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首次有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2012年主要土地政策回顾、评价及展望2012年,土地管理政策继续延续“十一五”期间的主线,在严格保护耕地、积极参与宏观调控、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些地方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开展了许多制度创新,推动了土地政策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严格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12年,国土资源部在严格保护耕地方面出台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加强耕地保护、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做出了进一步严格、具体的规定,在实践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1.出台《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土地整治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
明确了主要的目标,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一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
整治农村建设用地450万亩,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全面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明确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农业科技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农田。
”对基本农田的定义是经过多少年的实践,在今年发出的关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政策文件当中首次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了内涵的全面的确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将正在实施的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等工作挂钩。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将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严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异同相同点:1、建设目的相同:两者的建设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农田的种植条件,提高产能。
2、建设对象有重叠: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象是针对所有农田的,包括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象仅限为“基本农田”,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农业厅489号文件第十条的规定,基本农田的面积不能少于85%。
3、使用的规程和技术方法有重叠:两者都涉及到农田水利排灌方面的技术方法和规程规范。
不同点:1、建设范畴不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开展实施的,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作依据有: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等文件、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农业厅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2】75号)等。
按照以上文件的要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田块,解决灌溉与排水问题。
因此,农田水利工程,仅仅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一部分。
2、涉及到的专业技术领域不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耕地质量评价等专业领域,农田水利工程,仅仅涉及到工程建设领域。
3、执行的建设标准不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执行的是《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设计编制规程(试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粤国土资耕保发[2012]187号)、《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厅,粤国土资耕保发[2012]189号)。
农田水利设计执行的是《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等。
前者的标准,涵盖了后者。
4、采用的预算取费定额和标准不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执行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执行的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和意义如下: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为田间基础设施工程、地力建设工程、科技支撑工程。
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田网、渠网、路网、电网等建设,这样可以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
地力建设工程是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这样可以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业生产能力。
科技支撑工程是集成包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生长环境智能化监测、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物联网技术,从而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一、项目背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资源的稀缺性和耕地的保护性愈加凸显。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指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上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通过改良土壤、提高灌溉水利设施、优化农田结构等多种手段,提高农田生产力和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二、项目目标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旨在提高农田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2.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通过提高农田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3.保护耕地资源。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优化农田结构,保护农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延长土地利用寿命。
4.提高农业节水效益。
通过改善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田灌溉用水量,实现农业节水发展。
三、项目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要求:1.土壤改良标准(1)提高土壤肥力。
加强农田施肥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改善土壤结构。
采取土壤改良措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渗漏。
(3)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养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2.灌溉水利设施标准(1)改善灌溉设施。
采用先进的滴灌、喷灌、井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2)提高灌溉水利效率。
合理设计和管理农田灌溉系统,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3)防治灌溉水害。
加强对灌溉水质的监控和治理,防止水质污染对农田的影响,保证农田生产安全。
3.农田结构优化标准(1)合理规划农田布局。
科学规划农田的种植结构和分布,合理设置休耕地、林地、水田等,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
(2)推广良种良法。
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研报告注:本文为AI 自动撰写,内容仅供参考。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农田资源日益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压力。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本项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旨在探讨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问题和进展。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背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切实保障耕地质量和数量,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旨在提高农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项重大国家工程,也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一项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农业工程。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水利工程等方面,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截止到目前,全国基本农田面积已经达到15.3亿亩,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超过 3.5 亿亩。
与此同时,各地还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建设,特别是提升了灌溉、排水设施的效率,并加强了农田水资源的保护。
此外,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村生活水平。
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农田环境保护不够,资金和人才的匮乏等。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1.政策法规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到位。
由于统筹和协同机制不完善,领导干部的认识不足,导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所需政策法规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到位。
2.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不够。
目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对弱,技术体系建设不够完整,无法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3.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地方财政在建设中承担了较多的责任,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建设进度缓慢。
4.土地流转难度大。
高标准农田的科学界定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高标准农田作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新生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存在着模糊、界定不清的问题。
对高标准农田相关概念、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剖析,可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
高标准农田八项标准
1. 土地整理标准,包括土地平整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等指标,确保土地整体质量。
2. 水利设施标准,要求农田有完善的灌溉、排水和水利设施,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3. 土壤肥力标准,要求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4. 土壤保育标准,要求加强土壤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沃和健康。
5. 种植结构标准,提倡多样化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和轮作,减少连作对土壤的损害。
6. 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要求农田基础设施完备,包括道路、排水沟渠、田间水利设施等。
7. 农田生态环境标准,要求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
化发展,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8. 农田生产标准,要求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提高农田生产效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高标准农田八项标准的提出,对于我国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这八项标准来规范农田建设和生产经营,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都应该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落实。
