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佛教的人不是特别多,但真正能够给今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由外国传入的宗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地经由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且深刻的影响。
直到今天,即使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的思想也同样的影响着人们对于伦理,社会等等的看法。
关键词:佛教思想影响伦理社会功效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一直不停的在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因此,现在的佛教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外来宗教,而是中国化的佛教。
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作为中国的所有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教义本身又和中国世俗很遥远(讲求出世和远遁),但是影响力却又相对较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讨论佛教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包含但不是完全的限于作为宗教的范围内。
我们更看重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作为一种植根中国文化的观点,对更大范围内的人们的思想的影响。
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不局限于对于佛教经典的摘抄和理解,更多的是利用一些现实中普及化了的佛教的观点来作为我们的论据。
并非是没有论据,只是我们论证的是佛教的影响,而不是宗教本身。
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接受一个事物,选择对齐的态度,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最早是依赖于审美的好恶而不是理性的分析。
佛教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在于他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被人们接受。
佛教可供人们审美的东西很多,佛经本身就是其中之一。
佛经的翻译者全是饱学之士,因此佛经既有思想价值,也有文学价值。
朴实的深邃的文风,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这一点当代人肯定会有的,但是最著名的例子还是唐代的诗人王维,因为痴迷佛教,把自己的号变成了“摩诘”(化用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其诗画多有禅意,后世人称“诗佛”。
这种非喧闹的,素雅的,审美情趣,今天对于人们还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人们选择住所,别墅,旅游地等等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往具有出世意味的地方,以远离喧嚣和聒噪,求的心灵的宁静。
当代佛教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作者:张麟来源:《神州》2012年第29期摘要:当今社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佛教在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盛行,至当今时代,佛教在人们的思想中面临着现代问题,也就是如何真正体现佛教的社会价值。
佛教必须是“实际的”,才可能真正驻足人间;在“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本是一家”的全球时代,佛教必须是“世界”的,才可能是全人类的。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佛教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我们必须从容面对、勇往直前,在其漩涡浪花中强健体魄,由此使自己达到一种“青山依旧在”的主动,有着“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传承中,在犹太教、基督宗教文化基因中亦有“彩虹文明”的遐思,就是将七色共辉的彩虹作为和谐符号,视之为争取多元和谐文化的象征。
对于“全球化”的宗教问题,我们也必须积极面对和认真探讨。
今天中国的宗教问题,已与“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的古圣早就说过,“以同求同,万物皆同;以异求异,万物皆异”。
实际上在知识的领域里,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或样式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其中的差异点。
宗教文化属于人文知识体系,佛教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是人文的问题,当然也归属于人文知识体系。
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曾明确说过“佛教问题即人文问题”,“故佛教问题,实为全世界人文之所系,应时行化,不容缓矣!”1二十世纪初,针对国家衰微、佛教凋敝的历史现状,太虚法师提出,以契理契机的“人家佛教”来挽救“残渣般的、即将溃灭”的佛教,以此适应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需要。
太虚法师曾明确指出,“前之三流,其众寡不逮后之一流之什一;而除第一流外,余之三流,人虽高下,真伪犹有辨,其积财利、争家业,藉佛教为方便,而以资生为鹄的则一也。
佛教在人间佛教在人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佛教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佛教教导我们如何在世俗的生活中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同时也提供了一套有意义的价值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人间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例子,这些例子证明了佛教的价值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们被吸引到这个信仰。
佛教在人间的重要性佛教所传达的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智慧被许多人视为非常宝贵的人生指南。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四个真理:生命中必定有痛苦和不满,并且这是由贪欲和妄想所造成的;要消除这种不满和痛苦,需要放弃贪欲和妄想;只有放弃了贪欲和妄想,才能真正体验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通过八正道的实践,可以最终达到真正的解脱。
这些信仰被认为是帮助个人实现内心和平和智慧的基础。
佛教的目的是为人类的幸福和精神成长服务,而不是为牟取私利。
佛教强调了人类相互依存、关爱和接纳的重要性。
佛教鼓励人们秉持随和、慈悲和宽容的态度,以帮助自己和他人实现幸福和和平。
