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学写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写作“学写读后感”【写作导航】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一本书、学习一篇文章或读了一首诗之后,把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收获写出来,这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
所谓“引”,就是要从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
把原文中你觉得很好、很受感动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来。
可以直接摘抄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
所谓“议”,就是要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
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刻、有独到见解的感受来写。
所谓“联”,就是联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二是针对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生活。
对原文进行的材料分析、评论要略写但不要不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联系实际才能使文章有可读性、有价值。
所谓“结”,就是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要求简洁有力。
总之,应从文中提炼出新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从新的角度写出内容深刻又颇具新意的读后感。
【例文引路】“零零后”与阿廖沙读罢《童年》,钻入我脑海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比较:我和阿廖沙比童年;第二个问题是一段回忆:我从童年到少年的美好时光;第三个问题是一段思考:作为“零零后”,我真正要的是什么。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便点出所读之书《童年》,然后通过三个问题切入主题。
阿廖沙,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接受残酷的命运:4岁丧父,10岁失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天被仇恨和争斗包围,一颗弱小的心灵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痛苦!可是,他依然顽强乐观地面对每一天,把生活里的阴霾化作滋润自己成长的雨露。
而作为“零零后”的我,吃过的苦头如下:自己独自一人在家时害怕得打哆嗦,手上划破一个小口就嗷嗷大哭向妈妈哭诉,初中入学军训时汗流浃背……和阿廖沙比起来,我的这些苦头简直就是“小儿科”!这一比,我觉得自己要好好学习阿廖沙的坚强勇敢,不能做一个又“面”又“软”的“零零后”。
阿廖沙的生活里也有阳光和温暖,那就是外祖母。
《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定义和写作要求。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3. 指导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结构和技巧。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读后感的定义和作用2. 读后感的结构和要素3. 写作读后感的技巧和方法4. 优秀读后感案例分析5. 写作实践和修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结构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读后感的定义、结构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读后感文章,让学生了解优秀的读后感是如何写的。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写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读后感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读后感的结构和要素,分析优秀读后感文章。
3. 讲解写作读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
5. 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写作实践:评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路清晰度、条理性和表达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分享心得和互相学习的程度。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读后感写作指导书籍或教材,供学生参考。
2. 案例文章:收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文章,用于分析和示范。
3. 写作纸张和文具: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写作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屏幕:用于展示案例文章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读后感的定义和作用,讲解读后感的结构和要素。
【导语】《学写读后感》是部编⼈教版⼋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
我们阅读时侯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要做到以下四点:第⼀,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
第⼆,针对材料,亮出感点;第三,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第四,联系实际,论证感点;第五,回应前⽂,收束全⽂。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导学⽬标】 1.了解读后感的⼀般写作思路和⽅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课时计划】 2课时第⼀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课时完成学⽣写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成问题 ⾼尔基说:“书籍是⼈类进步的阶梯”。
在⼈⽣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照亮了我们蒙昧的⼼灵,指引着⼈⽣的航程。
现代社会中,我们⼏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
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本书、⼀篇⽂章、⼀⾸诗、⼀段语录,当我们看完⼀幅画后,我们的⼼灵会产⽣⼀些共鸣和震荡。
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篇读后感。
例⽂引路掌握要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九世纪有两奇⼈,⼀个是拿破仑,⼀个就是海伦•凯勒。
”最近我读了⼀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以爱,给⼈以光明,给⼈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类⽣命的⾳乐!”的确,知识的⼒量是⽆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间奇迹!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
