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
- 格式:pptx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5
热处理培训资料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改变材料性质的工艺过程。
它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
在工业领域中,热处理被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
为了提高员工的热处理技能和知识水平,热处理培训成为必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工艺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和设备。
希望通过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员工加深对热处理的理解,提高热处理的操作技能。
一、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工艺流程热处理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其晶体结构和性能。
热处理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步骤。
加热过程中,材料的温度逐渐升高,使其达到需要的变形温度。
保温是指将材料保持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时间,使其晶体结构发生改变。
冷却过程是将材料迅速冷却到室温,确定其最终的性能。
二、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和设备1. 灭火淬火:灭火淬火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用于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该方法可以通过在高温状态下迅速将材料放入冷却介质中,使结构变得均匀致密,从而增加硬度。
2. 回火:回火是一种通过加热材料并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后冷却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减轻材料的脆性,提高其韧性和强度。
3. 淬火和回火:淬火和回火是一种常用的热处理方法组合。
先进行灭火淬火使材料达到高硬度,然后进行回火,降低材料的脆性,提高其韧性和强度。
常见的热处理设备包括炉子、冷却介质、温度控制仪器等。
炉子可以提供必要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而冷却介质可以迅速冷却材料,温度控制仪器可以确保热处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热处理的注意事项1. 材料选择:在进行热处理之前,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处理。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热处理性能和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 温度控制:热处理是一个对温度要求非常严格的工艺过程。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材料的性能,因此必须使用精确的温度控制仪器来确保热处理的准确性。
3. 冷却介质选择:不同的材料需要使用不同的冷却介质进行淬火。
喷砂、抛丸•抛丸后的材料可以提高80%和抗腐蚀应力一倍。
淬透性•定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
淬硬深度越大,表示这种钢的淬透性越好。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含碳量、合金元素、种类和奥氏体晶粒度等。
•合金元素的影响以“硼”为最强。
滲氮•在一定温度下(一般在AC1以下)使活性氮子滲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的工艺.•滲氮可使工件获得比滲碳更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
•滲氮温度比滲碳低得多,而且滲氮后一般随炉冷却,所以滲氮件变形较小。
淬火裂纹滲碳后空冷时,表面形成极薄的托氏体层,随后冷却时,内部的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体积胀大而使托氏体层层承受拉力应力导致表面开裂。
此外,表面的脱碳层也会导致表面开裂。
解决的办法:缓冷,是指全部转变为平衡组织。
或快冷是指全部转变为马氏体加残余奥氏体。
(只滲碳层)淬火裂纹•定义:是工件在淬火冷却过程中产生的裂纹。
•产生的原因:是在工件进入冷却介质中不久之后,温度降至Ms点(250 °c上下)以下时产生的。
是因为工件从奥氏体化温度急冷时发生收缩,在Ms点以下却相反的发生膨胀,这种淬火应力超过断裂强度时就导致了裂纹的产生。
检查裂纹的方法1、叩击发:用锤子轻轻叩击工件,如发出清晰的金属声,及无裂纹;如发出混浊的声音,则说明存在裂纹。
小型工件最好用金属丝吊起来叩击。
2、渗透法:将工件浸透在煤油或油中,取出后用棉纱擦拭表面油迹,在涂上石灰粉。
(探伤机、荧光灯)3、比色法:将工件清洗干净,最好用砂纸擦去氧化皮,涂上较大的红色液体,擦去后再喷白色粘液。
当有裂纹时白色会呈现红色线条。
产生裂纹的原因•工件形状缺口、键槽、尖角、盲孔、粗裂纹糙度是淬火应力集中的地方,因此裂纹往往在这些部位出现。
•淬火冷却速度取决于淬火冷却时热应力和相变应力叠加之后,是形成了“拉应力”还是“压应力”拉应力则可能发生裂纹;压应力则不会产生裂纹。
•材质钢中的杂质磷是强烈引起回火脆性的元素,碳化物的集中和网状析出能诱发淬火裂纹,必须使其均布和球化。
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1、常用的淬火方式有哪些,说明不同淬火方式的使用原则?单液淬火——在淬火介质中冷却到底部的过程,单液淬火组织的应力热应力比较大,淬火变形大。
二液淬火——目的:在650~Ms之间快速冷却,使V>Vc,在Ms以下缓慢冷却以减轻组织应力。
碳钢:先水后油。
合金钢:先空气后油。
分级淬火——在一定温度下取出工件,使工件内外温度均匀,然后空冷的工艺。
空冷时出现M相,内应力较小时发生阶梯淬火。
奥氏体回火——指在贝氏体温度区等温温度,发生贝氏体相变,内应力减小,变形小。
淬火方法选择的原则应尽可能兼顾性能要求和淬火应力,避免淬火变形和开裂。
2、化学气相沉积与物理气象沉积技术有什么区别,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化学气象沉积主要是CVD方法。
含有涂层材料元素的反应介质在较低温度下汽化,然后送入高温反应室与工件表面接触,产生高温化学反应,析出的合金或金属及其化合物工件上表面形成涂层。
CVD法的主要特点:(1)可以沉积各种结晶或无定形无机薄膜材料。
(2)纯度高,集体力量强。
(3)沉积层致密,孔隙少。
(4)均匀性好,设备和工艺简单。
(5)反应温度高。
应用:钢铁、硬质合金、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等表面各种应用的薄膜,主要有绝缘体薄膜、半导体薄膜、导体和超导薄膜、耐腐蚀薄膜等。
物理气象沉积:将气态物质直接在工件表面沉积成固体薄膜的过程称为PVD法。
基本方法有真空蒸镀、溅射镀膜和离子镀三种。
应用:耐磨涂层、耐热涂层、耐腐蚀涂层、润滑涂层、功能涂层装饰涂层。
3、解释疲劳断口的微观形态和宏观形态。
