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9.80 KB
- 文档页数:6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当前,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的戒毒人员,他们既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普通心理,也具有作为一名戒毒人员的特殊心理。
他们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一定程度的破坏了强制戒毒所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回归到社会时,会产生叛逆或者报复的心理,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他们自己也进入一种“吸毒—强制戒毒—复吸—劳教”的恶性循环中。
因此,在对戒毒学员的帮教过程当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动态,学会自我保护与调适心理,努力克服心理矛盾和冲突,对他们回归社会,适应各种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戒毒人员心理矫治(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
通过对戒毒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进行基本的登记,并对其性格特点、行为特征、气质、心理状况等进行初步的测试,以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重要依据。
同时,落实心理健康课堂化教育,坚持做到“三化”,一是具体化,即课堂化教育必须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大脑神经的传导系统,对戒毒人员做直接的、感官的心理机能介绍;二是形式多样化,即改变“老师管讲,学生只听”的传统“填鸭式”教育,结合戒毒人员的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或进行辩论比赛等形式;三是生动化,即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活动,寓教于乐,使教学内容更容易为戒毒人员所接受,教学的气氛更加和谐。
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等知识的初步介绍,教育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努力克服在戒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
总之,开展课堂化教育的目的是变被动为主动,防范于未然,使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法医心理学揭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学科。
而法医心理学则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结合法医学的知识,来揭示、分析和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法医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及表现Cherney(1989)认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焦虑、抑郁、痴呆、冲动以及精神分裂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1. 焦虑: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焦虑情绪。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情绪状态,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犯罪嫌疑人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 抑郁:抑郁是一种情感低落、情绪低沉的状态。
犯罪嫌疑人可能因为困境或内心的不满而产生抑郁,这种情绪状态会影响其对他人的情感和道德判断。
3. 痴呆:犯罪嫌疑人中,部分人可能患有智力障碍或痴呆等疾病。
这些心理异常会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判断力,进而增加其犯罪风险。
4. 冲动:冲动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受到刺激时,大脑对控制冲动的神经过程发生紊乱,导致无法抑制行为冲动。
冲动性行为是一些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
5. 精神分裂:精神分裂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会导致犯罪嫌疑人产生幻听、妄想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行为。
二、法医心理学在破案中的作用1. 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量,可以评估其心理状态。
法医心理学家可以利用多种心理学测试工具,如MMPI(明尼苏达心理学测验仪)、SCI(疑似造假测谎仪)等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构造和心理状态。
2. 构建嫌疑人心理画像: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结合法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警方可以建立嫌疑人的心理画像。
法医心理学家通过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遗留物以及与犯罪嫌疑人的交谈,可以分析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动机和心理状况,从而帮助警方更准确地确定嫌疑人。
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调研报告近年来,**县拘留戒毒所在**县公安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监管支队的指导下,坚持以“管理规范化、治疗医院化、教育学校化、康复劳动化、建设现代化、帮教社会化”的办所宗旨,紧紧围绕“打造新型模式,争创全国一流”的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拘留所条例》《拘留所条例实施办法》《禁毒法》《戒毒条例》和《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监所分级管理内涵,不断提升监管场所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了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