在佛教中,个人的贡献被视为可以为整个世界带来益处的贡献,即使只是为他人带来一份微小的快乐,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佛教还提供了一套深刻的哲学和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人在生命旅程中面对生老病死和其他的人生挑战。
佛教的这些教导可以帮助人们以生活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不满和苦难,以及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帮助自己和他人实现幸福和和平。
例子1:九型人格九型人格是以佛教的信仰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这个理论被用来帮助个人了解他们自己的性格和内在动机,并且提供了一套工具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发现和成长。
九型人格的理论是基于佛教的“六昔之流转”(六道轮回)的概念,九种不同的性格类型对应着六道轮回中的八个境界和一种纯净的境界。
这种理论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架构,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例子2:禅修禅修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来实现内心的和平和超越痛苦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一、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时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基于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倡导人们心存慈悲、追求智慧,尊重生命,避免伤害他人。
这种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佛教强调无我、舍己为人、消除烦恼,崇尚和谐与平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戒杀”、与众相处的修养等观念,对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传播文化与智慧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积极推崇知识和智慧。
佛教寺庙成为文化中心,通过经书的翻译和传播,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的艺术创作、雕刻技艺以及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佛教所宣扬的禅宗、修行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僧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佛教寺庙成为边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在现代社会,佛教文化对于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冥想、静心的修炼方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佛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关爱佛教文化中所倡导的慈悲和关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3. 丰富文化多样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的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的厚重文化底蕴、经文的阐释、佛教艺术等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为何禅宗在中国横空出世且长盛不衰?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是外来文化,现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佛教又以禅宗影响最大。
为何禅宗在中国横空出世且长盛不衰?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被广泛接受首先是佛教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的作用、人的精神的作用(心的作用),在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尚书》留下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箴言,这是儒家心法,也是中华文化的心法。
十六字箴言是大禹留下来的,此时离老子、孔子出世估计有两三千年。
强调心的作用,向内求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而佛教本就是为解决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强调莫向外求。
这样,佛教被中华文化吸收没有多大障碍。
禅宗是最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又叫佛心宗,特别强调心的作用,与中国文化融合最紧密。
1.向儒家妥协。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与儒家有很大冲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统治地位。
佛教是教人脱离苦海的,是主张出世的,看重来世,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强调积极有为、自强不息(个人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的最本质特征),强调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非常重视孝道,出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印度,僧人自己不劳动,乞讨为生,这与中国传统不符。
佛教尤其是禅宗做了很多改变。
慧能大师认为,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没有本质区别,信佛不必出家,大大扩充了受众;还认为,通过修行、顿悟,此生即可成佛,不必待来世;认为生活中担柴挑水无不是修行,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许多禅宗大德一日不劳作,一日不食。
这样,禅宗为彻底走进中国人心里扫清了障碍。
2.老庄思想的延续。
禅宗不纯粹是印度传来的佛教。
中国老庄思想影响久远,文人雅士历来喜欢,中国精英的精神家园不仅有儒家,更有道家。
在六祖坛经里充满中国人的思辨智慧,明显看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绝对精神自由和汪洋恣肆的风格。
佛陀默示教的智慧是否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一、佛陀的教诲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佛陀的智慧是否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从佛陀的教诲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入手。
佛陀的教诲提供了现代人在面对种种困惑和烦恼时的有效解决方法。
