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一、原子结构1.几个量的关系(X)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2.同位素(1)要点:同——质子数相同,异——中子数不同,微粒——原子。
(2)特点: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
(3).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二、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1.几个量的关系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数 |最高正价|+|负价|=8O、F无最高正价,金属无负价2.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1).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3而又小于8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2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0族(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除外)。
(2).在周期表中,第ⅡA与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分别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第2、3周期(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4、5周期相差11;③第6、7周期相差25。
(3).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别有以下二种情况:①第ⅠA、ⅡA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该周期元素的数目=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ⅢA~ⅦA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周期元素的数目=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4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本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1)、半径(除稀有气体外)同周期元素原子从左到右逐渐减少,同主族元素原子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2)不同电子层数的粒子,电子层数多半径大。
(3)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粒子,核电荷数大半径小。
(4)同种元素的原子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半径,原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
电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1、原子核核素§1原子的组成及微粒间的关系构成原子或离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量关系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元素、核素、同位素)(X A Z 原子原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1个质子带1中子:相对质量为1,不带电核处电子:质量忽略不计,1个电子例如:氢元素有、、三种不同的核素,它们之间互称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作为放射源和同位素示踪。
2、用H11H11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2核外电子排布:如:53号元素碘的电子排布为,2-8-18-18-7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如: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因此钠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只需得到1个电子便可达到稳定结构,因此氯元素在化合物中可显-1价。
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外层电子数从1~8)。
(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由大~小,稀有气体除外)。
(3)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正化价从1~7,负化合价从-4~-1)。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2元素周期表排列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1横称为1个周期)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无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列(1个纵列称为1个族)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原子半径比较方法:(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即周期越大,半径越大)(2)当电子层结构同时,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少的半径大,如:F ->Na +>Mg 2(3)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总结一、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及核外电子的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2)符号A Z X的意义: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①②电子排布规律“一低四不超”二、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随着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①最高正价数=最外层电子数()② |最低负价|+最高正价=③O、F一般无正价,金属元素无负价。
④除个别元素外:价奇序奇,价偶序偶2、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1)金属性c.金属的相互置换:d.根据它们在周期表的位置:e.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f.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a.单质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热稳定性: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2)非金属性c.非金属的相互置换:d.根据它们在周期表的位置:e.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3、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1、判断的依据 2、3、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的半径越。
(稀有气体除外)具体规律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半径越。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
4、电子层结构相同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的半径越。
记忆:电子层结构相同离子,阴上阳下三、元素周期表:(1)注意:列数和族的关系(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预测元素的性质(由递变规律推测):给出一种不常见的主族元素(如砹、碲、铋、铅、铟、镭、铯等),或尚未发现的主族元素,推测该元素及其单质或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周期: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族: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从左向右,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与氢化合变易,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熟记)从上向下,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与氢化合变难,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2、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三、核素1、质量数: A Z X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例: X 、Y 、Z 为三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 、Z 位于同主族,X 、Y 位于同周期,由它们构成的物质可以发生以下转化:(1)、Z 的元素符号是 ;X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Y 2的化学式是(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3)、ZY 2与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四、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从上到下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还原性:Li<Na<K<Rb<Cs )。
