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央视大型纪录片)经典解说词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纪录片《货币》观后感货币纪录片观后感600纪录片《货币》观后感《货币》这部纪录片给人很多现代宏观经济上的启示,尽管对货币的产生以及后来的繁衍是粗线条的反映,但人们仍然能从中获得很多经济知识。
这部影片告诉人们货币因为社会发展而产生,又作用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告诉人们货币从哪里来,但永远无法知道它向哪里去。
人们生活在这个充满阴谋与阳谋的社会,最为基本的却是衣食住行。
普通百姓只对一日三餐冬暖夏凉的品质追求不息,很少去过问国际间的经济风云,也很少过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百姓们对发生在处身其中的市场感兴趣,对菜蓝子的变化感兴趣,对住房价格的不断向上攀升感到担忧,对子女的教育感到压力,对手头工资或地里的收益或坊间利润的改善与提高充满期待。
一句话:政府能让百姓们的生活好点吗?!《货币》中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直观,有的内容在影片看不见的地方,社会在政府对货币的理解与操纵中发生着变化,百姓们的生活也随之沉浮,就像波浪中的浮萍随着波浪或高或低。
政府用着百姓们提供的税钱,用着通过通胀从百姓们手中盗出的钱,通过债券借钱等等,百姓由政府控制着生活,百姓们有不满意的地方只能抱怨,能不能过上好日子甚而幸福生活完全由政府说了算!政府由人民推举组成,其职能代表着人民并提高、维护着人民的利益。
政府有没有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做得怎么样?完全取决于政府对货币的运用!这里的运用概念很大,它们反映在国策之中,反映在国家的法律之中,也反映在政府行为以及政府公务员的各种行为之中。
普通百姓看《货币》只会关注自己国家的命运并与自己每天的柴米油盐发生联想。
在国家昌盛时期,百姓们从《货币》这部纪录片中得到的启示是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希望于政府,他们相信政府会通过货币把自家的菜蓝子搞得很丰满。
其实,除此之外,《货币》所告诉人们的还有与百姓生活的很多关联。
纪录片《货币》观后感货币,它的生命是五千多年,而地球的生命是45.6亿年,人类的生命是250多万年,它陪伴人类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在人类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重要。
货币5集观后感《货币》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共分为5集。
这部纪录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货币的起源、发展和演变,通过翔实的历史事实、专家解读和生动的实地拍摄展示了货币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货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觑。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纪录片进行观后感。
首先,在纪录片中,我深受启发的是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从最开始的实物交换到货币的出现,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换变得更加便利和灵活,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货币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最早的贝壳、兽齿到金属币,再到现代的纸币、电子货币,货币的形态始终在不断适应人类社会的需求。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货币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纪录片对于货币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更是一种价值的存储工具和价值的尺度。
货币可以衡量和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使得市场经济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同时,货币还可以作为一种支付工具,方便了日常生活中的交易和交往。
纪录片通过案例和解说,生动地展示了货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让我对货币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纪录片中对于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的探讨让我对经济学原理有了更加具体的应用了解。
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这些经济学理论在纪录片中得到了生动的阐释。
通过实地采访和专家解读,我了解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个体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这让我明白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并对经济学理论有了更加具体的应用认识。
此外,纪录片还深入探讨了货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问题。
货币的图案和文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纪录片通过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货币的设计和印刷过程,展示了货币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同时,纪录片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假币、黑市货币交易等,这些问题影响着货币的信用和社会的稳定。
纪录片货币第一集观后感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题为《货币第一集》。
这部纪录片通过深入探索各国货币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奇迹和挑战。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对货币的本质和现代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货币发展的历史感到十分震撼。
首先,片中提到了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在片中,我了解到最早的交换媒介是物物交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物交换经济”。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易规模的扩大,物物交换变得越来越不方便。
这时,人们开始使用贵重金属如黄金和银作为交换媒介,这就是金属货币的起源。
金属货币的出现大大简化了交易过程,为之后的货币进化奠定了基础。
在影片的进一步描述中,我认识到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只有大家都认可一个物品具有交换价值,它才能成为货币,并用来交换其他物品。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看似不值钱的纸币能够在社会形成广泛接受的原因。
通过货币,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换,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它给予了我们信任和一种相互依赖的基础。
而且,纪录片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之一。
在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纸币“交子”是如何产生和流通的。
当时,交子是由政府或商业机构发行的兑现凭证,质量高、信誉好,被广泛接受。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原来如此丰富和多样化,这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财富感到非常敬畏。
与此同时,纪录片也深入探讨了货币的另一面——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
片中提到的德国经历的著名的“饭卡危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最终导致了民众对货币的失去信任。
这个惨痛的教训让我明白,货币的稳定和信用至关重要。
一旦失去信用,货币的功能就会崩塌,经济体系也将陷入混乱。
此外,纪录片还谈到了现代电子货币的兴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支付变得越来越普及。
像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移动支付工具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电子货币的兴起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还带来了方便和安全性,但也衍生出了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货币》观后感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金融、经济方面的了解不是很多。
