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二首
- 格式:pptx
- 大小:10.10 MB
- 文档页数:2
二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二首1.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解析。
-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就像在说柳树像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姑娘。
“碧玉”呀,是那种翠绿翠绿的美玉,把柳树说成是用碧玉打扮起来的,这柳树得多美呀,而且还长得高高的,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那儿呢。
- “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就是丝带的意思。
你看,柳树的枝条就像一万条绿色的丝带垂下来,风一吹呀,就像丝带在随风飘舞,那画面可美了。
这诗人可真会观察,把柳树的枝条写得这么生动。
- 然后“不知细叶谁裁出”,诗人开始好奇了,这么细细的叶子是谁裁剪出来的呢?这就像我们看到一件特别精致的东西,就会想是谁做的呀。
- 最后“二月春风似剪刀”,哇,原来诗人觉得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些细细的叶子裁剪出来的。
这个想法可太有趣了,把春风比作剪刀,既巧妙又很有创意呢。
1.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解析。
- “黄河远上白云间”,你看这黄河水呀,远远望去,就好像是一直流到白云中间去了。
这得是多远的距离呀,诗人这一写,就把黄河的那种雄伟壮观的感觉写出来了。
- “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万仞山”就是很高很高的山。
在这么多高山中间,有一座孤零零的城,这城看起来就很孤单,被群山包围着,感觉有点可怜巴巴的呢。
-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可太有名了。
就是说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这边来。
那玉门关外的士兵们听到羌笛吹奏这样哀怨的曲子,就更觉得凄凉了,因为没有春风,没有杨柳,没有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只有孤独的城和高高的山,还有那哀怨的羌笛声音。
这诗把边关的那种荒凉、战士们的那种思乡之情都写出来了,可真厉害。
二年级下语文第1课《古诗二首》教材+教案+知识点总结+练习同步教案村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同学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古诗说明1、诗意描述《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同学自同学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同学读准字音。
指导同学读准“莺”“拂”“鸢”“长”“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三、释义,四、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五、板书设计:古诗诵读村居小草——新芽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春烟——擦过——杨柳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课题:《咏柳》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体会诗的意境;5、训练同学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同学自学能力,培养同学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同学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1、《咏柳》插图;2、诗人概况(生平、诗作);3、学习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1、复习所学;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咏柳》。
(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3、认读生字师:有哪些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教材版本:统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课文:第1课《古诗二首》年级: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学习日期:目录第1课《古诗二首》课文知识点梳理总结 (2)第1课《古诗二首》课文预习单(优) (10)第1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教材图文版) (11)第1课《古诗二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12)教材课文原文预习文字版①古诗二首村居[清]商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课文知识点古诗理解《村居》1.字词理解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2.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1.字词理解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2.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咏柳》一诗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
15古诗二首课堂笔记
第一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早晨乌鸦啼叫,夜里刮风下雨,花朵落
满地。
它把春天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它反映了春天
的美丽以及春天对人类的愉悦和活力的感受。
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
热爱与思念,可以说春晓的优美绚丽处是令人难忘的,是永恒的华章,也是古代文人思想的总结与表达。
第二首:
《江南春》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作者:李商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春景的美景,湖畔竹石、太湖明的水面,遍布绿草,远处高山连绵,碧波荡漾,给人以宁静而恬淡的景色。
这首诗彰显了
作者对江南春天的深情回忆和眷恋,也承载着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追求,它通过优美的文字唱出了江南的胸襟豪放,人文精神的典范。
江
南春就是无论其它季节都是春天的江南,与生活的气息紧密相连。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包括两首古诗,分别是《咏柳》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1.《咏柳》
作者:贺知章
全文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这首诗通过描绘柳树的形态和春天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2.《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全文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在学习这两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第1课《古诗二首惠崇春江晚景》分层作业一、填空题1.用横线画出下列每组中的一个错误注音,并改正在后面横线上。
(1)鸳.鸯(yuàn)崇.敬(chóng)减.少(jiǎn)(2)实惠.(huì)河豚.(zhú)翼.尖(yì)(3)荡漾.(yàng)伤痕.(hén)电线杆.(gǎn)2.根据古诗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惠崇春江晚景》是代诗人题在宋代画家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一首,诗中抓住、、、、,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的之情。
(2)《三衢道中》是一首记游诗。
诗句“”点明了出游时间是在梅雨时节,却天气晴朗。
诗句“”交待了诗人此行先走水路,再走山路,全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心情。
二、翻译3.读古诗《惠崇春江晓景》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竹外桃花三两枝。
(2)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诗歌鉴赏课内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是一首(题画诗写景诗咏物诗),诗中“欲”的意思是。
2.诗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诗人想到的?请把相关诗句摘抄下来。
看到的:想到的:3.全诗写了、、、、、等景物,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阅读。
(一)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文中的比喻句是,这句话把比作。
2.这首诗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和。
4.这首诗有静、有动,如一幅水墨画。
请把写“动态美”的语句画上波浪线。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一.1.(1)yuàn—yuān(2)zhú—tún(3)gǎn—gān【解析】【分析】(1)“鸳鸯”中“鸳”的读音是“yuān”。
而不是“yuàn”。
1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准确识读11个生字,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默写古诗重点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说活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
1、今天学习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说到春天的古诗,你的脑海中是否出现了这首诗(出示)《春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首《村居》(出示《村居》全诗)。
2、介绍诗人。
(出示诗人资料)。
《村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所写,他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人们提起他,一般就是因为他写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村居》。
3、释诗题。
“村”是乡村,“居”是居住。
诗的题目意思是居住在乡村看到的景色。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古诗)这首诗请小朋友自己结合上面的注音自己读准它。
(补充: 趁,前鼻音)2、(出示无拼音莺、童、拂、堤、醉、鸢)这六个生字你会读吗?自己试试看。
(生自读)3、(出示加拼音莺、童、拂、堤、醉、鸢)你们读对了吗?“莺、童”是后鼻音,跟老师读,(师范读)“醉”,是平舌音。