在她19个⽉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幼⼩的⽣命不知道如何排遣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礼,直⾄她的莎莉⽂⽼师⾛进了她的⽣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灵的眼睛,得以与⼈沟通。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三《学写读后感》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三《学写读后感》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写读后感》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2.培养学生发表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感受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准备:书本《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学写读后感》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和学生讨论一下读后感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2.导入课文《学写读后感》,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一下问题:(1)作者通过阅读什么书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评价的能力?(2)作者对《红与黑》这本书的评价有哪些?2.讲解课文,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讨论写读后感的要求和技巧(10分钟)1.让学生讨论一下写读后感的主要要求和技巧,并记录在黑板上。
四、写读后感(20分钟)1.让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独立阅读。
2.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要求和技巧,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
五、分享读后感(10分钟)1.让学生互相交换读后感,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体会,以及写读后感的收获和困惑。
课后作业:写一篇自己对一本喜欢的书的读后感,并交给老师检查。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三《学写读后感》教案精选4篇(二)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说明的顺序》【教学目标】1. 了解说明文的特点与写作要求;2. 学习说明文的顺序安排方法;3. 能够运用说明文的顺序写作法撰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1. 说明文的特点与写作要求;2. 说明文的顺序安排方法。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0分钟)1. 复习学生对于说明文的了解,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说明文是用来做什么的?说明文的特点是什么?2. 阐释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提醒学生注意说明文的写作规范和技巧。
写作《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定义和作用。
激发学生对写作读后感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读后感的定义:读后感是一种对所读作品进行思考和评价的文章,可以表达对作者的观点、感受和启示。
读后感的用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培养写作能力。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或文章,并简要说明原因。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写读后感,读后感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第二章:阅读理解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仔细阅读一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活动:给学生发放一篇文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思考和评价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是否合理,是否有逻辑错误。
评价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论证方法是否有效。
3.3 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就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
学生可以评价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论证方法,给出自己的评价和理由。
第四章:组织写作思路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写作思路,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4.2 教学内容:确定写作的主题和观点。
组织写作的结构和段落。
4.3 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读后感写作主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以练习组织写作结构和段落,确保表达清晰连贯。
第五章:写作实践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读后感写作。
5.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之前的阅读理解、思考和评价,进行读后感写作实践。
5.3 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开始进行读后感写作,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给予彼此反馈和建议。
第六章:修改和润色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修改和润色自己的写作,提高写作质量。
写读后感的作文五篇精选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许多的文章,总有让你特别有感触的一篇,这些内容可以在生活等各方面给你影响,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几篇读后感的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且学习这个文体的作文吧!第1篇:家在心中《桥下一家人》读后感“桥下寒冷的风,吹不散一家人温暖的爱。
”这句温馨的话,就像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滋润了燥热的干喉;又像冬日里的一束阳光,温暖了心房。
含着感动的泪水、带着欣喜的微笑,我读完了美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卡尔森的《桥下一家人》,书中的一幕幕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阿曼德是生活在巴黎的一位流浪汉,横跨塞纳河的大桥底下便是他的栖身之所。
一天傍晚,他发现自己的地盘被三个陌生的小孩子和一只小狗占了,于是他生气地要把他们赶走。
后来,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他逐渐改变了态度,还照顾他们,三个孩子也把他当做自己亲爱的爷爷。
读到这里,我深深地震撼了,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掩卷沉思,什么是家?有人说,家是避风港,家是遮阳伞,家是成长的摇篮。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家是母亲为远方游子缝补的衣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家是硝烟弥漫中,杜甫笔下的一封家书;“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家是纳兰性德帐篷外的低吟。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书桌旁读书看报,浓浓的书香飘满屋子;夕阳下,一家人散步在公园的小径上,留下一串幸福的脚印;出门前,家人总会站在门口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在我心里,还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寝室,那是八个女孩子组成的“家”,虽然彼此不是亲人,但家的温暖时时将我们围绕。