在上了老师的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连什么是货币也不知道。
《货币》这个视频就很详尽的讲了货币的起源、发展。
看完之后,才对于之前一直听到却不知道是什么的通货膨胀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物换物,交换自己所需的东西。
但有时受物资种类的限制,就寻找了一种双方都接受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货币。
贝壳、漂亮的羽毛、牲畜等都做过货币交易过。
然而经过时间的流逝,原始的货币开始被金属说替代。
但金属货币也有其不便,纸币也就应运而生并使用至今。
但现在的纸币并不仅仅是作为物质的衡量尺度,它更是一个国家维持稳定的重要手段。
老师说的,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打到一个国家的并不一定要动刀动枪的战争,通过打经济战就能是一个国家坍塌。
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也就是因为通货膨胀而走向衰败。
之前的火热的余额宝,也是在老师的讲解下才知道是怎样运做的,当时真的对于这种钱生钱的方法感到很好奇。
也正是通过余额宝才让多数人开始接触、关注理财。
看了《货币》对于经济有了一些了解,但又感觉更加了解不了。
就像纪录片中所说的,货币在经由商品货币演进到符号化货币之后,也会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滥用以及权力对货币的过度干预而引发通货膨胀等金融危机。
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给人类带来了混杂不堪的社会无序和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
货币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货币,发挥货币更大的作用,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
纪录片《货币》观后感(一二三集)这几天观看了纪录片《货币》,该片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目前暂时观看了前三集,下面写一下对每一集的一些感想。
第一集《有价星球》主要介绍了货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起到的关键而又复杂的作用。
一方面,货币释放了人们对财富和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并且帮助人们更容易地创造和积累财富。
作为人类金融史上上最伟大的创新之一,最早以贝壳和珍珠形式出现的货币帮助人类逐步摆脱了以物易物的限制。
自此,人类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在相对广阔的地域里进行交易,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可能与此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第一次有了计量财富的一致标准。
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和执着,终于找到了一个统一的载体,通过货币的积累得以实现。
通过这一集,我们了解到,货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货币融通了财货的往来,让市场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低廉,市场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展,让人们的合作更加紧密。
同时,货币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深化,她将完整的劳动分割为细小的碎片,继而又重新将这些碎片黏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扩展着人类合作和创新的力量,人类选择空间随之愈加扩大,自由文明程度亦随之不断攀升。
在随后的几千年间,货币的每一次飞跃和升级,都给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重大的推动。
货币的形式,从早期质地不一的珍珠和贝壳,逐步发展成为同质的金属铸币,纸质货币,乃至现在更通行的信用货币。
货币表面上变得越来越不具体,但其影响力和流动性其实是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就像纪录片中所说的,货币在经由商品货币演进到符号化货币之后,也会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滥用以及权力对货币的过度干预而引发通货膨胀等金融危机。
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给人类带来了混杂不堪的社会无序和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
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刺激经济的思想形成体系,以及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主要国家政府更多运用货币政策以调节经济运行、平缓经济周期。
《货币》观后感在观看了《货币》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货币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概念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货币,这个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元素,它的影响力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从最基本的商品交换,到国家的经济命脉,货币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货币的诞生与发展,它并非一开始就以如今的形式存在,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从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到金属货币的出现,再到纸币的通行,每一次变革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它使得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资源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当人们不再需要为了寻找合适的交换对象而费时费力,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各种产业也得以蓬勃发展。
同时,货币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衡量价值的标准,使得商家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成本和利润,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然而,货币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便利和繁荣的同时,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两种极端的经济现象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们的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财富缩水;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和消费,导致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此外,货币的逐利性也容易引发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
当大量的资金涌入某个领域,造成虚假的繁荣,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引发连锁反应,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灾难。
影片中还提到了货币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国家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但有时候,政治因素也会干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导致政策的失误和经济的不稳定。
同时,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也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力量对比。
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其地位的变化对全球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思考货币的本质时,我不禁想到,它究竟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从表面上看,货币是我们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工具,但深入探究,它又似乎掌握着决定资源分配和社会财富流向的权力。
