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感知美
- 格式:doc
- 大小:0.65 KB
- 文档页数: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1.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1.1 开掘课文中的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语文论文《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1.2 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或古或今,或园林或建筑,都写得极富魅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劳动创造美。
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园林、建筑、文物的同时,也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人民的劳动美、创造美。
读这些作品,有一种很高的美感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心头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1.3 开掘课文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
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名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杜甫的《望岳》,还有上面提到的一些诗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仔细领略、欣赏这种经过作者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艺术美。
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是学生为什么对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
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
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
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
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
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
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
例如,分析小通讯员在护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
分析小通讯员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窥视到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又如,分析新媳妇拿被、铺被和缝衣以及献被等几个感人的细节,学生就能被新媳妇的纯朴、善良、洁白无瑕的崇高感情深深打动。
这样让学生在包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无产阶级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
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成为培养美感的主阵地。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文中素材,以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和体会,使其具有发掘美、欣赏美、领略美、体会美、塑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所包含的美育因素也较多。
每篇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不同作品中所描绘的崇高的艺术形象、迷人的自然景色、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及其妙趣横生的文学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用来培养学生美感的极好素材。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体悟美、感受美、塑造美的能力呢?一、创设“美“的情境,是培养美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美的感觉和体会,首先就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融洽的氛围,创设一种“美”的学习情境。
而好的教学方法则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唤起求知欲,将他们引入“美”的学习情境。
正如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要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法,巧妙地向学生传情达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入角色,融入“美”的情境,受到美的感染,进而去欣赏品味作品中所蕴藏的“美”。
二、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感受美的重要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兴趣能促使学生产生感受美的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无论课的导入还是分析与讲述,教师的语言都应幽默风趣、妙趣横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发掘美、欣赏美、领略美、体验美做好铺垫。
记得有位教师在教学一首我们熟知的儿歌《小小的船》时作了精心设计,先后三次在学生们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第一次是上课开始时,在黑板上用蓝色画纸布置成“蓝天”,用金黄纸剪成“新月”贴在“蓝天”上,并以富有感情的语调诱导学生们回想在晴朗的夜晚抬头赏月的情景,使他们的情感掀起了波澜。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才能让学生去领悟知识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根据我平常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以下几点做法:一、在教学情景中感受美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视频突出“荷花”、“荷叶”两景,让学生感知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使学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诗情画意”的含义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一丝不苟的观察插图,然后,我播放漓江景点的幻灯片,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一股爱自然,爱祖国的感情便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了。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美捷克古时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从感觉开始,一切美的事物应尽量在感官跟前。
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要从词句人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得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说“疑”,就能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
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
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如:《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
“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
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入其境、会其情。
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⑴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
⑵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
⑶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但是,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却愈发地欠缺。
如何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以达到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的效果,是当今教师和家长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设计合理的美育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本篇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真实性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性的,而教师在授课中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文关怀性的语言是可以唤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去思考和去发问。
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良好地开发。
事实上,孩子们在学习与观察美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用生动、精彩、形象的语言描述,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类似于美的质感和美的形态,从而培养他们的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让美妙和神秘的形态跃然在纸上,从各种类别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等等中去启发学生的美育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不仅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注重选取优秀的音乐、电影、绘画、设计等等领域的作品。
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美学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开发。
当学生们在多样化的美学领域中接触到美,才能够从语文课程中加强其对美文化的感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其自身的审美力,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识别美在不同的领域之中,真正地了解美的价值和意义。
三、注重互动性教学的开展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性思考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配对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美杨鲜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
教师要在语文课上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我就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美做了如下尝试:一、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
精妙的导语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
在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
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
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
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教学的美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
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
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背影》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是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之美。
我在教剧本《雷雨》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剧本的矛盾冲突,然后选取鲁侍萍在她的两个亲儿子(周萍和鲁大海)正面发生冲突之后,她与周萍的两句对话: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的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让学生结对反复研读揣摩这两句对话,领会鲁侍萍错综复杂的情感变过程。
然后让学生各自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验作品中文学所引发情感共鸣和剧本中的对白对读者情感升华。
我再就剧本中精彩的对白,更深入地同学生一起感知鲁侍萍对一个三十年来有子又不能相认的深沉母爱,对权贵的满腔怒火,从亲情到仇恨,这两种情感是侍萍心中无法言表的巨大痛苦,作者仅用了三个字“萍凭--凭”就把这份情感表现的至臻完善。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发掘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之一。
汉字从造字法来说,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在书写上,由横、竖、点、撇、捺等笔画构成,并极为讲究构架,类似于绘画构图;在书法上,有篆、隶、楷、行、草等多种特色,并以毛笔书法最为神奇。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汉字的这些特点,强化学生的书写训练,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感受诵读的声色美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所展示的就是语文的声色美。
例如,讲授《金色的草地》等抒情性比较强的作品时,我们可配以《秋日丝语》、《蓝色多瑙河》等音乐的旋律,再用愉悦的情感、明快的语音、舒展的节奏进行朗读;在讲授一些以叙事为主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共鸣;特别是在朗读古诗文时,由于古诗文大多押韵,因此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语文的声色之美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意境美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以《金色的草地》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金色草地的图片或影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教授《江南·江南可采莲》一诗时,也可以配以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语文的意境美就被充分地展示出来了。
蔡建锋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认为美育是人从感学的被动状态到达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桥梁,而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
席勒的贡献在于他看到了美育在恢复人性的完美方面起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那么,究竟该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知美 1、巧妙设置悬念小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都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一处的开头巧设悬念,诱发他们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心态,急切地希望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