**县戒毒所于xx年投资1000万元,xx年3月17日建成投入使用。
设计关押容量216人。
其中戒舍17间,拘室7间。
监所占地面积17162平方米,建筑面积6564平方米。
xx年县人民政府拨付第一期资金38万元用于安装监控室视频监控系统。
自治区公安厅监管总队拨付专项资金20多万元,用于新建放风场挡雨棚和安装戒室有机挡风玻璃及监控等基础建设补给。
目前,各种功能用房基本配套,人员人均使用面积符合标准。
两所共有民警、员工26人,其中班子成员7人,民警5人,医生3人,协警7人,后勤保障人员4人。
**县拘留戒毒所在具体工作中,认真整合警力资源,从收拘、收戒、管控、巡视、医护、技术、财会、后勤等岗位力量重新优化组合,坚持围绕确保监所安全为监管工作的生命线,着力探索和解决监管工作的实际问题。
在戒毒所工作方面,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治疗、关怀救助的工作理念,按照“管理规范化、治疗医院化、教育学校化、康复多样化、建设标准化”的基本思路开展工作,成效明显。
目前,戒毒所有总床位170张,有在所人员77人,床位利用率为45.2%。
xx年自治区下达强戒任务100人,现已完成78人,完成率为78%。
在拘留所工作方面,他们以严格周密的安全防范机制体现强制性、以宽严有度的分级管理机制体现行政性、以丰富多样的教育矫治机制体现教育性、以规范有序的执法管理机制体现规范性、以以人为本的权益保障机制体现人文性,并把拘留所作为 __化解工作的主阵地,业绩不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摘要目的探索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选择选取西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225(男性200名,女性25名)名戒毒人员为调查对象,并且以这225名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其抑郁和焦虑情况,最后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全国常模相比,本次调查戒毒人员抑郁评分(50.47±9.84)和焦虑评分(48.90±10.47)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强制隔离戒毒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的注重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并且定期的和戒毒人员进行心理沟通,给予戒毒人员一定的心理护理,这样有助于缓解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压力,减轻隔离戒毒人员抑郁焦虑等症状,这样有利于帮助隔离戒毒人员戒毒。
关键词: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护理论文类型:理论研究I目录1绪论 (1)1.1背景及意义 (1)1.2研究目的及目标 (1)1.3关键词及定义 (2)1.4文献回顾 (2)2研究设计 (4)2.1一般方法 (4)2.2研究方法 (4)2.3统计学方法 (4)2.4研究步骤 (4)3研究结果 (6)3.1戒毒人员抑郁状况 (6)3.2戒毒人员忧虑情况 (6)4讨论 (7)5推论及建议 (8)5.1推论 (8)5.2建议 (8)5.2.1纠正错误认知,强化自信训练 (8)5.2.2矫治自私思想,引导换位思考 (9)5.2.3心理护理 (9)5.2.4健康教育 (9)致谢 (11)参考文献 (12)网络学院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13)毕业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13)I I1绪论1.1背景及意义吸食毒品是国际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人身体健康,危害家庭,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自身而言,毒品的危害是非常大,过量使用药物或过长时间用药产生对身体有害的影响,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康复阶段戒毒人员的心理特征(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康复阶段戒毒人员的心理变化生理脱毒后,处在康复阶段的戒毒人员的心理大致可分为“情绪消沉阶段”、“心理矛盾阶段”、“自我承诺阶段”和“重塑自我阶段”四个阶段。
心理工作者可以根据心理戒毒规律,针对不同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把每一个阶段每个心理戒毒人员的心理戒毒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1)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处在这一阶段的戒毒人员总是以失败者自居,觉得愧对家人、愧对社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因而总是处在绝望、悲观的心境与情绪中。
对此戒毒者家属或心理工作人员应进行有效的榜样激励,荣辱观、光明前途等教育,使其学有榜样,树立信心,看到前途,帮助其闯过情绪消沉这一难关。
(2)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治疗当戒毒人员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因吸毒而造成的不幸、危害和失败,同时又想从此洗心革面,不再做毒品的俘虏时,会产生一种茫然若失,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
对此,心理工作者应给以及时的沟通、引导,对其进行战胜挫折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使其认识到戒毒也是一种人生考验,只有正视过去,面对现实,才能经受挫折,克服矛盾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戒毒的决心和信心。
