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碰瓷”案件定性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案件逐年增多,其中“碰瓷”现象尤为突出。
所谓“碰瓷”,是指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以此为手段骗取赔偿金的行为。
由于碰瓷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法律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旨在明确碰瓷的法律适用,为打击碰瓷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二、碰瓷的法律定义根据我国《刑法》第266条的规定,碰瓷行为属于诈骗罪的一种,具体表现为: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从而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碰瓷的法律适用1. 主体资格碰瓷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对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碰瓷行为,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但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 犯罪构成要件(1)主观方面:行为人明知自己制造交通事故的行为具有诈骗的性质,仍然故意为之,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以下行为之一:①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制造交通事故;②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从而骗取赔偿金。
(3)客体: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
3. 犯罪形态(1)既遂:行为人实施了碰瓷行为,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
(2)未遂:行为人实施了碰瓷行为,但未骗取到公私财物。
4. 犯罪形态的认定(1)既遂的认定: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行为人实施了碰瓷行为,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既遂。
(2)未遂的认定:行为人实施了碰瓷行为,但未骗取到公私财物的,构成诈骗罪未遂。
四、碰瓷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对于构成碰瓷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2. 民事责任:对于碰瓷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第1篇一、引言“碰瓷”,原指故意制造事故,借机讹诈他人财物的一种违法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碰瓷现象日益猖獗,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典型的碰瓷案例,对碰瓷行为的法律性质、法律责任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月,受害人李某驾驶一辆轿车行驶在某市某路段。
突然,一名男子王某从路边冲出,声称李某的车辆将其撞伤。
李某立即停车查看,发现王某受伤较重。
在王某的家属及周围群众的见证下,李某拨打了报警电话。
到达现场后,民警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查,初步认定李某的车辆与王某发生碰撞。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民警发现王某的伤势并非由车辆碰撞所致,而是其事先准备的。
王某及其家属要求李某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等共计5万元。
李某认为这是碰瓷行为,拒绝赔偿。
三、案例法律分析1. 碰瓷行为的法律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碰瓷行为属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具有以下法律性质:(1)侵权行为:碰瓷者故意制造事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如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
(2)欺诈行为:碰瓷者通过虚假陈述、伪造证据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具有欺诈性质。
(3)犯罪行为: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碰瓷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如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
2. 碰瓷行为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碰瓷者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赔偿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2)行政责任:公安机关可对碰瓷者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罚款、拘留等。
(3)刑事责任: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碰瓷者可能构成犯罪,如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将承担刑事责任。
3. 案例中各方的法律责任(1)李某:李某未构成侵权行为,无需承担民事责任。
但在此次事件中,李某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王某:王某故意制造事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交通碰瓷立案标准背景在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有些交通事故是由于一方车辆碰到了另一方车辆,但是双方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碰撞。
这种情况被称为“交通碰瓷”现象。
