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几种主要传染病的防治
- 格式:docx
- 大小:18.34 KB
- 文档页数:5
鹅的八大疾病夏季鹅群中常见的八大疾病分别为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鹅大肠杆菌病、鹅霍乱(巴氏杆菌病)、鹅曲霉菌病、鹅软脚病、鹅白痢、鹅中毒症。
1、小鹅瘟:病鹅会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稀便,鼻孔会流出浆性分泌物,治疗时可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鹅副黏病毒病:病鹅出现拉稀、精神萎靡等症状,可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一、小鹅瘟1、症状(1)鹅发生严重的下痢,排出水样稀便,颜色多为黄白色或黄绿色,鼻孔还会流出浆性分泌物,且经常摇头。
(2)部分患病鹅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2、防治方法(1)种鹅产蛋前1个月,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如果不对母鹅做防疫处理,可在小鹅1日龄时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
(2)发病时,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或喂服藿香正气水,每天2次,每次1毫升。
二、鹅副黏病毒病1、症状(1)症状具有3-5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鹅会出现拉稀(排出黄色、绿色、白色、红色的稀粪)、眼中有分泌物、精神萎靡、随水漂流、行走无力的情况,部分鹅在发病后期会表现出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
(2)10日龄的雏鹅,会出现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发病6-7天会有所好转,9-10天后自然恢复。
2、防治方法此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打疫苗进行预防。
三、鹅大肠杆菌病1、症状此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取决于发病年龄、侵害部位以及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等因素,发病原因主要为饲养管理不当,其中饲料和饮水被病鹅的粪便污染是传播此病的主要原因。
2、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定时消毒,舍内保持通风干燥,冬季做好防寒措施。
(2)向饮水中添加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轮换使用。
四、鹅霍乱(巴氏杆菌病)1、症状病鹅食欲废绝,从口鼻处流出粘液或泡沫,同时会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的稀便。
2、防治方法每升水中添加0.05克环丙沙星,让病鹅饮用。
每公斤饲料添加0.2克氟哌酸,喂服病鹅。
五、鹅曲霉菌病1、发病原因(1)管理不当,卫生条件较差。
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1 小鹅瘟小鹅瘟是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3~20日龄的雏鹅。
病鹅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主要表现为严重下痢,有时出现颈扭曲、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消化道特征性病变,肠道发炎严重,弥漫性出血。
肠腔内有大量渗出物和伪膜脱落,在小肠中段和后段内形成腊肠状栓子堵塞肠腔。
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20日龄以上的雏鹅很少发病。
防治措施:①在种鹅产蛋前30天注射小鹅瘟疫苗,使种蛋中含有母源抗体,从而使雏鹅产生被动免疫。
如果种鹅没有注射小鹅瘟疫苗,对刚出壳的雏鹅要注射小鹅瘟弱毒苗。
②对病鹅群注射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和维生素C以增强雏鹅的抗病力。
2 流行性感冒该病多因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善引起。
多见于雏鹅,常在冬、春季节发生。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鹅食欲不振,怕冷挤堆,呼吸困难,流泪,流鼻液,频频摇头,甩头时鼻涕粘在羽毛上,羽毛污湿蓬乱。
病程一般为3~5天,有的症状出现数小时即死亡,死前严重下痢。
剖检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有呈半透明的渗出物,肺充血。
心内、外膜瘀血或出血,浆液性纤维性心包炎。
也有皮下、肌肉出血等病变。
防治措施:①对1月龄以内的雏鹅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节尤要注意保暖。
②该病多发地可以进行灭活苗预防接种。
③选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
如用青霉素2000IU/只饮水,连饮3天;肌肉注射链霉素5万IU/只,2次/天,连用2天。
3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败血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最急性型病鹅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多数病例呈急性型,病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闭眼呆立;严重下痢,粪便呈灰黄色或污绿色。
严重时呼吸困难,张嘴伸脖,最后因麻痹虚脱而死亡。
急性可转为慢性,病鹅长期拉稀,逐渐消瘦。
典型病变在肝脏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大的坏死点,心冠状脂肪有出血点。