(3)自我承诺阶段的心理治疗经历过情绪消沉和心理矛盾两个阶段后,戒毒人员对自己能够摆脱毒瘾的信心和决心明显增强,并能较好地服从戒毒机构、戒毒者家属或心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指导,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对此,应不失时机地利用集体教育的优势,鼓励戒毒人员制定个人心理戒毒计划,开展群体互相帮助和互相监督,互相感受彼此的鼓励、信任和支持;争取并接受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学会如何排解心理忧烦,学会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彼此心理沟通的基本要领,做好回归社会后正确对待可能碰到的种种现实问题的充分思想准备,包括认清复吸毒品的极端危害性,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永远与毒品划清界限。
禁毒工作中的心理干预与治疗在禁毒工作中,心理干预和治疗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工作。
随着毒品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社会对禁毒工作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禁毒工作涉及到治安、健康、社会稳定等方面,因此心理干预和治疗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禁毒工作中心理干预和治疗的相关内容,探讨心理干预和治疗在禁毒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禁毒工作中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节和辅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
在禁毒工作中,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戒毒者缓解戒断症状,提高戒毒效果。
同时,心理干预也可以预防和减少毒品滥用,对延缓毒品依赖起到积极作用。
禁毒工作中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个体心理测评对戒毒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心理特征和困扰,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2.心理咨询通过对戒毒者的个人与心理状况的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帮助戒毒者调整心态,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3.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以达到心理调整和治疗的目的。
在禁毒工作中,认知行为治疗被广泛应用,它可以帮助戒毒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禁毒工作中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节和治疗,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
在禁毒工作中,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戒毒者缓解戒毒期间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戒毒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禁毒工作中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指通过催眠师对个体进行催眠,使其进入一种放松、专注的状态,帮助个体缓解情绪和改变行为。
在禁毒工作中,催眠疗法被广泛应用,它可以帮助戒毒者解决戒断症状,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促进戒毒者的恢复。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特定的药物治疗,帮助个体缓解情绪和改变行为。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的开展和进步,毒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对待毒品问题的处理中,强制隔离戒毒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
然而,这个过程中,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的了解和矫治对策的制定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针对这些特征的矫治对策。
一、心理行为特征在强制隔离戒毒环境中,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表现出一些特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依赖心理戒毒人员对毒品有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难以抑制对毒品的渴求,思维固定在毒品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其他事情。
这种依赖心理导致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中经历着强烈的内心斗争。
2. 悔过心理很多戒毒人员在其自愿或被迫接受戒毒治疗后,会生成一种悔过心理。
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和毒品带来的后果,渴望重新获得正常的生活。
然而,这种悔过心理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
3. 心理逃避在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中,戒毒人员常常表现出心理逃避的行为。
他们逃避与其他戒毒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交流,尽量回避真实的自我。
心理逃避不仅增加了戒毒人员的挫败感,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对治疗过程的反感。
4. 自卑感戒毒人员在接受戒毒治疗时,常常会因为自己曾经的行为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可以是源于他们对自己的否认,也可以是来自社会对戒毒人员的歧视和排斥。
自卑感会影响戒毒人员的情绪和自尊心,对戒毒治疗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矫治对策面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矫治对策。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矫治对策:1. 心理辅导戒毒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心理行为特征,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戒毒人员建立积极的心理支持系统,增强他们对戒毒治疗的信心。