(师范读)4、(出示词语: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春风拂面)那么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小朋友们,快自己读一遍吧!(生自读)老师也来读一遍,你们检查一下刚刚自己读的是否正确噢!(师读,生听)5、古诗读出节奏感。
(出示停顿符号:223)送入古诗中,小朋友们读一读,注意一下古诗的停顿。
(生自读,师再范读)听到了吗,用223的停顿读起来更顺畅,更舒服。
三、释诗意,赏析古诗。
1、诗人高鼎亲眼看到的怎样的景象呢?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行,(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语言运用: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思维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审美创造: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课前解析】关注识字:本课11个生字中,“堤”的声母是“d”,学生容易误读为“提”,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
“丝、裁”两个字均为平舌音,教师简单提示即可。
“柳”字的声母为前鼻音“l”,有些学生容易与后鼻音“n”混淆,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
字义的理解既可借助字形,也可结合语境。
关注写字: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趁”是半包围结构;“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
关注朗读: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领,感受韵味。
范读最好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
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
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就要读出诗歌的味道。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
【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字。
1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语气和重音。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策略识字写字1.识字。
读准字音:“堤”的声母是d,读时不要读成tí,可将“堤—提”进行读音辨析。
“丝、裁”两个字都是平舌音。
“柳”字的声母是l,注意与n区别开,引导学生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识记方法: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拂、堤、咏”。
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点拨,如“咏”,指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又如“裁”,它的本义指裁制衣服,所以形旁是衣。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引出“载、栽”,通过比较加深对“裁”的理解、记忆。
“醉”形声兼会意,可从会意字角度理解,左半部分的“酉”表示酒,加右半部分的“卒”指酒喝过度,失去正常神志。
2.写字。
“诗、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
朗读指导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路,感受韵味。
范读最好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
教师范读时,注意发音饱满,控制速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朗读时重点关注“莺、拂、堤、鸢、妆成、丝绦、裁”的读音,注意提示“长”读zhǎnɡ;朗读节奏以“二二三”为宜,如“草长/莺飞/二月天”,防止学生唱读。
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知古诗的情感意绪。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
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就要读出诗歌的味道。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1.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莺、拂、堤” 等 11 个生字,会写“诗、村、童”等 8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
3.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以及画面美,能够借助诗歌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形成诗歌文化积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歌的美好意境,体会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高鼎、贺知章的资料;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村居课时目标:1. 会读“莺、拂、堤” 等 5 个生字,会写“诗、村、童” 3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村居》。
3.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春天的景物之美以及孩子们放风筝的有趣画面,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课件播放一组春天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生:我看到地上的小草已经变绿了,看上去就像是铺了一块绿色的大地毯。
生:小河边柳树开始发芽了,好像是美丽的姑娘在对着河水梳长头发呢!生:我还看到燕子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
师:孩子们,你们不仅看得仔细,还说得生动形象,从你们的描述中,老师感受到了美好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接下来,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春天的大自然,看看古代诗人们眼中的春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
2.板书诗题:古诗二首,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书空课题,注意生字“诗” 的正确书写及朗读(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其中右边的三笔横画之间要做到等距,且第二笔横画要长于另外两笔。
同时引导他们在课后田字格内将“诗” 字进行描红并临写两遍。
3.过渡引入: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村居》,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
课件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准诗题中“村” 的读音(平舌音“cūn” ) 。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古诗二首》A《村居》【教材解析】《村居》是人教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
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
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学生起来背)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
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
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
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
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2、学习一、二句:(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年级下册1古诗二首1. 原文呈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解析与赏析。
- 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这就像一幅画的开头,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农历二月的时候。
你看啊,小草开始疯长,黄莺在天上欢快地飞着。
“草长”和“莺飞”这两个词,把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一下子就带出来了。
- “拂堤杨柳醉春烟”,堤岸上的杨柳啊,长长的柳条就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醉春烟”特别有趣,就好像这些杨柳被春天的烟雾给弄得晕乎乎的,像喝醉了酒一样。
这一句把杨柳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似的。
- 然后“儿童散学归来早”,那些小朋友们放学回来得特别早呢。
在古代,小朋友们上学也很辛苦的,但是一放学就很开心啦。
- 最后“忙趁东风放纸鸢”,他们着急忙慌地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你想啊,东风吹得正合适,天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多开心啊。
整首诗就像一个电影镜头一样,先给我们展示春天的美景,然后把镜头转到小朋友们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里小朋友们欢快玩耍的场景。
1. 原文呈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解析与赏析。
- “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把柳树比作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
“碧玉”啊,那是很漂亮的玉石,说柳树像用碧玉打扮起来的一样,这柳树得多美啊,高高地站在那儿。
- “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那千万条枝条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垂下来。
你看,就像一个姑娘披着长长的头发或者戴着长长的丝带,风一吹,这些“绿丝绦”还会飘动呢。
- “不知细叶谁裁出”,这一句很俏皮啊,诗人就好像在好奇,这么多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后给出了答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些细叶给裁剪出来的。
这个比喻可太妙了,把春风想象成剪刀,把大自然想象成一个大裁缝,就这么咔嚓咔嚓地把柳树的叶子给做出来了。
这整首诗都在夸柳树的美,而且用这么有趣的方式来写,让人读起来就觉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