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脏特性功能及疾病总结

脾脏特性功能及疾病总结

脾脏特性功能及疾病总结
脾脏特性功能及疾病总结

脾藏特性、功能及疾病总结

一、脾主运化

1.化——消磨五谷

胰腺为脾脏散膏,胰腺分泌胰液消化食物。

《伤寒论?平脉法篇》:“脾,坤土也。坤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

《图书编?脾脏说》:“食不消,脾不转也;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之食也;食不下者,脾寒也;好食甘味者,脾不足也”

2.运(脾阳作用)——运输水谷精微、水液、气

(1)运输水谷精微、精气

《素问?奇病论四十七》:“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灵枢?营卫生会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经脉别论二十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灵枢?邪客七十一》:“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票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阳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总结:脾气升清散精。脾的经脉将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肝、心、肺等脏,并与这些内脏协作,布散到全身,使各个组织器官都得到营养物质的充分供给,维持其功能活动。脾气升清功能正常,元气充沛,生机活泼;脾气下陷,水谷不能运化,元气亏乏消沉,生机不活泼。

【疾病】脾阳气虚弱,脾阴液亏少

食不化精:

《素问?脏气法时论二十二》:“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脾虚见食少、腹满、便溏、食物不化等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水谷清浊不分的症状。进而影响到津液、气血、精髓的生成,各脏器组织不能获得正常的营养,便相继出现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等营养障碍的症状。(2) 运输水液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十九》:“脾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经脉别论二十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疾病】脾虚湿困

《素问?至真要大论七十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湿胜则濡泄”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同气相感,湿易归脾而伤脾阳,脾阳虚也易生内湿。

脾虚湿困,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失常,则水不化津,水液潴留体内,转化成为湿浊之邪。湿浊停滞,反过来又困遏脾阳的运化功能。如是湿浊留滞肠道,泄泻;泛滥肌肤,浮肿;停滞于肺,成痰饮;蓄积体腔,腹水或胸水;渗注下焦,白浊白带等病证。

治则:健脾燥湿法。

二、脾统血

1、脾储血

血细胞浓集在脾索、脾窦中,当身体需要,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中。

2、脾造血——藏营化血

《灵枢?本神篇八》:“脾藏营”。

《灵枢?邪客篇七十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脾中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可恢复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

脾脾摄取食物精微提供生血物质。

3、过滤血液

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的血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4、益气摄血:

《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

林佩琴《类证治裁》:“诸血皆运于脾”。

何梦瑶《医碥》:“脾统血,血随气流行之义也”“脾为生气之源”,

“气摄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疾病】脾不统血——脾病不能藏营化血,或脾失健运不能益气摄血

唐容川《血证论》:“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脾阴虚”是指脾的阴液亏损,包括血液、营气等物质虚损。

脾阴虚,无营化血,血液化源不足,血量减少。

脾阳虚,血液不能自固,“血不归经”,易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肌衄和齿衄。

脾阳虚,气不摄血;脾阳虚衰,不能正常地运输布散水谷精微,各脏器组织的营养不足而机能减退,形成气虚而统摄失权,气不摄血,血离脉道,溢出脉外,出现种种慢性出血的“血不循经”证候,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多见,如溃疡病出血的远血证,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崩漏证。

脾阴虚治则:引血归经

脾阳虚治则:补脾摄血

三、脾藏意主思

《素问·宣明五气篇二十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灵枢?本神八》:“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脾:在志为思。

《灵枢?本神八》:“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思虑过度可伤脾,影响脾的健运而出现食欲不振、胸腹痞满等病症

脾藏之应

一、脾主肌肉

《素问?痿论四十四》:“脾主身之肌肉”。

《素问?五脏生成篇十》:“脾之合,肉也”。

张志聪:“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脾气健旺,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健壮结实;脾失健运,营养障碍,则肌肉瘦削、松弛、痿软。

二、脾主四肢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十九》:“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气健运,精微四布,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则四肢沉重,怠惰无力。