2. 情感支持戒毒人员在戒毒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他们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这可以通过与父母、家人、朋友或其他戒毒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
情感支持可以帮助戒毒人员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增强他们的戒毒意愿。
吸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吸毒人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神系统出现了障碍或变异。
在相当多的国家,吸毒人员首先被视为精神戒毒人员,从这一角度上说,吸毒人员既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同时又是毒品的受害者;既是一个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违法者,也是一个需要社会的帮助、治疗和康复的戒毒人员。
经过脱毒治疗,戒毒人员的身体初步得到了恢复,注意、记忆、思考的能力也比吸毒时有所改善。
但是,由于戒毒综合症的出现,再加上有些人多次戒毒失败,各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认知方面的特点戒毒期间是戒毒人员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强烈的时期,如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需求与满足的矛盾,这些内心矛盾使得戒毒人员常处于感情的漩涡中。
我们常看到不少戒毒人员在戒毒初期很短时间内就戒断了生理上的毒瘾,当他们为自己取得成绩沾沾自喜、对前途充满信心时,却听到充斥于戒毒场所的“毒瘾易除、心瘾难戒”、“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等论调;看到“二进宫”、“三进宫”、“多进宫”吸毒人员的泛滥后,有很快陷入了沮丧、失落的情绪之中。
正是因为戒毒人员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不善于进行自我调控,对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从而容易对戒毒期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能为力,以致进一步加深心理失衡及心理变异。
二、人格特点近年的戒毒研究表明,大部分吸毒人员在吸毒前就已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其人格特征表现为非积极进取,缺乏激情,缺乏社会交往和逃避现实。
他们吸毒后,因受社会、家庭对戒毒人员负面评价的影响,在就业、交友、婚姻、经济等方面面临巨大的阻力,进而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刺激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并使他们借助毒品麻醉自己已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
当他们承受社会、家庭及周围环境的负性评价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从无奈、自卑、逃避、封闭的心理转化为对社会和家庭的不满、仇视、报复等心理,逐渐发展成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罪犯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一)罪犯整体心理健康状况1、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全省监狱罪犯心理健康的占58.64%,心理不健康的占41.36%。
说明这几年全省监狱在心理矫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也是很明显的。
2、罪犯心理分类。
(1)分类说明。
本次调查参照国家心理咨询师教程中的划分方法,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分类。
心理不健康罪犯又进一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严重异常三类。
心理不健康罪犯的起点分160分,以调查总分1个标准差(50分)为等级进行划分:160+1个标准差为一般心理问题罪犯;210分以上为严重心理问题罪犯(确诊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罪犯除外)(2)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类型罪犯分布比例和特点。
①心理健康罪犯,占58.64%。
②一般心理问题罪犯,占25.27%,这类罪犯处于由现实因素引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具有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③严重心理问题罪犯,占9.01%,这类罪犯处于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④心理异常、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罪犯,占7.08%,这类罪犯是经确诊的心理或精神病患者(表一)1、不同个性类型罪犯分类标准。
(1)个性常态罪犯。
测试标准分在40-60分之间(40分<T<60分)。
(2)个性轻度偏离罪犯。
测试标准分在60-70分之间(60分≤T<70分)。
(3)个性中等偏离罪犯。
测试标准分在70-80分之间(70≤T<80)。
(4)个性严重偏离罪犯。
测试标准分在80分以上(T≥81分)。
此外,个性负向偏离的罪犯(即T≤40分),可以单独列为一类,也可并入到常态类处理。
2、不同个性类型罪犯分布比例。
(1)个性常态罪犯,占罪凶总数65.43%(见表2、表3)。
这部分罪犯的个性处于常态范围内并占大多数。
(2)个性轻微偏离罪犯,占罪犯总数12.61%。
女性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女性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1)意志消极和严重的心理依赖吸毒者在心理上对毒品有着一种强烈的依赖性,女戒毒人员入戒毒所戒毒后,经过6-7天的药物治疗后,毒瘾被戒除而强烈并不能随着被减除,还使他们对毒品十分向往,在心理上造成情绪失调,精神呆滞,萎靡不振,进取心、意志力和自控力大大减弱,由于吸毒损害了人的正常生活和生理功能,从而导致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异。