首先,佛陀的智慧强调放下欲望。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功名利禄、财富和物质享受所困扰,导致内心的痛苦。
佛陀教导人们懂得满足现有的需求,而不是永远追求更多的财富和物欲,这对于解决现代生活中的焦虑和不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佛陀的智慧强调慈悲和善良。
在现代社会,紧张的竞争和严苛的压力往往导致人们心灵冰冷,与他人缺乏亲近感。
佛陀教导人们培养慈悲和善良之心,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加幸福感。
这在现代社会中,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智慧。
再次,佛陀的智慧强调如何面对变化和失去。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对工作变动、人际关系的破裂以及亲人的离世等困难和挫折。
佛陀教导人们懂得接受变化,不執著於一切,从而减少痛苦和焦虑。
这一教诲对于现代人应对生活中的不可避免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佛陀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佛陀的智慧不仅停留在教诲的表面,更是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实践中。
现代人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佛陀的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首先,通过学习佛陀的智慧,可以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现代人常常需要应付各种压力和挑战,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佛陀的教诲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冷静,通过修行冥想和观照来达到这一目的。
这种修行可以帮助现代人转变负面情绪,降低焦虑和压力,从而提升生活的质量。
其次,学习佛陀的智慧可以提升个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佛陀教导人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
这对于现代人在追求自身成长和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佛陀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佛陀教导人们培养慈悲和善良之心,这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而佛陀的教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改变这种情况。
现在人出家当和尚,对社会到底有什么贡献?讨论这个话题首先要搞清楚,古时候的大德是因为什么而出家。
古代的大德出家,他的志向很远大,他是为了做佛而出家的。
古代大德学佛目的就是为了做佛,出家目的更是为了作佛。
就像我们中国很流行的《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大师见到弘忍大师的时候,弘忍大师问他,你到我这里来想求什么?六祖慧能大师说到,我到这里来是想求做佛的。
这在《六祖坛经·第三节》中言到:“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如果像现在的有些人,社会上混不下去,又好吃懒做,把出家当和尚尼姑视为一份职业,赚钱的方式。
身体虽然出家,但心根本就没有出家,那这样的出家,肯定对社会没有半点贡献。
就像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他在《灵峰宗论》中所说的:“法门有七坏相,六兴相。
何谓七坏相,一惧命天,知命孤,以家贫故,令出家。
二避难无聊,激气求安乐故,自出家。
三求清高故自出家。
四以好名故受戒。
五好名故听经。
六藏拙故参禅。
七好名故参禅。
七种虽高低不等,优劣判然,同为因地不真,坏法门一也。
”古代大德出家,因为他发心纯正,所以他所言所行,能够对这个国家民众,都很有帮助。
古代的皇帝乃至文武百官,也都欢喜亲近这些高僧大德。
高僧大德也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般若智慧,能够为当时的皇帝文武百官解决疑难。
能够促进当时社会的和谐进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现在这样发心纯正的出家高僧,不能说没有,但相比于古代来说,已经很少了。
这一点,在古人的著作当中就可以看到。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出家四料简的提法,他指出:有身在家而心出家的,有身出家而心在家的,有身心俱不出家的,有身心俱出家的。
有些人虽居于家庭之中,具有父母妻子,而他的心却念念在道,不为世间尘缘所染,这叫做身在家心出家。
佛教是三大宗教之一,为什么你说他不是宗教呢1. ... 〔美〕迈克尔h哈特著苏世军周宇译公元570~公元631 我把 ... 排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首,一些读者可能会感到意外,或提出疑问,但是他确实是在宗教和非宗教领域内都取得了无比辉煌成就的唯一的历史人物。
... 出身贫寒。
他创立和传播了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是一位极有魔力的政治领袖。
在他死后十三个世纪后的今天,他的影响仍然强烈而巨大。
本书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具有这样的优越条件:他们生长在文明的中心,即文化发达、政治强大的国家里。
但是 ... 却于570年出生在 ... 南部的佛教确实不是宗教,只是今天在形式上变质了,成了宗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如同孔子的教育一样,佛门中从来都是师生关系,和其他宗教主仆关系不一样,佛教是彻底的无神论,不存在谁创造了谁,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佛陀自从觉悟后一生讲经教学,从来没有间断过,看过佛经的人就知道,经书上面就是如同《论语》一样,老师和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宇宙人生的真理。
做学生的只要认真按照老师的教诲去做人待物,就一定能够离苦得乐,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所以佛教就是教育,和宗教无关。
佛教是三大宗教之一吗?佛教(buddhi**)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创立,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
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们又叫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同**教、 ... 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法而已,它的本质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古佛经中记载的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是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和印度拘尸那迦。
佛教源于印度却兴于中国,为什么大多数印度人都不信佛?
