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9
西方世界的交通变迁史班级:16外5 姓名:温峰学号:16050525马车时代开始阶段:在人类把车辆作为交通工具之前,城市公众出行以步行为主,或以骑牲畜、乘轿等代步。
货物转移多靠肩挑或利用简单的运送工具运输。
车辆出现后,马车很快成为城市交通工具的主体。
17世纪初,出租马车首先出现于伦敦与巴黎,成为最早的专门服务于城市内的交通工具。
但是由于这种出租马车速度很慢而且价格昂贵,整个18世纪,绝大部分人在城市内依然以走路为主。
适应这种交通方式,18世纪开始扩张后的城市面积也都还不大,大城市的平均半径不到5公里,基本在走路可达范围内。
公共马车在十九世纪末期出现于伦敦街头。
这是一种由几匹马共同拉动的大型厢式马车,车厢里有一条过道,过道两边是成排的座位,可以同时乘坐二三十个人。
公共马车有司机,有售票员,有固定的停靠站,价格低廉,方便快捷,它是后来公交车的前身。
在维多利亚时代,公共马车叫作Ominibus,现在英语里管公交车叫Bus就是从这个词演变过来的。
这种马车迅速大受欢迎,同时,华丽的装饰和漂亮马儿的搭配也成为欧洲皇室酷爱的身份象征。
1831年,这种公共马车被引入到纽约,运营数量在1835年超过100辆。
费城、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分别在1831年、1835年和1844年引入了类似服务。
发展阶段:马车数量增多,问题随之而来。
当时西方城市普遍没有交通规则,马车的数量显著增多,常常和行人乱成一团。
据统计,19世纪末的伦敦有30万匹马,年产马粪约10万吨,巴黎的交通因数量庞大的马车而彻底瘫痪。
1851年到1869年,时任巴黎警察局长乔治-欧仁-奥斯曼对巴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和建设。
他在密集的旧市区征收土地,拆掉了巴黎三分之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代之以当时流行的石头大房,并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而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城市的林荫大道、音乐咖啡馆和商店成为巴黎现代性的地标。
衰败阶段:1904年,四轮马拉的驿车与蒸汽列车相争而终于失败,美国内华达州富庶市镇士诺巴与高非尔之间最后的著名驿车停驶了。
西方世界的经济现代化历程【专题概述】经济现代化是指生产方式得现代化,包括生产力上的工业化和生产关系上的市场化,市场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
具体来讲,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世界市场得萌芽时期;18世界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蒸汽时代,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是电气时代,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二战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是信息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多样性。
前者体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得开始时间、规模和程度不一样,最早开始于西欧,蔓延至美国、俄国和日本,最终扩散至全球,这影响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后者体现在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途径和模式不一样。
【专题结构】【重点解析】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一)两个前提1.政治前提,包括政权性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等,如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资产阶级统治已经确立的英国,法国由于政局动荡而工业革命受阻。
2.生产关系的调整,如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等。
(二)五个条件1.市场:如市场的不断扩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力。
2.科技: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就是最好的例证。
科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二战后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3.资本: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地进行疯狂掠夺,资本原始积累最为雄厚的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又加紧资本输出,掠夺财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资本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的扩张。
4.自由劳动力;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主要是自由劳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5.能源条件:如工业革命被称作是“煤铁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石油非常重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二、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经济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亚洲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黄金、象牙,美洲黄金、白银、玉米、烟草,欧洲枪支、工艺品)。
世界科技发展史之西方
西方世界的科技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古希腊中,基于重力
的机械器件和技术发展迅速,其中有些技术甚至成为了今天的基础,比如
温度表和螺旋形层叠行星器。
古希腊也开始发明新的武器,比如火箭,这
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发明,也有助于希腊赢得战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在中世纪,火药的发明被
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被用来改变武器技术,使得火器更加精确,
更有威力,更便宜。
另外,中世纪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比如活字印刷术,它大大改变了当时的语言和文化传播方式。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科技设备和技术开始发展迅速,从银行到火车,
从时钟到望远镜,新的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工
业革命前的重要时期,许多关键技术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比如动力机器、热机和蒸汽机,它们都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基础。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科技在19世纪蓬勃发展,这时期由于工业革
命带来的发展,机械,电气,电信,化学,生物等技术都获得了飞速发展,19世纪的发明家们创造出了工程和商业新技术,创造了大量实用产品,
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学院:历史学院班级:世界史班学号:**********姓名:***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摘要16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方。
但到了18世纪中叶,中国最终在社会发展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
中国逐渐走向衰落;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长足发展。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为何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17-18世纪;中国;西方;发展变化正文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朝和唐朝的封建帝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明之邦。
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当中国仍然在封建的传统制度下蹒跚踱步的时候,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成长起来,西方随即用剑与火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腐朽愚昧的中国封建统治者面对新时代的浪潮和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企图用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政策保住自己的天朝。
然而,历史无情地证明:闭关并不能阻止外来侵略,落后只能导致挨打的命运。
一、中国的“皇权”与西方的“王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皇权至上,到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更是达到了顶峰。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皇帝直接控制中枢机构;此外,为加强皇权,明朝还设置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至此,中国君主专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其腐朽性也日益显露。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这是不无道理的。
宦官专权就是明代腐朽统治的一个重要表现。
