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用地管理》复习要点

《建设用地管理》复习要点

《建设用地管理》复习要点
《建设用地管理》复习要点

《建设用地管理》复习要点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概念对比题(或是判断题)第一章:建设用地管理概述

第一节:建设用地概述

一、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通常是指通过工程措施和资源开发,为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和物质建设提供的土地。

二、建设用地的特性:扩展性、非生态利用性、可逆性差、土地利用价值高、区域选择性强、空间利用性、再生性。

三、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征收集体土地、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转移。

第二节:建设用地管理概述

一.建设用地管理的概念、对象:

1、概念:指国家为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调整建设用地关系,合理组织建设用地利用而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

2、对象:指已利用土地中除农业用地之外的一切非农业生产用地即广义的建设用地。

二、建设用地管理原则:

1、国家对建设用地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

2、强调规划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作用的原则。

3、节约、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保护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

4、实行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原则。

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三、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任务:

1、建设用地宏观调控管理。——编制规划、年度计划,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

2、农用地转用管理。——转用审批、耕地补偿。

3、土地征收管理。——征收审批、补偿安置。

4、建设项目用地申请、审查、报批、供地工作——方案编制、项目报批、管理实施。

5、建设用地的分配、协调。——组织土地使用权供给,监管转让、出租的、抵押行为。

四、建设用地管理的任务:

1、通过建设用地科学管理,缓解当前我国存在的尖锐的人地矛盾。

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

3、继续推行建设用地全程管理,在充分发挥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宏观调控作用的

同时,切实做好建设用地审批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配套措施,增强服务意识,把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建设用地宏观调控的概念

一、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概念:

指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实现土地资源总供给及其结构与建设用地总需求及其结构相协调,所必须进行的总量控制和调节。

二、建设用地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1、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2、调节建设用地结构。

3、改革建设用地分配方式。

三、建设用地宏观调控的措施:

——建设用地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

1、经济手段。

2、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

四、建设用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由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的排他性决定的。

2、由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

3、由我国当前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与保护耕地的要求决定。

第二节: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

一.建设用地计划管理的概念:

1、建设用地计划:事先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2、建设用地计划管理:

指对建设用地计划的编制、执行、监察、修改和总结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管理。

二、建设用地计划管理的任务:

1、编制和实施建设用地计划,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2、合理确定各类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建立较为合理的建设用地结构,促进国民

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有计划、按比例、均衡、协调发展。

3、研究制定实施建设用地计划的各种政策措施,采取行之有效的调节控制手段,

确保建设用地计划的顺利落实。

三、建设用地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1、对长期、中期、年度占用耕地与非耕地计划的编制。

2、会同计划委员会、发改委等部门实现建设用地计划和其他计划相平衡。建设

用地计划下达后,各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四、编制建设用地计划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1、统筹兼顾的原则——协调农业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各部门、

各地区用地指标,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眼前和长远的关系。

2、节约用地、保护基本农用地的原则。

3、与土地管理其他措施相协调的原则。

五、建设用地计划的编制程序(编制过程与次序):

1、准备工作:明确编制计划的范围、级别和计划期,收集相关资料。

2、申报用地计划。

3、计划控制数下达(初步汇总平衡→控制数下达)。

4、编制计划草案。

5、汇总、综合平衡。

第三节:建设用地的定额指标管理

一、建设用地的定额指标管理:

国家通过对每类建设项目制定具体的、统一的数额规定,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的最高限额约束。这种以科学技术为依据,依靠行政权力、采取行政命令,对建设项目用地实行定额指标控制的方法称为建设项目用地的指标管理,简称为建设用地定额管理。

二、建设用地的定额指标管理的作用: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作用有:

1.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并且为宏观上控制土地的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为各级领导在项目决策的土地使用数量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避免了各级领导由于不掌握情况而造成的失误。

从微观的角度上看,其作用有:

1.是编制、审批项目建议书、设计任务书确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的依据。

2、编制审查初步设计文件、核定审批用地面积的尺度,同时还可以提高用地审

批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节:建设用地的信息管理

一、建设用地信息管理的意义:

1、加强建设用地信息管理是建设用地决策的基础。

2、加强建设用地信息管理有利于协调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设用地信息的来源:

来自土地管理系统内部:

1、土地管理部门的信息,如各种决策、计划管理等情况;

2、土地管理活动的信息;

3、技术方面的信息。

来自土地管理系统外部:

1、党和政府下达的方针、政策、指令、法规、经济计划等。

2、同级有关部门的信息。

3、各种专业情报机构,如咨询机构发出的信息等。

第三章:农用地转用管理

第一节: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一、实行用途管制的背景:

1、市、县违反耕地审批权,用“化整为零”等方法非法批地。

2、不按建设用地计划办事,耕地难以得到保护。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4、各地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普遍存在“划近不划远、划劣不划优”的问题。

演变:长期以来的分级限额审批的审批制度(不能控制土地总供应量、难以抑制对耕地的占用)→1998年《土地管理法》中明确“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土地用途管制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并要求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三、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意义:

1、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2、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能科学反映土地利用规律。

3、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解决了分级审批造成的建设用地总量的失控。

四、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内容:

现状管制;规划管理;行政审批管制;开发行为管制。

五、实施建立土地用途管制的保证:

1、分类确立土地用途是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的基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管制土地用途的依据。

3、农用地转用审批是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关键。

4、土地用途登记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关键。

5、法律责任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强有力的后盾。

第二节:农用地转用审批管理

一、农用地转用的概念:

是指将耕地、林地、草地等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即建设用地的行为。

二、农用地转用应符合的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3、符合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三、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权限:

(一)国务院的批准权限

1、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并且是在城市建设用地区之外的需要单独选址的项目,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等项目及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军事项目用地。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铁路,公路、各种管线及大型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区外的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城市扩展用地。

4、涉及基本农田的。

(二)、省级人民政府的批转权限

1、初报国务院审批之外的其他城市的市区扩展占用农用地的。

2、县和县级市所在的城镇及其他建制镇建设扩展占用农用地的。

3、地、市级以下政府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农用地的。(三)、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的批转权限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内,为实施村镇规划而需要农用地转用的。

2、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安排可有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四、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

(一)、概念:耕地占补平衡考核,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对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1、考核的责任单位。→国土部负责全国,县级以上国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

2、考核原则。→统一标准、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考核的范围和考核年度。→经依法批准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补充耕地方案的实施计划需在考核年度内完成补充耕地义务的,列入年度耕地占卜平衡的考核单位。考核年度为上年的十一月一日至本年十月三十一日。

(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主要内容

1、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

专项规划,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相统一。

2、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的耕地数量,不得少于挂钩的建设用地项目

所占用的耕地数量。

3、实施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达到设计确定的有关道路、渠系、

林网和耕作层厚度及坡度等技术标准,并按有关规定验收合格。

4、补充耕地资金落实到位。

第四章:土地征收管理

第一节:土地征收和征用的概念

一、土地征收和征用的概念:

1、土地征收:

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并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2、土地征用:

指国家依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取得民事主体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二、土地征收的法律特征:征收主、客体的确定性;征收过程的程序性;征收行为的有偿性;征收性质的强制性;权属转移性。

三、土地征收的程序:

1、申请。

2、审查。

3、批准。

4、公告。

5、落实补偿。

第二节:土地征收的审批

一、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

(一)、必须经过国务院批准方可征收的土地

1、基本农田。

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

3、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二)、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征收的土地

除了由国务院审批征收的土地以外,其他征收土地的,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省级人民政府征收土地的,必须同时报国务院备案。

第三节:土地征收的补偿和安置

一、征地补偿的步骤:

1、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2、确定征地补偿标准。

3、拟定并公布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征求意见。

4、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组织实施。

5、征地补偿费用的使用。

二、关于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

1、农业生产安置。

2、重新择业安置。

3、入股分红安置。

4、异地移民安置。

三、土地征收方案编制的主体:

一般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四、土地征收方案批后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土地征收方案公告的内容准确。

2、对土地补偿登记的复核结果,必须征得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的签名认可。

3、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制定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应与有关部门友好协商。

第五章:国有建设用地管理

第一节:国有建设用地概述

一、国有建设用地:

是指属于国家所有及全民所有的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二、国有建设用地用地的范围:

1、现有的属于国家所有的建设用地。

2、依法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办理了农用地转用和

征收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

3、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的国有农用地。

4、依法批准使用的国有未利用地。

三、临时用地的概念:

指因建设项目建设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在施工或者勘察完毕后不再需要使用的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包括因临时使用建筑物或其他设施而使用的土地。

第二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

一、国有建设用地供地的方式:

1、国有建设用地划拨供应。

2、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供应。

3、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供应。

4、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供应。

5、国有土地使用权授权经营方式供应。

第三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收缴办法

一、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范围: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含建制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增建设用地(含村庄和集镇新增建设用地)。

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含建制镇)、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依法以出让等有偿方式取得的新增建设用地。

3、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移民迁建占用城市(含建制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经批准超出原建设用地面积的新增建设用地。

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管理:

1、中央分成部分:

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由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参照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实的截止上一年底基本农田面积和国家确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任务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并向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开支。2、地方分成部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成的部分,加上中央财政专项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一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参照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实的上一年底基本农田面积、国家和省级确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任务分配给市、县,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开支。

第四节: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

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的规定,收回用地单位和个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二、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行为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依据:

1、《土地管理法》。

2、《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三、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具体范围:

1、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使用土地的。

2、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造,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3、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4、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国有土地的。

5、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6、违约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的法定程序:

1、政府批准:土管部门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收回。

2、注销登记:原土地使用者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

3、落实补偿: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未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造,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依法给予适当补偿。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语音信号处理复习华南理工