显微:是在显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条状图案,称为疲劳条或疲劳辉光,疲劳条具有延展性和脆性。
疲劳条有一定的间距,在某些条件下,每个条纹对应一个应力循环。
宏观:其他情况下具有脆性断裂特性,肉眼看不到宏观变形。
典型的疲劳断裂由裂纹源区、裂纹扩展区和最终瞬时断裂区组成,疲劳源面积小而平坦,有时为明亮的镜面,裂纹扩展区为河滩或贝壳纹,部分节距不同的疲劳源为中心平行弧线,瞬时断裂带的微观形状取材料的特征载荷模式和尺寸,可以是酒窝或准解离、沿晶体断裂解离或混合形状。
引言:概述:正文:一、热处理的基本原理1.1金属组织的变化规律1.1.1固溶处理1.1.2沉淀硬化1.1.3时效硬化1.1.4相变平衡与组织稳定性1.2热处理的工艺参数1.2.1加热温度1.2.2保温时间1.2.3冷却速率1.2.4冷却介质二、常见的热处理工艺2.1简单退火2.1.1全退火2.1.2规定化退火2.1.3常规退火2.2针对铁素体不锈钢的热处理2.2.1固溶处理2.2.2沉淀硬化处理2.2.3双相不锈钢的热处理2.2.4超级不锈钢的热处理2.3针对铝合金的热处理2.3.1固溶处理2.3.2相变处理2.3.3冷变形加工2.4针对钛合金的热处理2.4.1α/β型钛合金的热处理2.4.2β型钛合金的热处理2.4.3超强韧性钛合金的热处理2.5其他常见金属的热处理方法2.5.1镍基高温合金的热处理2.5.2钨合金的热处理2.5.3铜合金的热处理三、热处理的设备和工装3.1热处理炉和炉温控制3.2热处理夹具的设计和选用3.3热处理过程中的保护气氛四、热处理的质量控制4.1金属材料的化学分析4.2金相显微镜的应用4.3机械性能测试4.4热处理缺陷的识别和处理五、热处理的问题与解决方案5.1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长大问题5.2热处理残余应力的控制5.3热处理工艺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5.4热处理后的再加工问题与解决方案5.5钢材的渗碳热处理问题与解决方案总结:热处理作为一项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对于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常见的热处理工艺、热处理设备和工装、热处理的质量控制以及热处理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热处理的原理和应用,提高热处理工艺的质量与效率。
同时,我们也希望热处理工作者能够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该领域,为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热处理培训资料
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热、保
温和冷却过程,改变其晶体结构和性能,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强度、
硬度、韧性等特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热处理技术,以下是一
些关于热处理的培训资料:
一、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1. 热处理的定义: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对金属材
料进行控制,使其获得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2. 热处理的分类:热处理可以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不同
类型,每种类型的热处理都有其特定的工艺条件和效果。
二、热处理的步骤和工艺
1. 加热:将金属材料置于炉内或其他加热设备中,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达到所需要的状态。
2. 保温:在达到所需温度后,保持一定时间,使金属材料的温度均
匀分布和晶粒重新组织。
3. 冷却:将金属材料迅速冷却至室温,以实现所需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三、热处理的影响因素
1. 温度:加热和保温过程中的温度对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效果有着重
要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热处理效果不理想。
2. 时间:保温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金属材料晶粒的再结晶和再结晶的程度,影响其力学性能等方面。
3. 冷却速度:冷却速度快慢直接影响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不良影响。
四、热处理的应用领域
1. 通用机械制造业:汽车、机床、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广泛应用热处理技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寿命。
2. 金属材料加工业:钢铁、铝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能。
3. 工具制造业:刀具、模具等工具制造业中的工件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提高其耐磨性、硬度等性能。
热处理培训资料热处理是一项重要的材料加工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
它通过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来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从而满足特定的工程要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热处理技术,本文将提供一份热处理培训资料,介绍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常见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热处理的基本原理热处理是利用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相变和晶界扩散的原理,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常见的几种热处理方法包括淬火、回火、正火、退火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效果。
1. 淬火淬火是将加热至高温状态的金属材料迅速冷却至室温或低温,使其产生明显的组织和性能改变。
通过淬火,材料可以获得高强度和高硬度,但同时也会导致脆性的增加。
因此,在淬火后通常需要进行回火处理以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可靠性。
2. 回火回火是将已经淬火的材料加热至适当的温度,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处理。
回火的目的是减轻淬火后产生的内应力,并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回火过程还可以调控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使其达到最佳的性能状态。