三、脾华在唇

《灵枢?忧恚无言篇六十九》:“口唇者,声音之扇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十》:“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素问?六节脏象论九》:脾“其华在唇四白”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

唇指口唇,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经,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经。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状态良好,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失健运,气血虚少,营养状况不良,则口唇淡白不华,甚至萎黄不泽。

四、脾应于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脾位于腹中,脾发生病变时,常反应于腹部。如:久疟不愈,疟邪与痰血互结,发为疟母,则腹中痞硬有块;急性胰腺炎,常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痫。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常见腹中雷鸣、腹胀、腹泻;或水不化津,转为湿浊,又可出现腹腔积水而见腹胀如鼓等症状。

五、脾开窍于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脾主口”。

《素问?五常政大论七十》:“脾开窍于口”。

《灵枢?脉度篇十七》:“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指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下连喉咙(气管)、咽嗌(食道)。脾的经脉循口挟舌,故脾气通于口,达于舌,使舌能知味觉。如: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湿热困脾,则口腻、口甜。

六、土旺四季旺巳时(9:00—11:00)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十九》: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旺每季最后18日。

脾与五行

《素问·金匮真言论四》: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素问·五运行大论六十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素问·六节藏象论九》: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素问·宣明五气篇二十三》:

五味所入:甘入脾;五气所病:脾为吞;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脾则畏;五脏所恶:脾恶湿;五脏化液:脾为涎

五味所禁: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五脏所藏:脾藏意;五脏所主:脾主肉;五劳所伤:久坐伤肉

五脉应象:脾脉代

《素问?五常致大论七十》:

平气“土曰备化”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不及“土曰卑监”

“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愆,收气平,风寒并兴,草木荣美,秀而不实成而秕也。其气散,其用静定,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其脏脾,其果李栗,其实濡核,其谷豆麻,其味酸甘,其色苍黄,其畜牛犬,其虫倮毛,其主飘怒振发,其声宫角,其病流满否塞,从木化也。少宫与少角同,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其病飧泄,邪伤脾也。振拉飘扬,则苍干散落,其眚四维,其主败折,虎狼清气乃用,生政乃辱。”“土曰敦阜”

太过“敦阜之纪,是为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稸,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黅玄苍,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其虫倮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支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

脾藏气象数

一、脾为凤

脾脏真气形为凤

二、生五成十

《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河图》:“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三、脾为坤,应月

脾为坤:

四、脾旺于巳时

脾脏、足太阴脾经于巳时接受土星真气而旺相

脾与其它脏腑关系

一、肝克脾胃肝生脾胃

肝气行正常,助脾升而运,助胃降而和。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十五》说:“土得木而达。”

肝气行不畅,(肝脾不和)则脾不升清,在上发为眩晕,在下发为飧泄;还可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等症(肝气犯胃)胃不降浊,在上则发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

二、脾生肝肝生于左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肝生于左”。

《黄帝外经》:“脾生肝”。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也有“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能转侧”

脾脏有气道传气于肝,其位在左。见长安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

三、脾生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素问?经脉别论二十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脏有气道通于肺,给肺传输真气。

四、心生脾

心脏有气道通于脾,给脾脏传输真气。

五、脾克肾

六、脾气胃气关系

胃之降浊的功能有赖于脾气升清功能的正常进行,如果脾病而清气不升,就会影响及胃,而导致胃气不降或胃气上逆的病变。“腹胀经溲不利”就是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所致。

脾藏疾病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贵)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肠(疒贵);微涩为内(疒贵),多下脓血。

《灵枢?本神八》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灵枢?终始九》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灵枢?经脉十》

是动则病: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灵枢?五邪二十》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灵枢?胀论三十五》

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素问?藏气法时论二十二》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素问?热论三十一》

伤寒……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素问?刺热三十二》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素问?刺疟论三十六》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素问?刺腰痛四十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

《素问?风论四十二》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素问?痹论四十三》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以至阴遇此着为肉痹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痹在于肉则不仁。

《素问?痿论四十四》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素问?厥论四十五》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