语音信号处理复习 第二章语音信号处理基础知识 1,定义: (1)语音是指人们讲话时发出的话语,它是一种声音,具有声学特征的物理特性。而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声音,是组成语言的声音。因此语音是语言和声音的组合体。 (2)语音是由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一种声波,它具有音色、音调、音强和音长。 ①音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基本特征 ②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③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④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时间的长短 (3)任何语言都有语言的元音和辅音两种音素: 元音:当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气流从喉腔、咽腔进入口腔从唇腔出去时,这些声腔完全开放,气流顺利通过。一个重要的声学特性是共振峰。 辅音:由于通路的某一部分封闭起来或者受到阻碍,气流被阻不能畅通。包括清音和浊音。 ①浊音:声带振动 ②清音:声带不振动 (4)人的听觉系统有两个重要的特性: ①时频分析特性:人的耳蜗就像一个频谱分析仪,将复杂的信号分解成各种频率分量。 ②听觉掩蔽效应:心理声学中的听觉掩蔽效应指在一个强信号附近,弱信号将变得不可闻,被掩蔽掉了。掩蔽效应分为同时掩蔽和短时掩蔽。 2,语言信号生成的数学模型: ①激励模型:在声门(声带)以下,称为“声门子系统”,它负责产生激励振动,是激励系统 ②声道模型:从声门到嘴唇的呼气通道是声道,是声道系统 ③辐射模型:语音从嘴唇辐射出去,则嘴唇以外是辐射系统 3,语音信号的特性分析: (1)语音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特性: ①时域波形:周期性,周期对应声带振动的频率,即基音频率。 ②频谱特性:共振峰特性。元音频谱有明显的几个凸起点,它们出现的频率就是共振峰频率。清辅音频谱 峰点之间的间隔是随机的,没有周期分量。 (2)语谱图: 语谱图是一种三维图谱,它是表示语音频谱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其纵轴为频率,横轴为时间,任一给定频率成分在给定时刻的强弱用相应点的灰度或色调的浓淡来表示。语谱图中显示了大量的与语音的语句特性相关的信息,它综合了频谱图和时域波形的特点,明显地显示出语音频谱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或者说是一种动态的频谱。记录这种谱图的仪器就是语谱仪。 语谱图中的花纹有横杠、竖直条和乱纹等。 ①横杠:与时间轴平行的几条深黑色带纹,它们相应于短时谱中的几个凸点,也就是共振峰。 ②竖直条:与时间轴垂直的一条窄黑带,每个竖直条相当于一个基音,条纹间的距离表示基音周期。 ③乱纹:清擦音从语谱图上看表现为乱纹,乱纹的深浅和上下限反映了噪声能量在频域中的分布。 4,语音信号的统计特性: 语音信号的统计特性可以用它的波形振幅概率密度函数和一些统计量(如均值和自相关函数)来描述。 第三章语音信号分析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赢在路上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A.飘尘B.降尘C.细颗粒物D.粗颗粒物 15. 平流层臭氧吸收【】 A.紫外线辐射B.红外线辐射C.γ射线辐射D.α射线辐射 16. 如果地球森林大面积消失,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CO2增加B.SO2减少C.O3减少D.NOx减少 17. 引起赤潮的原因是【】 A.氰化物污染B.毒物污染C.陆源N、P超标排放D.塑料垃圾 18.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 A.频率B.声强C.声压级D.噪声级 19. 堆肥化属于固体废物一般处理的【】 A.预处理技术B.焚烧热回收技术C.热解技术D.微生物分解技术 20. 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草原D.太阳能 21. 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可采取【】 A.编制生态规划B.生态工艺C.生态农场D.无污染工艺 22.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风景名胜区 23. 按范围划分,离人类最近的环境是【】 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宇宙环境 24. 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 A.废气噪声废水B.废水废渣噪声C.废气噪声废渣D.废水废气废渣 25. 可对植物叶片产生覆盖作用的大气污染物是【】 A.颗粒物B.SO2C.NO2 D.PAN 26. 目前被认为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A.CO2B.氟氯烃C.石油D.煤 27.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 A.加热作用B.反射作用C.穿透作用D.中毒作用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语音信号处理复习题

1 研究语音信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通信有哪三种方式,从而说明语音信号处理有哪三个学科分支? 它的目的一是要通过处理得到一些反映语音信号重要特征的语音参数以便高效的传输或储存语音信号信息;二是要通过处理的某种运算以达到某种用途的要求。 1.什么叫做语言学?什么叫做语音学?言语过程可分为哪五个阶段? 语音中各个音的排列由一些规则所控制,对这些规则及其含义的研究学问称为语言学;另一个是对语音中各个音的物理特征和分类的研究称为语音学。人的说话过程如图2-1所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想说阶段: (2)说出阶段: (3)传送阶段: (4)接收阶段: (5)理解阶段: 3、有哪几种描述声道特性的数学模型?请说明声管模型流图是如何得出的?有几种共振峰模型?各有什么特点和适用情况? 声道的数学模型有两种观点: 1)声管模型 将声道看为由多个不同截面积的管子串联而成的系统。在“短时”期间,声道可表示为形状稳定的管道。 另一种观点是把声道视为一个谐振腔,按此推导出的叫“共振峰模型”。 共振峰模型,把声道视为一个谐振腔。共振峰就是这个腔体的谐振频率。由于人耳听觉的柯替氏器官的纤毛细胞就是按频率感受而排列其位置的,所以这种共振峰的声道模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一般来说,一个元音用前三个共振峰来表示就足够了;而对于较复杂的辅音或鼻音,大概要用到前五个以上的共振峰才行。基于物理声学的共振峰理论,可以建立起三种实用的共振峰模型:级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 (1)级联型声道模型

