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三
- 格式:ppt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10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二阅读答案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原文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题目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15.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诗词阅读答案14.BE(B项诗人是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
E项本诗描绘景物是暖色调,与(其一)的冷色调不同。
B项2分,E项3分)15.(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
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4分)。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
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
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
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
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
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
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摘要:
一、引言
二、秋兴八首其三原文
三、秋兴八首其三注音
四、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五、总结
正文:
【引言】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经典古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韵味。
本篇文章将提供秋兴八首其三的原文、注音和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秋兴八首其三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
峨眉山(émáo shān)月半轮秋,影入平羌(píng qiāng)江水流。
夜发(yè fā)清溪(qīng xī)向三峡(sān xiá),思君(sī jūn)不见(bù jiàn)下渝州(xià yú zhōu)。
【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高高的峨眉山上映照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流动。
夜晚乘船出发,沿着清澈的溪流驶向三峡,思念着远方的你,却无法在渝州相见。
【总结】
秋兴八首其三通过描绘美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本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原文、注音和翻译。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全诗】《秋兴八首·其三》.[唐].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山郭:山城,指夔州。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②信宿: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宿,这里指长期在水上生活的渔人。
泛泛:即天天行船之意。
③匡衡:西汉人,元帝时因上疏议论政事提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刘向:西汉宣帝时受命传授《五经》,后任命为典校内府五经秘书。
功名簿、心事违:这里反衬自己因上疏救房琯遭贬斥,自己出身于世代儒家却不如匡衡、刘向。
④同学少年:指自己同辈人。
不贱:有了地位。
当时富豪人家都居于此。
轻肥:轻裘肥马,官宦富贵人家生活。
【译文】千户人家的山城在晨曦里多么宁静,每天江楼都拥坐着山气的青翠。
度过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飘泊,清秋时节的燕子仍旧翩翩地飞。
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少年时的同学多是纨袴子弟,在五陵地区他们自是裘轻马肥。
【鉴赏】第三首通过夔州的朝景写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首联起句,直承前首结句,暗示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诗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
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
照理,清晖愉人,诗人应感到高兴才是,然而,光阴迅速,宏愿屡空,诗人身在江楼,面对青山,暮也坐,朝也坐,实在有点心烦意乱。
颔联继续写枯坐江楼所见到的景象:昨晚系舟江上、寄宿苇丛的渔人,一清早又轻舟泛水、携家啸歌、逍遥自在了,而自己仍羁旅江滨,坐困江楼,实在是大大不如,羡慕之余,不免有点妒恨了;清秋燕子,不解人意,故在眼前,上下翻飞,搅得诗人心烦意乱,恼恨不堪。
“还”字“故”字,下得极好,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怀。
前人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上两联,诗人通过乐景来反衬自己烦闷的心情,更增强了烦闷的程度,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概述《秋兴八首其三》
2.注音原文及翻译
3.诗歌赏析
4.结论
正文
【概述《秋兴八首其三》】
《秋兴八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这组诗歌共八首,其中第三首尤为著名,被称为《秋兴三》。
该诗以秋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注音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
玉露凋伤枫树林,江蓠⑴萧瑟⑵海风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⑴江蓠:即江离,一种水生植物。
⑵萧瑟:风吹草木发出的声音。
⑶海风:指海上的季风。
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思念家乡,希望家书能够通过北归的大雁送到家乡。
【诗歌赏析】
《秋兴八首其三》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枫树、江蓠等自然景观,展现了秋天的美丽。
同时,诗人通过“玉露凋伤”的描绘,表现出秋天的萧瑟,暗喻自己内心的忧患意识。
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江面宽阔、船帆高悬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的壮观。
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寓意着新旧更迭,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北归的大雁,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传递给家乡的亲人,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结论】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15.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幺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秋兴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平常,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说明: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平常:形容小舟在水中飘荡,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克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4分)(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
对此,你的见解怎样?请表示看法并简短地论述原因。
(4分)答案:(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先哲却不可以如愿的愁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照,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早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境界、诗人思绪妙合无垠。
改为“尽”字,固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概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
“尽”描述了旭日照射城郭的壮阔情景,气概恢宏,乐景很好地烘托了哀情。
“静”字固然突出了清早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仿佛了力度与激情。
二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洗浴在秋天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翠绿的山岳中。