纪录片《货币》观后感(一二三集)这几天观看了纪录片《货币》,该片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目前暂时观看了前三集,下面写一下对每一集的一些感想。
第一集《有价星球》主要介绍了货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起到的关键而又复杂的作用。
一方面,货币释放了人们对财富和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并且帮助人们更容易地创造和积累财富。
作为人类金融史上上最伟大的创新之一,最早以贝壳和珍珠形式出现的货币帮助人类逐步摆脱了以物易物的限制。
自此,人类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在相对广阔的地域里进行交易,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可能与此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第一次有了计量财富的一致标准。
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和执着,终于找到了一个统一的载体,通过货币的积累得以实现。
通过这一集,我们了解到,货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货币融通了财货的往来,让市场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低廉,市场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展,让人们的合作更加紧密。
同时,货币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深化,她将完整的劳动分割为细小的碎片,继而又重新将这些碎片黏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扩展着人类合作和创新的力量,人类选择空间随之愈加扩大,自由文明程度亦随之不断攀升。
在随后的几千年间,货币的每一次飞跃和升级,都给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重大的推动。
货币的形式,从早期质地不一的珍珠和贝壳,逐步发展成为同质的金属铸币,纸质货币,乃至现在更通行的信用货币。
货币表面上变得越来越不具体,但其影响力和流动性其实是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就像纪录片中所说的,货币在经由商品货币演进到符号化货币之后,也会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滥用以及权力对货币的过度干预而引发通货膨胀等金融危机。
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给人类带来了混杂不堪的社会无序和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
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刺激经济的思想形成体系,以及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主要国家政府更多运用货币政策以调节经济运行、平缓经济周期。
纪录片《货币》观后感《货币》是一部旨在探讨货币作为人类文明之基础的纪录片。
电影以一个清晰而生动的叙事方式,把我们带入货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领域,深入揭示了货币世界的本质和影响。
作为一名观众,我在欣赏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思想启发和情感震撼,并对文化和价值观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的电影观后感。
从叙事结构上看,电影整体分为五大部分:货币的历史、货币的诞生、货币的流通、货币与政治、货币与社会。
这五个部分相互关联,跳跃式地串联起了整个影片。
其中,每个部分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深度,通过语言、画面、音乐等元素精彩地展示了货币在人类社会中的历史渊源、文化人文基础、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同时也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的国际支付方法等实用方案,整部纪录片令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货币的本质。
在电影的第一部分——“货币的历史”中,引用了一句格物致知式的话“些简单古老的工具创造了我们所依赖的财富”,并示范了古老社会的“物物交换”方式、外形粗糙的「道具钱」模型,画面不断地以新的历史事件逐步推进与讲解,巨大国家领袖如亚历山大大帝、罗马皇帝具备的货币权力,交汇成了新的历史单元。
电影的第二部分——“货币的诞生”则进一步展示了货币作为社会交换标准而出现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钱币逐渐演变、改进到各类形态,从地下城市到马蜂窝地区等,演述了各个币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三部分——“货币的流通”,研究了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换的各种形式,这一部分更加深入地阐述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和流通的方式。
第四部分——“货币与政治”,展示了货币在政治领域的权力和影响,这一部分邀请了政治家、经济学家等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呼吁货币更应当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电影的最后一部分——“货币与社会”,强调了货币对于生活、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表达了货币的核心价值,呼吁人们从货币中去探寻文化与价值的真实意义。
在观看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货币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维系文明的力量。
《货币》(央视大型纪录片)经典解说词.纪录片《货币》●她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她在太平洋岛上的石头上,她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
她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她冰冷,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
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却不知道她将往哪里去。
她,就是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
●货币就像一把尺子,给每一个物品定价。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货币只对有形物品进行丈量定价。
●货币对发明创造的定价叫做专利。
●风险可以定价,也可以买卖。
人们开始用口袋里的货币,开始衡量自己可以承担的风险和收益。
●货币给风险的定价叫做保险、叫做期货,货币给企业的定价叫做股票、叫做债券。
货币给每一种产品定价后就有了交易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可以跨越时空。
●人对自由的天然追求决定了货币在未来的交易中只会越来越深化。
●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在货币缔造的金融市场中不再依赖于权利和武力。
货币对全世界的资源进行了市场配置,于是诞生了市场经济,而货币成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工具。
●货币,一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债务危机、财政赤字、汇率与国际社会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公平,这些由货币产生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时的契约就是货币的雏形。
●这些泥板告诉人们:人类最早记录的不是诗歌,也不是哲学,而是生意!●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以资本主导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制度称为资本主义。
●货币与工商业结合起来转化为资本。
●古罗马文明传承于古希娜文明,古希娜强调人生在世不仅是为赞叹神的伟大,而且要欣赏人的伟大,因为人类是神的体现,是神在地上的继承者。
对宗教神权的批判与对人权的重新认识迅速扩展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和艺术,这场运动被后人称为“文艺复兴”。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黄金——被冰封的欲望。
纪录片货币第一集观后感300字
【中英文版】
Documentary "Money" Episode 1 Review - 300 words
在观看了纪录片《货币》的第一集后,我对货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This episode provided me wit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money.