大橙橙聊生活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65年,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公元645年,大唐玄奘法师前后历经十七年学遍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西行归来。
•
在印度的所有信徒中,信仰印度教的信徒占八成以上,剩下两成信徒还包括有伊斯兰教信徒、锡克教信徒等,而佛教信徒在印度很是稀少。
其实佛教在印度也曾经辉煌过,为何现在如此的衰落呢?
佛教由印度教取代与印度封建王朝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印度佛教的兴盛与王朝的两位著名统治者阿育王、迦腻色伽王的大力推行有关,这导致了佛教依赖帝王的庇护。
由于而后的笈多王朝崇尚印度
教,佛教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印度教开始复兴。
•
印度教的主要传播者——婆罗门阶级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佛教的僧侣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印度没有统治阶级的支持很难供养起这一阶层,所以印度人选择了印度教而抛弃了佛教。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还有很多,究其根源,佛教取代不了印度的传统的根底——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结合是传统印度的特征。
但无论如何,同为世界性宗教,宣导信众向善,维护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摘要: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虽曾经历三武一宗的法难,但直至今日,佛教依然相当兴盛。
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佛教中国影响现实意义正文: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
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中国所发生的影响,对中国是深远而广泛的,一直到今天还在发生作用。
本文就文化艺术以及道德这两方面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解析,并结合自身观点谈谈佛教对中国的现代意义。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
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
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
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
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对社会风尚习惯亦有潜移默化之功。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
为什么人们修行佛身?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修行佛身的人们通常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压力和焦虑的困扰,而通过修行佛身,他们可以寻找到一种可以带来内心平和的方法。
在冥想和念佛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抛开外界的烦恼,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一种解脱和轻松的感觉。
1. 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修行佛身的人们通常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压力和焦虑的困扰,而通过修行佛身,他们可以寻找到一种可以带来内心平和的方法。
在冥想和念佛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抛开外界的烦恼,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一种解脱和轻松的感觉。
2. 培养内心的善良和慈悲。
修行佛身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佛教的一些教义和价值观念,例如慈悲、善良、平等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价值观念,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内心的善良和慈悲之心,更加尊重生命和关爱他人。
这些正面的情感和品质可以让人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和美好。
3. 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修行佛身的人们通常会思考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在佛教的教导中,人们被鼓励去思考生命的真谛和意义,通过修行和领悟佛法,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发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从而过上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
4. 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一些修行佛身的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来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受益。
他们愿意积极地传播佛法的教义和理念,帮助他人解脱痛苦,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还可以造福他人,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5. 寻找生命的真谛和答案。
修行佛身的人们常常希望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和实践,寻找生命的真谛和答案。
在佛教的教义中,有许多关于生命、轮回、因果等深刻的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轨迹。
通过修行佛身,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找到自己存在于世间的方向和意义。
佛教经典语录励志大全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其中包含着深奥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教义。
佛教经典中的语录不仅具有宗教性质,还包含着许多励志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佛教经典语录的精选,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修身养性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如同栽种一棵树,需要耐心地浇灌和修剪,才能长成茂盛的树木。
2.人生无常,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因此,珍惜每一个当下,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3.若欲得福,先学习慈悲心;若欲得智,先学习智慧心。
修心修身是通往幸福与智慧的根本途径。
4.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因为自己的思维和心态所致。
只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5.心是最伟大的宝藏,其中包含着无限的智慧和潜力。
只要学会善用心智,就能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6.心若平静,即使遭受外在的困扰,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学会冷静和观察自己的心态,就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7.人生是一场修行之旅,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前行,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8.修行不在于外在的行为,而在于内心的转变。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正和觉悟,才能真正达到解脱和幸福。
