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如教育、医疗等权益都会受到限制。
4. 合法性问题。
户籍制度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无法合法地获得居住权,这不仅使得城市管理变得不够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治安问题。
以上问题都恰恰说明了户籍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合理性和不适用性,因此必须有所改变。
二、户籍制度破冰的必要性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户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2.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促进城乡间的资源流动和人员流动,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
3. 保障公民基本权益。
户籍制度的破冰可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使得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社会资源。
4. 促进社会稳定。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减少人口的流动限制,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现在已经迫切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破冰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1. 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政府一直倡导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支持人口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为户籍制度破冰提供了政策基础。
2. 社会舆论的支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使得人们对户籍制度不合理性有了更多的认识,社会舆论的支持也是户籍制度破冰的可行基础。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7.06.10•【文号】国发[1997]20号•【施行日期】1997.06.1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户籍、身份证管理正文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20号1997年6月1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妥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公安部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日)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关于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精神,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继续严格控制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
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为了保证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范围限制在县(县级市)城区的建成区和建制镇的建成区。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要消灭农民
朱启臻
自1958年中国实施户口登记条例开始,城乡户籍制度就把中国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成为“二元社会结构”最显著标志之一。
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科教、卫生、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粮食与副食品供应等一系列福利政策,催生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制度体制,在城乡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许多居民都梦想着把农业户籍变成非农户籍,而考学、当兵、招工曾经是摆脱农民身份的仅有渠道,也是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或出高价为子女购买非农户籍,或通过婚姻关系实现户籍迁移,或通过购买城市房产实现户籍变更,也有的通过就地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农村居民享受到甚至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但农业户口的身份标签始终缠绕着农村居民。
与之相应的,是产生了一系列与农民身份相关的新词,比如,“农民工”、“农民子弟”、“农民企业家”,等等,这其中不无身份歧视之意。
因此,取消户籍差别,实现自由迁移和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就成为农村居民的迫切愿望。
近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
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是继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对农民的“解放”。
前者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农民以种地的自由以及从事非农劳动的自由;而后者则还农民以迁徙的自由,为农民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
统筹户籍制度充分体现公民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权利,剥离、剔除附着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限制,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是同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十分重要的前提。
需要指出的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并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也不是消灭农民,更不能伤害农民利益,因此特别需要认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户籍改革不是不要农民。
有人说户籍改革后就没有农民了,这是对户籍和农民概念的误解。
户籍是国家以户为单位记载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也是公民的重要身份证明。
取消农业户口,不是取消农民。
农民是占有土地并从事农业经营的人,体现的是职业特征。
只要有农业存在,只要有人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就一定有农民。
过去身份意义的农民随着户籍改革而消失了,未来的农民主体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居民获得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非农就业权利,农民不再是唯一的职业选择;同样,未来新型职业农民
可以来源于任何愿意从事农业又有从事农业能力的人,这样就实现了职业选择的开放性和伴随职业活动的迁徙自由。
第二,户籍改革不是强迫农民进城。
有人错误地认为,取消了农业户籍就没有了城乡差异,甚至乡村就从此消失了。
这是对城镇化的误解和对乡村价值的忽视。
取消户籍界限,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助于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
但是这种转化首先是建立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只有农民在城镇有了稳定职业,有了住房,解决了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问题,具备了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他们才愿意离开乡村到城市居住,进而转化为市民。
不顾客观条件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进城与限制农民流动一样,都是对规律的违背。
其次,城镇化是建立在对乡村价值认识基础上的。
城乡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城镇化不是以消灭乡村为前提,而是要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实现其功能的互补。
除了引导农民进城,还有就地城镇化、就地市民化的道路可供选择。
第三,户籍改革不能剥夺农民的土地权利。
有人担心取消了农业户口,农民的土地权益就会丧失。
其实,户籍制度并不影响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也不影响集体成员的资格,因此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集体成员的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并不因此而改变。
相反,只有进一步强化这些权利,稳定现有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
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切实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才能在此基础上坚持自愿、依法流转的原则,引导土地流转和人口转移,探讨城镇化居民的土地退出机制。
城镇化要注意给农民留下一条返乡的路,户籍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才能保持农村繁荣,才能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实现。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