交通碰瓷是指一方车辆在没有实际被碰撞的情况下,故意与另一方车辆发生轻微碰撞,然后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这种情况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防止交通碰瓷的发生,需要建立明确的交通碰瓷立案标准,以便对交通碰瓷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和处理。
立案标准下面是交通碰瓷立案标准:1.交通碰瓷的定义:一方车辆在没有实际被碰撞的情况下,故意与另一方车辆发生轻微碰撞,然后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2.碰瓷案件应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包括:证人证言、现场勘查记录、交通监控视频、车辆碰撞痕迹等。
3.受害人已经与碰瓷车辆司机协商解决的案件不立案。
4.碰瓷车辆车损较轻的案件不立案。
车损轻微的定义:单边车身损伤面积小于等于100平方厘米,不影响行车安全。
5.车辆被碰撞后停放位置应确保不再发生二次碰撞,并按现场认定和交警指示停放。
6.确认受损车辆情况后,应当采取保全措施,将车辆及时报警,并依据责任认定规定进行处理。
7.对于不能明确肇事车辆的,应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处理。
8.对于碰瓷车辆司机,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恶意碰瓷,应当予以严肃处理。
结论交通碰瓷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为保障交通安全和公平公正,需要制定明确的交通碰瓷立案标准。
交通碰瓷立案标准规范了立案的条件和程序,从而能够有效打击交通碰瓷行为。
同时在立案过程中,也需要对肇事车辆司机依法予以惩处,来达到维护交通秩序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论碰瓷行为的刑法定性摘要:碰瓷行为是指以故意或者过失的方式,故意制造事故事故场景以达到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从碰瓷行为的定义、特点、社会危害、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刑法定性,提出完善立法建议,以期实现对碰瓷行为的有效防范和打击。
关键词:碰瓷行为、刑法定性、立法建议一、引言碰瓷行为是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伤害或者其他损失后,以寻求非正当利益为目的,故意或者过失地编造或者故意制造一些事故事故场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碰瓷行为已经成为一些人谋取非法利益的常用手段,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日益显著。
因此,如何对碰瓷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和预防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碰瓷行为的定义、特点、社会危害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刑法定性,并提出一些关于完善立法的建议,旨在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二、碰瓷行为的定义碰瓷行为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故意或者过失地制造事故场景,故意编造或者协同他人虚构事实,以达到敲诈勒索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是由假冒他人身份的人、专业“碰瓷”团伙以及被雇佣的代理人实施的。
他们通常会假扮成受害者,包括假装受伤或者要求赔偿船舶物品的损失等。
三、碰瓷行为的特点1. 故意编造或者制造交通事故在实施碰瓷行为的过程中,行为人往往会故意制造或者编造交通事故,或者利用交通事故进行欺诈。
他们以向被撞车辆索赔为目的,采用各种手段诱导、欺骗车主或者保险公司支付高额赔偿。
2. 过度索赔或者虚假索赔碰瓷行为已经成为一些人获取非法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故意编造或者制造交通事故后,行为人通过虚假、故意夸大索赔要求,大大提高事故赔偿的金额。
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被撞车辆的合法权益,还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3. 利益驱动和组织化与以往只是单纯的敲诈勒索不同,现在的碰瓷行为更为组织化和科学化。
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许多人甚至团伙的行为,其中包括在碰瓷行为中充当受害者、医生、律师等角色的人员。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案件日益增多。
其中,碰瓷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所谓碰瓷,是指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索赔为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将围绕碰瓷案例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碰瓷案例的法律规定1. 刑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碰瓷案件中,若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以索赔为目的,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民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在碰瓷案件中,若受害人在紧急避险过程中受到损害,有权要求碰瓷者承担民事责任。
3. 交通事故处理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碰瓷案件中,若当事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法对其进行处理。
三、碰瓷案例案例分析1. 案例一: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索赔案情简介:某日,王某驾驶摩托车行驶在道路上,突然刹车,导致后方车辆追尾。
王某随即向追尾车辆司机李某索要赔偿。
经调查,王某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虚构事故原因,构成敲诈勒索罪。
分析:本案中,王某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索赔为目的,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