①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a 、碱金属与H 2O 反应:2R + 2H 2O = 2ROH + H 2↑2Na + 2H 2O = 2NaOH + H 2↑ (剧烈反应:浮、熔、游、红)2K + 2H 2O = 2KOH + H 2↑ (比钠的反应更剧烈甚至爆炸)b 、碱金属与O 2反应4Li + O 2 Δ 2Li 2O 4Na + O 2 = 2Na 2O 2Na + O 2 Δ Na 2O 2②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Li 、Na 、K 、Rb 、Cs )a 、相同点:具有银色金属光泽,质软。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复习一、原子构造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1)各粒子间关系: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电荷数原子、离子中: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2)各种粒子决定的属性: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核素的质量数或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元素中是否有同位素由中子数决定。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决定是原子还是离子。
原子半径由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质子数决定。
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包容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短周期元素中具有特殊性排布的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H。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3、4倍的元素:依次是C、O、Ne。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C、S。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O。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4.核素、同位素(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Z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32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煌敦市安放阳光实验学校第二中学高一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必修2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构成:
相关知识点:原子的构成、核素、同位素、质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电子微粒、18电子微粒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相关知识点:元素周期律、粒子半径大小比较、元素周期表结构、位-构-性关系。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元素及其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 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质量数 1、原子的构成微粒2.有关粒子间的关系 (1)质量关系①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量数。
(2)电性关系①电中性微粒(原子或分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带电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具体如下表:(3)数量关系:原子序数=质子数。
3.符号A Z X ±c m ±n中各个字母的含义:规律总结组成原子、离子的各种微粒及相互关系知识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电荷数。
②用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如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布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 Mg :――→-2e-Mg 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F :③离子结构示意图中,阳离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且差值为离子所带电荷数。
④单个原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其最外层可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K 层为最外层时可形成2电子稳定结构)。
【特别注意】☆规律总结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几个特殊关系知识点三常见的等电子微粒1.常见的“10电子”粒子2.常见的“18电子”粒子(1)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N2H4等。
(2)阳离子:K+、Ca2+。
(3)阴离子:P3-、S2-、HS-、Cl-。
3 常见等电子体: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考点一、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一、原子构成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作用原子(A Z XZ 个)——决定元素的种类[(A -Z )个]在质子数确定后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Z 个)——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2.质量数(1)概念:将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质量数,常用A 表示。
(2)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X 原子可表示为A Z X 。
如:146C 的质量数为14,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
2311Na +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
3.微粒之间的关系(1)原子中:质子数(Z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3)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4)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4.【拓展】微粒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二、元素、核素、同位素1.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特别提醒】1.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不同核素之间的转化属于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
2.同位素的“六同”:同一元素,质子数相同,核电荷数相同,和外电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三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3.氢元素的三种核素11H :用字母H 表示,名称为氕,不含中子;21H :用字母D 表示,名称为氘或重氢,含有1个中子;31H :用字母T 表示,名称为氚或超重氢,含有2个中子。
4.几种重要核素的用途核素23592U 146C 21H 31H用途核燃料考古断代制氢弹三、核外电子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2)离子结构示意图:如Cl-:、Na+:。
3.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表现出还原性,在化合物中显正化合价。
“”(2)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较易得到电子,活泼非金属原子易形成阴离子,表现出氧化性,在化合物中主要显负化合价。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复习要点第一节原子结构1.质子、中子、电子三者在数量、质量和电性上的相互关系(1)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种类(3) 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4)在原子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核外电予排布的一般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第一层时最多2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里。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内容:(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2)元素周期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核外电子排布,二是原子半径,三是元素主要化合价。
