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等四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12
2016年安徽省高三语文联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孩子书写“中国式童年”李东华少儿文艺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等。
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地享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与外国少儿文艺的“来势汹涌”相比,富含“中国元素”并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否足够丰饶?中国元素首先指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始自了解,了解的功课需从少儿时代做起。
这不仅出自父母、社会的期待,更出自孩子们自身的生命需求: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来处。
中国元素的另一大内涵,是指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即现实指向。
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不如国外同类题材作品的文学性强,但为什么比同类引进作品畅销?那是因为中国孩子更喜欢看表现他们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
的确,对于知识和阅历都还不够丰富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文艺作品认识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
反映当代少儿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艺的引领、抚慰,文艺的启智、怡情。
新时期的少儿文艺也曾留下为小读者、小观众所喜爱的皮皮鲁和鲁西西、霹雳贝贝、男生贾里、男孩桑桑、大头儿子、淘气包马小跳等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但是相对于我国3亿多少年儿童,相对于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差异化的生存状态,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我们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却没有诞生影响广泛的、为这一庞大群体代言的文艺形象。
同样,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少儿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或者说其影响力没有都市题材的影响力大。
而即便是表现都市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往往是速写式的、对表象进行描摹者多。
这些都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一方面是中国元素不够丰盈,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
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
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
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
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
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
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
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
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
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署凉庄道参政。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
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
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
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
军中马缺,檄取驿马。
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竟寝。
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命题人盛庆丰审核人王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
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
有关舞蹈的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
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
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
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
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
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
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素质测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创意写作:文学的创意本质及其产业化问题葛红兵所谓“创意写作”就是以文字表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创意活动。
创意写作要培养的作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向纯文学写作的专业作家,还包括以文字创作为生的创意产业基础从业人员,策划师、创意师、文案师、歌曲词作者等。
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
一度创意是原生态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例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
针对传统写作学“写作”第一性的观点,创意写作提出“创意”第一性观点。
同时,针对传统写作学中将写作局限于文学艺术内部的观点,创意写作主张将写作从艺术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创作论之外,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了。
田川流《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一文认为“文学创意即运用创意思维,以多元和系统的方式从事文学活动与创作,实现对于文学意蕴及其作用的强化,增进其文学价值与经济价值”。
文学的本质是创意。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
在文学创作及其产业化过程中的流动与转化,其实并不是完全由作者、生产者决定的,它也是读者和消费者参与的结果。
中国北魏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形象,就是一个跨媒介转化的成功案例。
一个篇幅不长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了反复的演绎,无论是豫剧《花木兰》,还是1939年版的黑白电影《木兰从军》,或是1998年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每次都能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受,尤其是中国的花木兰转化成世界荧幕上活灵活现的、用美国文化进行重新阐释的动画片,该片充盈着中国元素,但内核却是“美国梦”。
安徽省2016届年高三百校大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
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
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则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
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
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
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
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
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
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
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
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
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
资料概述与简介 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2016届高三四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 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 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文化与 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 民风由来的源头。
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 体现。
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 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 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 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丈化中体现了这一点. 《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 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 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 是茶道。
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 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 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养分舶来品凭心而论知往鉴今坐收渔人之利B.渲泄擦边球断章取义真知灼见迅雷不及掩耳C.家具座上客明枪暗箭扪心自问恭敬不如从命D.简炼侃大山披星戴月曲意逢迎毕其攻于一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注:此卷学科网扫描版名字被改为安徽省太和中学第二次月考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t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
一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
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一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
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
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某省安师大附中、某一中、某二中2020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卷及答案摘要:安徽省安师大附中安庆一中马鞍山二中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20年12月20日上午)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安徽省安师大附中安庆一中马鞍山二中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20年12月20日上午)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 ~17题)时,请将答案填在相应表格中。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 ~14题,第Ⅱ卷18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2016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
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
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丈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
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
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
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还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
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叉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茶于是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
“茶苏”是一种将荼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
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
“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荼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佛家视悟得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荼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B.礼仪观念深入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国的茶文化也体现出礼仪的观念。
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C.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D.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方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诗人的饮茶已不是解渴、提神、解乏等生理的需要,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B.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同时还符合佛教规诫,因此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C.茶文化有道家养生的精神,这和作为本草的茶具有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消除心中烦恼的药草特性有很大关系。
D.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与佛结下了缘分,但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
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高境界:从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记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
C.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D.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问,也可以营造出消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以纳赀,於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参、貂皮。
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
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参、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
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
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唱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
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
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令署按察使,毓王句又疑师俭昵文乾。
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
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署凉庄道参政。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
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
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
师俭以秋谷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
军中马缺,檄取驿马。
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竞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责势贤亲不徇纵。
十三年,以目疾乞休。
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
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足获两利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
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
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
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殉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8-9题。
水亭偶成朱瞻基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8、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5分)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