根据刑法规定,王某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案例二:紧急避险过程中碰瓷案情简介:某日,张某驾驶电动车行驶在道路上,突然发现前方有一行人突然倒地。
为避免碰撞,张某紧急刹车,导致后方车辆追尾。
张某随即向追尾车辆司机赵某索要赔偿。
经调查,张某故意制造行人倒地,并虚构事故原因,构成敲诈勒索罪。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案件逐年上升,其中“碰瓷”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碰瓷,顾名思义,是指当事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骗取赔偿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碰瓷的法律责任。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月某日,李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行驶在市区某路段。
此时,一辆电动自行车突然从旁边冲出,与李某的车辆发生碰撞。
事故发生后,电动自行车车主陈某声称自己受伤,要求李某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等共计5万元。
李某认为陈某是在碰瓷,于是拒绝赔偿。
陈某遂将李某诉至法院。
三、法院审理法院审理过程中,陈某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伤势及损失,而李某则提供了行车记录仪视频等证据证明事故发生时,陈某的行为存在过错。
法院审理后认为,陈某的行为构成碰瓷,判决李某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1. 碰瓷的法律性质碰瓷行为,从法律角度分析,属于欺诈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碰瓷行为正是利用受害人的善良和恐惧,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支付赔偿。
2. 碰瓷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一)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二)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
”根据该规定,碰瓷行为可能构成治安管理处罚。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的规定,碰瓷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如果碰瓷行为数额较大,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驾驶机动车碰瓷行为的定性驾驶机动车碰瓷行为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驾驶机动车故意与他人的机动车发生碰撞,并向他人索取财物的行为。
对于碰瓷行为,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是:根据行为人获取财物的方式,确定碰瓷案件的性质。
具体地说,应当根据碰瓷案件行为人获取财物的方式,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准确把握碰瓷行为的性质。
对于碰瓷案件刑事辩护律师应在上述要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以确定具体碰瓷案件的性质和应当适用的法律。
一、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造成事故系被害人过错所致的假象,继而以此为要挟,迫使被害人赔偿的。
表明上看,行为人具有欺骗的成分;但在实质上,骗局只不过是行为人为其顺利实施索取钱财行为所制造的由头,在整体上这种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要求的要挟、强迫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实践中,要挟、强迫的手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不赔偿就扣留车辆相要挟,有的抓住被害人车辆手续不全、正规处理程序时间较长,害怕耽误时间等心里,但无论行为人采取何种具体方式,都应按照刑法规定的敲诈勒索罪应具备的要挟、胁迫的本质特征,确定行为人碰瓷的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二、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隐瞒事故真相,使被害人基于事故的发生原因的错误认识而给付“赔偿”,此时,行为人虚构了事实并使被害人产生了错误认识,该行为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三、在一些碰瓷案件中,被害人是完全被胁迫给付钱财,还是既有被欺骗又有被胁迫的因素给付钱财,有时是不容易区分的。
尤其是系列碰瓷案件中,行为人在一些犯罪过程中故意制造交通事故,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自愿”交付了钱财,而在另外的犯罪过程中因被害人识破骗局进而采取了要挟的手段。
对于此类案件,应从行为人的系列行为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根据行为人主要采取的手段的犯罪特征,从而认定是敲诈勒索罪还是诈骗罪,不宜分别认定敲诈勒索罪和诈骗罪而进行数罪并罚。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案件日益增多,其中碰瓷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所谓“碰瓷”,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借此向对方当事人索赔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碰瓷案例为切入点,对碰瓷行为进行法律分析。
二、案例简介2019年5月,张先生驾驶一辆小型轿车行驶在市区的一条道路上。
突然,一辆电动自行车从后方冲出,与张先生的车发生碰撞。
事故发生后,电动自行车车主李女士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张先生见状,立即停车查看情况。
李女士称,她在被撞时头部受伤,要求张先生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等共计5万元。
张先生认为李女士的行为属于碰瓷,拒绝赔偿。
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并报警处理。
经警方调查,李女士确有碰瓷行为。
李女士承认,她在被撞前故意站在车流中,等待张先生的车撞到她。
