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
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
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
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
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
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
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和不便,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
因此,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必须的措施之一。
1.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长时间保持不动,以及手术创伤及麻醉等因素引起的代谢和循环改变。
此外,静脉瓣膜不完整和静脉壁受损等因素也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预防措施: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首先要避免术前、术中和术后患者长时间保持不动,特别是在床上休息时应经常改变体位,扭动双腿、用力伸展脚趾,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还应提高患者的活动量,尽可能早地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借助物理治疗手段,如电刺激、按摩、热敷等,以促进术后恢复。
另外,术中应避免输液过多,减少体内水分的潴留,同时加强手术出血量的控制,减少术后水肿的形成。
此外,在手术后24小时内,应使用抗凝剂,如肝素、倍他赛等药物,以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二、护理措施1. 早期恢复: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床上休息,但不能长时间保持不动,应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包括活动肢体、呼吸锻炼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身体的机能。
2. 突发状况的处理:如果患者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发热和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做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必要时采取静脉溶栓。
3. 水肿处理:术后下肢水肿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处理,如使用加压袜、按压下腿肌肉、提升脚部、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下肢水肿,防止血栓形成。
4. 饮食调理:手术后患者需要适当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限制盐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避免水分潴留和过度肥胖,增加下肢静脉压力。
5.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作者:管小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
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病例资料,研究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治疗措施。
结果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术后的功能锻炼,患者有基础性的心血管病和其他内科疾病,术后用药不及时。
所有患者经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及时的用药、加强功能锻炼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结论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性治疗措施,积极进行用药与功能锻炼,是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5-01骨科住院病人中,深静脉血栓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发病年龄主要为老年人。
深静脉血栓发生栓塞后,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有可能引起猝死,治疗处理困难,所以必须要进行该病的及时预防,并且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
本文以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本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4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周岁。
60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糖尿病。
12方法综合评估患者的骨折和其他基础病变,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施,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抗基础疾病控制、功能锻炼、抗凝药物的使用等。
患者有症状时,医护人员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及时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栓,按一天2次的频率进行持续的静脉滴注,并观察患者的症状。
将低分子肝素通过静脉泵持续泵入。
并对患者进行症状的密切观察。
2结果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预防和治疗后,没有并发肺栓塞、心肌梗死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有的患者均正常恢复,所有患者静脉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在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中。
由于骨科手术通常需要较长的卧床时间和受体位更改的影响,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液淤积,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如果DVT未及时被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效果。
针对骨科大手术术后DVT的预防及护理,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也是医疗机构重视的课题。
深入了解术前评估、术中预防措施、术后护理措施以及DVT的识别与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最大程度地预防并控制DVT的发生,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提升手术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降低医疗成本。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相关知识,为骨科大手术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以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指导和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在骨科大手术患者中尤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过研究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旨在减少其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将从术前评估及筛查、术中预防措施、术后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的识别与处理以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骨科大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实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医疗质量的目的。
1.3 意义【意义】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骨科大手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对其预防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手术成功率。
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处理深静脉血栓,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骨科下肢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摘要]骨折手术后常并发深静脉血栓,尤其在髋部及膝部手术后多见。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造成下肢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部分患者由于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可引起猝死,本文总结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整体护理经验,并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作简单探讨。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引起回流障碍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手术后及长期卧床病人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若不及时观察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我科收治了骨科下肢手术后并发dvt病人20例,经及时治疗和护理,无1例发生肺栓塞,均得到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3~65岁,膝部手术后2例,下髋部术后1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5例,足部骨折3例,患病肢位:左下肢10例,右下肢8例,双下肢2例。
其左侧的静脉血回流相对右侧缓慢,右下肢8例,均表现为所患肢体肿胀、疼痛。
1.2治疗方法急性期用低右旋糖酐500ml加尿激酶30—60u于患肢静滴,每分钟30滴,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监测血常规、凝血酶。
并根据各项指标调整上述药物剂量;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
经过10--15d的l临床治疗和护理,临床治愈13例,显效1例。
2.护理2.1心里护理骨折下肢手术后,患者往往希望能尽快恢复活动的期盼心理,然而手术后却并发深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活动受限。
心理难免出现波动,加之对此病缺少充分的认识,认为dvt治不好就要截肢,精神过度紧张,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失望等心理反应。
针对患者出现的这些心理发应。
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此病的原因及机制、治疗过程、恢复时间等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当病人提出一些疑问时,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做好安抚工作,多对患者说些鼓励的语言,利于配合护理工作,使患者建立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要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具体措施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和舱部周围骨折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出现轻者增加患者疼痛,重者血栓脱落阻塞于重要脏器,如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未经预防的住院患者下肢DVT发病率达10%〜40%,酸部骨折术后总DVT与近端DVT发生率分别高达50%和27%,人工酸关节置换术术后DVT 发生率为42%〜57%。
坚持预防为主,下肢DVT重在预防,但单一预防措施不足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集束化护理策略是一有效方法。
集束化护理策略概述集束化护理(bundles of care)目的在于帮助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护理服务,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护理结局,其将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集合起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每个护理措施都要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必须是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的能够更好地改善病人结局的干预措施。
具体措施集束化护理小组有医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高年资护士负责制订集束化管理方案及负责检索文献,提高循证依据,并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核查集束化护理制度、流程、护理核查单、护士执行单、患者告知书、健康教育处方等措施执行情况,组织召开集束化管理小组会议,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做相关调整。
医生负责下肢血栓情况评估、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动态评估。
血栓预防性治疗前,需对患者发生血栓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根据评分结果选用不同的预防措施。
目前血栓风险因素评估方法包括常采取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该评估是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设计的一个有效且简单可行、经济实用的VTE风险预测工具。
根据评分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等级。
患者入院2小时内完成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返回后完成评估,遇抢救等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内完成评估。
低危患者每周评估一次;中危患者至少每周评估2次;高危及以上患者每日评估一次。
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见于创伤或骨折手术后,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集而导致血管阻塞,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下肢,轻者可导致伤残,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本文对159例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59例,其中男113例,女46例,年龄43~91岁,平均65岁。
全髋关节置换术31例,股骨头置换术3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1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32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20例。
分别伴有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1例。
1.2方法加强预防,综合评估骨科术后患者,确定高危人群,从饮食、体位、功能锻炼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
1.3结果本组159例患者,术后有6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4~6d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
取得满意效果。
2预防及护理
2.1术前准备除骨科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血凝全套,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静脉血栓。
2.2心理护理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患者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式及本院开展的情况,麻醉注意事项,用同种实例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
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术前宣教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针对上述情况采取预防措施(1)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使病人及家属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主动配合治疗。
(2)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四头肌锻炼及背伸、跖曲、被动按摩等。
2.4术后护理
2.4.1体位的护理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可利于静脉回流。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外展30°中立位,注意不在患者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2.4.2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
如引流液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2.4.3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骨科大手术DVT高危期是术后12~24h,这一阶段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
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淤滞所致。
因此,术后应认真观察下肢皮色、皮温、肿胀程度,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4.4早期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
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
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键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淤滞。
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2.4.5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进低脂、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效果,避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而导致DVT。
让患者禁烟,并远离吸烟环境,防止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痉挛。
2.4.6药物的预防:对于DVT高危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史者应预防性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红花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或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
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小结:尽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尽早评估,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严格有效地落实DVT预防和护理措施,便可大大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海菊,魏丛秀,郭萍. 骨科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护理. 当代护士.2009, 3:26-27.
[2]刘聪,夏文芬,付丽萍等.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护理方法及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12(4):47-49.
[3]张红梅,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96例护理措施.当代医学,2009,1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