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程序公正的含义及标准(程慧平)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论程序公正在审判实践中的意义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媒体相继曝光了几起司法机关错误审理的案件。
如的佘祥林杀妻冤案,一审被判处死刑,二审撤销一审判决,重审改判15年有期徒刑,后来却发现其妻子平安归来。
无独有偶,又发生了农民郝金安抢劫杀人的冤案,这两起案件,虽然佘祥林被宣告无罪释放,郝金安被变更取保候审,但他们已在狱中度过了十余年,这其中留给人们的思索是相当深远的。
培根早就指出:“一次不公的(司法)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作为审判机关,不管将来有关观念的改变或更新发生到什么程度,都有一个原则必须要严守,无论是死刑案件还是其他案件,审判机关作为一个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严把事实关,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程序公正的问题,现在日益成为摆在司法机关面前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但关于什么是程序公正,程序公正在审判实践中有哪些体现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程序公正,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探讨。
一、程序公正的含义程序公正的历史渊源是最近几年刚提出来的,它有几个历史渊源,一个是英国的自然正义。
另一个是美国的正当程序。
我们在这里着重讲一下自然正义。
自然正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何人不能担任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法官在审判时必须同时听取双方的述,这即是法官的“金石定律",法官跟案件不能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法官要中立。
所谓中立就是在控辩双方之间法官要不偏不倚,要有独立的立场,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利益,中立不是让你没感情,而是要把感情压抑下来,否则,法官就要回避。
程序公正是一个历史畴的概念,具有相对性,不同时期或不同阶级对程序公正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
结合实践,笔者认为,程序公正,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审理各类案件时,根据法律,特别是是诉讼法的规定,在处理案件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诉讼程序的规定办事,以确保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利能够得到有效实现。
二、程序公正在审判中的实践意义通常认为,司法活动是解决所有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程序是否公正,直接反映一个社会对于正义的认识,是涉及到价值观的重大问题。
试论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指在司法和行政程序中,法官、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处理案件和行政事务时,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公证的原则,确保所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原则和要求。
程序公正的实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程序公正的内涵和重要性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程序公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公正:程序公正要求法官和其他相关人员在处理案件和行政事务时,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不受任何非法干扰和压力的影响。
2. 公平:程序公正要求在司法和行政程序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案件和事务,要采取相同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每个当事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3. 公开:程序公正要求司法和行政程序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透明,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有权了解和监督程序的进行,以确保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4. 公证:程序公正要求在司法和行政程序中,相关人员应当依法行使职权,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程序公正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程序公正能够确保每个当事人在司法和行政程序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程序公正能够确保司法和行政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3. 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和行政机关的信任:程序公正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和行政机关的信任度,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
4. 推动法治建设:程序公正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只有在程序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公正、高效、廉洁的司法和行政机关。
二、程序公正的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程序公正的实现需要依靠以下几个途径和保障措施: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国家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司法和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保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2. 人员素质的提高:司法和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其能够正确行使职权,确保程序的公正和合法。
名词解释程序与公正公正,兼顾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司法永恒的主题。
其具体内容如下:1.程序公正procedural justice程序正义(也称程序公正)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
即“看得见的正义”,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种法律文化传统和观念。