事故发生后,李女士故意躺在地上呻吟,以博取张先生的同情。
三、法律分析1. 碰瓷行为的法律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殴打他人、侮辱他人等行为,均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碰瓷行为属于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2. 碰瓷行为的法律责任(1)治安管理处罚:对于碰瓷行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拘留等。
(2)民事责任:如果碰瓷行为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如果碰瓷行为构成犯罪的,行为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3. 本案中张先生的维权途径(1)报警处理:张先生在发现李女士碰瓷后,及时报警处理,这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2)收集证据:张先生在警方调查过程中,应当积极配合,收集有关碰瓷行为的证据,如监控录像、目击证人证言等。
(3)提起诉讼:如果李女士的行为构成侵权,张先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女士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李女士的行为属于典型的碰瓷行为。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事故案件也日益增多。
其中,碰瓷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碰瓷,顾名思义,是指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借机向对方索赔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社会秩序。
本文将以一起碰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碰瓷现象的成因、特点及法律专治措施。
二、案例背景2019年5月,某市市民张先生驾车行驶在市区一条繁忙的街道上。
突然,一辆电动自行车从后方驶来,与张先生的车辆发生了碰撞。
事故发生后,电动自行车车主李某表示自己受伤,要求张先生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然而,张先生在查看监控录像后发现,李某在事故发生前突然从路边冲出,故意制造了这起交通事故。
随后,张先生将李某告上了法庭。
三、案例分析1. 碰瓷现象的成因(1)部分驾驶员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驾驶员为了逃避责任,不惜采取碰瓷等手段。
(2)部分受害者缺乏维权意识。
一些受害者害怕承担责任,不敢报警或报警后选择私了。
(3)社会舆论对碰瓷行为缺乏足够的谴责。
一些媒体对碰瓷行为的报道不够深入,导致部分群众对碰瓷现象持宽容态度。
2. 碰瓷现象的特点(1)故意制造交通事故。
碰瓷行为人往往在事故发生前有预谋,通过改变车速、车道等手段,故意制造交通事故。
(2)索赔金额较高。
碰瓷行为人往往要求高额赔偿,试图获取非法利益。
(3)受害者多为弱势群体。
碰瓷行为人往往选择老年人、外地人等弱势群体作为目标。
3. 法律专治措施(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驾驶员和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从源头上减少碰瓷现象的发生。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碰瓷行为,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碰瓷行为的法律责任。
(3)加大执法力度。
公安机关要加强对碰瓷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嫌碰瓷的行为人依法进行处罚。
(4)加强监控设施建设。
在交通要道、公共场所等地方安装监控摄像头,为打击碰瓷行为提供证据支持。
四、案例判决及启示经过审理,法院认为李某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构成敲诈勒索罪,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五万元。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案件日益增多,其中“碰瓷”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所谓“碰瓷”,是指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借机索赔,从而获取不法利益的行为。
近年来,碰瓷案件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碰瓷案件进行定性分析,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碰瓷案件的法律性质1. 碰瓷行为的违法性碰瓷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而碰瓷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行为人通过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使对方受到伤害,从而达到索赔的目的。
因此,碰瓷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性。
2. 碰瓷行为的侵权性碰瓷行为具有侵权性。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民事法律,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在碰瓷案件中,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使对方受到伤害,侵犯了对方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碰瓷行为具有侵权性。
3. 碰瓷行为的诈骗性碰瓷行为具有诈骗性。
诈骗行为是指行为人利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碰瓷案件中,行为人通过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并虚构事实,使对方误以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而骗取对方财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因此,碰瓷行为具有诈骗性。