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废丞相,建内阁,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一旦皇帝年幼或昏庸无能,就会把处理政务的权力交给朝夕伴随身边的宦官,从而导致宦官掌权。
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对不受明朝政权控制的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简述近代西方文明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的危机近代西方文明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了诸多危机,这些危机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西方国家和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些危机进行一番简述,以便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危机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面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首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两场战争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痛。
战争的同时还给政治体制和国际格局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帝国主义体系崩溃,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国际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二、经济危机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国家陷入了严重的贫困和失业之中。
就连战争胜利的美国也无法幸免于难,二战后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而欧洲各国更是遭受了严重的战争摧残,经济困难重重,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三、社会危机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社会也面临了严重的危机。
战争和经济危机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动荡,传统的社会秩序遭到了颠覆,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当局的不满情绪持续升温。
而且,战争和经济危机使得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失业者和难民数量不断增加,社会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
四、文化危机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也遭遇了严重的文化危机。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化因受到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冲击而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当时西方国家的文化因息息相关的技术、市场和媒体,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这些特征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文化标准的低降、社会边缘人群的增加以及文化创作的困境等等。
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文明面临危机的时期。
这些危机既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等方面,又相互交织。
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西方国家还是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西方文明的流变轨迹:读《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来源:文汇读书周报作者:陈恒韩翔布赖恩·莱瓦克,爱德华·缪尔,迈克尔·马斯著陈恒,韩翔,李月,屈伯文,位慧慧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格致出版社,2013年11月一个不了解自己出生以前事情的人,将永远如初生的儿童。
二战后,作为西方世界新的领头羊,美国从欧洲手中接过了西方文明的火炬。
为了使本国公民对身处其中的文化有所了解,在大学中为本科生设置了西方文明课程。
西方文明课程在创设初期由于受到“冷战”时代背景和“欧洲中心论”在意识形态与学术范式上的影响,其教科书在很长时期内倾向于把近代以来的西方价值观视作普世观念,书中运用“欧洲中心论”,从结果出发推导原因的分析方法,从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地位的现状出发去挖掘西方文明兴起的独特原因,堂而皇之地为西方文明贴上科学、民主、理性等标签。
到了二十世纪末期,随着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发展和全球史观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史学界掀起了对“欧洲中心论”的反思,这种思潮也深深影响了对西方文明的研究与教学。
时至今日,西方文明课程内涵已经大大丰富,早已超越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世界历史课程的性质。
作为目前美国大学西方文明课程的教科书之一,《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以不同于“欧洲中心论”的视角剖析西方文明,摒弃从现代业已形成的西方固有观念出发,试图从文化的源头追溯考察西方文明。
书中围绕“如何阐释西方长期以来的变化”、“它的范围以何种方式发生改变”、“怎样分辨其文化特征的转变”、“西方是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思想来发展的”等基本问题展开分析,说明西方起源并发展成熟经历了怎样的连续过程,主张将西方作为源于不同群体内部和彼此之间一系列文化遭遇中融合与排斥的产物。
其内在意识形态的遭遇包括西方国家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外在遭遇发生于不同文明的种族或民族之间。
书中所指的文化遭遇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通过讲述宗教、政治、生产等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来考察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探索不同时代各种途径的交流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
西方对世界的了解历史短文西方对世界的了解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化。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世界的了解主要局限于地中海地区和周边地区。
在这个时期,他们对东方和非洲的了解相对有限,主要通过贸易和军事征服来获取信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世界的了解范围不断扩大。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传播和十字军东征使得西方对中东和东方的了解有所增加。
然而,这种了解仍然受到宗教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偏见和局限性。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行,西方世界对世界的了解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开拓了新的航路,发现了新大陆,使得西方世界对非洲、亚洲和美洲的了解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的地理发现和科学革命为西方世界的世界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世界对世界的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西方世界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文化、历史和社会情况。
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西方世界对世界的了解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
然而,西方世界对世界的了解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偏见。
历史上,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使得西方世界对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了解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对这些地区的误解和偏见。
同时,西方世界的媒体和教育体系也可能对世界其他地区存在着片面的或者不准确的描述,造成了对世界的误解。
总的来说,西方世界对世界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最初的局限到如今的全面多元。
然而,对世界的了解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改进,避免偏见和片面性,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
道格拉斯·诺斯在第一章中便简明地阐述了全书的中心论点,那就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
全书十二个章节都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我主要想针对《十三世纪的欧洲》这一章,谈谈我的读书心得。
我们对于了解的世界历史都是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
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我们只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对外交流部分窥见一斑,而涉及遥远的欧洲的片段更是寥寥无几。