防治措施:①注射禽霍乱菌苗进行防治。
在规模化养鹅场中,传染病是导致鹅死亡的重要因素,会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鹅的常见传染病为小鹅瘟、鹅大肠杆菌病、鹅副黏病毒病、鹅浆膜炎、禽流感以及鹅巴氏杆菌病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以避免造成传染病大流行。
一、小鹅瘟小鹅瘟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是对养鹅场影响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小鹅瘟的病原为鹅细小病毒,存在于鹅的内脏器官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1、流行特点未满30日龄的雏鹅易发生小鹅瘟,当未满20日龄的雏鹅感染小鹅瘟后,死亡率高达50%以上。
小鹅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雏鹅日龄的增长而降低,症状随之减轻。
小鹅瘟大流行后,当年存活的鹅群产生抗体,能够主动免疫鹅细小病毒,并对次年产出的雏鹅产生被动免疫力。
小鹅瘟的发生与舍内环境、饲养场地卫生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当饲养场地出现严重污染时,小鹅瘟的发病程度也会随之加重,且发病日龄越来越小。
小鹅瘟流行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果当年发生大流行,则会在次年以及今后几年不会再发生小鹅瘟。
日龄较大的病鹅症状相对较轻,病程不少于7天,主要以腹泻、食欲减退为主要症状。
2、诊断方法小鹅瘟的主要发病群体为不满30日龄的雏鹅,7日龄雏鹅染病后步行艰难,远离群鹅,精神萎靡,腹泻严重,口鼻处流出稀薄液体,颜色为褐色;病鹅肛门粘有稀粪,粪便为黄绿色或黄白色稀薄排泄物;部分雏鹅临死前出现全身抽搐、颈部扭转等症状,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一般不超过48h;多剖检几只病鹅后发现小肠肿大,含有灰白色假膜性凝固栓子。
病鹅十二指肠内填充大量黏液,黏液呈黄色。
肝脏、胆囊肿大,心脏颜色较浅。
用病鹅鹅肝做病毒分离试验、中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可对小鹅瘟作出准确诊断。
3、防治技术(1)预防①当发现已确诊的病鹅后,要将健康鹅与病鹅隔离,彻底消毒饲养环境。
在日常饲养管理,采用0.5%复合酚消毒剂对种蛋入孵前消毒,种蛋消毒时长为15-20分钟。
或者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法进行孵化场地消毒,消毒时长控制在1-2小时。
鹅常见的10种疾病是什么?怎么预防与医治在众多家禽养殖中,大家都知道,鹅是其中最难养的,特别是雏鹅阶段。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养好鹅,本文在这里详细介绍了常见的10种鹅病,并附有防控策略建议,供参考。
1、小鹅瘟此病应主要以预防为主。
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连用2次小鹅瘟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也可对雏鹅用抗鹅瘟血清实行紧急免疫,预防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保护率可达90%。
病鹅医治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注射1次,治愈率可达70~85%,也可用高蛋黄注射液进行紧急防治。
2、软脚病该病主要是由于鹅饲料中缺少维生素D和矿物质所致。
医治方法是每只鹅喂服维生素D10毫升,每天2次,连服3~5次。
3、鹅白痢此病主是要由于细菌感染所致,可用辣椒粉、生姜适量,放入锅内炒几分钟,然后拌入米糠再炒。
待米糠炒熟放凉后饲喂,连喂2天即可治愈。
4、鹅流感主要产生于雏鹅,大多因温度突变所引发。
病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摇头晃脑。
方法是给病鹅肌肉注射青霉素,也能够口服碘胺嘧啶片。
5、副伤寒7~10日龄的雏鹅最易感染,主要表现是食欲废绝,口干喘气,痉挛抽搐。
医治此病可用氨0.6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饲喂,连喂3~8天,即可见效。
6、禽霍乱病鹅闭目呆立,食欲丧失,体温高达40~43℃,发病后2~3天死亡。
发病后应及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肌肉注射3~4天,每天2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02%的复方新诺明。
7、风湿症此病又称"风脚病"。
防治此病将雏鹅的脚掌叉剪开,挤出污血,放入人尿中浸泡3~5分钟即可痊愈。
8、中毒症主要是由于鹅误食了喷洒农药的青绿饲料所致。
鹅产生中毒现象,可给鹅嘴中塞入干尿素10~15粒,然后喂水。
喂水后将鹅赶入水塘里自由饮水,一样中毒较轻的鹅,2小时后便可渐渐复原正常。
9、球虫病该病主要危害21~90日龄的雏鹅。
预防应主要集中于21~90日龄。
可在饲料中加入氯苯胍。
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1.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
典型病状是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重者废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粘附有污秽分泌物,濒死时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采取肝、脾、胰等病料作病毒分离与鉴定。
防治措施:①小鹅瘟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因此孵坊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孵化,对全场彻底消毒后方可再孵。
②用小鹅瘟弱毒疫苗在母鹅产蛋前作二次免疫接种,所产后代可获得坚强免疫力。
③对出壳雏鹅每羽注射1毫升小鹅瘟高免血清,病鹅每羽注射2~3毫升用于治疗。