这时认为声道是一组串联的二阶谐振器。从共振峰理论来看,整个声道具有多个谐振频率和多个反谐振频率,所以它可被模拟为一个零极点的数学模型;但对于一般元音,则用全极点模型就可以了。它的传输函数可分解表示为多个二阶极点的网络的串联: N=10,M=5时的声道模型如下图所示: (2)并联型声道模型 对于非一般元音以及大部分辅音,必须考虑采用零极点模型。此时,模型的传输函数如下: 通常,N>R ,且设分子与分母无公因子及分母无重根,则上式可分解为如下部分分式之和的形式: 这就是并联型的共振峰模型。如图2-21所示(M=5)。 (3)混合型声道模型 上述两种模型中,级联型比较简单,可以用于描述一般元音。当鼻化元音或鼻腔参与共振,以及阻塞音或摩擦音等情况时,级联模型就不能胜任了。这时腔体具有反谐振特性,必须考虑加入零点,使之成为零极点模型。采用并联结构的目的就在于此,它比级联型复杂些,每个谐振器的幅度都要独立地给以控制。但对于鼻音、塞音、擦音以及塞擦音等都可以适用。正因为如此,将级联模型和并联模型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型也许是比较完备的一种共振峰模型。 22 12112cos(2)()12cos(2)k k k k B T B T M k B T B T k k e F T e V z e F T z e z ππ------=-+=-+∏∑∑=-=--= N k k k R r r r z a z b z V 1 1)(∑ =----=M i i i i z C z B A z V 12 11)(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通信中的语音信号处理复习大纲

《通信中的语音信号处理》复习大纲 北科大版 1、了解语音信号处理的目的、实质和发展历史; 实质:是研究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的一门学科 目的:通过处理得到一些反映语音信号重要特征的语音参数以便高效地传输或储存语音信号所包含的信息。 通过对语音信号进行某种运算以达到某种要求。 发展历史:1876年电话的发明,贝尔(Bell); 1939年声码器的研制成功—声源+声道;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语谱图仪—语音识别研究的开始; 50年代第一台口授打字机和英语单词语音识别器; 60年代出现了第一台以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孤立词语音识别器和有限连续语音识别器; 70年代动态规划技术、隐马尔可夫模型、线性预测技术和矢量量化码书生成方法用于语音编码和识别; 80、90年代语音处理技术产品化—IBM Tangora-5和Tangora-20英语听写机,Dragon Dictate 词汇翻译系统(70000),汉语听写机。 CMU语音组研制成功SPHINX系统(997,95.8%); 国内,清华大学、中科院声学所和中科院自动化所在汉语听写机研究方面有一定成果。 (除了属于这种LPC[线性预测分析法]的方法外,还开发了各种数字语音处理方法。到目前为止,相继实现了语音编码、语音分析、语音合成、语音修正、语音识别、说话者识别等各种具体应用系统。) 2、理解和掌握语音信号的表示和处理方法,常用的语音编码的采样率和相应的数字语音信号的速率; 1.语音表示方法的选择:要保存语音信号中的消息内容;表示形式要便于传输和存储、变换和处理,不至于严重损害消息的内容, 有用信息更易于被提取; 2. 语音信号数字表示的优点: 数字技术能完成许多很复杂的信号处理工作; 语音可以看成是音素的组合,具有离散的性质,特别适合于数字处理; 数字系统具有高可靠性、价廉、紧凑、快速等特点,很容易完成实时处理任务; 数字语音适于在强干扰信道中传输,易于和数据一起在通信网中传输,也易于进行加密传输。 3. 语音信号的数字表示方法:波形表示—采样和量化,保持波形;参数表示—激励源和模型参数(第二章) 语音信号的特点—短时平稳性 4. 处理方法:短时时域处理方法—短时能量、短时平均过零率以及短时自相关函数计算 短时频域分析—短时傅立叶分析 线性预测技术—本质上属于时域分析方法,但其结果可以是频域参数 倒谱和同态分析、矢量量化和隐马尔可夫模型 5. PCM编码:采样率:8000次/second,均匀量化:采样率12bps信号速率96kbps,非均匀量化:采样率8bps信号速率64kbps ADPCM:采样率:8khz速率:32kbps 3、理解语音信号的产生过程、发生机理和语音信号的声学特性; 产生过程:语音是说话人和听者之间相互传递的信号,传递的媒介是声波,说话人的发音器官做出发声动作,接着空气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听者的耳朵里,立刻引起听者的听觉反应 发生机理: 声学特性:频率:与音高有关;振幅:与响度有关。 4、理解和掌握语音信号浊音的基音频率、共振峰,及共振峰的计算方法; 浊音的基音频率(F0):由声带的尺寸、特性和声带所受张力决定,其值等于声带张开和闭合一次的时间的倒数。人类基音频率的范围在60Hz至450Hz左右。 共振峰(formant):声道是一个谐振腔,当激励的频率达到至声道的固有频率,则声道会以最大的振幅振荡,此时的频率称之为共振峰或共振峰频率。声道具有的一组共振峰,声道的频谱特性主要反映出这些共振峰的不同位置以及各个峰的频带宽度。共振峰及其带宽取决于声道某一瞬间的形状和尺寸,因而不同的语音对应于一组不同的共振峰参数。实际应用中,头三个共振峰最重要。

