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草船借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广胸怀。
3.激发学生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他的聪明才智和宽广胸怀。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故事,引出《草船借箭》的课题。
引导学生思考: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结果如何?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梳理文章结构。
同时,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深入阅读,体会情感(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
如:为什么周瑜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3)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
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中可以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和陷害。
而从诸葛亮的“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包管明天就有十万支箭”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自信和机智。
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4)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能成功借箭?他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宽广胸怀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如何应对周瑜的陷害?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广胸怀。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神机妙算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8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复习1、齐读课题。
2、提问: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⑴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⑴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⑴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二、新授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
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2、提出要求: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⑴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⑴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6、小结: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
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草船借箭知天文神机妙算晓地理能力+自信=成功善之人巧筹划【课后作业】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草船借箭优秀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
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草船借箭教案(优秀7篇)《草船借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探听、推却”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抓住课文中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能按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清事件发展的因果。
教学准备:大字课文(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部分影像资料ppt教学过程: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观看赤壁之战影像资料,了解相关人物形象。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主的课文。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审题激趣。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2、解决生字词障碍。
妒忌(jì):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三国时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诸(zhū)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才干:办事的能力。
军令状:接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惩(chěng)罚(fá):严厉地处罚。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的名将。
罪(zuì):作恶和犯法的行为。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幔子:帐幕。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翎(líng)毛:鸟翅上、尾巴上的长羽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样借箭?用什么借?最后借到箭了吗?2、师:我们把草船借箭事情发展的过程分为原因、准备、过程、结果,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设套三天赶造十万支箭草船借箭的准备:二十条快船草人军士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回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3、师:据此提纲给本文分段: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案教案:草船借箭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朗读和背诵课文;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3.能够通过绘画和表演等方式,展示对课文的理解;4.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5.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
二、教学重点:1.识字、理解、朗读课文;2.认识和理解诗画;3.理解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4.运用课文知识,写作一篇作文。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2.运用课文知识,写作一篇作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5分钟):教师介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中国古代的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展示了智勇双全的诸葛亮如何通过巧妙的计策,成功地借箭抵御敌军。
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然后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巩固(15分钟):教师让学生跟读课文,并在朗读中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第二课时: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确保学生理解课文。
2.合作学习(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以绘画或者表演等方式展示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
3.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讲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时: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
2.小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特点,展开讨论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进行小组展示。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确保学生掌握并理解。
第四课时:1.导入(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写作(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
3.展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向全班展示,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6篇)《草船借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
(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
(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通用14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通用14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篇1【教材分析】《草船借箭》一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
讲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
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课文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脉络及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3、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4、能把课文的内容编成课本剧。
5、重点、难点: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及其实质,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之所在及其原因。
【教学构想】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草船借箭》一课,课文篇幅长,距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年代很远。
所表达的中心较难领会的特点,教学时按“学前备课──激发兴趣──质疑讨论,自主学习──课中表演──课后阅读”的构想进行。
质疑讨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课时。
当学生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教师启发学生针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较浅显的问题进行质疑,训练学生探索性思维。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时教师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诱导他们围绕“诸葛亮神机妙算、具有非凡的才干和广阔的胸怀”这一中心有顺序地质疑,即抓重点词、中心词进行思维辐射,理解课文。
在学习总结全文之后,再次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提高学习质量。
这样,能充分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能在课内又能在课外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自读课文,查资料或请教。
《三国演义》的是谁?“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代表人物是谁?诸葛亮、周瑜各是哪国大将?又是怎样的人?二、教学目标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习生字新词。
《草船借箭》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国学经典《草船借箭》为主要教材,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模拟演绎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2.理解故事中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3.通过模拟演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讲解和分析;2.诸葛亮的形象塑造。
四、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模拟演绎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故事中的智慧和勇气。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否有听说过,对主要人物诸葛亮是否熟悉。
2.故事讲解(10分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故事的情节,特别强调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他的智慧和勇气表现在哪些地方。
3.角色分配(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诸葛亮、刘备、曹操等。
要求学生阅读相应剧本,准备角色扮演活动。
4.模拟演绎活动(20分钟)每个小组通过表演的方式模拟演绎《草船借箭》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将故事还原,并展示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
5.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为什么做了一艘“空船”?为什么发起了智取长坂坡的计划?6.整理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再次强调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者进行对比。
七、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对本节课是否有收获。
八、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将《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整理成读书笔记,并结合诸葛亮在故事中的表现,写一篇感想。
九、板书设计《草船借箭》教案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草船借箭》这个经典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深入感受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9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处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课堂教学,检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互相解决。
预习要求:1、收集关于《三国演义》的有关资料,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
2、通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3、自主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对人物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㈠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题后齐读)2、学生简介收集的背景资料: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二)引导质疑: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二、点拨新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2、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
文章主要写了逼亮造箭、准备借箭、草船借箭、借箭成功等内容。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1、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草船借箭》一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陷害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
文中当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教学该文时,我抓住文中诸葛亮的“笑”字,设疑——“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我教学片断就是感受诸葛亮的“笑”,教学片段如下: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诸葛亮是笑着说的。
前面都是“诸葛亮说“,只有这里在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读读这句话,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
这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
(生齐读:雾这样大……)
生:这是一种嘲笑。
师:对,是嘲笑。
你来用嘲笑的语气读一读。
(学生读)
师:还在笑谁?
生:周瑜。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
(生回答略)
师:这是智慧的笑,这是胜利的笑。
再读——
生:雾这么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
因为鲁肃前面问诸葛亮“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告诉看、了鲁肃,其实他早已经胸有成竹,算准曹操不敢轻易出兵。
他的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是一种宽厚友善的笑,幽默的笑。
再读——
生:雾这么大……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败在他的手下。
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教后记:
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悟,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在笑曹操的多疑,有的说在笑周瑜的妒忌,有的说在笑鲁肃的多余担心。
剖析“笑”,可揭示诸多人物的性格。
在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每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感受、理解、
欣赏、评价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
通过本片段的教学,我明白了朗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想,在读中悟。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这一点我做的不好,总是怕学生不会,不理解,讲的太多,以后教学中我会努力,不断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