首先,我了解到货币不仅仅是交易媒介,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Firstly, I learned that money is not just a medium of exchange, but a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纪录片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货币的演变过程。
The documentary vividly demonstrated the evolution of money through interesting cases.
此外,我也认识到货币的产生和使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n addition, I realized that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money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human society.
总的来说,这一集纪录片让我对货币有了全新的认识。
纪录片《货币》
●她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她在太平洋岛上的石头上,
她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
她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她冰冷,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
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却不知道她将往哪里去。
她,就是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
●货币就像一把尺子,给每一个物品定价。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货币只对有形物品进行丈量定价。
●货币对发明创造的定价叫做专利。
●风险可以定价,也可以买卖。
人们开始用口袋里的货币,开始衡量自己可以承担的风险
和收益。
●货币给风险的定价叫做保险、叫做期货,货币给企业的定价叫做股票、叫做债券。
货币
给每一种产品定价后就有了交易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可以跨越时空。
●人对自由的天然追求决定了货币在未来的交易中只会越来越深化。
●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在货币缔造的金融市场中不再依赖于权利和武力。
货币对全世界的
资源进行了市场配置,于是诞生了市场经济,而货币成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工具。
●货币,一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
方面,通货膨胀、债务危机、财政赤字、汇率与国际社会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公平,这些由货币产生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时的契约就是货币的雏形。
●这些泥板告诉人们:人类最早记录的不是诗歌,也不是哲学,而是生意!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以资本主导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制度称为资本主义。
●货币与工商业结合起来转化为资本。
●古罗马文明传承于古希娜文明,古希娜强调人生在世不仅是为赞叹神的伟大,而且要欣
赏人的伟大,因为人类是神的体现,是神在地上的继承者。
对宗教神权的批判与对人权的重新认识迅速扩展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和艺术,这场运动被后人称为“文艺复兴”。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
●黄金——被冰封的欲望。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驳斥了黄金是唯一财富这一观念,
在世界树立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试图恢复黄金作为金属的本来面目。
●今天,世界主要银行几乎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有义务向公众披露资产、债务和经
营业绩,并接受股东和公众监督,股份制不仅壮大了银行资本,同时明晰的权结构将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分离,银行告别了一人独揽大权的时代,职业银行家从此出现,维护信誉不再只是一种道德约束,它渗透到一家公司的治理结构中。
●央行要有独立性,不能听命于政府。
央行滥发货币,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这样虽然会
刺激经济增长,使政府官员获得连任,但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货币的发行从最初的起源于民间,逐渐被政府独享,最终被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职能
也从最原始的一般等价物演变成为市场的制动装置。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货币的独立、自由与公平。
●只要有货币的地方,通货膨胀就像一个幽灵,如影随形。
●黄金具有保值的功能,尤其在通货膨胀严重时。
●当通货膨胀来临,投机者可能一夜暴富,诚实劳动者却可能日益贫困。
●通货膨胀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票子发多了,经济消化不了。
通货就是钱,膨胀就是多。
●货币,当货物和钱币在一定条件下等值以后才能称之为货币。
●当钱越来越不值钱,货币不再具有了价值,人们更愿意以物易物来进行交易。
●通货膨胀这个幽灵让辉煌的罗马帝国走向衰亡。
●掌握铸币权的君主们,减少了货币中贵金属的含量,制造通货膨胀,掠夺货币中蕴藏的
他人劳动成果。
●纸币的出现,扩大了通货膨胀的规模,并使通货膨胀的恶果越来越严重。
纸币使通货膨
胀变得更为容易,因为只要有了铸币权,政治家就可以利用铸币权来大量发行纸币来刺激经济增长。
●信用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信用是生产因素之一,决定着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