3. 正火正火是将材料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进行冷却。
正火的目的是通过控制组织形态和材料的相变来调整材料的性能,以满足特定的工程要求。
正火适用于一些对硬度、强度和韧性要求均有的工件。
4. 退火退火是将已经加工或者变形的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保温处理,最后缓慢冷却。
退火的目的是通过晶界扩散来恢复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减少材料的内应力和变形。
退火可以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可塑性。
二、热处理的常见方法热处理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工艺,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1. 淬火和回火工艺淬火和回火是最常用的热处理方法之一。
淬火可以通过控制冷却速度和介质的选择来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而回火则可以通过加热和保温的方式来调节材料的硬度和韧性。
2. 预淬火和再回火工艺预淬火和再回火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而进行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培训计划表第一阶段:热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时间: 1天内容:1. 热处理的定义和作用2. 热处理的基本原理3. 热处理工艺及设备介绍4. 热处理工艺的分类和应用5. 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培训方式: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第二阶段:金相组织分析及检测培训时间: 2天内容:1. 金相组织分析原理及方法2. 金相组织分析设备操作及维护3. 金相组织分析的应用与实例分析4. 硬度检测的原理与方法5. 硬度检测设备操作及维护培训方式:理论讲解、实际操作演示、综合实验第三阶段:热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与控制时间: 2天内容:1. 热处理温度、时间、速率等参数的优化原理2.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实际优化调整3.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监测与控制4. 热处理过程的数据分析与处理5. 热处理质量问题处理及预防培训方式:理论讲解、实际操作演示、案例研究第四阶段:热处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时间: 1天内容:1. 质量管理体系在热处理中的应用2. 热处理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与标准3. 热处理质量管理的组织与流程4. 热处理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5.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与评估培训方式: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际研究第五阶段:热处理设备维护与安全操作培训时间: 1天内容:1. 热处理设备的结构与原理2. 热处理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3. 热处理设备的安全操作要求4. 热处理设备的故障处理与预防5. 热处理设备使用手册及标准培训方式:理论讲解、设备操作练习、安全教育第六阶段: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训时间: 2天内容:1. 热处理案例分析2. 热处理实际操作演练3. 热处理过程中的问题解决4.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调整5. 热处理工艺的实际操作技巧培训方式:实际操作演练、案例分析、讨论交流以上为热处理培训计划表,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培训工作。
热处理技术培训提纲前言一、什么是热处理“钢的热处理”就是将钢件(固态的金属和合金)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整体或表面的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简述历史上的热处理)二、培训的目的要求:学员应逐步掌握以下六条内容:1.在机械制造中,热处理是影响产品内在质量的重要过程(工序),是特殊过程。
干好热处理要具备:(1)责任心。
(2)技术。
(3)经验。
2.影响热处理质量的主要因素:(1)原材料及辅料。
(2)工艺、工装、设备。
(3)监控手段。
(4)检验和试验。
(5)相关加工过程的配合。
(6)操作技能等。
3, 找出原因,提出改进和预防措施。
4.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操作,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经验,逐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
5.熟练地掌握各种设备,包括辅助设施、工装、检测、监控设施的安全操作。
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6.结合产品实际,探讨新工艺、新方法,以达到提高质量(或稳定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主要学习内容:(1)内在质量的重要标志——机械性能。
(2)钢铁内部结构。
(3)热处理方法。
(详细内容见培训大纲) 讲课、议论、实验、实践相结合。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引子:锁接头(标准)、钻杆接头(图纸)内在质量要求: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工件)在各种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
这些性能指标是机械设计、选择材料、工艺评定及检验的主要依据。
常用的机械性能有: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疲劳等。
代用性能指标§1. 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由于外力的不同而分为拉伸(σb )、压缩(σbc )、弯曲(σbb )扭转、剪切等。
通常指抗拉强度。
一、抗拉强度(强度极限)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断裂前所承受的最大负荷与材料断面积的比值,称为抗拉强度。
或者说,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断裂前所承受的最大拉应力叫抗拉强度。
用σb 表示。
单位MPa 。
σb =S F (Mpa ) 式中:0F ——拉断试样的最大负荷,N 0S ——试样原始截面积,mm 2 例如:45钢正火后做成Ф10拉伸试样σs 或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