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39.84 KB
- 文档页数: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论文赏析八篇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论文第1篇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的进展和进步,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扮演着越来越不行替代的角色。
高层建筑不但象征着城市进展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对现如今城市用地的紧缺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层建筑蓬勃进展的同时,其建筑质量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必需对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总结,确保在平安的前提下,高质量的完成高层建筑的施工。
2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高层建筑在城市进展中扮演重要地位的同时,也由于其危急性大、结构简单、工程量大、工期长等特点,使其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1]。
了解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对保证高层建筑的顺当完成由重要意义,本文对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总结如下。
2.1有限的建筑场地高层建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解决城市用地紧缺问题,因此使用和施工场地较小,施工现场环境较为简单,这就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支配与掌握,采纳既能保证施工质量与工期,又能节省施工用地的措施,例如,在建筑材料方面选择成品或半成品及商品混凝土;在场地支配方面尽可能避开施工材料二次搬运。
2.2严格的地基强度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地基需要承载较大的竖向荷载,在地基严峻负荷的状况下,会严峻影响高层建筑的结构,假如状况比较严峻,会消失建筑物倒塌的严峻后果,在地基承载力设计的同时要与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结合并严格掌握地基承载强度。
2.3简单的上部结构高层建筑一般为45~80m,有的超过100m,因此高层建筑具有很大的工程量,也具有较简单的结构施工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掌握技术、粗钢筋连接技术、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新型模板应用技术等都是高层建筑必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2.4工期长,危急性大高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施工工期长,一般工期在2~3a,较长的工期会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消耗,而且会消失冬期施工的简单问题,因此,要对工期进行合理支配和统一管理[2]。
另外,由于施工位置高,垂直运输等状况的存在,高层建筑的施工危急性较大,在施工中要留意平安防护工作。
浅谈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于是人们越来越感到城市的空间无法满足生存的需要。
因此,高层建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高层建筑相比于传统的普通建筑来说,其使用的空间更多,能满足更多人的使用需求。
但是高层建筑在建设的时候,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本文就通过对比传统建筑方式与新型建筑方式,来得出,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时候,新型施工技术能带来哪些优势。
标签:高层住宅;房建;施工技术;分析一、传统施工技术的弊端(一)安全性低传统的施工技术的特点是人员繁多,技术性差,科技含量低。
这就导致了施工较慢,而且工作人员的纪律较为松散。
在曾经的低层建筑中,这种情况还好说,一般不会发生特别大的事故。
但是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因为其危险性较高,在上层停留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发生事故。
同时人员的纪律松散,也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高层建筑的建筑上,一旦事故发生,其死亡率是远超低层建筑的。
(二)工程进度慢在传统的施工中,科技水平的落后,是其施工进度慢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的工地为了节省开销,都采用大量的人力进行施工。
这种施工效率和机械作业是无法相比的。
并且,工地所招募的人员技术性也不够强,大多数都是民工,没有专业的技能,及导致了施工进度慢。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楼房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慢施工节奏,就很难被人们接受。
二、先进的施工技术的优势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建筑领域里,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即将逐步退出歷史的舞台。
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于人力的过分依赖,和科学技术水平不到位。
而在全新的施工技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力和科学技术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首先来说人力的部分。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施工面积庞大,结构复杂,其造价和售价也要高得多,这就让施工集团有着足够的资金进行机械化设备的购进。
各项大面积的施工建设都可以依靠机械来完成,而只需要一部分的人力进行调整和修改,在一些机械难以使用的地方,采用人力。
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探析与思考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高层建筑的定义,在分析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居住人口的日益增多,能够容纳更多居住人口的高层建筑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了城市中较为普遍的建筑形式。
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高层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施工也极具价值。
不仅能够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是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
本文就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高层建筑所谓高层建筑,主要是指建筑物其本身的高度或者有效建筑层数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这类建筑被称为是高层建筑。
由于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标准不同,所以在高层建筑的规定方面也是大同小异的。
比如,在美国,24.6m以上或者是7层以上的建筑都被称为是高层建筑,而英国则是将高度高于24.3m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
在我国,从2005年开始对高层建筑进行相关的规定和定义,认为超过10层以上的建筑或者是高度高于24m的建筑统统被称为是高层建筑。
通常来讲,高层建筑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是人口较为集中并且以建筑的内部竖向以及横向交通来缩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效联系距离,从而起到提供工作效率的目的;第二是可以有效的节约建筑的占地面积,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能够使其建设在城市的中心成为一种可能;第三是高层建筑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市政建设的投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可以说,高层建筑将会是城市建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城市生产和消费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将高层建筑作为建设的主要形式和重点所在。
二、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1、施工工程量较大高层建筑施工的工程量是比较大的,并且很多施工项目都会设计到很多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多工种和多单位共同合力、共同作业的一种现状,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高层建筑来讲,其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更是繁多,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就必须要协调不同单位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浅析摘要: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我国建筑领域内也出现了较多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这些都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简单的论述了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和框架结构施工工艺。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前言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施工在工期、造价和劳动消耗方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应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对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程施工工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在施工工艺方面有较大的优越性。