吸毒后往往什么也不想干,正如有些女性吸毒人员所述:整天除了抽“白粉”就是睡觉。
想戒,又觉得不吸就更难受,可见,吸毒成瘾后从生理到心理都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使她们欲罢不能,越陷越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更没有希望,昏昏噩噩过日子,有的导致精神崩溃。
(2)“海洛因人格”的形成吸毒使许多人违法犯罪,毒瘾发作就需要毒品的价格非常昂贵,巨额的毒资不是容易找到的,没有毒资就买不到毒品,就会造成体内的“戒断效应”,戒断效应是极其痛苦,找到毒资,就会失去理智干出许多违法的事。
我们把这种因海洛因造成的恶性循环称作为“海洛因人格”。
海洛因人格的形成会使良知泯灭,道德沦丧,违法犯罪无恶不作,人类天性中一切美好的品德在“瘾君子”中荡然无存,而人生丑恶的一面在毒烟缭绕中急剧膨胀,为了筹资不惜挺而走险,不少女性吸毒人员则操起“皮肉生意”,有的以贩养吸,由毒品的受害者变成毒品的害人者。
(3)强烈的自卑感与“孤芳自赏”的心理变态形成矛盾的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每个女吸毒者都有一段悲酸的人生经历,社会部接受他们,要找一份挣钱又体面地工作基本是不可能地。
他们的吸毒身份一旦暴露,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这也逐步形成她们的自卑心理,为逃避现实,他们只得自己麻醉自己,寻找“毒友”共同品尝人生的“苦果”。
同时她们觉得自己可以傲视一切,这种自我与孤傲形成的矛盾心理常常折磨着她们。
中药戒毒新疗法,彻底摆脱了西药戒毒治标不治本的缺陷,吸毒者服用后当天戒除毒瘾,三至十天治愈,永不复发。
识别吸人员的行为特征在我们的社会中,吸毒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及早识别吸人员,对于预防和干预吸毒行为,以及帮助他们摆脱毒品的控制至关重要。
那么,吸人员通常会表现出哪些行为特征呢?首先,从身体和生理方面来看,吸人员可能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
他们的睡眠模式往往不正常,可能会整夜失眠或者白天长时间昏睡。
由于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吸人员的眼神可能会变得呆滞、恍惚,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
此外,他们的食欲也可能会发生改变,要么暴饮暴食,要么食欲不振,体重出现明显的波动。
长期吸毒还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如痤疮、苍白、干燥等,甚至会出现肌肉抽搐、颤抖等症状。
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吸人员的表现也较为突出。
他们的情绪通常不稳定,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从极度兴奋转变为极度抑郁或焦虑。
脾气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火,对他人缺乏耐心和理解。
同时,吸人员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多疑和敏感,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不合理的怀疑和担忧。
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而且,由于毒品带来的虚幻快感,吸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动力和目标,对工作、学习和家庭责任失去兴趣。
在社交行为方面,吸人员也会有一些异常。
他们可能会突然与原来的朋友疏远,转而与一些不良分子交往,形成新的社交圈子。
这些圈子往往与毒品有关,成员之间互相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吸毒行为。
吸人员会经常出入一些特定的场所,如夜总会、酒吧等娱乐场所,或者一些偏僻、隐蔽的地方进行吸毒活动。
他们的通讯方式也可能变得神秘,频繁更换电话号码,或者在通话和短信中使用隐晦的语言。
在经济方面,吸人员的行为也有迹可循。
由于购买毒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他们可能会出现财务状况混乱的情况,经常向亲朋好友借钱,甚至会有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来获取毒资。
他们对金钱的态度变得随意,不珍惜劳动所得,消费行为也变得不合理,可能会突然购买昂贵但并非必需的物品。
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毒品成瘾是社会、心理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人对药物(毒品)效应的主观体验、是否继续使用药物、使用模式及是否发展到依赖则与人的心理因素、生物学基础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此要向各位讨论一下吸毒成瘾者的心理学因素。
1.好奇心理据说毒品能带来美妙的欣快感和虚幻的满足感,一些喜欢追求新奇刺激的人,由于对毒品的成瘾性、危害性和违法性认识不足,一旦有机会,就有可能尝试吸毒。
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轻信吸毒能止痛、减肥、治病等误导,开始尝试毒品,逐渐导致成瘾。
2.追求刺激与新奇感喜欢寻求刺激与冒险,喜欢尝试任何没有做过的事情,加之对毒品相关知识及危害所知甚少,寻求刺激与新奇感,认为“吸一次不会成瘾,我能够控制自己”而开始吸毒,逐渐发展成瘾。
3.情绪不良因一些毒品具有麻醉、暂时缓解不良情绪的作用,某些人在情绪不良时寻求毒品来暂时解脱自己而开始吸毒。
4.外在应激事件一些意志力脆弱的人,一旦遭遇人生挫折,如失恋、离异、配偶出轨、重大工作失误、失业、创业失败、巨额债务、重大疾病等,心理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又缺乏建康的应对方式,感到悲观失望、精神极度痛苦,最后自暴自弃,或者企图从毒品中寻求解脱,染上毒品。
5.从众心理绝大部分吸毒者在吸毒前都有吸毒的朋友,他们的“第一口”或“第一针”,常常是在朋友的怂恿和引诱下开始的。
6.享乐心理一些人由于缺乏理想和追求,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感到空虚和无聊,为了娱乐和消谴,他们把吸毒当作吸烟、喝酒一样,看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减压方式,最后难免坠入生不如死的痛苦深渊。
7.时髦心理一些人把吸毒当时尚和气派,甚至当作炫耀的资本。
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和一些明星吸毒者中比较明显。