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案件不仅要判得正确、公平,并完全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和精神,而且还应当使人感受到判决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换句话说,司法机构对一个案件的判决,即使非常公正、合理、合法,也还是不够的;要使裁判结论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裁判者必须确保判决过程符合公正、正义的要求。
Procedural justice is the idea of fairness in the processes that resolve disputes and allocate resources. One aspect of procedural justice is related to discussion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legal proceedings. This sense of procedural justice is connected to due process (U.S.), fundamental justice (Canada), procedural fairness (Australia), and natural justice (other Common law jurisdictions), but theidea of procedural justice can also be applied to nonlegal contexts in which some process is employed to resolve conflict or divide benefits or burdens. Other aspects of procedural justice can also be found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issues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相关例句如下:例句1Procedural justice concerns the fairness and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processes by which decisions are made, and may be contrasted with distributive justice (fairnes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or resources), and retributive justice (fairness in the punishment of wrongs). Hearing all parties before a decision is made is one step which would be considered appropriate to be taken in order that a process may then be characterised as procedurally fair.程序公正涉及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以与分配公正(权利或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报复性公正(惩罚错误的公平性)相比较。
审判公正原则在司法领域中,审判公正原则被认为是维护司法公正和保障法治的重要基石。
它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的原则,确保对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本文将探讨审判公正原则的意义、内容以及其在现代司法中的应用。
一、审判公正原则的意义审判公正原则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准则之一,其意义重大。
首先,它是法治社会的保障。
司法公正的实现有助于建立法治的信任与稳定,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机构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从而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
其次,审判公正原则是宪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公正的司法环境中,人们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最后,审判公正原则是司法文明的体现。
只有在公正、公平的审判中,司法活动才能真正成为文明进步的象征。
二、审判公正原则的内容审判公正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法官独立性原则。
法官应独立于任何外界势力,自主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案件的公正裁决。
第二,法律适用原则。
法官应根据法律规定,公正、客观地适用法律,不偏袒任何一方。
第三,证据权利原则。
对当事人的证据权利应得到尊重,法官应全面、公正地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第四,听证原则。
法官应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护意见,并进行公正评估。
第五,平等原则。
法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贫富,所有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第六,开庭公开原则。
一般情况下,法庭审判应公开进行,以确保公众监督和司法透明。
第七,追求公正与效率的平衡原则。
审判过程应在维护公正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审判效率,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处理。
三、审判公正原则在现代司法中的应用现代司法系统普遍认同审判公正原则,并在实践中努力将其落到实处。
首先,在法律法规层面,各国普遍制定了保障审判公正的法律框架,明确了法官独立性、当事人权利、证据规则等方面的规定。
其次,在司法人员培训方面,加强对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法律职业道德和审判能力培养,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水平。
公正审判的概念公正审判是指依据法律和正义原则来对案件进行公正、公平、合法的判决的过程和结果。
它是法治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司法机关行使权力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公正审判的核心要素包括公平、正义、独立和公开四个方面。
首先,公正审判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公平。
公平是公正审判的基本准则,是确保当事人平等权益的重要保障。
公平不仅体现在庭审过程中的对当事人的平等对待和听证权利的保护上,还包括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公正评估以及对法律适用的公证决定。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应该公正、中立地对待当事人,确保他们能充分表达意见和申辩,以便做出客观公正的判决。
其次,正义是公正审判的核心价值。