三、碰瓷案件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碰瓷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碰瓷案件中,行为人因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使对方受到伤害,侵犯了对方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2. 行政责任碰瓷行为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碰瓷行为定性研究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碰瓷行为定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汽车碰瓷行为的法律定性问题。
汽车碰瓷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纠纷现象,涉及到法律责任与赔偿问题,对于维护交通秩序和保障公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案例和司法实践,以及对汽车碰瓷行为的实地调研,旨在为汽车碰瓷行为的法律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引言:汽车碰瓷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纠纷,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遇到过或者听说过有关汽车碰瓷的事件。
汽车碰瓷指的是一方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或虚构交通事故,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
在这样的事件中,常常出现碰瓷者与被碰者之间的法律纠纷,涉及到责任认定和赔偿问题。
因此,对于汽车碰瓷行为的法律定性进行研究和讨论,有助于明确法律责任,并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
一、汽车碰瓷行为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汽车碰瓷行为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法律规定。
首先,我国刑法对于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或者虚构交通事故的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其进行了刑事处罚的规定。
其次,道路交通管理法对于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和赔偿进行了详细规定。
此外,相关法规还对于保险条款、案件处理程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以便于对汽车碰瓷行为进行处理和解决。
二、汽车碰瓷行为的法律定性与责任认定在汽车碰瓷行为中,碰瓷者故意伪造事故现场或者虚构事故经过,以达到欺诈保险公司或者获取非法补偿的目的。
鉴于此,汽车碰瓷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涉及到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地定性汽车碰瓷行为并判定责任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对于碰瓷者的故意行为应予以刑事处罚,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而对于被碰者,则有权向法院申请赔偿并要求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赔偿。
三、司法实践中的汽车碰瓷案例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汽车碰瓷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情况,我们对一系列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某月某日,李某驾驶一辆轿车在市区内行驶,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位妇女在路中央突然倒地不起。
李某紧急刹车,但由于车速较快,仍造成了一定的碰撞。
事故发生后,该妇女迅速从地上爬起,指责李某驾驶车辆将其撞伤,要求李某赔偿。
随后,该妇女报警,并叫来了交通警察。
二、案件定性本案中,李某驾驶车辆与妇女发生碰撞,属于交通事故。
但是,对于妇女倒地不起的行为,是否构成“碰瓷”,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妇女在李某驾驶车辆即将撞到她时,突然倒地不起,目的是为了索要赔偿。
这种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的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 非法占有为目的:妇女倒地不起的目的是为了索要赔偿,属于非法占有李某的财产。
2. 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妇女在倒地不起后,指责李某驾驶车辆将其撞伤,这种行为属于使用威胁的方法。
3. 强行索要公私财物:妇女要求李某赔偿,属于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综上所述,妇女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第1篇在我国,随着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不法分子企图通过碰瓷等手段来谋取非法利益。
本文将讲述一起碰瓷未遂案例,通过法律的力量,维护了正义。
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的一天,某市居民张先生驾驶一辆小型轿车,沿市区主干道由东向西行驶。
当天下午,天气晴朗,交通状况良好。
在行驶至某路口时,张先生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周围并无其他行人。
张先生立即减速停车,下车查看情况。
只见老人年约六十岁,满脸痛苦地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一些衣物。
张先生心生怜悯,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张先生发现老人身边的衣物中有一部手机。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男子急匆匆地跑来,指着张先生大声说道:“就是这个人撞的你,快报警!”张先生一脸茫然,表示自己并未碰到老人。
年轻男子却不依不饶,继续指责张先生。
二、案件经过接到报警后,警方迅速赶到现场。
经过初步调查,警方发现老人并非张先生所撞。
