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 格式:doc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29
广州市绿道建设指引(4.12)发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
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绿道的选线要尽量联系贯穿各风景区、名胜古迹、公园、院校、场馆、商务商业中心;省、市、区级绿道要相互连接贯通,并突出地方特色。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3.1 绿道功能 (3)3.2 绿道组成 (3)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4.1 绿道分级 (5)4.2 绿道分类 (5)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5.1 规划设计原则 (6)5.2 规划设计成果 (6)6绿道选线 (9)6.1 基本要求 (9)6.2 分类选线 (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7.1 绿道游径系统 (11)7.2 绿道绿化 (14)7.3 绿道设施 (15)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1 总则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PlanningGuideesloiUnfrbanGreenwayi nGuangdongProvince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 年7 月目录1 总则 (1)2 涵义及构成 (2)3 目标和原则 (3)4 选线方法 (6)5 基本要求 (8)6 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12)7 城市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指引 (20)1 总则1.1 为明确城市绿道内涵、规划目标和原则、选线方法与基本要求,指导全省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城市绿色生活网络,制定本指引。
1.2 广东省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各城市与绿道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3 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内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1.4 本指引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2 涵义及构成2.1 涵义广东省绿道网对应于是否穿越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由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两级网络构成。
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限于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
建设城市绿道对于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2 构成城市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部分构成。
2.2.1 绿廊系统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水体、土壤等生态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等功能。
2.2.2 人工系统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等构成,具有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等功能。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
交通衔接系统:包括绿道停车设施、绿道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设施等。
⼴东省省⽴绿道建设指引⼴东省省⽴绿道建设指引Benchmark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Guangdong Province⼴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〇⼀⼀年五⽉⽬录1 总则 (1)2 建设要素和配置要求 (2)3 建设要求 (5)附录A 有关术语解释 (9)附录B 绿道基本配套设施分级设置要求 (12)附录C 绿道基本要素建设标准 (13)1 总则1.1为充分发挥省⽴绿道的基本使⽤功能,保障建设质量和建设效果,确保绿道建设符合⽣态、经济、安全、适⽤等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为省⽴绿道建设提供基本参考标准,各地可根据实际予以深化或具体化。
城市绿道的建设可参照本指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
1.3省⽴绿道建设应遵循⽣态性、连通性、便利性、安全性、多样性、可⾏性的原则,充分体现地⽅⾃然和⼈⽂特⾊。
1.4省⽴绿道建设应充分依托和利⽤现有设施,与农林⽔利⼯程、环境治理⼯程、园林绿化⼯程等有效结合,节省投资,提⾼⼟地使⽤效率。
1.5省⽴绿道建设,除执⾏本指引外,还应符合现⾏⽣态、环保、⽂物保护、⽔利、防洪、防灾、建设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6本指引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2 建设要素和配置要求2.1建设要素省⽴绿道可分为三⼤类型(⽣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由五⼤系统(绿廊系统、慢⾏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构成,涵盖⼗六个基本要素(表2-1)。
表2-1 省⽴绿道建设基本要素表2.2配置要求按照绿道⽹建设时序,将建设阶段分为基本建成、全部到位和成熟完善三个阶段。
各阶段配置要求如下:(1)基本建成按照表2-2中规定要素的配置要求,完成省⽴绿道慢⾏道路⾯铺装,建设必要附属配套设施和标识系统,使其满⾜基本的使⽤要求。
(2)全部到位按照表2-2中规定要素的配置要求,全⾯完成省⽴绿道的建设,包括划定绿道控制区并实施有效空间管制,全部建成各项配套设施,全⾯完善沿线绿化,保障城际交界⾯互联互通,打造不少于总长度10%的⽰范段,从⽽满⾜⼈民群众正常的使⽤要求。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目录前言 (1)一、绿道与绿道网 (3)(一)绿道 (3)(二)珠三角绿道网 (6)(三)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重要意义 (9)二、规划范围、依据与期限 (12)(一)规划范围 (12)(二)规划依据 (12)(三)规划期限 (13)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13)(一)规划目标 (13)(二)规划建设原则 (14)四、绿道网总体布局 (16)(一)布局基础条件分析 (16)(二)绿道网总体布局 (28)五、专项配套规划 (40)(一)配套设施 (41)(二)服务系统 (44)(三)交通衔接与换乘系统 (47)六、绿道网建设指引 (51)(一)分类建设指引 (51)1.生态型绿道 (51)2.郊野型绿道 (53)3.都市型绿道 (54)(二)分市建设指引 (57)1.广州市 (57)2.深圳市 (62)3.珠海市 (65)4.佛山市 (68)5.惠州市 (73)6.东莞市 (77)7.中山市 (81)8.江门市 (84)9.肇庆市 (87)七、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90)(一)组织管理 (90)(二)技术支持 (92)(三)政策措施 (93)(四)实施监督 (94)(五)维护管理 (95)前言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南,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质的地区之一。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和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冲击,严重制约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通过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在珠三角率先构建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和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有利于推动珠三角生活休闲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是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是扩内需促增长的创新手段,有利于拉动投资、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促进休闲消费。
