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7.2《力的合成》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4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XXX提出了XXX说,这一理论被XXX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后得到了支持。
XXX发现了XXX三大定律,而XXX提出了相对论。
XXX则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而机械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选择参照物来描述运动。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包括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而时间的单位包括秒、小时、分钟、毫秒和微秒。
正确使用刻度尺需要认清磨损、量程和分度值,同时要放正、看垂直和估读下一位。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需要将测量值加上准确值和估读值,并记下单位。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可以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三、快与慢(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国际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是千米/小时。
速度的公式为v=s/t,变形公式为s=vt,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人耳听不到,但有些动物能听到。
常见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中。
3、超声和次声的应用1)超声: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如超声检查、超声波清洗等。
2)次声:用于地震监测、矿山探测等领域。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力范围(20Hz~20kHz)的声波,应用广泛,如医学中的超声诊断仪、工业中的超声金属探伤仪、军事中的超声雷达等。
而次声波则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具有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等特点。
它们常用于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领域。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力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力的性质和作用;2.认识力是矢量,并能够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3.能够用计算证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及性质;2.力的合成与分解;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重点:1.明确力的概念及性质;2.能够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3.能够灵活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运用;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灵活应用。
五、教学过程及安排:1.引入新课:通过实验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并引出力的概念;2.讲解力的性质:单独存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物体的性质;3.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并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4.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进行相关习题训练;5.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学生的解题表现、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2.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理学科导学1. 物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意义;2.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 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及其重要性。
第二单元:力与压强1. 力的概念与特点;2. 力的作用与效果;3. 压强的概念与计算;4. 压强与气压、液压的关系。
第三单元: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2. 匀速直线运动与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 图表法与公式法解题;4. 物体自由落体运动。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展开,详细内容包括:第1节《力概念》、第2节《重力》、第3节《摩擦力》和第4节《力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三要素。
2. 使学生解重力概念,学会计算物体所受重力。
3. 帮助学生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因素。
4. 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教学重点:力概念、重力和摩擦力影响因素、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斜面、小车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力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力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力作用效果,引导他们思考力概念。
3. 讲解力概念:介绍力定义、单位、三要素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
5. 讲解重力:介绍重力概念、计算方法等。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7. 力合成与分解:通过讲解与演示,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8.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定义、单位、三要素。
2. 重力:概念、计算方法。
3. 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4. 力合成与分解:原理、方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概念及三要素。
(2)计算一个物体所受重力。
(3)分析摩擦力影响因素,举例说明。
(4)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重力、摩擦力和力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力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5. 压力与压强6. 浮力7. 简单机械8. 功与能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功与能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简单机械原理。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功与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斜面、杠杆、砝码、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a. 提问:力的作用是什么?2. 新课导入:a. 讲解力的概念,演示力的测量。
b.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3. 牛顿第一定律:a.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
b. 演示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a. 讲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b.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5. 简单机械:a.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6. 功与能:a. 讲解功与能的概念。
b. 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功与能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5. 简单机械6. 功与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
b. 分析题: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c. 论述题: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019春季沪科版初二第二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八年级物理(下学期)任教班级:任课教师:2019春季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施素质教育,带领学生进入物理的神奇世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的现象,探究大自然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
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关爱学生,对学生高度负责,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认真研读《物理课程标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物理学习是整个物理是否学好的关键。
在上学期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是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每次测验考试的成绩还不够理想,学生自信心受到一定的打击,内心很苦闷,很彷徨。
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学起来容易,但是应用起来很难,具体知识还不能够系统的掌握。
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不透彻。
班级还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些都是在本学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学习力学知识,从第七章开始学习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力学内容,难度逐步增加,最后第十一章是小粒子与大宇宙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结合内容。
第七章的主题是“力与运动”。
本章内容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力与运动的有关内容,在学习本章时,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知道同一直线上两个力是怎样合成的。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本章是力学的基础,对于学习压强、浮力、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八章的主题是“压强”。