9.珍惜每一个瞬间,因为它们都是无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目标,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10.不要对外界的事物抱有过多的执着和渴望,因为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幻影。
只有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归宿。
11.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2.放下执念,心中才有空间装下更多美好的事物。
只有舍弃过去的束缚和心结,才能迎接美好的未来。
13.谦卑和感恩是修行的基石。
只有心怀善意和感恩之心,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安。
14.学会宽容和接纳他人的不完美,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观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5.追求财富和名声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唯有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才是真正的财富和幸福之源。
佛教与中国人的生活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教的思想早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并生长得枝繁叶茂,佛教影响深入中国人的血脉,对国人各个方面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创始人并非是佛教徒幻想中假定的人物,更非一般人所想像的虚无飘渺的鬼神,而是确有其人、其事,而且是有历史考证的伟大圣哲--释迦牟尼佛(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
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代,有各种不同的异说。
据一般传说,而又为学佛者所公认的,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
佛教最初进入中国时,曾经受到本土文化的排挤,但是经过六朝的玄学、宋代程朱理学以及明代理学的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本土化的禅宗,伴随佛教本土化的发展,禅宗佛教遍及整个中国,直至融入本国的乡土生活之中,对促进中国的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可分离,中国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受佛教习俗的影响。
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这是和佛教有关系的。
西藏、云南傣族地区更是这样,他们的节日与佛教的节日已经融为一体了。
佛教提倡火葬,这和新中国提倡火葬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土葬的话,很多土地会被占用。
饮茶方面,更是影响深刻。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讲究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
坐禅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佛教智慧小故事佛教是充满智慧的,真正参透佛家智慧的人其实并不多。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佛教智慧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1:老人与孩子的故事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那么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够坚持到目的地。
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
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
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
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
”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捱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勇敢,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2:不见世间过在寺院里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寺院里新来了一位义工,一开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帮忙,做了几天,她一会儿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会儿又嫌一起工作的义工偷懒,要求换工作。
1、真正从人类所占的比例来讲,学习佛教的人不是特别多,但真正
能够给今生来世带来真实利益的,唯一是佛教。
——《中观庄严论解说》65课
2、对于前世后世、业因果的存在产生怀疑会断尽相续中的很多善根,因此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前世后世和业因果存在的世间正见。
这一点都不具足的话,即使灌顶、传窍诀也没有太大意义,这个问题一定要牢牢记住。
——《中观庄严论解说》65课
3、现在很多人认为:随学哪一个宗教都无所谓,反正都是做好人好事。
从世俗的某种概念来讲,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真正去分析的话,里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中观庄严论解说》66课
4、实际上,学习外道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外道的观点以后,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就会详细辨别佛教与外道的不同,也就不会舍弃自己纯正的观点和行为。
——《中观庄严论解说》66课
5、有些在家人或出家人,表情、言行举止中经常对上师三宝,流露出纯正的信心,这样的话,什么事情都好办,不可思议的无形加持自会融入心田。
——《前行广释》84课
6、世人在遇到危难时,要么皈依人,要么皈依非人,要么皈依山川等,但这都不是究竟的皈依。
究竟的皈依唯有三宝,《得无垢女经》中也说:“更无异归依,能救护众生,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护。
”
——《前行广释》84课
7、有些人就算已皈依佛门,皈依证都办十几年了,但对佛陀的
信心仍没有从内心生起,这样也只是表面上的皈依。
——《前行广释》84课
8、有时候我们常会怨天尤人:“怎么回事?我天天都祈祷,但什么感应也没有!”其实你或许只是口头上祈祷、身体上顶礼,但内心的信心还不够,这样一来,上师三宝无比的功德、悲悯、加持,你就不一定能获得。
所以,大家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信心提升。
而若要做到这一点,听闻佛法相当重要。
——《前行广释》84课
9、有人常说:“某某人在佛学院呆了那么多年,在上师面前听了那么多法,怎么还会做这样的事,还会生起这样的念头?”其实这也跟他的根基和信心有关,没有信心的人,不要说一般的善知识,就算是在如来跟前,也不会看到任何功德。
——《前行广释》85课
10、一个人学佛、听经的时间再长,但始终没有信心的话,也不见得有多大收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法油子”。
——《前行广释》85课
11、在任何一个地方,佛陀都无不遍及,屋子里、火车上、飞机上、公共汽车上……都遍满了佛身乃至佛的事业和功德。
只要你虔诚祈祷,就像水器清净会映现月影一样,佛的加持自然而然也会现前。
——《前行广释》85课
12、佛陀的加持永远都不会离开。
可是我们自己,有时候因恭敬心、清净心不够,把佛看成是无有加持的普通人,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得不到加持了。
这不能怪佛陀,而是自己的无明愚痴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