公正审判的本质就是要维护正义,恢复受害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义是法律的灵魂,司法机关必须立足于法律的正义精神,对不法行为进行惩罚或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这就要求法官要客观公正地评估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根据法律规定做出公正决策,不能受到个人偏见、压力或其他干扰的影响。
第三,公正审判还要求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司法机关应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权力,不受外部势力的干扰和操控,有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权力和能力。
只有独立的司法机关才能保证对案件进行公正评判,维护法律和正义的权威和尊严。
因此,保障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是公正审判的必要条件。
最后,公正审判要求庭审过程公开透明。
庭审公开意味着审判过程对公众可见,使得司法机关的活动能接受舆论监督,公众能够通过观察和了解庭审过程来评判司法机关是否公正、正义地行使权力。
同时,庭审公开也能有效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增加公众对司法制度的信任。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确保公正审判的实现,法律和制度上还有一些措施和机制的配合。
例如,法律规定了法官应具备的资格和法律知识,规定了法官逐级审理、法庭审理程序、证据收集和使用的规则等。
此外,还有一些方式来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如法律援助提供了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庭外和解为当事人提供了非诉方案等。
总之,公正审判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审判程序公正的含义及标准程慧平上传时间:2003-4-12一、程序公正的必要性在法制社会中,审判被视为救治社会冲突的最终、最彻底的方式,社会成员间的任何冲突在其他方式难以解决的情形下均可诉诸法院通过审判裁决。
合法的裁决以国家暴力为后盾,具有显著的强制性。
“司法最终裁决”的原则,要求审判必须是公正的。
审判制度或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
不公正的审判会减损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对司法制度失去信心。
正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1时至现代,任何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法学家或是审判机构,在其具体的活动中,都包含着对公正的考虑和尊重。
马克思指出:“如果认为在立法者偏私的情况下可以有公正的法官,那简直是愚蠢而不切实际的幻想!既然法律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大公无私的判决还能有什么意义呢?法官只能够丝毫不苟地表达法律的自私自利,司法只能够无条件地执行它。
在这种情形下,公正是判决的形式,但不是它的内容,内容早已被法律所否定。
”2显然,公正同民事诉讼法具有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源于这样一种逻辑:任何民事争端都包含着对公正原则的扭曲,因此,纠正这种现象必须有公正的主观意识,公正的客观评价标准以及正义的社会力量。
无数的民事诉讼争端表明,任何诉讼当事人都强调自身行为和要求的正当性,为了就两个对立的观点做出判定,不能没有真正公正的标准。
这个标准只能是正当的诉讼程序,它是极其重要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就象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
”3审判程序模式的内容及其公正与否,与法律的实施效果密切相关。
程序公正是实现裁决结果公正的手段,一般来说,不公正的程序是难以实现裁决结果公正的。
因此,程序本身是否公正是当事人、执法者以及社会主体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程序公正的含义程序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具有相对性,不同时期或不同阶级对程序公正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
程序公正及实现程序公正的原则程序公正,是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条例及其他政策时应遵循公正合理的程序(流程)安排。
程序公正的基本特征有普惠性、公平对待、多⽅参与、公开性、科学性等。
程序公正的意义在于:有助于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有助于协调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助于限制政府权⼒对于社会公正可能的不当⼲扰、有助于减少社会公正实现过程中的技术性失误、有助于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普遍认同和信任。
实现程序公正的原则1、平等性原则根据契约理论,法律⾯前⼈⼈平等。
没有平等就不会有正义,就不会有和谐幸福的⽣活,平等是法治的根本性原则,有平等才有⾃由,平等使每个⼈成为公民,才是民主的逻辑基础。
平等性原则确⽴了法律⾯前⼈⼈平等。
因为有平等,才有公民参政议政、进⾏⾏政监督、参与诉讼程序的资格。
平等程度的实现过程就是⽂明的进步过程。
平等原则在宪政程序的体现,是⼈⼈都可以参政议政、进⾏民主监督、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有提出⽴法建议权、平等的享有权利和⼈⾝⾃由、平等的经济权利。
最重要的是保障最低限度的基本权利,如⾔论⾃由、⽣存权、民主权、财产权等,这些权利。
正是这些基本权利的不可改变性,才使公民能够作为⼀个独⽴⾃由的⼒量成为社会基本⼒量保持社会正义实现的可能。
宪法规定了权⼒的分制,权⼒的分制使⾏政程序和司法程序有了可能。
没有权⼒的分制就会形成权⼒的独断,程序在专制者⼿中是没有意义的,对被专制者⽽⾔就是形式,没有实质意义。
宪政程序是⾏政程序和司法程序的基础和源泉。
⾏政程序的平等性。
⾏政⽴法、执法、⾏政救济必须体现法律⾯前⼈⼈平等的原则,必须平等对待和平等的保护。
司法程序上的平等性。
在民事诉讼上当事⼈的平等性,即诉讼权利的平等,给予各⽅当事⼈平等参与的机会,对各⽅的主张、意见、证据和执⾏上给以同等的尊重和关注。
在⾏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上,由于⾏政机关和侦查控诉机关的优势地位,还要强调⾏政机关和侦查控诉机关的义务,以达到诉讼程序的实质性平等和对权利平等的实质性保护。
试述程序公正原则的含义、要求程序公正原则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当事人权益、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阐述程序公正原则的含义及要求,并分析其对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1篇《试述程序公正原则的含义、要求》,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述程序公正原则的含义、要求》篇1一、程序公正原则的含义程序公正原则是指在司法过程中,司法机关应当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程序公正原则强调的是司法过程的公正性,而不是司法结果的公正性。
也就是说,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不仅要求结果公正,更要求过程公正。