在警方询问过程中,年轻男子情绪激动,多次打断警方的询问,甚至对张先生进行人身攻击。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注意到年轻男子手中的手机。
经鉴定,手机是老人的,但并非老人本人所丢失。
警方随后对年轻男子进行了询问,男子交代,自己名叫李某某,与老人并无关系。
他之所以出现在现场,是因为他曾经向老人借过钱,老人未能按时归还,于是心生报复,意图通过碰瓷的方式让张先生赔偿。
在警方的严厉打击下,李某某最终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
警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李某某进行了处罚。
同时,张先生并未受到任何损失,警方也对张先生进行了安抚。
三、案件评析本案中,李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陷害他人,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故意陷害他人,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在本案中,李某某故意制造事端,企图让张先生赔偿,其行为已构成故意陷害他人。
第1篇一、案情简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在众多交通事故案件中,有一种特殊的碰瓷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所谓碰瓷,是指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本案例将详细介绍一起典型的碰瓷案件,旨在揭示碰瓷行为的危害,以及法律对此类行为的惩处。
二、案件经过(一)事故发生2018年6月的一天,张某驾驶一辆小型客车沿某城市主干道由南向北行驶。
当日17时30分,李某驾驶一辆电动车沿同一路段由北向南行驶,在通过一个路口时,与张某的车辆发生碰撞。
事故发生后,李某声称自己受伤,要求张某赔偿。
(二)调查取证事故发生后,交警部门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勘查。
在调查过程中,交警发现李某身上并无明显伤痕,且在事发后,李某主动提出让张某支付医疗费用。
张某对此表示怀疑,于是报警处理。
在警方调查过程中,李某承认了自己碰瓷的事实。
原来,李某为了获取赔偿,事先在电动车尾部涂上一些铁钉,企图在行驶过程中让车辆被扎破。
当李某看到张某驾驶的车辆时,故意加速,使电动车与张某的车辆发生碰撞。
(三)审理过程1. 审判经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的规定,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2. 赔偿由于李某的碰瓷行为,张某的车辆受到了一定的损坏。
法院判决张某赔偿李某车辆维修费用3000元。
三、案件评析(一)碰瓷行为的危害1. 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碰瓷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 增加交通事故案件数量。
碰瓷行为使得交通事故案件数量不断攀升,给司法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
3. 加剧社会矛盾。
碰瓷行为使得受害者在遭受财产损失的同时,还可能遭受精神上的伤害,加剧了社会矛盾。
(二)法律惩处1. 刑法惩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的规定,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10月,某市市民张先生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经过市区某繁华路段时,突然被一辆停靠在路边的摩托车撞到。
摩托车驾驶员赵某受伤,张先生的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事后,赵某声称是张先生驾驶的轿车撞了他,要求张先生承担全部责任。
然而,张先生坚称自己并未撞到赵某,双方因此发生了争执。
二、案件审理1. 赵某的“碰瓷”行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赵某提供了自己的受伤证明和目击者的证言,试图证明是张先生的轿车撞了他。
然而,张先生一方则提供了行车记录仪的视频证据,证明在事发时,自己的车辆并未与赵某的摩托车发生碰撞。
经过调查,法院发现赵某在事发前曾与张先生有过纠纷。
原来,赵某之前曾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索赔失败,对张先生心生怨恨。
此次故意制造“碰瓷”事件,旨在报复张先生。
2. 法院的判决法院审理认为,赵某的行为构成“碰瓷”,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法院判决赵某赔偿张先生车辆维修费用、精神损害赔偿等共计5万元。
三、案例分析1. “碰瓷”行为的危害“碰瓷”行为是指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骗取他人财物或赔偿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法律的威慑作用本案中,法院依法判决赵某赔偿张先生经济损失,起到了法律的震慑作用。
这表明,我国法律对于“碰瓷”行为是零容忍的,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3. 公民的法律意识本案还提醒我们,作为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遇到类似事件时,要冷静应对,收集证据,依法维权。
四、启示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碰瓷”行为的危害,自觉抵制这种行为。
2.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碰瓷”行为,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使违法行为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3. 加强执法力度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碰瓷”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发现、查处此类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1篇一、引言“碰瓷”现象在我国近年来屡见不鲜,是指某些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索赔、敲诈勒索为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还对社会道德风气造成了恶劣影响。
为了有效打击碰瓷行为,我国法律对其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将就碰瓷的适用法律依据进行详细阐述。