8.叛逆心理青少年正处在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心理上又处于半成熟状态,行为上却偏好我行我素,不服管教,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冲突和对立,如机缘凑巧,这样的青少年也容易染上毒品。
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的吸毒人群都存在仇恨父母的心态,六成吸毒人群来自问题家庭,要么父母离异,要么是继父继母。
吸毒者不健康的心理不管最初是怎么染上毒瘾的,吸毒后的心理很微妙。
下面小编准备了吸毒者不健康的心理,希望对您有帮助!吸毒者不健康的心理1、想立即满足需求,较难延缓满足。
一旦毒品成瘾,吸毒者对毒品的强烈渴求会导致其四处寻找毒品,得到立即满足,当这种行为方式迁移到其他需求上,对其他需求也很难延缓满足;2、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
当刚吸完毒时,体内毒品浓度较高,吸毒者情绪稳定或高涨,表现为平静、稳定、通情达理、关心家人,或无忧无虑、自信感倍增、成功期望高;但当体内毒品浓度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时,吸毒者情绪即产生完全逆转,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而低落、烦恼、易激怒、焦虑、忧郁、紧张、惊恐、狂暴、自卑、自信不足、刚才还存在的成功期望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空虚、孤独、多疑而喜怒无常;而且在脱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戒毒者机体的生理功能还没有完全复原,体内的神经介质水平没有回复到相应较高水平,使得吸毒者较长时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和负性情绪的控制中。
3、经受不住失败与挫折,持破罐破摔的生活态度。
吸毒时产生的愉悦高峰体验是驱使吸毒者一再吸毒的直接驱动力,当遭遇失败与挫折,一时很难在生活中获得高峰体验,于是很多人转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从毒品中获得愉悦的高峰体验,逃避个体对失败带来的痛苦和不良情绪的体验。
4、缺乏自信与决策能力。
吸毒者成瘾后的思维出发点始终离不开其所依赖的毒品,思维过程也总是围绕着为吸毒行为开脱或为继续吸毒寻找理由来展开,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形成明显的成瘾者病态思维。
5、自卑感强烈而隐蔽,内心孤独、恐惧。
吸毒行为被发现之前,吸毒者希望极力掩饰,沉浸在自责与焦虑当中,不愿与家人沟通,内心既孤独又恐惧,吸毒行为被发现后,吸毒者开始迫于社会压力,内心感到十分自卑,害怕亲人朋友的疏离。
吸毒对吸毒者人格的影响(一)“人格”一词的来源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
面具是在戏台上扮演角色所戴上的特殊面目,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
强制戒毒情况汇报一、强制戒毒人员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强制戒毒人员XXX名,其中男性XXX名,女性XXX名。
年龄集中在25-40岁之间,最小年龄XX岁,最大年龄XX岁。
吸毒成瘾时间不等,从半年至十几年不等。
吸毒人员主要吸食海洛因、冰毒等毒品。
二、强制戒毒工作开展情况。
本地区强制戒毒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强制戒毒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强制戒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各级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卫生健康部门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制戒毒工作的合力。
三、强制戒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强制戒毒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还需加强,部分人员对戒毒治疗存在抵触情绪。
其次,强制戒毒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
最后,对于戒毒康复人员的跟踪服务还需加强,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避免再次沦为吸毒人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改善强制戒毒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力度,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对戒毒康复人员的跟踪服务,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
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再次沦为吸毒人员。
综上所述,本地区强制戒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强制戒毒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努力改善强制戒毒工作,确保吸毒人员能够得到有效的戒毒治疗,最终实现康复回归社会。
第 44 卷第 11 期 2023 年 11 月安徽医学Anhui Medical Journal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冲动性 心理健康与攻击行为的关联宋佩佩 王立金 李勇辉 焦东亮 凌 强[摘 要] 目的 调查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特征,探讨其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的科学管理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抽取蚌埠强制隔离戒毒所2020年7~12月的男性甲基苯丙胺成瘾者154名和社区的健康对照组65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毒品使用情况调查表、Buss-Perry 攻击问卷、Barratt 冲动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其攻击行为、冲动性及心理健康情况;以攻击行为总分的中位数分为高攻击性组与低攻击性组,比较高攻击性组和低攻击性组的冲动性和心理健康水平;采用Pearson 