二、程序公正原则的要求1. 公正对待当事人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公正对待每一个当事人。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待遇。
司法机关应该客观、公正地审理案件,不受任何个人、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干扰。
2. 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司法机关应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为当事人提供公平的诉讼环境。
当事人有权获得公正的审判,并有权享有辩护、上诉等诉讼权利。
司法机关应该为当事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确保其能够有效地行使诉讼权利。
3. 公开审判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应该公开审判。
公开审判可以增加司法过程的透明度,使公众对司法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司法公正的公信力。
同时,公开审判也可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使其受到公正的审判。
4. 合理期限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应该在合理的期限内结案。
合理的期限可以确保当事人能够及时获得审判结果,维护其合法权益。
同时,合理的期限也可以提高司法效率,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5. 司法监督司法机关应该接受司法监督,保障司法过程的公正性。
司法监督可以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司法腐败和权力滥用。
同时,司法监督也可以提高司法公正的公信力,维护司法尊严。
三、程序公正原则对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程序公正原则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司法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程序公正的名词解释概述程序公正是指在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开发和执行过程中,确保程序行为公正、中立和不偏不倚的原则和原则。
程序公正是保障程序执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的重要保证,尤其在涉及重要决策、资源分配和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需要程序公正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程序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金融、医疗、教育、政府管理等。
这些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决策。
然而,由于程序的复杂性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序中隐藏着可能导致不公正和不公平的偏见、隐私泄露和歧视等问题。
为了确保公民权利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稳定,需要建立和实施程序公正的原则和机制。
程序公正能够避免程序开发者、使用者和受影响者之间的不公正行为,保证决策的中立性和数据的可信度。
程序公正的原则中立性程序应当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遵守公正的原则,不偏向某一特定群体、利益集团或立场。
程序开发者应保证程序的设计和实现不受个人偏见、社会偏见和利益冲突的影响。
透明性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应当透明可追溯,确保程序的行为可解释和可理解。
程序开发者应当提供详细的技术文档和算法描述,确保程序的行为符合公正原则。
可复制性程序的执行结果应当可复制和可验证。
程序开发者应使用合适的测试用例和数据集,确保程序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产生相同的结果。
隐私保护程序应当严格遵守用户的隐私权和数据保护原则。
程序开发者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和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程序公正的实践评估和审查为了确保程序的公正性,应当在程序设计和实现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审查。
这些评估和审查可以通过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或者由内部审计和质量保证部门完成。
评估和审查的内容包括算法的公正性、数据的公正性、隐私保护措施以及程序设计和实现的透明性等。
监督和追溯程序执行结果的公正性需要进行监督和追溯。
这些监督和追溯可以通过数据追踪、日志记录和异常检测等方式实现。
程序应当具备良好的日志系统,记录程序的输入、输出、操作和异常情况等信息,以便对程序行为进行监督和分析。
审判公正原则在司法领域,审判公正一直被视为核心价值和最基本的原则。
它确保了法律的平等适用并保护了每个人的权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审判公正原则的重要性。
一、审判公正原则的定义与意义审判公正原则是指在司法活动中,法官应当公正、中立地行使职权,并基于法律进行判断和裁决。
这是保障法律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司法权威和公众信任的基础。
首先,审判公正原则保证了法律的平等适用。
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大小,每个人都应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只有公正的审判才能避免特权和歧视的产生,从而确保法律的公信力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其次,审判公正原则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撰斯维布鲁根认为,审判公正不仅要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保持中立公正的态度,还要求在司法裁决之前,当事人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审判和陈述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确保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最后,审判公正原则维护了司法权威和社会稳定。
只有在公正的司法环境中,人们才会对法律有信心,才会愿意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议。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司法的权威性,还能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审判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1. 独立与中立审判公正的核心要求是法官的独立与中立,即法官应当不受任何外在干扰与压力,只依据法律和事实进行裁决。
法官应当远离政治、财务或其他利益纠葛,保持自身的中立性,以确保裁决结果的公正性。