C.连续在船上留宿的渔人,依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旧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类静带给人看似安静却其实不宁静的思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光景整体色彩、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剖析。
(6分)参照答案1.BE2.(共6分)表达了愁闷与气愤、悲忿与悲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赏析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唐]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译文:朝晖静静地披洒在千万家的山郭,我每日去江边的楼上面对着青翠的山峰。
已经连续两夜了,渔家还在河上泛舟,现在已然是清秋时节,燕子依然飞来飞去。
汉朝的匡衡淡泊功名,直言进谏,刘向传经也事与愿违。
年少一起求学的同学大多已经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着轻衣,骑着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赏析:本诗首先描绘了一幅非常安静祥和的画面,诗人却每日去江边对着山峰,这表现出诗人一种烦躁、心烦意乱的状态,这里用外部环境的祥和与内心的烦躁形成一种对比。
接下来,第二联是诗人所见之景,进一步用渔人和燕子的悠闲反衬出诗人的郁闷,尤其“还”和“故”用得恰到好处。
颈联是借古喻己,表面上是说匡衡和刘向壮志难酬,其实也是在说自己跟他们一样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
最后一联,诗人讽刺那些一起求学时的伙伴只知富贵,不为国家分忧,也是再一次感叹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希望渺茫和对国家的忧虑。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的意思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三》。
这句诗描绘了秋天山中松树笔直挺拔、清寒的形象以及山上菊花盛开的香气。
涧松寒转直,形容秋天的山中松树,由于季节的变化,山中的松树开始变得笔直而挺拔。
这是因为秋天的寒冷逼迫松树生长,使其枝干变得更加坚实挺拔。
这一景象表现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顽强和适应力。
而后,山菊秋自香,描绘了秋天山间菊花盛开的景象。
菊花是秋天的代表花卉,它们在山间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花朵,散发出独特的香气。
这种香气与其他花香不同,因为它们是在寒冷的秋天自然散发出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生命的坚韧与适应力。
松树在寒冷的秋天依然挺拔,菊花在秋天绽放出芬芳。
这种景象启示人们要坚强、适应环境的变化,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同时,也表达了秋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秋天并非只有凋零,而是充满了生机和变化。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兴其【问题】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4分)(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4分)【参考答案】:(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
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参考答案】:二:用“尽”字更佳。
“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
“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问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E2.(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摘要:
一、概述全文内容
二、原文注音解析
三、翻译及意义阐述
四、总结诗歌艺术价值
正文:
【概述全文内容】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并表达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寓意,展现了一幅深沉秋意的画卷。
【原文注音解析】
秋兴八首其三的原文如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诗中的关键字词:
1.玉露:指秋天的露水。
2.凋伤:指植物凋零受损。
3.巫山巫峡: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
4.气萧森:形容气氛阴沉。
5.江间波浪:指长江中的波浪。
6.塞上:指边疆地区。
7.丛菊:指一丛丛的菊花。
8.他日:指将来。
9.故园:指诗人故乡。
10.寒衣:指冬天的衣物。
11.白帝城: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
12.砧:指洗衣时敲打衣物的水石。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秋兴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4分)(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4分)答案:(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
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
“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
“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二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E2.(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高中文言文《秋兴八首》古诗鉴赏练习(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
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
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
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整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
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郁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B2.杜诗:①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他们住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独享富贵。
②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同时,一个“多”、一个“自”字,更表现了诗人的落魄和不得志。
毛诗: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奔放。
②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青年时期潇洒倜傥的精神风貌,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达了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
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诗人每日去江边与山峰对坐,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B.颔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漂泊,燕子翻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身处异乡,心念京华,满目皆愁。
C.颈联运用典故,想象匡、刘,对比自己,只可惜自己“立功”无望,“立言”也成妄想。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客至》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本诗与《沁园春·长沙》均写道“同学少年”,表达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3分)D16.(6分)①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诗人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②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词人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
(每点3分)名师讲题:15.(3分)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客至》流露出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与本诗的感情基调不同。
16.(6分)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诗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年少时一起求学的伙伴只知富贵,不为国家分忧,诗人用同学的“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魄、不得志,也表现了对这些人的讽刺。
毛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