这本书为我讲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故事。
在作者眼中,对于欧洲来说,十三世纪是一个大幅度增长的时代,是欧洲在经济上真正觉醒的时期,是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都发生变动的时期,也是商业贸易扩张的时期。
本章也是从人口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商业贸易的扩张以及相应制度的变化展开阐述的。
在中国13世纪是南宋、金、西夏、大理、西辽、蒙古、吐蕃等政权并存的时期。
分裂和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
北方的农业发展受到较大打击,人口也因战争大量消耗。
但是宋元时期仍是采取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规。
一、马尔萨斯在本章开篇,作者提出了问题,其中提到了马尔萨斯危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尽管马尔萨斯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控制人口的观点还是正确的,也许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可以使生产资料的增加速度追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地球资源有限,人口自然增长必然成为负担。
十三世纪欧洲的人口曾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过,在本章中也提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农业部门收益递减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大部分在经济福利方面承受了急剧的下降并且间接导致了当时农业制度中的一些重要的关系开始紧张。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篇1《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本由黄宗良翻译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的主题是欧洲的崛起,以及这个过程如何影响了世界的其他地区。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上的突破以及文化和思想的崛起。
这些内容构成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基础,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作者认为,欧洲的崛起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理、宗教、政治、经济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欧洲的崛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欧洲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欧洲本身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其他地区。
欧洲的崛起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据也让我印象深刻。
例如,作者认为欧洲的崛起源于其独特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欧洲能够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欧洲在文化上的创新和开放,这种文化上的优势也为欧洲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之,《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本很好的书籍,它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欧洲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类文明进步的新视角。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篇2《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本关于历史演进的书籍,它详细描述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和特点。
本书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示了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认为,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这些古代文明为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西方文明开始崛起,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历史中的近代西方世界史近代西方世界史是指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变革。
这段时期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和全球霸权的开始,也是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方面来探讨近代西方世界史的历史意义和深度。
首先,近代西方世界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殖民扩张。
16世纪末,欧洲列强开始向世界各地殖民,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
这种殖民扩张不仅改变了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列强通过殖民地获取大量资源,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殖民地也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传播渠道,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习俗在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
其次,近代西方世界史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和民主革命的兴起。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
革命的思想和原则激发了其他国家民众的反抗意识,引发了一系列的民主运动和革命浪潮。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还体现在法兰西帝国的崛起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
拿破仑通过征服欧洲大陆,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加速了欧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近代西方世界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事件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近代西方世界史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工厂制度的建立。
蒸汽机、纺织机械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利用率。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西方世界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加速了城市化和人口迁移。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工人阶级的崛起和工业污染的加剧。
最后,近代西方世界史中的一系列战争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这些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两次世界大战尤为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多极世界格局,促使了国际秩序的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爆发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和两极对立。
第13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2)了解欧洲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转化的必然性,认识两者建立的历史影响;了解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主要原因,知道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感知这种动向的现实影响。
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对“欧盟”成立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透过现象提示本质的能力;通过分析评价日本经济复苏的原因,锻炼学生利用数据、资料等来解说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总结欧日经济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史料,正确地提取、整理课文、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培养独立地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识读《2004年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将地理学科的知识融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整合跨学科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重点和难点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欧共体与欧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教法建议【问题提示】说一说: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采用有效的财政政策。