2. 公开与透明审判过程应当公开透明,确保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公开审判能够使法庭工作更加规范,提高法官的工作效率,并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此外,公开审判还有利于公众理解和遵守法律,促进法治精神的普及。
3. 听证与申辩权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享有申辩权和听证权。
他们有权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提供相关证据。
法官应当审慎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并作出公正的裁决。
这样能够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避免错误的判决和不公平的结果。
4. 快速与高效审判公正不仅追求裁决的客观正确,还追求裁决的及时有效。
审判程序公正的含义及标准程慧平上传时间:2003-4-12一、程序公正的必要性在法制社会中,审判被视为救治社会冲突的最终、最彻底的方式,社会成员间的任何冲突在其他方式难以解决的情形下均可诉诸法院通过审判裁决。
合法的裁决以国家暴力为后盾,具有显著的强制性。
“司法最终裁决”的原则,要求审判必须是公正的。
审判制度或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
不公正的审判会减损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对司法制度失去信心。
正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1时至现代,任何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法学家或是审判机构,在其具体的活动中,都包含着对公正的考虑和尊重。
马克思指出:“如果认为在立法者偏私的情况下可以有公正的法官,那简直是愚蠢而不切实际的幻想!既然法律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大公无私的判决还能有什么意义呢?法官只能够丝毫不苟地表达法律的自私自利,司法只能够无条件地执行它。
在这种情形下,公正是判决的形式,但不是它的内容,内容早已被法律所否定。
”2显然,公正同民事诉讼法具有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源于这样一种逻辑:任何民事争端都包含着对公正原则的扭曲,因此,纠正这种现象必须有公正的主观意识,公正的客观评价标准以及正义的社会力量。
无数的民事诉讼争端表明,任何诉讼当事人都强调自身行为和要求的正当性,为了就两个对立的观点做出判定,不能没有真正公正的标准。
这个标准只能是正当的诉讼程序,它是极其重要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就象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
”3审判程序模式的内容及其公正与否,与法律的实施效果密切相关。
程序公正是实现裁决结果公正的手段,一般来说,不公正的程序是难以实现裁决结果公正的。
因此,程序本身是否公正是当事人、执法者以及社会主体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程序公正的含义程序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具有相对性,不同时期或不同阶级对程序公正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
西方学者认为,程序公正主要包含如下两层意思:一是法官不能自己审理自己,不能审理与自己利益有关系的案件,法官应该是公正无私的;二是应该平等地通知当事人各方,让他们准备陈述或答辩,允许被告为自己辩护,给当事人以同等机会和权利接受审判。
4有的法学家则把程序公正概括为:法院公开审判,当事人有权聘请律师,原告负举证责任,陪审团参加裁定,裁判书要写判决理由,判决公开,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控制可能发生的藐视法庭的行为,等等。
笔者认为,从审判程序的历史演进过程考察,程序公正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程序的民主性。
也就是说,程序设置是否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是否便利于大多数人;能否体现和保障公民权利在实体上的实现;程序性义务是否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等等。
第二,程序的控权性。
程序的功能之一是制约权力的运行,权力失控将导致不公正,程序可以约束法官行为的无常或专横。
现代程序法通过法定的时限、时序、原则和制度来约束权力行为,防止法官主观臆断和偏听偏信。
诉讼程序,一般来说,是法律对法官弱点和私欲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
第三,程序的平等性。
现代程序法坚持诉讼双方“无差别对待”的平等原则。
法官是中立者,与当事人或案件本身无利害关系;冲突的双方有平等陈述意见的机会;双方所举的证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程序的公开性。
这是指审判过程和结果对当事人和社会公开。
公开审判可以发挥当事人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防止偏私的可能变成现实,促进当事人以及社会对审判结果的依赖。
第五,程序的科学性。
即程序法中彻底废除了刑讯逼供、神明裁判等野蛮、落后的作风和习惯,使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成果和要求在程序中得以体现。
科学的程序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具有足够的防错和纠错功能。
三、程序公正的标准在上述程序公正的含义的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一下程序公正实现的途径,即程序公正的标准。
程序公正的观念和标准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要与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并受制于一个社会的法律传统,所以人们很难提出一种普遍适用于所有时代和社会的公正理想。
5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民事诉讼活动中程序主体对程序本身的需求具有某种共同性的因素,这些共同性的因素才是程序的生命力之所在,有了它们,程序才会越来越发达,程序技术才会越来越科学。
笔者认为,程序公正标准的基本原则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法官中立程序公正首先要法官处于中立地位,中立性原则是现代程序的基本原则,是“程序的基础”6。
法官的中立是相对于当事人和案件而言的,它表明在民事诉讼中,法官与双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离,对案件保持超然和客观的态度。
中立是对法官最基本的要求。
不中立便是偏私,便是法官与当事人的角色混淆,其结果的不公正是必然的。
人们常常把法官形象地描绘为足球场上的裁判员,本身并不踢球,而是让参赛双方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竞赛,并最终宣布居优势地位的一方获胜。
这就是法官中立(尤其是在英美法中)的生动写照。
法官中立原则包括以下两项具体要求:①法官同争议的事实和利益没有关联性。
按此要求,法官既不能裁判有关自己的争讼,也不得与案件结果或争议各方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关系。
强调法官与案件事实和利益上的非关联性,对于保持法官的中立性无疑是必要的。