最新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常用的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6、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语音信号处理考试题(综合)

语音信号处理重点、考点、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A卷 1、矢量量化系统主要由编码器和组成,其中编码器主要是由搜索算法和构成。 2、基于物理声学的共振峰理论,可以建立起三种实用的共振峰模型:级联型、并联型和。 3、语音编码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和混合编码。 4、对语音信号进行压缩编码的基本依据是语音信号的和人的听觉感知机理。 5、汉语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和三部分组成。 6、人的听觉系统有两个重要特性,一个是耳蜗对于声信号的时频分析特性;另一个是人耳听觉的效应。 7、句法的最小单位是,词法的最小单位是音节,音节可以由构成。 二、判断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预测编码就是利用对误差信号进行编码来降低量化所需的比特数,从而使编码速率大幅降低。() 2、以线性预测分析-合成技术为基础的参数编码,一般都是根据语音信号的基音周期和清/浊音标志信息来决定要采用的激励信号源。() 3、自适应量化PCM就是一种量化器的特性,能自适应地随着输入信号的短时能量的变化而调整的编码方法。() 三、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不属于衡量语音编码性能的主要指标是()。(A)编码质量(B)矢量编码(C)编码速率(D)坚韧性 2、下列不属于编码器的质量评价的是()(A)MOS (B)DAM(C)DRT(D)ATC 3、限词汇的语音合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一般我们是采用()作为合成基元。 (A)词语(B)句子(C)音节(D)因素 四、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画出矢量量化器的基本结构,并说明其各部分的作用。 2、试画出语音信号产生的离散时域模型的原理框图,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五、简答题:(共5小题,前三小题,每题5分,后两小题,每题10分,共35分) 1、线性预测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特点是什么? 3、矢量量化器的所谓最佳码本设计是指什么? 4、针对短时傅里叶变换Ⅹn(ejw)的定义式,请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物理意义的分析。 5、针对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的矛盾性,请给予分析说明。 六、计算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共6分) 1、已知一个简单的三状态HMM模型的图形,如图一所示。求该HMM模型输出aab的概率为多少?(要有求解过程,无计算过程不得分)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和()。 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污染源和()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和()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和()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的概念。 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是()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 C.大面积砍伐森林 D.噪声 2.在大气的可变组分中不包括() A.C02B.H20 C.N2 D.SO2 3.降尘离子一般直径为() A.大于10um B.小于10um C.等于10um D.不大于10um 4.属于大气大气污染的天然污染源是() A.燃料燃烧B.森林火灾 C.交通运输 D.农业排放 5.不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条件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