2.几种关系量(1)最外层电子数=主族的族序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2)|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对非金属而言,金属无负化合价)3.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1)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或反应的剧烈程度(2)元素的单质的还原性(3)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1)单质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2)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3)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弱(4)单质的氧化性强弱第三节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由电子层数决定,7个横行为7个周期。
短周期指1、2、3三个周期;长周期有4、5、6三个周期;第7周期未排满,称作不完全周期。
(2)族:18个纵行,共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1个第Ⅷ族。
2.由序数确定位置的方法由给定的原子序数与就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差值推出所在周期与族。
3.元素周期表的规律4.微粒半径的大小:a .同周期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b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阴、阳离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递增逐渐增大。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最基本的化学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2.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序数是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目,也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3.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可以通过原子的半径来表示。
原子半径通常用皮克米(pm)来表示,1pm=1×10^-12m。
原子的半径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
4.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可以通过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同位素为标准进行比较的,碳-12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相对原子质量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上的数值来获得。
5.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其中包含了质子和中子。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10^-15m,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10^-10m,因此原子核只占据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6.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即通过填充电子能级和轨道来达到最低能量状态。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必须相反。
7.原子的电子壳层和能级原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壳层和能级上。
壳层按主量子数来编号,第一个壳层为K壳,第二个壳层为L壳,依次类推。
能级是指在同一个壳层上,不同轨道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
8.原子的价电子价电子是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价电子数目的增加顺序排列。
二、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排列的表格。
它由原子序数递增的一系列水平行(周期)和垂直列(族)组成。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s区包含1个周期,p区包含6个周期,d区包含10个周期,f区包含14个周期。
3.元素周期表的主族和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1A-2A和3A-8A族元素称为主族元素,它们的电子配置在外层壳层上有相似的组成。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1. 原子核的构成原子X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阳离子a 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补充: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二、核素、同位素......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练习:1、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粒子不显电性B .该粒子质量数为4原子核核外电子Z 个中子(A-Z )个质子Z 个C.与氢元素的质子数相同 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2、已知A2-、B-、C+、D2+、E3+五种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与它们对应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3、现有b X n-和aY m+两种离子,它们的电子数相同,则a与下列式子有相等关系的是()(A)b-m-n(B)b+m+n(C)b-m+n(D)b+m-n4、某元素的阳离子R n+,核外共用x个电子,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元素原子里的中子数为()(A)A-x-n(B)A-x+n(C)A+x-n(D)A+x+n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总结
1、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2、原子的体积由核外电子的运动区域所决定。
(原子核半径是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3、电量关系
(1)原子(电中性):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2)阳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 带电荷数
(3)阴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带电荷数
4、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本质原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5、周期律小结:
1、原子半径
同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减;
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2、化合价
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
+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
价,故从ⅣA族开始.
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
3、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鲁教版高一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复习教学目的1. 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2. 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关系重点、难点:原子核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知识分析:1. 原子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个,带正电荷中子个,不带电荷质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素:、至少一项不同同位素:同异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核外电子电子数个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最高正价、族序数质子数和电子数决定原子呈电中性运动特征体积小运动速率高接近光速无固定轨道电子云比喻小黑点的意义原子轨道轨道球形、轨道纺锤形、轨道梅花形等排布规律ZA XZNA Z NZ NZ NZs p d()()()()(),()(),(),()()()()()()⎧⎨⎪⎪⎩⎪⎪⎫⎬⎪⎪⎭⎪⎪⎧⎨⎪⎩⎪⎧⎨⎪⎩⎪⎧⎨⎪⎪⎩⎪⎪→=+→→→→12123():()()(),,12223821832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排布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层不超过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个nK⎧⎨⎪⎪⎪⎪⎩⎪⎪⎪⎪⎧⎨⎪⎪⎪⎪⎪⎪⎪⎪⎪⎪⎪⎪⎩⎪⎪⎪⎪⎪⎪⎪⎪⎪⎪⎪⎪⎧⎨⎪⎪⎪⎪⎪⎪⎪⎪⎪⎪⎪⎪⎪⎪⎪⎪⎩⎪⎪⎪⎪⎪⎪⎪⎪⎪⎪⎪⎪⎪⎪⎪⎪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大小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正价:,负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呈周期性变化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1182317 414→→+→+→→⎧⎨⎪⎪⎪⎪⎩⎪⎪⎪⎪元素周期表排列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列结构周期个短周期、、周期-含、、种元素长周期、、周期-含、、种元素不完全周期周期最多容纳种元素族个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共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共个族,,纵列族稀有气体()()()()()()()()()()(~)()(~)()()123712328845618183273216778910⎧⎨⎪⎪⎩⎪⎪-⎧⎨⎪⎩⎪--⎧⎨⎪⎪⎪IA VIIAIB VIIBVIII⎩⎪⎪⎪⎧⎨⎪⎪⎪⎪⎪⎩⎪⎪⎪⎪⎪⎧⎨⎪⎩⎪⎫⎬⎪⎭⎪⎧⎨⎪⎪⎪⎪⎪⎪⎪⎪⎪⎪⎪⎪⎩⎪⎪⎪⎪⎪⎪⎪⎪⎪⎪⎪⎪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同周期同主族()()123.