2.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鹅的大肠杆菌病俗称“蛋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主要发生于成鹅,但近年来育成鹅也时有发生。
母鹅剖检病变以腹膜炎、卵巢炎和输卵管炎为主,腹腔内充满淡黄色腥臭液体和卵黄块,卵巢萎缩、变性、坏死,输卵管管腔中含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子宫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病程一般为2~6天,少数病鹅能康复,但不能恢复产蛋;公鹅主要是交配器出现红肿、溃疡,其上常覆盖着黄色黏稠液体,并有坏死痂皮;仔鹅表现行动迟缓,拉黄白色稀粪,病死仔鹅常见心包积液,且包膜混浊增厚,肝肿大,气囊壁增厚、混浊,常覆盖有干酪样物,有的小肠有出血点。
防治措施:①药物防治。
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疗效较好。
②减少授精污染。
带菌公鹅可通过交配将病原传给母鹅,因而有严重病变的公鹅应作淘汰处理。
治疗:将交配器上的结节切除,清创消毒,肌注抗菌药物,使其康复。
③免疫预防。
当前较有效的办法是用从本场发病鹅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灭活菌苗,对后备种鹅群2月龄、4月龄时各注射一次,可控制发病。
3.鹅鸭瘟。
鹅养殖主要传染病的免疫防治文章摘要:一、小鹅瘟。
此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100%,超过三周龄雏鹅仅少数发生,一月龄以上雏鹅基本不发生。
1、种鹅免疫:活苗免疫,一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5天左...一、小鹅瘟。
此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100%,超过三周龄雏鹅仅少数发生,一月龄以上雏鹅基本不发生。
1、种鹅免疫:活苗免疫,一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5天左右用1:100稀释的鹅胚化种鹅弱毒苗1ml皮下或肌肉注射。
在免疫12天后至4个月内,鹅群所产蛋孵化的雏鹅能抵抗病毒感染,有较高的保护率。
4个月后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必须再次进行免疫。
二次免疫法,种鹅产蛋一个月以前用1:100种鹅苗1ml进行免疫,产蛋前15天用1:10种鹅苗1ml进行免疫,雏鹅的保护率可达至免疫后5个月之久。
或在一次免疫法后10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用1:10种鹅苗1ml免疫,使免疫期再延5个月左右。
灭活苗。
单苗,产蛋前15~30天用小鹅瘟油乳剂灭活苗,每鹅肌肉注射1ml,免疫后15天至5个月内出炕的雏鹅均具有较高保护率;联苗,种鹅产蛋前半个月左右用小鹅瘟和鹅副粘期均具有免疫力。
也可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油乳剂灭活苗,或鹅副粘病毒病和鹅疫二联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2、雏鹅免疫:无母源抗体的雏鹅,可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在2~7日龄或10~1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每雏鹅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0.3~0.5ml。
在免疫后2个月左右,再免疫一次,每仔鹅肌肉注射0.5ml;经免疫种鹅的雏鹅在15日龄左右进行首免,2个月左右再进行一次免疫。
也可用鹅副粘病毒病灭活苗,或鹅副粘病毒病和鹅疫灭活苗进行免疫。
3、抗血清:患病鹅群,雏鹅,每雏皮下注射1~1.5ml抗血清或卵黄液。
较大的鹅,每500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1~2ml,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和治愈率。
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抗血清也有较好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鹅的⼏种常见病及防治2019-09-27摘要:养鹅是畜牧业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优化畜牧业结构的⼀个重要途径。
鹅为节粮型⾷草⽔禽,鹅产品为天然绿⾊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介绍⼏种对养鹅危害较⼤的传染病及其防治措施,供⼴⼤养鹅户参考。
关键词:畜牧业;养鹅;鹅病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33 ⽂献标识码:B ⽂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54-02养鹅是畜牧业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优化畜牧业结构的⼀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结构的调整,更显出其重要性。
鹅为节粮型⾷草⽔禽,鹅产品为天然绿⾊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现介绍接种对养鹅危害较⼤的传染病及其防治措施,供⼴⼤养鹅户参考。
1 鹅的主要传染病及防治1.1 ⼩鹅瘟⼩鹅瘟是由病毒引起的通过消化道传染的急性、败⾎性传染病,多发⽣于出壳后20⽇龄左右的雏鹅。
症状: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于3~10⽇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败⾎症⽽突然死亡。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于15⽇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欲减退,⽻⽑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离群独处,不愿⾛动,⾏动缓慢;病雏鹅⿐孔流出浆液性⿐液,频频摇头;进⽽饮⽔量增加,拉稀,排灰⽩⾊或灰黄⾊的⽔样稀粪。
