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9
【长知识】人这一生,0到100岁的雅称
出生瞬间初度
出生3天汤饼之期
0到1岁襁褓
2到3岁还提
7到8岁始龀(也就是开始掉奶牙的时候)
8到14岁总角(束发)
男孩10岁外傅
女孩10岁金钗
女孩十三四豆蔻年华
女孩15岁及笄之年
男孩15岁志学之年
女孩十五六二八佳人
男孩15到20岁舞象时代
女孩16岁破瓜之年
男子20岁加冠之年
女子24岁花信之年
男子30岁而立之年
男子40岁不惑之年
男女50岁知命之年
男女60岁耳顺之年
男女70岁从心之年
男女77岁喜寿之年
男女80岁伞寿之年
男女88岁米寿之年
男女99岁白寿之年
男女百岁期颐之年。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一、人生分九段,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
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通过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别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2-3岁。
3.髫年:女孩7岁。
4.龆年:男孩8岁。
5.总角:幼年泛称。
6.垂髫:童年。
7.黄口:10岁以下。
8.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豆蔻年华:女孩13岁。
10.舞勺之年:13-15岁。
11.束发:青少年。
12.及笄之年:女孩15岁。
13.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14.舞象之年:15-20岁。
15.桃李年华:女孩20岁。
16.弱冠:男孩20岁。
17.花信年华:女孩24岁。
18.梅之年:至出嫁。
19.而立之年:男孩30岁。
20.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21.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22.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23.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24.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25.耄耋之年:80-90岁。
26.鲐背之年:90岁。
27.期颐、上寿:100岁。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一、人生分九段,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
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通过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年岁别称:婴儿:人初生襁褓:0岁孩提、总角、垂髫:童年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之年: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30不惑之年:40知命之年:50花甲之年:60古稀之年:70喜寿77岁耄耋之年:80米寿88岁鲐背之年:90白寿99岁期颐之年:100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91——100岁为期颐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年龄别称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
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 :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
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
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
”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
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
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
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
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
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
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
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中国古代(旧社会)年岁的别称(划分时间),过去中国民间认为:1岁以内(初生至1岁、不满周岁)----乳儿期、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至3岁----婴儿期;2~3岁的儿童----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6岁-----学前期或幼儿期(1—7岁为幼儿)、孩提;6--12岁-----学龄初期、童年期;7--8----(换牙时期)童龄;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龆[tiao]:儿童换牙。
髫[tiáo]年,髫[tiáo]龄,童年,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14岁为少年;9岁九龄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2岁以下是童年,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儿童。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12---15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各年龄段的别称
中国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别称:
一、初度:刚出生的婴儿。
二、赤子:初生的婴儿。
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四、汤饼之会: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
五、龆齓:儿童换牙齿,即七八岁的儿童。
六、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七、幼学:十岁。
八、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岁。
九、黄口:十岁以下。
十、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十一、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
十二、十三:13岁。
十三、舞勺之年:13-15岁男孩子。
十四、及笄:女子15岁。
十五、志学之年:15岁。
十六、束发:男子15岁。
十七、弱冠:男子20岁。
十八: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十九、而立之年:30岁。
二十、始室:30岁。
二十一、不惑之年:40岁。
二十二、知命:50岁。
二十三、六九:54岁。
二十四、耳顺:60岁。
二十五、从心之年:70岁。
二十六、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权围之年:70岁。
二十七、耋:70-80岁。
二十八:喜寿:77岁。
二十九、耄:80-90岁。
三十、米寿:88岁。
三十一、鲐背之年:90岁。
三十二、白寿:99岁雅称。
三十三:上寿:100岁上(中寿90岁上,下寿80岁上)。
三十四、期颐:100岁。
三十五、茶寿:108岁。
三十六:双稀(双庆):140岁。
蒋介石书法
寿寿寿
寿字对联。
每个年龄段的称谓是什么?古代年龄称呼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幼年泛称——总角;(成语总角之交:与“青梅竹马”相对,它指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
)
垂髫(tiáo):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
10岁以下——黄口;(成语黄口小儿:黄口,指儿童;小儿,指小孩子。
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指老人。
女孩7岁——髫(tiáo)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成人礼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摽(biào)梅之年;
30岁(女)——半老;
13~15岁——舞勺之年;
20岁(男)——弱冠之年;成人礼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之年;
60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
90岁——鲐(tái)背之年;
100岁——期颐(yí)之年。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一、人生分九段,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
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
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
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
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通过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qi ǎng 褓b ǎo 。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ti áo 年。
男孩7岁称韶sh áo 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j 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ch èn、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人生各年龄段的雅称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另外对女子专用语言;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附另外一则: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
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
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中国古代(旧社会)年岁的别称(划分时间),过去中国民间认为:1岁以内(初生至1岁、不满周岁)----乳儿期、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至3岁----婴儿期;2~3岁的儿童----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6岁-----学前期或幼儿期(1—7岁为幼儿)、孩提;6--12岁-----学龄初期、童年期;7--8----(换牙时期)童龄;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龆[tiao]:儿童换牙。
髫[tiáo]年,髫[tiáo]龄,童年,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14岁为少年;9岁九龄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2岁以下是童年,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儿童。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12---15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5至18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少年后期;儿童是0-18岁,未成年是0-18岁;15---30岁为青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15---20岁--舞象之年、碧玉年华;18岁—40岁------青年。
(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20岁(女)--桃李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0岁(男)--弱冠、冠、冠者、就进入了青年了,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而立;就进入了中年;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31---50岁为中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不惑,壮年;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41—65岁----中年。
(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3)调整期56-65岁;50岁-年逾(过)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天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半百,当然算老年了;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0岁以上为老年;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耆;耆[qí]艾,耳顺、还历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66岁以后----老年。
(1)初老期67—72岁;(2)中老期73—84岁;(3) 年老期85岁以后;70岁--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中寿、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
70岁以上为古稀。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70~80岁---耋;80岁--杖朝之年;重;朝枝之年、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88岁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80~90岁--耄耋之年、耄;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中寿:指80岁以上。
90岁--鲐背之年;毫;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人瑞”寿星。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108岁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老人的有:斑白:老人。
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
“黄发”是枯黄的头发。
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
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一般来说,古人这样划分时间:童年是12岁以下,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2 0岁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认为18以后为青年.30而立,就进入了中年,40不惑,称为壮年.50而之天命,当然算老年了.还有60花甲,70古稀. 80,90 岁耄耋之年过去中国民间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婴儿(1岁以内)、幼年(1--7岁)、少年(8--14)、青年(15--30)、中年(31--50)、老年(50岁以上,70岁以上为古稀)这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代表了人从出生、成长到衰老的过程。
现代学家认为人的年龄应是:出生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综合。
第一年龄段为16周岁以下;第二年龄段为女性16周岁及以上至55周岁、男性16周岁及以上至60周岁;第三年龄段为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及以上。
儿童与未成年人的区分年龄是多少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是0-18岁,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未成年是0-18岁.多少岁以下的算是儿童呢?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在儿童心理学里,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而且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婴儿期(1至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至6岁)、学龄初期(6至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2至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至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