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三节 主题二
- 格式:ppt
- 大小:585.50 KB
- 文档页数:58
教材简析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记,不再纯粹靠记忆、背诵、复述,不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书本里的东西,不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它将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周围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把它变成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通过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访问有关部门、做实验、统计数据等多种手段,在分析、比较、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或设计出作品。
在这里,学生将亲生体验只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知道可以到哪里去获取知识,懂得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了解所生活的社区和世界,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担当起自己的学习责任。
这一切,是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通过活动所提供的发言机会,锻炼自己清晰、简短、大声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全班同学对课外读物进行介绍与交流,初步了解课外读物世界。
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认识书籍在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进而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作风和习惯。
三个维度: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设计、调查、讨论、归纳、整理、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宏观设计、计划的能力,掌握合理设计、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归纳、整理、汇报等知识技能,并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书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每个人的影响。
自发的产生热爱喜欢书籍、热爱书籍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
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学生也许会有许多困惑:到哪里找问题?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等等。
本书选取了贴近大家生活、具有探究意义、便于亲身实践的活动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些活动的建议和基本方法。
它简单明了,只是起提示参考作用,学生可以把它当做学习指南。
更多的主题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主题一走近校园第一节我爱学校一、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了解学校,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勤学向上,为校争光。
上海市一、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目录上海市一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目录高一年级(上册)第一章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趣(选学)第二章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国与日本第三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势力的发展第四章 17世纪前期至18世纪后期的欧亚大陆第一节清朝前期的统治第二节莫臣儿帝国的WA解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选学)第三节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第四节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和盛极而衰的法兰西(选学)第五章 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第六章美国独立战争第七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一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节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第八章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选学)第九章英国工业革命第十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十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十二章 1848年欧洲革命第十三章 19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和美洲第一节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第二节美国内战第三节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第十四章 19世纪50至70年代的亚洲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第四节印度民族起义(选学)第十五章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第十六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第二节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第十七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选学)第十八章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第一节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第二节变法维新运动第三节义和团运动第四节辛亥革命第十九章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欧美科学与文学(阅读)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节大战的爆发第二节大战的进程第二十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节列宁主义的诞生(选学)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三节国内战争时期的苏俄第二十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前后的中国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第二节皖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三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十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节战后初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十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第一节战争后初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斗争(选学)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第二十五章 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第二十六章 1929-1937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第二节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选学)第二十七章 1927-1937年的中国第一节国民政府的统治(选学)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第三节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第二十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节英、法绥靖政策和欧洲战争危机的加深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非洲的展开第四节欧战爆发后的中国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转折第六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影响第二十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第一节新中国的建立第二节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第三节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第四节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国际形势(选学)第五节欧洲联盟和战后的日本第六节第三世界的兴趣和发展第七节地区争端和局部战争(选学)第八节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第九节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第三十章现代文学(阅读)高三年级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中国大地上的原始人第二章从氏族到国家第二编夏、商、西周的奴隶制王朝第一章夏、商、西周的兴衰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第三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一章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第二章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节学术思想第二节科学和文学艺术第四编封建社会首次出现的大一统——秦汉时期第一章秦朝的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第二章西汉的盛世第一节历史上出现了稳定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第二节西汉的强盛第三章西汉的衰落和东汉第一节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第二节东汉的盛衰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一节经学的歧途和新思潮的出现第二节史学和文学艺术第三节科学技术第五编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章从汉末混战到西晋统一第一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二节三国和西晋第二章南北对峙的三百年第一节东晋十六国第二节南朝和北朝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第一节魏恶清谈与佛教和道教的传播第二节科学技术和文艺第六编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第一章隋朝的统治第一节隋的统一和政治经济改革第二节隋朝的经济和隋末农民起义第二章唐朝前期的昌盛第一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二节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第三章唐朝时期的边疆各族和对外关系第一节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第二节唐朝遥对外交通和中外交往第四章唐朝后期的统治和唐末农民大起义第五章随唐时期的文化第七编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第一章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第二章辽、北宋、西夏的并立第一节北宋的建立及其辽、夏的和战第二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王安石变法第三章金与南宋的对峙第一节女真的兴起和辽、北宋的灭亡第二节金与南宋对峙时期的中国第四章元朝的统一第一节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第二节元朝的政治和经济第五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第二节学术思想、史学、文学和艺术第八编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明清时期第一章明朝的建立和强盛第二章明朝的边疆各族和对外交往第三章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果末农民战争第四章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五章清朝前期疆域的巩固第六章清朝的衰落第七章明、清的文化上海市第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目录高一年级(上册)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一、文明社会的标志第1课金属工具第2课文字第3课国家二、文明与地理环境第4课大河文明第5课海洋文明第6课草原文明主题二:人类生活一、社会结构第7课婚姻与家族第8课种族与人口第9课等级与阶级二、社会生活第10课服饰第11课饮食第12课居住第13课交通三、社会风俗第14课节日第15课人生仪礼第16课社会交往主题三:人类文化一、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第17课法律的起源第18课法系第19课审判制度二、人文科学第20课文学第21课史学第22课哲学第23课艺术三、宗教第24课宗教起源第25课宗教传播第26课宗教特征高一年级(下册)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第1课农业时代第2课工业时代第3课信息时代第4课高等教育第5课博物馆与图书馆二、文明空间的展拓第6课区域探险第7课全球探险第8课宇宙探险三、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第9课军事技术第10课战略与战术第11课战争规则主题五: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一、近现代国家制度第12课民族国家第13课三权分立第14课公民社会二、近现代经济制度第15课市经经济第16课国际经济关系三、文明碰撞中的国际政治秩序第17课国际法第18课国际组织第19课战后国际格局主题六:文明的现实与未来一、社会理想与现实第20课人权第21课社会保障第22课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二、威胁文明的公害第23课瘟疫第24课毒品第25课邪教第26课黑社会三、历史视野中的自然与社会活动一人与自然活动二人与社会。
第一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学校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人的素质按其发展水平或发展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类。
这样的划分与辩证唯物主义把人看作“生理—心理—社会”统一体的观点是一致的。
心理素质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人性观人性观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理念问题,涉及人性假设、人的发展等诸多哲学层面的思考。
(二)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困扰关于学生的心理困扰的看法,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工作时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奉行“无病假设”,在对学生的心理工作中,涉及的问题是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原因,产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其范围也包括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其程度为学生在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只是教师、家长等成人无法理解,或某种心理失衡、情绪困扰、认知和行为偏差。
不能用心理病理学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但需要对产生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心理帮助。
总的来说,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需要专门心理帮助的成长困扰或课题。
而且“我们应该珍惜问题的出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发展与成长的机会”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工作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层次,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合金”。
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各育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性的教育活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和智育、德育、美育之间不应看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具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同时有相互交叉重叠的关系。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学会分析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化学平衡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恒温水槽、烧杯、试管、温度计、数据记录表。
2. 实验药品:碘化氢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3. 多媒体课件:化学平衡的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
4. 教室布置:黑板、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1) 回顾初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职化学课程《化学平衡》。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钢铁的腐蚀、工业生产中的反应控制等。
2.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1) 化学平衡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2) 化学平衡的特点: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 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以及各物质的状态进行判断。
3.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 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 压强: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 催化剂: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 化学平衡常数:(1) 定义: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
(2) 意义:表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
5. 如何实现化学平衡状态的调节和控制:(1) 找出导致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