瞧,谁没有了牙膏,立刻有人递过来一支崭新的;谁在睡梦中踢掉了被子,准会有人悄悄帮忙盖上;寒冬里,当你冷得瑟瑟发抖时,便会有人为你披上一件自己的大衣;每当病痛侵袭你时,总会有人抢着送你去医务室是啊,家的概念已不仅仅是一座栖身的房子,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像阿曼德一样在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心中就会涌动一份家的温暖。
【导语】《写读后感》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本次习作教材由两部分组成:文字和插图。
文字部分告诉学生什么是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的好处,交代了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写一篇读后感,对读后感做了简单的要求并对写法做了两点提示。
插图由主体部分的两本书,再加上笔墨和纸张构成,这是对“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提示。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往往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情节或细节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一些精彩的语句还会让你过目不忘。
把具体感受或者获得的启示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为大家准备了10篇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写读后感五年级作文一:《西游记》读后感一提到《西游记》大家肯定能将其中的一些片段记得滚瓜烂熟,我也一样,再一次拿出那本在书架上已微微发黄的《西游记》,爱不释手,没翻开几页,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整部《西游记》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过火焰山。
传说这个火焰山可以把铜头铁身的人化成汁。
后来孙悟空和唐僧一齐飞过去,可唐僧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去。
后来,孙悟空去借芭蕉扇。
可第一次被扇到5万多里远的地方。
第二次孙悟空跑到铁扇公主的肚子,于是铁扇公主借走了一把假扇子给孙悟空,没想到孙悟空越扇火越大。
最后用计策借来了芭蕉扇,灭了火,过了火焰山,继续去取真经。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在我们的学习当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凡是遇到困难都要一一去克服它。
从前我作文有妈妈帮助我,现在我要自己完成,我把老师教我们的方法都用上了,有总分总,先分后总、先总后分……都用了。
我把好词好句都用上去了。
最后妈妈夸我写了一篇好作文,语言精炼,内容丰富,使人一看就明白说的是什么。
复读《西游记》,让我觉得其不属于一般名着的特点。
我相信,也希望它永远向大家展示着“自由、神话、英雄”三个主题,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来看看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
写作学写读后感
目标导航
1.明确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基本要求和习作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3.养成读书、观影后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激发写作读后感的兴趣,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体展示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
200字左右。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写作要求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再仔细读一读相应的片段,能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写读后感,要注意一下几点。
实用文档
技法点拨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
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
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实用文档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
系,前后脱节。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范文引路
解读泥土
——观鲁藜的《泥土》有感
有这样一种味道:香香的,而又涩涩的,我们都很熟悉;有这样一种感觉:塌实温暖,而又平凡,我们都不曾离开;有这样一种情怀:魂牵梦萦,终生不舍,而又甜蜜美妙……这一切,都源自泥土!①
①述感之“源”——泥土。
语句整齐、美妙。
泥土,是那样富有却从不张扬,是那样宽广而决不矜夸。
世间万物,除了天空,大概就都属于泥土了。
天空给人高远、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泥土恰恰相反,它温情、平易、和善,总给人一种母亲的感觉。
争春的群芳根植于泥土,躁动的走兽踩踏着泥土,形形色色的建筑依托于
实用文档
泥土,我们人类更是片刻也离不开它,其中也包括我们旋转不息的思想。
②泥土是世间最大的宝库,它终将会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点滴和细节,一一撑起展示,整理收藏。
那或深或浅的纹路,那高低起伏的地势,那漂浮不定的尘埃……只要你用心去观看,总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内容。
②深情褒扬泥土的特点:“富有却从不扬”,“宽广而决不矜夸”。
尤其是雨后的泥土,完全可以看作天与地激烈争论后留下的印记。
那无辜的禾苗,拔节的小草,涨水的河流,甚至泥地上的鸿爪,道路旁的脚印,庄稼上的纹路,都显示着天地交流后的痕迹——泥土,记录下来,悄悄收藏,等待有心的人来解读、感受、体会。
③③历数泥土的广泛作用,重点关注了雨后的泥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惟有爱,惟有深沉的虔诚的热爱,才是对泥土最好的最应该的回报。
泥土是世间最公平的法官,一切在它眼里都是等同的,众生平等,万物齐观,恐怕只有在泥土面前才能真正实现。
④
④盛赞了泥土的博爱与公正。
你是否记得,在某个角落里,你流下了泪水,点点滴滴落进了泥
土里,滋养了大地,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花季?你是否记得,在某个时刻,你心花怒放欣喜若狂,欢呼雀跃绽露笑靥,只有泥土颔首不语而又将一切默默收藏?你是否还记得,刚刚吹灭的15岁生日蜡烛的时候许下的心愿,也同样被泥土记下?甚至失意时的迷惘和惆怅,生病时的虚弱与苍白,跌跤后的疼痛与忧伤……泥土都是最忠实的实用文档
见证者。
先哲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终将归于泥土,最终的最终,水归水,土归土。
所以,泥土是这个世界上最忠实的见证人,人类个体自身短短几十年,更无法逃脱泥土的观察和审视。
活着的时候你尽可以踩踏,挣扎,或者征服它;死后,却只能交给它,归泥土收藏。
飘零的落叶要回归土地,飘舞的蒲公英要寻土扎根,离家的游子要回归故里。
是的,见证者与收藏家,就是泥土的全部含义,也是如今的我能看出的关于泥土的全部含义。
泥土,多像一本最方便阅读的书呀,简单而深奥,宁静又热闹,平实而博大。
⑤
⑤比喻,概述了对泥土的多重感受。
名师总评
这是一篇内容丰富、内涵丰韵的观后感,很有散文诗的味道。
文章通过表达对泥土的认识与体会,紧紧抓住泥土富有、宽广、博爱、公正等特点,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尤其是雨后的泥土的特征,以及与自身阅历相结合的点染,显示着作者不一般的观察思考能力。
而字里行间隐含着的热爱之情与哲理深思,在简洁清新的表述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来。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