二、碰瓷的定义与特征1. 定义碰瓷,是指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索赔、敲诈勒索为目的的行为。
碰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故意性: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却故意为之。
(2)非法性:行为人违反了交通法规,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3)欺诈性:行为人通过虚假的交通事故,以索赔、敲诈勒索为目的。
2. 类型根据碰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恶意制造交通事故: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索赔、敲诈勒索为目的。
(2)虚假报警:行为人通过报警,引诱他人发生交通事故,然后以索赔、敲诈勒索为目的。
(3)伪造现场: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现场,以索赔、敲诈勒索为目的。
三、碰瓷的适用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打击碰瓷行为的基本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交通行为、保障交通安全的基本法律。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处罚的法律依据。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深夜驾驶机动车“碰瓷儿”应如何定性【案情】被告人张某伙同被告人周某、吴某(另案处理)三人密谋在县城东边的国道上驾驶轿车故意碰撞外地货车以敲诈钱财。
当晚20时30分左右,三人发现一辆河北半挂货车由北向南行驶,便开车尾随至一路口处故意碰撞货车,后该货车司机赔偿1500元。
一个小时后,三人驾驶轿车再次故意碰撞一辆山东半挂货车,货车司机赔偿被告人张某1500元。
【分歧】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张某和周某的“碰瓷儿”行为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张某和周某的行为应定诈骗罪。
因为被告人在主观方面具有骗取钱财的目的,客观上采取了“碰瓷儿”这种故意制造虚假的交通事故的手段向受害人索取财物,达到了非法占有之目的,故应认定为诈骗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因为被告以要报案为由要挟,对被害人实施了语言威胁,因为被害人是外地人,极易产生恐惧心理,且不愿耽误时间,被害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给了对方钱财,数额较大,其行为构成了敲诈勒索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被告人为骗取钱财而实施“碰瓷”行为时,与对方车辆碰撞,极易对不特定或多数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此“碰瓷”行为目的是诈骗勒索钱财,手段涉嫌危害公共安全,故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评析】对于“碰瓷儿”行为,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机动车“碰瓷”的时间、地点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碰瓷儿”在性质上可以分成诈骗、危害公共安全和敲诈勒索三类。
一、本案不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是这类犯罪的特征。
构成诈骗是被害人受骗后“自愿”交出财物,交出财物是基于自己看到的“事实”而根据常理判断做出的合理的处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类案例中,即便有一定的言语威胁,但只要当事人交出财物是基于“自愿”交出,即应认定为诈骗罪。
关于汽车“碰瓷”案件的定性
近年来,在我国大中城市先后出现了多起利用汽车故意制造交通事故,进而索要赔偿的案件,即汽车”碰瓷”案件。
在该类案件中,行为人一般通过在城市主干道或高速路上驾驶汽车寻找、锁定目标,进而采取突然加速或变向等危险操作造成由对方负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从而骗取或以要挟、威胁的方法索取钱财。
由于此类案件犯罪主观目的、手段、环境等因素的特殊性,理论界对于汽车”碰瓷”案的认定并不统一。
为了更有效地防范与打击此类犯罪,就有必要深入的分析该类案件的特点,结合行为人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兼顾主观说和客观说,探究该类案件的实质,进而对此类案件能够做出符合立法精神的统一的认定。
目前,关于汽车碰瓷案的认定,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此类案件通常发生于特殊地点--在城市主干道以及高速公路,采取特殊手段--通过突然加速或变向制造交通事故,而在这样特殊环境下采用此种特殊手段基于一般人的立场出发来判断,足以使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安全陷入危险,危害公共安全法益。
行为人虽然主观上对这种危害后果不积极追求,但是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客观上又实施了”碰瓷”行为,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行为人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利用对方负主要责任的假象,要挟甚至威胁的方式,索取赔偿。
无论主观目的还是客观行为都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
件。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为人在作案时一般要进行寻找并锁定目标,因此该类案件的犯罪对象是特定的,不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犯罪对象的不特定性,也不至于危害多数人的公共安全,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按诈骗罪处罚。
这种观点则是从被害人交付钱财的直接原因进行分析的。
