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雷击次数计算书资料1#-5#,13#-15#,17#
- 格式:xls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3
摘自《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二章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第2.0.1条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2.0.2第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一计算。
第2.0.4条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L(m)=100ds(m)=2500.0500L(m)=250ds(m)=250
0.1250
35.2
2.459
0.430
总年雷击次数N=N1+N2=0.471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的计算
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结构C1= 1.0000 信息系统重要程度C2= 1.5000 信息系统耐冲击类型C3=0.5000 信息系统所在雷电防护区C4= 1.0000 信息系统危害后果C5=0.5000 区域雷暴等级C6= 1.0000年平均雷击次数Nc=5.8*10-1.5/C=0.033348各类因子C=C1+…+C6= 5.5000雷电拦截效率E=1-Nc/N=0.929226
低压埋地电源电缆长度电缆等效宽度电源电缆入户截收面积Ae1=2dsL10-6=埋地信号线电缆长度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 N 2=NgAe=该建筑物为:B类防雷电建筑电缆等效宽度信号电缆入户截收面积Ae2=2dsL10-6=年平均雷暴日Td=Ng=0.024Td 1.3=。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计算依据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59页附录A已知条件建筑物的长L=37.00米建筑物的宽W=7.90米建筑物的高W=4.20米当地的年平均雷暴日天数T d =10.00天/年校正系数k=1.00计算公式A.0.1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k*N g *A e(A.0.1)式中: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k--校正系数N 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 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A.0.2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首先应按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若无此资料,可按下式计算:N=0.1* T d(A.0.2)式中:T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A.0.3 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
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建筑物得高度<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D=√H(200-H) (A.0.3-1)A e =[LW+2(L+W)√(H(200-H))+πH(200-H)]*10-6(A.0.3-2)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2.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当四周在2D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 =[LW+(L+W)√(H(200-H))+πH(200-H)/4]*10-6(A.0.3-3)3.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当四周在2D范围内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 =LW*10-6(A.0.3-4)4. 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 =[LW+2H(L+W)+πH*H]*10-6(A.0.3-5)5. 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当四周在2H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 =[LW+H(L+W)+πH*H/4]*10-6(A.0.3-6)6. 或者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当四周在2H范围内都有比它高的其它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 Ae =LW*10-6(A.0.3-4)计算过程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 g *A e =1.00*1.00000*0.00545=0.00545其中: 建筑物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 g =0.1T d =0.1*10.00=1.00000等效面积A e为:H<100M,A e =[LW+2(L+W)√(H(200-H))+πH(200-H)]*10-6=[37.00*7.90+2*(37.00+7.90)*sqrt(4.20*(200-4.20))+3.1415926*4.20*(200-4.20)]*10-6=0.00545计算结果根据《防雷设计规范》,该建筑应该属于达不到三类标准防雷建筑。
附录一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N =k N g A e (附1.1)式中:N ──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a);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N g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 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N g=0.024T d 1.3 (附1.2)式中:T 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3.建筑物等效面积A e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
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建筑物的高H小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附图1.1):D-H=)(H200(附1.3)6π=HH-H++L+ALWWH·(-200)]10200)((2)·[-e(附1.4)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注:建筑物平面积扩大后的面积A e如附图1.1中周边虚线所包围的面积。
(2)当建筑物的高H等于或大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H 计算;建筑物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A e =[ LW+2 H(L+W)+πH2]·10-6(附1.5)(3)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A e应按每点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
建筑物长度L=120m
建筑物宽度W=75
m 建筑物高度H=24
m 15.6天/年
校正系数k = 10.0741
1.561.已知条件:
其中: 建筑物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 = 0.1Td =
3.计算结果: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防雷设计规范》,该建筑应该属二类防雷建筑。
附录:
二类:N>0.06 省部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 。
N>0.3 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三类:0.01<=N<=0.05 省部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
0.05<=N<=0.25 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或工业建筑物。
等效面积Ae为: H<100M, Ae =[LW+2(L+W)*SQRT(H*(200-H))+3.1415926*
(200-H)]*10-6 =0.04752.计算公式:
当地的年平均雷暴日天数Td =年预计雷击次数: N = k*Ng*Ae =
书
010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5926*H
密集场所 。
、人员密集场所。
业建筑物。
因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引起电气/电子系统设备损坏的可接受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计算:【输入参数】:建筑物屋顶和主体结构: 钢筋混凝土材料电气/电子系统设备所在建筑物材料结构因子1C = 1系统设备重要程度: 等电位联结和接地以及屏蔽措施较完善的设备电气/电子系统设备重要程度因子2C = 2.5系统设备耐冲击能力: 较弱电气/电子系统设备耐冲击能力因子3C = 1系统设备所在雷区环境: LPZ1区电气/电子系统设备所在的雷区环境因子4C = 1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 会产生严重后果电气/电子系统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因子5C = 1.5年平均雷暴日: 20 < Td ≤ 40 d/a区域雷暴等级因子6C = 1【计算过程】:)/(108.56543215.1C C C C C C N c +++++*=-= 5.8 * 10^-1.5 / (1.000 + 2.500 + 1.000 + 1.000 + 1.500 + 1.000)= 0.022927 (次/a)【输出参数】:因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引起电气/电子系统设备损坏的可接受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c N = 0.022927 (次/a)电气/电子系统所在的建筑物及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输入参数】: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1N = 1.5 (次/a)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2N = 0.029033 (次/a)【计算过程】:21N N N +== 1.500 + 0.029= 1.529033 (次/a)【输出参数】:电气/电子系统所在的建筑物及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 = 1.529033 (次/a)电涌等级评估:> Nc,应安装雷击电涌防护装置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E = 1 - Nc / N= 1 - 0.022927 / 1.529033 = 0.985006当E > 0.98时,电涌防护级别为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