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历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从2004年开始,当时高标准农田的概念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能。
2011—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原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5个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2018年机构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农业农村部统一管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实施。
2019年起,中央财政整合设立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支持地方开展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
2019—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建设2.6亿亩高标准农田。
到“十四五”期末,累计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在规划方面,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到2030年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在建设标准上,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 制定分区域、
分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讯,可以关注农业农村部的官方网站或阅读相关文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前 言 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加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l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1.1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公众参与、权属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
1.21.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各省可按照本规范,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省级细则。
1.4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199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2005灌区规划规范 GB/T 50509-200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363-200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13-200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l014-2007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1032 -20113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农村土地整治 3.1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
高标准基本农田 3.2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3.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士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财务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
按照国务院关于‚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全国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各地实施。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规划》,确保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目标任务的实现,迫切需要加快编制和实施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特别是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国务院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当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千方百计做好工作,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快推进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切实落实《全国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前言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加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1 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公众参与、权属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
1.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
1.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4 各省可按照本规范,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省级细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GB/T 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3 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
3.2 高标准基本农田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3.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加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1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公众参与、权属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
1.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
1.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应遵循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4各省可按照本规范,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省级细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288-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GB/T 50363-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活动。
3.2高标准基本农田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3. 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1] 。
中国虽然耕地总量较多,但人均耕地较少,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2]。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脆弱性和长期性特点[3] 。
中央提出,中国农业要强起来,首要工作是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4] 。
2008 年11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14年12 月31日,国务院专门发文《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搞好土地整治,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 。
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创建高标准农田,是中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5] 。
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的颁布实施,各界对“高标准”的关注越来越多。
《规划》提出,2015年中国将建成0.27亿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全国建成0.54亿hm2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6] 。
秀山县地处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是重庆市粮油基地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面积6 万hm2左右、油菜面积1.3万hm2左右,对重庆市粮油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秀山县自2012 年开始,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1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基本农田概念1.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7] 。
土地整治的概念在2012 年3 月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里得到统一,从而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了更有利的作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验收一、前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国家重要的农田保护工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验收工作必须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保障农田的安全和稳定。
二、验收标准。
1. 土地质量。
验收时要对土地质量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土壤肥力、排水条件、地貌特征等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
2. 农田基础设施。
农田基础设施包括灌溉设施、排水设施、田坎、田埂等,验收时要确保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符合设计要求。
3. 生态环境。
验收时要重点关注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包括水源保护、植被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确保农田建设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 农田生产能力。
验收时要对农田的生产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土地的产量、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确保建设后的农田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
三、验收程序。
1. 提前准备。
在验收前,应当提前准备好验收所需的文件资料、工具设备等,确保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实地勘察。
验收工作需要进行实地勘察,对农田建设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3. 检测评估。
对土地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生产能力等进行检测评估,确保符合验收标准。
4. 编制验收报告。
根据实地勘察和检测评估结果,编制验收报告,明确农田建设的合格情况。
四、验收要点。
1. 严格把关。
在验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不偏不倚地对农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
2. 真实客观。
验收工作要客观真实,不得随意歪曲事实,确保验收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 全面细致。
验收工作要全面细致,对农田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不遗漏任何细节。
五、验收结果处理。
1. 合格。
如果农田建设符合验收标准,可以进行验收合格,同时对合格的农田建设进行奖励和表彰。
2. 不合格。
如果农田建设不符合验收标准,需要对不合格的地方进行整改,并重新进行验收,直至符合标准为止。
六、结束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验收工作是农田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农田质量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首次有了标准
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须坚持哪些原则?公众如何参与?诸如此类问题,可以从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找到答案。
该《规范》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原则、内容与技术要求、程序等。
《规范》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5
项工程,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
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
对于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禁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据了解,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