说一说:欧洲是怎样走向联合的?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建“欧洲钢铁联营”,迈出了从经济上联合的第一步。
1958年,六国正式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这三个组织机构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个欧共体成员国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就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1993年,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建立。
从此,欧洲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的目标稳步发展。
议一议:在日本经济复苏中,美国起了什么作用?美国对在政治上迫使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经济上采取扶持政策,客观上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温故知新:战后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美国:美国直接参战时间较晚,本土也未燃战火;在军需物资的供应中获得了巨额收益;战后的亚欧国家经济凋敝,为美国商品和资本的涌入提供了条件。
日本:客观上:美国对在政治上迫使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经济上采取扶持政策,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主观上:日本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问题探究:欧盟是怎样形成的?欧洲的联合对于欧洲的崛起有何重大意义?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建“欧洲钢铁联营”,迈出了从经济上联合的第一步。
1958年,六国正式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这三个组织机构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个欧共体成员国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就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1993年,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建立。
从经济上看,由于实现了多项经济要素的一体化,使成员国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从政治上看,极大促进了成员国的社会进步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有助于维持欧洲稳定与和平。
从国际上看,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助于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国际格局的形成。
【图画说明】美国经济的象征——帝国大厦帝国大厦耸立于曼哈顿(Manhattan)市区,高达443米,它既是有900多个商业租位的摩天大楼,又是纽约的标志。
它完工于1931年,建筑过程仅花了1年零45天。
它的建成是美国历史性的里程碑,是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象征。
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场面纽约证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NYSE) 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
自20世纪20年代起,它一直是国际金融中心,这里股票行市的暴涨与暴跌,都会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引起波动。
图中交易的场面,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缩影。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参加会议的首脑合影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
经过两天激烈辩论,终于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订了该条约,按计划1992年底前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月1日起生效。
这是参加这次会议首脑的合影。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这是总部大厦。
2004年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到2004年,欧盟成员共25个。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盟;1981年,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盟;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20世纪70年代日本繁华的商业街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神话。
图中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人潮如流,反映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日本新干线新干线不仅速度快,而且比其他交通手段安全、稳定。
1964年10月1日,日本东京至新大阪间东海道超高速铁路(新干线)剪彩通车。
此后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等也先后开通,新干线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
【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中、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90—200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郑伟民等著《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任正德、吴建新编著《国际风云300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推荐网站《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年鉴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百度搜索(关键词“美国经济”)初中历史素材库/初三世界史/index.htm参考资料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
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
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
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
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
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难题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
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
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
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
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其中美国的汽车工业下降最甚,下降幅度达到32%。
其次,股市跌幅大,企业破产严重。
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
第三,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失业人数创战后最高纪录。
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 448万人,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
第四,危机造成了绝大部分西方国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且使国际贸易状况恶化。
然而,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除了有上述几方面的特征外,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
所谓“滞胀”,是指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
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在1980年11月美国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压倒多数获胜,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
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国情演讲中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
里根政府“经济复兴计划”的基本原则就是: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
1983年美国的经济开始大幅度回升,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2%,1984年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