●新的货币生产,总是使最初的货币使用者受益,而使最后的货币使用者受损。
事实上在
西方,货币的最初使用者是金融市场,即银行和大型的投资企业,而受害者永远僻居乡下远离金融市场的普通民众。
●凯恩斯写过这样一句话,想颠覆现有的社会基础,没有比货币贬值更绝妙、更可靠的办
法了。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通货膨胀,他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合法的税收,超越法律之外,他强烈
主张建立一个严格的量化的货币政策,就黄金在货币基础上的价值制定严格的指导方针,通过这种方式打击通货膨胀。
●要修建铁路,政府没钱,于是开始印钞票,铁路修好后,工人得到工资,民众的收入增
加,促进了消费,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这样民众就会让政府官员获得连任,但是因民众收入的增加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而变得虚假,从而民众是受害者,官员是受益者。
●凯恩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这得到了政治家的赏识。
●凯恩斯最大的光线在于: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加大货币供应量,就多投放钱,就使总需
求相对足起来。
我们走进的怪圈就是:不印钞票,总需求就起不来,而印了钞票,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这个平衡点很难把握。
●在学术上,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是并驾齐驱的大师,而在货币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截然
不同。
弗里德曼主张控制货币的发行,而凯恩斯主张增发货币,以刺激经济增长。
当今各国政要更愿意采纳凯恩斯的观点,原因一是货币的增发可以短期内提升经济,从而使自己政绩成果短期显著,而恶果的结出比较漫长,市场有段延滞期;原因二是凯恩斯主张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这样政府就可以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增发金属货币的话还要与工匠商量,而增发纸币则只有自己做主)过程,秘而不宣的没收公民的一部分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部分人暴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通胀,尤其是恶性通胀,首先它使居民的储蓄丧失将来的购买力,同时由于工资不能马
上上涨,所以居民收入的购买力也降低,尤其是资产的价格会在通货膨胀期间有较大的波动,于是就会对居民的财富进行重新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从而造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现象。
●通货膨胀伤害了每一个现金的持有者,人们能做的,就是不把财富的唯一归宿只交给某
一种金融产品,而这取决于一个国家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
●面对通货膨胀,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应付的方式比较有限,只能寻找相对保值的资产,
如土地、房子、黄金等耐用产品;而对于有能力的企业家或者资本家,应该选择对于通货膨胀剥削比较低的产业进行转移投资(对冲)。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货币本身并非财富,一个国家的富裕不在于用以实现货物流
通的货币的数量,而在于生活必需品的丰富程度。
”
●国家如同一辆马车,给马车提供动力的三匹马是税收、国债和发行货币。
国家可以通过
发行货币来控制经济的节奏,或者依靠税收来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国家还能通过借债来
筹集资金,但是这三种国家权力都有严格的控制范围,都有不能跨越的红线,一旦这三种权力被滥用,就会威胁到国民与政府的关系,这个国家的货币就会遭遇信用危机,国家就会面临破产。
●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最早明确了税收的红线,增税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1787年,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节规定,联邦财政部每次借债需要获得国会的授权;1844年,《英格兰银行法》颁布,规定银行发行的货币必须以拥有的金银数量为保证。
三条红线从各自的起跑线出发,在货币的时空划出自己的轨迹,持续地影响着国家的进程。
●人类曾经使用含金量来衡量货币的质量,而今,衡量国家货币质量的因素更为多样和复
杂,其中每一条权力的红线是否被跨越都会直接作用到货币的质量上,继而影响到发行这种货币的国家的命运。
现代的国家是为了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的,国家能获得多少钱,应该取决于公共服务的需要,因为过度税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超量国债透支国家的未来,过量发行货币则将人们的财富兑水,而且三种方式需要相互协调,任何一种方式的失衡,都会使另外两种方式承担巨大的压力。
如何保证三条红线不被跨越,一直是现代国家诞生以来的重大命题。
●英镑的强大离不开这些人:牛顿将英国带入金本位制,约翰洛克反对货币贬值,大卫李
嘉图主张减轻赋税,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人是亚当斯密。
●一个国家的未来则源于其创造财富的能力。
●土地,资源,金钱,货币,这些都被认为过是财富。
●五千多年前,商品交换的需要促使人类创造了货币,货币又反过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
式,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人性的暴露又一次次将货币变成欲望与利益的载体。
●一千多年前,货币成为执政者制造通货膨胀、窃取他人财富的手段;三百多年前,货币成为
国家利益的代表、国家主权的象征;七十多年前,货币成为政府干预经济、制造经济增长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