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性质同周期(左→右) 同主族(上→下) 原子序数小→大(依次递增1) 小→大 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电子层数递增1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0族除外) 逐渐增大 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金属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1→+7) 非金属元素负价(-4→-1) 负价=-(8-族序数) 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数=族序数稀有气体化合价为0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其稳定性 形成逐渐变容易稳定性逐渐增强 形成逐渐变困难 稳定性逐渐减弱4.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班级:姓名:(一)原子结构知识一.原子结构和构成粒子数量间的关系1.原子(AX)中,质子有个,中子有个,核外电子有个,质量数有个。
Z2.相互关系:(1)质量数= +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原子的核电荷数=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如F-最外层有10个电子,F的原子序数为。
(3)原子的核电荷数=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Na+最外层有10个电子,Na的原子序数为。
[练习]1.电荷数分别为16和6的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A.电子数B.最外层电子数C.电子层数D.次外层电子数2.23Na+中的质子数是,中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质量数是。
1132S2-中的质子数是,中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质量数是。
16二.理解同位素的概念:(1)元素:具有相同(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也就是说,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练习]1.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77颗卫星,这与铱(I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等,因此称为“铱星计划”。
已知铱的一种同位素是191 77I r 则其核内的中于数是 ( ) A.77B.114C.191D.2682.在6 3Li 、14 7N 、23 11Na 、24 12Mg 、7 3Li 、14 6C 中:① 和 互为同位素。
② 和 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
③ 和 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3.有六种微粒,它们分别是40 19X ,40 20Y ,40 18Z ,40 19Q +,40 20K 2+,40 20M ,它们隶属元素的种类 ( )A.2种B.3种C.4 种D.5 种 4.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 A.H 2、D 2、T 2 B.金刚石和足球烯C 60 C.H 2O 和D 2O D.16O 和18O三.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归纳为:各电子层最多容纳 个最外层不超过 个(分层)排布规律 次外层不超过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个最先排布在能量较 的电子层里[练习]1.X 和Y 属短周期元素,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 位于X 的 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 和Y 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A.XYB.XY 2C.XY 3D.X 2Y 32.A 和B 均为短周期元素,B 离子比A离子的核外多两个电子层,已知A 处于第m 主族,B 处于第n 主族,则A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B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知识点一.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练习1.H D T T2 D2(1)以上总共有种元素,有种核素,D的质量数为。
(2)H和D互为------。
练习2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3分子H3和H2属于( )A.同位素 B.同素异形体 C.同分异构体 D.同一物质知识点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1)电子总是从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里往外排2)各层最多容纳 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数)3)最外层不超过8个(K层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
练习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B.原子的最外层有1--2个电子的元素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C.原子核外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相同练习4.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它属于最外层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与n-1层相同,当它属于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个电子,则此电子层是 ( )A.K层 B.L层 C.M层 D.N层知识点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18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带电情况: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组成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相对原子质量(近似)== 质量数②原子表示方法: AZ XA :质量数 Z :质子数 N :中子数 A= Z+N(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 最外层电子数 练习5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A .B . C. D .练习6下列关于K 4019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子核内有21个中子 B .质量数为40C .核外电子数为19D .中子数为19知识点四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短周期(第 1、2、3 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 2、8、8 )元 周期( 7个横行) 长周期(第 4、5、6、7 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 18、18、32 .) 素 不完全周期(第 7 周期,若排满为 32 )周 主族( 7个)( IA ——VIIA )期 族( 18 个纵行,16个族) 副族( 7个)( IB ——VIIB )表 0族(稀有气体族: He 、Ne 、Ar 、Kr 、Xe 、Rn) Ⅷ族( 8,9,10 列)周期表中的一些等量关系:A. 原子序数= ==B. 周期序数=C. 主族序数= =D 、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 8O 、F 无最高正价,金属无负价练习7: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 ,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 x +2B. x +4C. x +8D. x +18练习8右图是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A 、B 、C 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 的质量数,B 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 为第二周期的元素 B .C 为VA 族元素 C . 三种元素都为非金属元素D .B 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知识点五 元素周期律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组成微粒
2、基本关系
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
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一看层二看核三看价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
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