本章内容是力学知识的一次升华,这一张以我们学习的励志量密度为基础,学习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及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相关知识,同时本章内容又是理解浮力产生原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第1节~第4节,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速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第二章《力的作用》:第5节~第8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含义;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摩擦力的作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收集数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物体运动和力的相关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公式、定律等。
2. 示意图: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计算题:求解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
(3)实验题: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详细解答见课后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如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二定律等。
3. 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力的合成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1.F1、F2是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大小为30N,方向向左,F1的大小是10N,则关于F2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F2的大小一定是20NB. F2的大小一定是40NC. F2的方向一定沿水平向左D. F2的方向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F1=4牛,F2=6牛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的合力大小()A. 可能是2牛B. 可能是3牛C. 一定是2牛D. 一定是10牛3.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个不为零的力,其合力一定不为零B. 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C. 求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就是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D. 不论两个力的方向如何,合力的方向总是和较大力的方向相同4.一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该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3牛,则另一个力的大小及方向()A. 一定等于3牛,方向竖直向上B. 一定大于3牛,方向竖直向上C. 可能小于3牛,方向竖直向下D. 可能大于3牛,方向竖直向下5.用300N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个重为350N的箱子,没有提起,那么这个箱子受到合力是()A. 0NB. 50N方向竖直向下C. 350N方向竖直向下D. 650N方向竖直向上6.有关“合力”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合力是从力作用效果上考虑的B. 合力的大小总比分力大C. 合力的大小可以小于任何一个分力D. 考虑合力时不用再考虑各分力7.关于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的一个分力B. 合力与分力是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C. 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D. 合力的大小不可能等于零8.一重为G的立方体放在水平面上,现对其上表面的中央沿竖直方向施加一个力,该力的大小为F(已知F<G),此时该正方体在竖直方向上所受合力的大小为()A. 0B. FC. G−FD. G9.一位质量为50kg的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所受的空气阻力约200N,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g=10N/kg)A. 跳伞运动员受到的重力是50NB. 跳伞运动员受到的空气阻力方向向下C. 跳伞运动员受到的合力大小是700ND. 跳伞运动员受到的合力大小是300N10.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600N,合力的大小是1000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是()A. 400NB. 600NC. 1600ND. 1000N11.农忙季节小强帮助爸爸干农活,爸爸用600N的拉力向前拉车,小强用200N的推力向前推车,他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是()A. 800N向前B. 600N向前C. 400N向后D. 200N向后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2.竖直向上抛出一个重10N的球后,球又落回原处。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质的测量2. 章节二:力的作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力的合成与分解2.3 质量与重力3. 章节三:牛顿运动定律3.1 牛顿第一定律3.2 牛顿第二定律3.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物质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了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3.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力的概念与测量,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天平、弹簧秤、滑轮组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物体下落实验,激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测量方法。
3. 课堂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
结合实验,讲解质量与重力的关系。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及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3. 质量与重力4. 牛顿三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物体的质量与重力,计算重力大小。
给定一个力的合成问题,求解合力。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应用牛顿三定律。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深入理解其性质与变化。
探究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建筑等领域。
学习更多关于牛顿三定律的实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向量运算和空间想象力。
《力的合成》 学生已在第五章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换的前提,然后通过最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这样可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识力的合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等效理念,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
(2)能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的辨析,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及实验结果的互评,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实施与结果分析
(2)合力的范围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橡皮筋、钩码一盒(50g 十个) 、小滑轮2个、线绳、图钉、木板(60cm *60cm)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惯性
3.力的作用效果
◆ 学情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 教学方法
◆
◆ 教学过程
◆ 课前准备 ◆
二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三进行新课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4 众多船帆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发动机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发动机所产生的推力就是许多船帆的推力的合力。
船帆的推力就是发动机的推力的分力。
5 数只蚂蚁对树叶的作用效果与一只甲壳虫对树叶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甲壳虫的力是蚂蚁力的合力,蚂蚁的力是甲壳虫力的分力。
合力: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和)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和)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1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
如图所示,我们把大弹簧的下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旁边立一个刻度尺。
现在,我们用一个弹簧秤拉着弹簧使其伸长,同时用另一个弹簧秤通过一根细绳也拉着
弹簧使其伸长。
这时弹簧受到两个向上的拉力F
1和F
2
,它们的大小分别从两个
弹簧秤的读数表示出来。
读出F
1和F
2
的大小,并记录弹簧伸长到的位置。
现在,我们用一个力拉弹簧,使它伸长到跟刚才相同的长度,读出这个拉力F多大?
实验发现F= F
1+F
2
通过实验可知,力F产生的效果跟力F
1和F
2
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F
是F
1和F
2
的合力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
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练习:
(1)同一直线上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20N和40N,它们的合力是方向: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两个力的合力是200N,方向向下,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80N,另一个力的大小是方向是。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力的合成
如上图所示,我们将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弹簧,拉力为F
1。
用一根细绳拴在弹簧下端的钩上,用弹簧秤通过细绳向上拉,拉力为
F 2,此时弹簧伸长。
这时我们读出拉力F
1
和F
2
的大小,并记录弹簧伸长到的位置。
然后我们用一个力拉弹簧,使弹簧伸长到同样的位置,请同学读出这个拉力F 的大小。
实验发现F= F
1—F
2
拉力F的作用效果跟拉力F
1和F
2
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力F是力F
1
和
F
2
的合力。
实验告诉我们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练习:
(1)水桶所受重力是300N,用竖直向上400N的力拉水桶,此时水桶受到合力大小等 N方向
(2)耕地时,马的水平拉力是2019N,土地对犁的阻力是1700N,犁受到的合力是方向。
(3)桌面放一个重力为3N的茶杯,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3N,茶杯的合力是。
作业:书1、2 3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