法官是正义的守护神,但法官同时也是人,也有情感需要和利益需求,如果法官或与之有利害关系的人成为当事人,那么法官在诉讼中的双重角色难以保证纠纷解决过程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
在这种情况下,回避制度的设置就非常必要了。
我国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都对回避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00年1月31日颁布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对法官应当回避的情形作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对应当回避的人员范围规定得更宽,既有审判人员,也有法院的其他工作人员,甚至还有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父母;对应当回避的场所规定得更广,既有法庭审理中的回避,也有法庭审理以外的回避;对应当回避的情形规定得更具体,对与审判人员有亲属关系的规定、违反审判纪律的规定等都具体而明确;对应当回避的时间跨度规定得更大,不仅在个案审理中遇到应当回避的情形要进行回避,而且在离任后担任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在一定情形下也要回避。
该规定显示了人民法院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心和信心,严格执行这个规定,必将有利于实现审判程序公正,有力地维护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形象。
②法官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存有歧视或偏爱。
法官中立不仅要求他同争议事实和利益没有关联,而且要求他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等因素不产生偏见。
法官对某一方当事人的偏见,既可能源于纠纷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义愤、同情等情感上的好恶,也可能源于法官对案件事实和法律上的价值判断。
法官的偏见和价值判断会妨碍他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各方,公平地处理纠纷。
在审判中要做到立场中立,没有偏倚,法官的人品个性和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冷漠、怠慢、涣散、轻浮、粗暴、偏私、虚伪和没有责任心的法官,是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的。
为此,有必要建立符合情理的法官考核和选拔制度,选拔具有较高法律知识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综合素质和修养的法官审理案件,提高办案质量,提高裁判的权威性。
另外,也有必要加强法官的培训。
国家每年都制订、修改、颁布一系列的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法官的知识、思维方式必须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否则难以准确把握法律法规的立法意图,熟练适用法律条款,适应审判工作需要。
建立完善的法官培训制度,学习新法,更新知识,鼓励法官自学或参加其他业务学习的制度,为法官支付有关学习、培训费用,以提高法官素质。
2、当事人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平等是一项基本原则,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二是法院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
7前者是“静态的平等”,指的是当事人双方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在立法上的分配,后者是“动态的平衡”,指的是法官或法官在诉讼过程中给予各方当事人以平等参与的机会,对各方的主张、意见和证据给予同等的尊重和关注。
法学上的“平等”,只能是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当事人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宪法原则的必然派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时空限制的,“表现在司法制度中,就是人人都有起诉权”。
在这里,“法律面前”平等是指在“正式的法庭面前”,即“法官面前”,并且是在审判过程之中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程序性的权力平等,实质性的权利是无法平等的。
8因为当事人参与诉讼活动的实践能力各异,如理解法律的程度,收集证据的能力,判断事实的能力,以及法庭辩论的技巧等,都对其在诉讼过程中的力量产生影响,是否请律师以及律师的尽职程度和职业水平更是决定诉讼对抗力量的重要因素,由此反映出来的对抗力量的强弱,将实际造成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的不平等。
因此,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平等只是意味着双方当事人享有同样法律程序,适用同样法定手续的权利。
诉讼权利平等的意义就在于保证当事人各方处于平等地位,以便形成立场上的对立性和竞争性,通过竞争性的活动,强化程序参加者的动机,使法官获得全面的信息。
就此而论,诉讼权利平等是公正审判的先决条件。
当事人平等的第二层涵义是平等保护和平等对待,当事人平等的实现还依赖于法官的平等保护,就是无差别对待,它包括两项基本要求:一是法官在诉讼程序进行中应给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机会、便利和手段;二是法官对各方的意见和证据予以平等的关注,并在制作裁判时将各方的观点均考虑在内。
在民事诉讼中,法官的神圣职责之一是维护当事人平等的诉讼地位,并为他们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要求他们平等地履行诉讼义务。
但是,平等保护并不完全否定基于合理立法目的“差别对待”,对于当事人中的弱者,立法上应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特殊保护,保证他们拥有与强者实质上的平等参与诉讼的能力和机会,其典型例子就是法律援助制度。
3、保障程序参与机会即英美法中的“获得法庭审判机会”原则(opportunity to be heard),其涵义是,那些利益或权利可能会受到民事裁判或诉讼结局直接影响的人应当有充分的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民事诉讼的过程,并对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其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说来,在涉及当事人利益、地位、责任或权利义务的审判程序中,应从实际上保障其具有参与该程序以影响裁判形成的程序权利;而且在裁判形成之前,应保障当事人能够及时、正确地提出诉讼资料,陈述意见,或者进行辩论的机会,在未被赋予这种机会的情况下所收集的事实及证据资料,不能直接作为法院裁判的基础。
对于民事诉讼程序公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作为争议主体的当事人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诉讼程序,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并反驳对方的证据,进行交叉询问和辩论,以此来促使法院作出尽可能有利于自身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