其工艺原理是:先用螺旋钻机钻孔至预定深度,通过钻杆芯管利用特殊钻头向孔内自下而上压力灌注超流态混凝土,是混凝土面升至地下水位或无坍孔危险的位置处,提出全部钻杆后,向孔内沉放钢筋笼至设计标高,最后补足混凝土成桩。
该方法连续一次成桩,具有无振动、无噪音、无污染的优点,又能在流砂、卵石、地下水位高易塌孔等复杂地质条件下顺利成桩,而且有一定压力超流态混凝土的渗透扩散,解决了断桩、缩颈、桩间虚土等问题,还有局部膨胀扩经现象,因此,提高了单桩承载能力。
超流态混凝土桩的施工要点:(1) 混凝土配制,配制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碎石、水、粉煤灰和泵送剂均应遵守相关的标准要求。
(2) 混凝土的输送是由混凝土泵对已搅拌适宜的混凝土施加一定的压力,通过水平钢管送至垂直的软胶导管压入螺旋钻杆的内管,最后到钻头处桩孔中。
(3) 压入的混凝土应将桩孔中的泥浆挤至桩外,以确保桩身混凝土的质量。
(4) 桩头部位最后应加入适量的干硬性混凝土或碎石,以确保桩头处混凝土密度。
(5) 钢筋笼应保证有一定的刚度,且应直立后沉放入桩的混凝土中。
钢筋笼端部 500mm 向内侧弯 30°,严防碰撞桩孔的侧壁土。
1.1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人工挖孔灌注桩是指在桩位采用人工挖掘方法成孔,然后安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成基桩的方法。
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13T11:10:32.740Z 来源:《红地产》2017年5月作者:徐建军
[导读] 高层建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施工技术乃至工程管理的要求都比较高。
本文在分析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的基础上,探析了几种常见的施工技术要点。
1 前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层建筑施工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关注。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加强高层建筑施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方面,它是解决居住用地紧张问题的有效举措; 另一方面,它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然举措。
然而,目前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的认识,以切实增强施工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特点
2.1 高空作业多
主要是由高层建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由于高层建筑楼高层多,从而使得垂直运输工作量相对较大。
高空作业需要处理大量的建筑材料、机具设备以及人员运输等工作,施工过程中应注意该环节的安全问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2.2 工程量大
由于高层建筑的工程总量较大,分项工程项目较多,从而形成了多单位、多工种共同作业的局面,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且大型的高层建筑 ,总承包与分包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十分复杂。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组织计划以及协调管理等方面的难度,应在施工过程中强化集中管理。
2.3 基础埋深度较深
由于高层建筑本身体量较大、高度较高,故此其整体稳定性至关重要。
为有效地确保高层建筑稳定性能够符合规范标准要求,地基基础的埋深度应不小于建筑实际高度的1/12,若采用的是桩基础结构,除应不小于建筑高度的1/15外,还应有至少一层的地下室结构。
2.4 施工周期长
据不完全统计,普通的高层建筑施工周期大约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方可完成。
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及装饰的施工周期是最长的,务必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措施来缩短施工周期。
2.5 施工要求相对较高
在大部分的高层建筑施工中, 主要结构材料采用的基本都是现浇钢筋混凝土,这就需要对钢筋连接、模板加工、结构安全以及高性能混凝土等施工技术进行重点研究。
同时,建筑消防、装饰、防水等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些都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3.1 深基础施工技术
我国地区辽阔,地质差异很大,高层建筑的基础更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
如果地基土质较复杂,持力层较深,而地下室埋置深度并不大。
则采用桩基础是必要的。
从我国少钢的国情出发,不宜采用钢桩,宜侧重发展现浇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
预制桩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质量较有保证,鉴别承载力方法明确,近年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有较大的承载力,预制桩对高地下水位地区更为适用。
现浇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机械钻孔已经发展到直经1m左右,且人工挖孔直经大,荷载大,但应十分重视安全施工。
现浇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适应性强,噪声小、造价低,可以作为发展重点,并努力实现机械化。
当基础埋置特别深时,在施工技术上困难大,并且不易保证施工的安全,宜采用沉井或沉箱法施工。
3.2 预制模板技术
施工工期是关系建筑施工成效好坏的关键环节。
对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鉴于结构施工重复性高的特点以及竖向结构施工的优点,我们采用滑模法与爬模法来有效控制施工工期,并提高主体结构的整体性能。
滑模法与爬模法是实践中非常有效的施工方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施工的实效性。
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它们的结构整体性好,机械化程度高; 其次,它们对组织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在结构物立面造型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最后,它们对施工工期与施工成本的控制都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预制模板技术,将滑模法与爬模法付诸实践,以实现缩短施工工期与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3.3 泵送混凝土技术
泵送混凝土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凝土不仅数量大而且强度高,对混凝土的配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的施工方大多采用掺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的双掺技术,以满足泵送混凝土技术的需求。
在这项技术的作用下,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有效地提高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
3.4 钢结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钢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这得益于钢结构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与工业化强度高的特性。
高层建筑钢结构包括诸多施工类型,如高层重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等。
钢是一种热传递非常强的金属材料,因此高层建筑钢结构也具有十分突出的热传导性。
当经历火灾时,这种结构特点会给整个高层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由此可见,在应用钢结构施工技术时,我们必须加强对防火设施的设计与施工。
除此之外,钢结构施工要依赖于大型塔吊,在某种意义上,塔吊起重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钢结构安装效率的高低。
因此,钢结构的吊装、测控与焊接技术都是钢结构施工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3.5 高层建筑裂缝控制技术
施工措施方面: (1)“放” 的措施: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
(2)“抗” 的措施: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
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不大于3 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mm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每边搭接不小于150mm)进行处理;特别注意梁底的砌筑要求;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
(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加强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措施,从而有效预控混凝土裂缝。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高层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加强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我们要想将该项工程做好,就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特征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其次,要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现状有一个准确地把握; 最后,要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有一个科学地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高层建筑施工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高层建筑施工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将施工实践与施工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10期
[2]陈和平;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