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6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解析:1.D 2.D第1题,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2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
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日(6月22日)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第2题,图2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所以A、C错;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别位于冬至日两侧,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故B错、D对。
(2022·菏泽模拟)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去我国东南沿海某海湾游览,下图为某海湾示意图。
小明拍摄了一张“落日碧海、渔船点点”的照片,拍照的时间是19:01,当地经纬度约为(23°53′N,116°E)。
完成3~4题。
3.小明拍摄照片时的位置应在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4.拍摄照片的当天,当地昼长约为()A.14小时2分钟B.14小时34分钟C.13小时30分钟D.12小时0分钟解析:3.D 4.C第3题,暑假期间,我国东南沿海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落西北方向,小明应朝向西北才能拍到日落,再根据“碧海”“渔船”这些信息可知,只有④才符合条件,其他三地西北方向均不会出现“碧海”“渔船”。
第4题,当地经度与120°E 相差约4°,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16分钟,由此可以算出当地日落时间约为18:45,根据昼长时间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间-12)×2,可以算出昼长时间约为13小时30分钟。
考点规范练5 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一、选择题(2018·天津河西模拟)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约34°N,113°E),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
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图1),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
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图2 地球公转轨道及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示意图1.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向为( )A.东B.西C.南D.北2.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位置有何变化?( )A.变远B.变近C.向东北移动D.向西北移动(2018·天津静海模拟)下图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
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据此完成第3~4题。
3.南极圈昼长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符合下图中的( )4.当南极昆仑站建成时,晨昏线的分布最接近( )(2018·山西太原模拟)读极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圈为极圈,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
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6.此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23°26'S,120°E)B.(23°26'N,120°E)C.(23°26'S,60°W)D.(23°26'N,60°W)(2018·山东文登一模)“曼哈顿悬日”是指在纽约(约40°N,74°W)曼哈顿出现的妙境,由于街道大多呈现棋盘式布局,并且高楼林立,日落时就有阳光洒满某条大街的“悬日”现象,下图为2014年当地时间7月11日的现象。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为什么昼夜长短总在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地球自转使得日夜交替,而地球公转则导致不同季节的昼夜长度不同。
这种变化是地球运动的自然规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完成一圈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天。
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完成一圈所需的时间约为36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昼夜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同时照射到一部分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某一地区处于白天时,另一地区则处于黑夜。
而随着地球自转的进行,昼夜不断交替,形成了我们熟悉的日夜变化。
地球自转并不是匀速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度和偏离。
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之间存在一个倾斜角度,这就导致了昼夜长度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接受太阳光的地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昼夜长度的不同。
除了地球自转的影响外,地球公转也是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规则的圆形。
这就意味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接受太阳光的地区。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这个地区就会接受到更多的太阳光,昼夜长度就会相应缩短。
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这个地区就会接受到较少的太阳光,昼夜长度就会相应延长。
地球的轨道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受到其他星球的引力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就导致了地球公转的轨道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昼夜的长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所决定的。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同时照射到一部分地球表面,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而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之间的倾斜角度以及地球轨道的椭圆形都会影响到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和范围,从而导致昼夜长度的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对生物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昼夜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理和行为,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活动规律都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限时训练: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8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浙江省高考模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在月面上巡视探测。
下左图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右图为“月兔二号”留下的第一道痕迹影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嫦娥四号探测器经历高温考验的时段是()A.T1~T2时段B.T2~T3时段C.T3~T4时段D.T4~T1时段2.“月兔二号”留下的痕迹说明月面上存在着较厚的“月壤”(岩石风化物),影响“月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B.风力C.流水D.温度[2021·山西芮城中学月考]下图示意某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
据此完成3~4题。
3.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A.甲、乙B.丙、丁C.甲、丁D.乙、丁4.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A.6时B.15时C.18时D.21时[2021·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目前,我国正在西藏阿里地区建设北半球首个海拔超5000米的天文观测站,该观测站于2020年开始巡天观测。
如图示意我国部分天文观测台站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阿里地区成为北半球星空观测条件绝佳站址的原因有()①纬度较高,观测范围广②远离城市,灯光污染少③山脉阻挡水汽,云量少④海拔高,距离外太空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夏至日,图中能最早进行夜空观测的台站是()A.阿里观测站B.乌拉斯台观测站C.明安图观测站D.紫金山天文台[2021·厦门模拟]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读图完成7~8题。
7.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8.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A.1小时40分钟B.2小时20分钟C.3小时20分钟D.4小时40分钟人们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量所在地的纬度。
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地球昼夜长短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造成的。
地球绕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这是地球的日晷运动。
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绕行一周,这是地球的年运动。