被害人交付财产的直接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并应负主要责任,这种认识是由于行为人采取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隐瞒事故真相的方式导致被害人产生的错误认识,而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交付钱财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因此应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分歧,我个人以为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立法精神和实际司法认定有极大关系。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4条),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笔者认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基于近代学派社会防卫的理念设立的。
依据社会防卫理念,犯罪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卫社会,使得社会具有自卫能力,刑罚也就不可避免。
刑罚如是与已然之罪的社会危害行为相适应,则起不到预防自卫的作用,而社会想要行使自卫权预防未然罪,刑罚就应与犯罪的危险状态、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处刑与否及其轻重,都取决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而不是着眼于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因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典型的危险犯,基于近代学派刑罚主观主义,也就是行为人主义设立。
而要判
断行为人对公共安全发生侵害之人身危险性的高低,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发生危害结果时,根据所发生的危害后果结合行为时一般人的立场出发来判断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另一种则是当危害结果没有发生或较为轻微时,则主要是以事后查明的行为时所存在的各种客观事实为基础,以行为时为标准,从一般人的立场出发来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司法认定时,由于行为人主观心态难以判断,往往采取采”客观说”来判断行为人人身危险性。
结合立法精神与审判实践,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应兼顾主观说和客观说,以行为时为标准,从一般人的立场出发来,结合查明的行为时所存在的各种客观事实以及行为人主观心态,加以判断。
无论是关于公共安全的考察,还是针对”其他危险方法”的界定都应如此。
危害公共安全,不仅在于犯罪对象的不特定性,更在于其危害结果已经现实地指向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安全。
因为公共安全在本质上是指多数人的安全,因此这里的”不特定”一方面固然是指行为对象的不能确定,另一方面应具备危害结果的不特定--实际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已经超出行为人之掌控,具备现实地危及到了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重大财产安全的高度盖然性。
所以,行为是否具有危及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安全之现实可能性,是判定其能否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键。
而在此类案件中,行为人虽从众多潜在被害人中最终确定了特定的侵害对象,但是这并不说明”碰瓷”行为不具有不特定性。
其行为的危险性是由行为方式本身及
犯罪行为发生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的。
在城市主干路及高速路上,车流量大且行车速度快,行为人所采取的突然变速或变向冲撞正在正常行使的被害车辆的方法,本身是不可控的。
因此此类行为危及具有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重大财产安全的高度盖然性,符合对”公共安全”的危害。
而”其他危险方法”由于属于与”放火、决水、爆炸”等并列的行为方式,适用同一档法定刑,因此在危险性上应当与放火、爆炸等行为具有可罚的相当性。
”其他危险方法”,在性质上就必须能够导致不特定或者多数人重伤、死亡的结果,即实质上具有致不特定或者多数人重伤、死亡的现实可能性。
在对具体危险进行主观判断时,应当以事后查明行为时所存在的各种客观事实为基础,以行为时为标准,从一般人的立场出发来判断。
具体而言,如果就事后查明行为时存在的情况以及以一般人的观念来看,在侵犯特定对象安全的同时,发生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安全这一结果的可能性极大,即具有高度盖然性时,就可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反之,则不能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就此类案件而言,如果不是发生在城市主干路或高速路上,而是在居民区、行人稀少的街道等场所,由于车流量少,行车速度慢,其发生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安全的结果之可能性是很小的,故一般不能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但是,发生在城市主干路或高速路则完全不同。
如前所述,城市主干路和高速路本身具有的特点,使得”碰瓷”行为一经实施就极可能发生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安全之后果。
因此,
此种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其他危险方法。
可见单独采用主观说或客观说都不能准确认定此种类型犯罪,唯有兼顾主观说与客观说判断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才符合设立该罪的本质和立法精神的。
针对本案,持敲诈勒索说和诈骗说的观点在我看来就是更多的依据主观说,依据行为人的直接的主观心态--或想敲诈财物或想骗取财物,并没有结合行为时的客观具体情况以及人们的通常的一般观念进一步分析。
如上所述,此类案件采取的手段符合刑法关于”其他危险方法”的规定,客观上造成了对公共安全危害的高度盖然,行为人主观上对此持放任心态,因此该案构成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年版【2】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m]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3】张明楷法益初论[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作者简介:胡建国(1981-),男,甘肃金昌人,甘肃政法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