绿道论文城市绿道发展论文:基于绿道类别的武汉城市绿道发展方向分析摘要:城市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绿色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不同地区需要建立适合各自城市风貌特色的绿道网络。
本文针对绿道的不同分类特点,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为武汉市未来建设城市绿道提出了规划建议。
关键词:绿道;类别;武汉城市绿道abstract:today,urban greenway helps to create more and more green space in the city's development, and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the different regions need to build greenway systems which are very suitable for local featur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various categories of greenwa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eficiency of greenbelt system in wuhan now, for giving advice to build wuhan urban greenway on city planning.keywords:greenway;category;urban greenway of wuhan1引言“绿道”一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源于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重视,也源于对大兴土木时环境问题被忽略的不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城市人口从1.72亿增长到2009年的6.22亿,城市化率也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6.6%,但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急剧减少,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PlanningGuideesloiUnfrbanGreenwayi nGuangdongProvince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 年7 月目录1 总则 (1)2 涵义及构成 (2)3 目标和原则 (3)4 选线方法 (6)5 基本要求 (8)6 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12)7 城市绿道构成要素规划指引 (20)1 总则1.1 为明确城市绿道内涵、规划目标和原则、选线方法与基本要求,指导全省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城市绿色生活网络,制定本指引。
1.2 广东省城市绿道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各城市与绿道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3 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内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1.4 本指引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2 涵义及构成2.1 涵义广东省绿道网对应于是否穿越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由省立绿道和城市绿道两级网络构成。
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限于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
建设城市绿道对于保护与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2 构成城市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部分构成。
2.2.1 绿廊系统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水体、土壤等生态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等功能。
2.2.2 人工系统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等构成,具有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等功能。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
交通衔接系统:包括绿道停车设施、绿道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设施等。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
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绿道的选线要尽量联系贯穿各风景区、名胜古迹、公园、院校、场馆、商务商业中心;省、市、区级绿道要相互连接贯通,并突出地方特色。
景观设计导则景观设计遵循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精神,在原有总体规划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东莞市的地方特色,对经过东莞段的2、3、5号线进行细化和外延,提出工程设计指导措施。
1东莞2号线2号线整体设计思路为东海岸山林休闲绿道。
经东莞部分,北段展现水乡田园风光以及岭南农耕文化,南段展现郊野休闲山林风光。
设计中应充考虑现有景观,使之与周边农业园或名胜古迹等景点风格协调统一。
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1表1: 2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2东莞3号线3号线整体设计思路为文化休闲绿道,东莞段以农业休闲、文化休闲、滨水休闲为主要功能。
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2表2: 3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3东莞5号线5号线整体设计以深莞惠生态休闲绿道为特色。
东莞段需充分体现体山林风光和园区建设风貌,体现东莞山水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设计中要做到显山露水,借山用水的手法。
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3表3: 5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植物设计导则植物种植设计应在充分利用原有植物的基础上进行,新增植物应与原有植物相协调,新旧植物形成一个植物群落,植物群落要做到风格协调,生态稳定,景观优美。
1新增植物选种原则1.1多样性原则1.1.1植物配置应体现植物的多样性,注意乔、灌、草结合,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营造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避免单一品种、单一层次的成片种植。
1.1.2在有条件,绿化带较宽的路段,应选择多树种、多花色植物进行配置,以增加植物层次和色彩,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
1.1.3建议都市型绿道每公顷绿地应有20种以上植物,郊野型绿道每公顷绿地应有40种以上植物,生态型绿道每公顷绿地应有60种以上植物。
1.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1.2.1植物选择应根据绿道所经区域的土壤、水文和小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分别在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等路段选择适生植物。
1.2.2尽量选择本土树种,以保证绿道景观与本土植物景观的协调统一和植物的健壮生长。
如莞香、樟树、白玉兰、芒果、秋枫、石栗等。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文号:深府〔2010〕77号[内容纠错]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人民政府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和特区一体化,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深圳绿道网体系,优化提升全市人居环境,根据《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绿道网建设的重要意义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