根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1. 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因此每天都会有一个昼夜周期。
当地球上某一地区面对太阳时,该地区将经历白天,而同时地球的另一侧将面对太阳的背面,经历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白天和黑夜的区域将相互转变。
2.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椭圆的,这意味着在公转过程中,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面积更大,同时也更强烈,这时候地区将经历夏季。
相反,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面积较小,同时也较弱,这时候地区将经历冬季。
春季和秋季则是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时候。
3. 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由于地球的倾斜轴使得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在公转过程中会经历极昼和极夜。
当地球的北极点倾向太阳时,北极将经历持续数月的极昼,而南极则经历相同时间的极夜。
相反,当北极离开太阳时,北极将进入极夜,而南极则进入极昼。
这些规律导致地球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变化,并且对人类活动、气候和动植物生长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以稳定的方式公转自转,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以及相关的科学原理。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轨道运动。
自转则是指地球自身绕着地轴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自转的周期为一天。
二、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当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因为太阳高度角的不同而产生昼夜的变化。
当某个地区的太阳正好位于当地观测点的正上方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正午,此时太阳在天顶直射,太阳光最强烈,这时候是白天。
而当地区的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夜晚。
实际上,地球上的任何一点都会经历昼夜变化,只是时间长度的不同。
三、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引起了昼夜时间长度的变化。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重要点是:夏至点和冬至点。
夏至点是指太阳直射点达到南纬23.5度的时刻,这一天称为夏至,此时南半球将迎来最长的白天和最短的夜晚。
冬至点则是指太阳直射点达到北纬23.5度的时刻,这一天称为冬至,此时北半球将迎来最长的夜晚和最短的白天。
对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来说,地球公转不会带来明显的昼夜时长变化,因为阳光垂直照射,使得昼长夜短相对平衡。
而对于极地地区来说,在冬至时,这些地区会经历极长的极夜,即连续的黑暗,而在夏至时,则是极长的极昼,即连续的白天。
四、科学原理地球公转和昼夜变化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轴倾斜的原因。
地球的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倾角导致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光线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地球的不同地区,从而产生了昼夜的变化。
当地球上某个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较大时,太阳光的照射范围更广,产生了白天;而当太阳照射角度较小时,太阳光的照射范围较小,产生了夜晚。
五、地球公转昼夜变化的影响地球公转昼夜变化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和行为往往受到昼夜变化的调节。
昼夜的交替也影响人类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人类往往根据昼夜的变化来决定工作、休息和社交的时间。
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昼夜长短的变化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等角度,探讨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绕着南北极轴每24小时完成一周,也就是一天的长短由此来决定。
自转造成了昼夜的周期性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样性。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25天,这一时期被定义为一年。
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能量有所变化。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 黎明和黄昏的时刻黎明是指太阳距离地平线上方12度时,天空开始明亮的时刻。
而黄昏则是太阳距离地平线以下12度时,天空开始暗下来的时刻。
黎明和黄昏的时刻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北纬中心地区,春秋分时黎明、黄昏时间大约为12小时;夏至时黎明时间较早、黄昏时间较晚,而冬至时则相反。
2. 白昼和黑夜的长度白昼是太阳高于地平线时的时间段,又称日光时间。
白昼的长度会受到经纬度、季节和大气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一年中的夏至时白昼最长,可达15小时以上,而冬至时白昼最短,只有9小时左右。
黑夜是太阳低于地平线时的时间段,也就是没有阳光直射的时间段。
黑夜的长度与白昼正好相反,也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1. 地理位置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位于不同的纬度,因此昼夜长度也会有所差异。
接近赤道的地区,昼夜时间基本相等,而越近极地,白昼和黑夜的时间差距越大。
2.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区域偏北,北半球白昼时间较长;而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区域偏南,北半球白昼时间较短。
反之,南半球的昼夜变化与此相反。
3. 大气传播地球大气层对太阳光的传播也会影响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一年有365天。
这个运行过程中,地球不仅自转,还会带来昼夜的长短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
1. 地球公转的基本原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是由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形状接近于一个椭圆,即椭圆轨道。
在地球运行轨道上,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夏至和冬至。
夏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2. 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这是地球给人类带来了昼夜变化的基础。
而地球公转的运动则对昼夜长短有更加显著的影响。
2.1 赤道附近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在赤道附近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相对不明显。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赤道附近接近太阳直射的地区,一年四季基本保持昼夜时间相等。
每一天,太阳大约在正午时分达到最高位置,这一天的昼夜时间几乎是相等的。
2.2 中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中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较为明显,其中以赤道附近的地带变化最显著。
在赤道以北的地方,夏至时半球倾斜向太阳一侧,导致白天时间相对较长,而冬至时半球倾斜远离太阳一侧,导致白天时间相对较短。
2.3 极地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地地区,昼夜长短变化最为显著。
在北极圈内或南极圈内的地区,夏至时半年时间处于白昼,白天持续数月,而冬至时半年时间处于黑夜,夜晚持续数月。
3. 外界因素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除了地球公转自身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外界因素对昼夜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3.1 大气环流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很大。
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变化会影响到大气温度分布,从而驱动了大气环流的形成。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着地球各地的气温分布和昼夜长短。
3.2 地理位置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地球不同地理位置的纬度、海拔高度等因素也会对昼夜长短产生影响。
为什么昼夜长短总在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采光和月相变化是昼夜长短的主要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
地球每天以恒定的速度自西向东自转一周。
当某一部分地
球被太阳照亮时,我们称它为白天(昼间),当太阳离开这个地区时,我们称它为黑夜
(晚间)。
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太阳有一个倾角,这就是导致我们在南半球的夏天日照
时间长而在北半球的冬天日照时间短的原因。
另一方面,地球的公转也会影响昼夜长短。
地球每年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转一周。
在这条轨道的不同点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
在夏季,当地球最靠近太阳时,昼长夜短,因为太阳照射面积最广;在冬季,地球离太阳最远,昼短夜长,因为太阳照射面积最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影响昼夜长短。
例如地球的自转轴不是完全垂直于
地球的公转平面,而是面向太阳的倾角约为23.5度。
这导致了地球的两极相对于太阳有
时会倾斜向太阳,有时则向远离太阳,进一步导致南北极季节性的昼夜变化。
总之,昼夜长短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自转轴倾斜等自然变化而变化。
这些变化
是地球的固有属性和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