⼤多数雏鹅发⽣于急性型,病程⼀般为2~3 d,随患病雏鹅⽇龄增⼤,病程渐⽽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于流⾏的末期或20⽇龄以上的雏鹅,主要以⾏动迟缓,⾛动摇摆、拉稀、采⾷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
病程⼀般4~7 d,有极少数病鹅可以⾃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防治措施:严禁引进来⾃疫区的漂蛋和雏鹅;刚出壳的雏鹅不要与新引进的种蛋或成鹅接触;对雏鹅注射抗⼩鹅瘟⾎清是防治此病的关键措施;对已发⽣⼩鹅瘟的病鹅群可⽤病毒灵⼝服,每⽇1~2次,每次1⽚。
鹅主要传染病的免疫防治饲养家禽经济效益显著,其中鹅作为传统的家禽之一,在我国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鹅的养殖产业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对鹅的常见疾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免疫防治方法,以保证鹅的健康养殖和家禽产业的发展。
一. 鹅瘟鹅瘟是由禽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比较广泛的家禽传染病,在鹅的养殖中,其常常导致高死亡率,影响产蛋量和养殖效益。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鹅瘟的发生,人们可采用以下免疫防治方法:1. 预防接种鹅瘟疫苗是目前预防鹅瘟的最有效方法,鹅只需要在1-2月龄时进行一次疫苗接种,即可获得有效免疫力,可防止鹅瘟的发生。
2. 室内养殖在寒冷的冬季,外面的温度对鹅的免疫系统有极大的影响,在低温下,鹅的免疫力明显下降,容易感染病毒等病原体。
而在室内养殖环境下,可以有效地维持较高的温度,为鹅的生长提供更适宜的条件。
3. 杜绝跨种感染疫区野水鸟、猪、犬等都是鹅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因此,养殖鹅的场所应远离猪圈、狗场等地,以免发生跨种感染的情况。
二. 鹅流感鹅流感是一种由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鹅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还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免疫防治方法如下:1.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可以是在流感爆发前及时应用药物,以预防病毒的传播和感染,一般可使用如切特立克、防毒口服溶液、嘧啶等药物。
2. 预防接种鹅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鹅流感病的有效方法,疫苗接种一次即可获得有效免疫力,能够防止鹅流感病的发生。
3. 杀灭病菌和传染源在流感爆发后,应立即对病死鹅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清除温室环境中的传染源以及可集中排放的废物等。
三. 鹅良钩菌病鹅良钩菌病是由鹅良钩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遭受良钩菌感染的鹅往往会腹泻、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给养殖业带来了困难。
1. 健康管理鹅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应做好饲养期间的喂养、换草和消毒工作等,保证鹅的个体健康,同时降低细菌、病毒的感染。
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由于其生长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的差异,鹅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
在饲养鹅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鹅的疾病,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防治,对于确保鹅群的健康和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鹅主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鹅的主要疾病鹅的主要疾病包括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胸膜炎、沙门氏菌病、鹅病毒性肝炎、鹅白冠病等。
1. 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肝炎是由旋毛虫寄生在肝脏内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患病鹅呈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水、黄疸、消瘦等症状。
其主要通过血吸虫的传播,因此常发生在水域较多的地区。
2. 传染性胸膜炎传染性胸膜炎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鹅呼吸急促、咳嗽、发热、精神萎靡等。
其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易在密集饲养条件下传播。
3. 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鹅呈现发热、腹泻、腹痛、厌食等。
其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易在饲料、饮水受到污染的情况下传播。
4. 鹅病毒性肝炎鹅病毒性肝炎是由鹅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鹅呈现食欲不振、发热、抖动、头部后仰等。
其主要通过蚊蝇叮咬传播,易在夏秋季节传播。
1. 传染性肝炎的诊断通过鹅的症状和疫情调查,病鹅经解剖检查肝脏可以发现肝内有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斑点,也可用镜检发现旋毛虫。