绿道包括慢行道和配套设施两大部分,配套设施包括标志系统、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绿道建设内容包括路面铺设、绿化、服务区设置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如停车场、交通接驳、通信设施、游览设施、自行车租赁、信息咨询、商业服务、治安管理、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体育休闲、安全救助、森林防火、环境卫生、标识系统等。
绿道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级别。
其中,区域绿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重要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
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
绿道网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兼具生态保育、休闲游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科研教育等多种功能,是一种能将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明确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总体部署、目标和任务。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汪洋书记要求“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
关于印发《广东省绿道控制区划定与管制工作指引》的通知(粤建规函[2011]203号)2011-04-15 下午02:12:43 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点击数:2682粤建规函[2011]203号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为提升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水平,确保珠三角绿道网形成完整、良好的生态基底,依据《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厅会同省有关职能部门编制了《广东省绿道控制区划定与管制工作指引》。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我厅反映。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三日广东省绿道控制区划定与管制工作指引1 总则1.1 【目的】为提高绿道网的规划与建设水平,指导绿道控制区的划定和管制,保护绿道的自然生态基底和历史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根据《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 【概念】绿道控制区是为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维护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转,沿绿道慢行道路缘线外侧一定范围划定并加以管制的空间,主要包括绿廊系统和为设置各类配套设施而应保护和控制的区域。
1.3 【功能】绿道控制区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是发挥防洪固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作用,为动植物生存繁衍和迁徙提供通道;二是为人们休闲和游憩活动提供设施与空间。
1.4 【职责分工】绿道控制区实行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体制。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组织协调、统筹指导全省绿道控制区的划定与管制工作,省直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指导做好绿道控制区相应的管理工作;各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市域范围内绿道控制区的划定,并实施具体管制。
各市省立绿道控制区的划定成果及涉及管理制度的文件应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备案。
1.5 【绿道控制区调整】因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发展、生态保护需求,确需对绿道控制区进行局部调整的,应按有关程序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1 总则 (1)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5)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6)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8)附图 (20)附表 (23)1 总则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0.3本指引主要针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工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
1.0.4区域绿道(省立)是区域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区域绿地统一规划布局。
1.0.5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
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1.0.6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0.7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参照本指引。
1.0.8本指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区域绿道(省立)的义务;有权监督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检举违反区域绿道(省立)规划的行为。
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2.0.1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区域绿道(省立)(Regional Greenway)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绿地保护和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2.0.2区域绿道(省立)建设的意义建设区域绿道(省立)有助于优化珠三角景观格局、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旅游业,亦有助于统筹珠三角城乡发展并推动区域绿色基础设施一体化。
主要积极意义有:1.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动植物的繁衍、迁徙提供廊道和生境。
2.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休憩场所和减灾、避险空间,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素。
3. 保护自然和乡村原始景观特色,塑造良好城乡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
4. 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人文资源5. 避免城镇无序扩张,战略性控制城乡区域重要生态资源,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2.0.3区域绿道(省立)的功能区域绿道(省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功能:1.生态功能♦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等;♦保护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迁徙的通道;♦保护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2.游憩功能♦亲近自然的空间;♦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泛舟等户外运动的场地;♦出行的清洁通道。