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或病原学方法进行诊断。
1. 传染性肝炎的防治(1)改善饲养环境,保持饲料、饮水清洁卫生,减少污染源的存在。
(2)定期进行驱虫和杀幼虫,减少螺旋扁虫和血吸虫的传播。
(3)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查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治疗。
鹅的疾病诊断与防治工作是鹅饲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对鹅疾病的及时发现、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才能保障鹅群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希望本文所述的方法能对鹅的疾病诊断与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鹅鸭场的常见病毒感染与防控措施鹅鸭场是养殖鹅和鸭的场所,由于密集饲养和环境条件特殊,常容易发生病毒感染,给养殖业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对于鹅鸭场常见的病毒感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降低病害的发生。
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病毒感染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新城疫1. 病毒特点:新城疫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家禽,尤其是鸭和鹅。
2. 防控措施:- 做好场所的环境卫生,保持鹅鸭舍的清洁,定期消毒。
-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鹅鸭精神状态良好,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现象。
- 定期进行检疫,对病情严重的鹅鸭及时隔离治疗,预防病毒的扩散。
二、禽流感1. 病毒特点: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鸭和鹅的危害较大。
2. 防控措施:- 做好场所的隔离措施,确保鹅鸭与外界的接触尽量减少,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和鹅的免疫力,可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补充维生素等。
- 增加场所的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病毒的浓度。
- 若发现鸭和鹅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及时隔离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传染性法氏囊病1. 病毒特点: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类扁平疣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鹅群中扩散。
2. 防控措施:- 鹅鸭场要按规定进行隔离和消毒,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
- 对感染的鹅鸭及时进行治疗,将出现症状的鹅鸭隔离开来,防止病毒扩散。
- 提高鹅鸭的免疫力,可通过合理饲喂,增加饲养密度,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改善饲养条件,保证鹅鸭舍内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等环境要素的平衡。
四、鹅白血病1. 病毒特点:鹅白血病是由鹅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 防控措施:- 鹅鸭场要按规定进行隔离和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 对于发病的鹅鸭要及时隔离,进行强制淘汰,防止病毒扩散。
- 不买或不引进来源不明的种鹅,以预防病毒从源头侵入。
- 加强鹅鸭的免疫力,保持鹅鸭场的卫生,做好饲养管理。
鹅的几种主要传染病的防治
养鹅是当前国内畜禽生产中效益较好的产业之-,尽管我国养鹅业近年发展较快,但鹅产品在国内巿场仍供不应求。
随着鹅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跨省和区域的商品鹅交易及引种+分频繁,这为鹅病的广泛扩散提供了条件,极易造成鹅病的大规模流行。
除此之外,伴随着我国畜禽业的发展以及畜禽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变异,过去不曾使鹅发病或很少使鹅发病的-些疾病,现在已成为养鹅生产必须预防的重点疾病。
鹅虽然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的特点,但从近年国内鹅病的流行趋势看,鹅的发病种类日趋增多。
因此养鹅生产者千万不能以过去的观念对待现在的鹅病防治工作。
当前养鹅须重视预防的主要传染病有以下几个:
l 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以侵害25日龄以内雏鹅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的传染病。
该病只感染鹅和鸭,对其他畜禽无致病性。
发病时以4~20日龄的雏禽为主,发病的日龄越小则死亡率越高。
7日龄内的雏鹅发病多呈急性,患病雏鹅见不到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95%~l00%。
7~l4日龄的雏鹅易发病,病程-般2d左右,表现为不采食,多饮水,行动迟缓无力,站立不稳而卧睡,腹泻,张□呼吸,鼻孔有棕褐色或绿褐色分泌物,死前两腿麻痹或抽搐,有些还有神经症状。
两周龄以上雏鹅病程3~7d,部分患病鹅可自愈。
小鹅瘟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发病后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只能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