3.社会与文化功能♦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串联城市社区与历史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迹的通道;♦为居民提供交流的空间场所,促进人际交往及社会和睦。
4.经济功能♦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意向(一)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3.0.1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区域绿道(省立)可分为3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生态型区域绿道(省立)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育珠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可供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
生态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区域绿道(省立)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设立,包括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的形式,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郊野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区域绿道(省立)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设立,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提供场所,发挥贯通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网的作用。
都市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3.0.2区域绿道(省立)控制范围是一个开放的线性空间,除以下允许保留和进入的用地类型或项目外,在绿道控制范围内应严格限制与区域绿道(省立)功能不兼容开发项目的进入:♦耕地、园地、林地、水域、湿地;♦公共性开敞绿地:各类公园、游乐园、野营基地、野生动物园、名胜古迹等;♦体育运动设施:高尔夫球场、滑草场、赛马场、马术表演场等;♦绿化比率高、景观佳或旷地型用地:自来水厂、小型污水厂等大型公共设施以及现存的具有岭南特色的村落等;♦生产性绿地:花圃、苗圃、植物园等;♦游憩服务设施:农家乐、渔家乐、烧烤场等;♦其它:纪念性林地、防护林等。
3.0.3区域绿道(省立)的组成区域绿道(省立)包括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 区域绿道(省立)的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2. 区域绿道(省立)的人工系统包括:♦发展节点: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慢行道:包括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水道等非机动车道;♦标识系统:包括标识牌、引导牌、信息牌等标识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配套设施。
♦服务系统:包括换乘、租售、露营、咨询、救护、保安等服务设施;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意向(二)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4.0.1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应该遵循如下原则:生态性、连通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4.0.1.1 生态性原则是指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发挥绿道作为珠三角地区生物廊道的作用,尽量为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物种多样性的修复提供生境。
4.0.1.2 连通性原则是指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全线的贯通,发挥绿道沟通与联系自然、历史、人文节点的作用,并提供城市居民进入郊野的通道。
4.0.1.3 安全性原则是指应通过完善区域绿道(省立)中的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等与游客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4.0.1.4 便捷性原则是指为方便游客进出,应提供与区域绿道(省立)相适应的机动交通支撑体系,可结合城市公交系统设置出入口,方便城市人流进出区域绿道(省立)网络,并考虑配套设施的方面适用。
4.0.1.5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具有实用性,具备乡土和地方特色,要易于施工建设、方便后期的维护管理。
4.0.1.6 经济性原则是指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中应合理利用具有优良性价比的、体现绿色、节能、低碳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4.0.2应重视区域绿道(省立)示范段项目的标杆作用。
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指引下,科学选择率先启动的项目。
4.0.3对区域绿道(省立)的选线应以科学论证和分析为基础。
结合珠三角区域绿地规划和辖区内各城市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成果,在现有交通体系与自然环境基础上,有效整合珠三角地区各种生态景观资源,实现区域绿道(省立)景观性、多样性与通达性的有机统一。
4.0.3.1 区域绿道(省立)作为一种线性景观廊道,其选线应结合珠三角地区现有线性水系和道路系统。
4.0.3.2 区域绿道(省立)作为珠三角绿道网络的骨架,选线宜贯穿珠三角地区主要的大块绿地并考虑与主要历史人文资源的连接。
4.0.3.3区域绿道(省立)作为一种生态廊道应充分考虑其生态性。
区域绿道(省立)控制范围的宽度应以生态型为主,但在穿越城郊或城市建成区时,由于周边土地利用现状的限制,可以按郊野型或都市型区域绿道(省立)的要求适当缩小控制范围的宽度。
4.0.4区域绿道(省立)的建设条件包括其穿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气候条件、地形水文条件、植被条件、景观风貌等。
应重点分析其中的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含用地权属)等。
4.0.5依据区域绿道(省立)所经地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设施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确定发展对策和功能选择;特别是区域绿道(省立)的功能定位,从而明确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基调。
4.0.6明确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范围与期限,并根据前期建设用地的具体分析提出分期建设目标,包括筹备期、建设前期、中期和远期的建设目标等。
4.0.7鼓励在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对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研究制定区域绿道(省立)规划方案和技术方案,要调查研究区域绿道(省立)建设的环境条件,识别和分析构成环境影响的因素(包括污染环境因素和破坏环境因素),研究提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比选和优化环境保护方案。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意向(三)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5.0.1绿廊系统是区域绿道(省立)的生态基底,其主体包括植被、水体、土壤、野生动物资源等。
要坚持以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的基本原则,实现区域绿道(省立)的可持续发展。
5.0.2绿廊植被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5.0.2.1 对场地内受到破坏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应以地带性植物为主,采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恢复具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并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