相关、多元线性回归、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分析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攻击行为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 甲基苯丙胺成瘾组攻击行为、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基苯丙胺成瘾者高攻击性组在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因子得分高于低攻击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攻击行为与吸毒时间、冲动性、心理健康得分呈正相关(r =0.187、0.570、0.524,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吸毒时间、冲动性、心理健康水平对攻击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B =0.054、0.484、0.118,P <0.05),运动冲动因子在吸毒时间和攻击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量0.025(t =1.224,P >0.05)。
结论 吸毒时间长、冲动性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关键词]甲基苯丙胺;攻击行为;冲动性;心理健康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3.11.019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ulsivity, mental health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methamphetamine users disorder SONG Peipei 1,2,3, WANG Lijin 3, LI Yonghui 1,2, JIAO Dongliang 3, LING Qiang 41.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3.School of Mental Health,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30, China4.Bengbu Compulsory Isolation Treatment Center, Bengbu 233030, ChinaFunding project:Anhui Provincial Health Commission Key Project (No.AHWJ2022a029), Anhui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ural Science Key Project (No.KJ2018A1017), Bengbu Medical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Fund Key Project (No.2020byzd022)Correspondingauthor:LIYonghui,******************.cn[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ethamphetamine addicts and explo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impulsivity and mental health,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etham⁃phetamine addicts. Methods A total of 154 male methamphetamine addicts from a drug 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Anhui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20 and 65 healthy control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Their aggressive behavior, impulsivity, and mental health were measured using a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a drug use questionnaire, a Buss 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 Barratt impulse scale, and a symp⁃tom checklist; Divide the median scor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to high aggression group and low aggression group, and compare the impulsive and mental health levels of the high aggression group and low aggression group; Pearson correlat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Mesomeric effect test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methamphetamine addicts and their impulsivity and mentalhealth.. Results The scores of aggression (t=5.365, P <0.01), impulsivity (t =4.036,P <0.01)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t =3.011,P <0.01) in the· 卫生服务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项目(编号:AHWJ2022a029),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编号:KJ2018A1017),蚌埠医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20byzd022)作者单位:100101 北京朝阳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宋佩佩,李勇辉) 100049 北京玉泉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宋佩佩,李勇辉) 233030 安徽蚌埠 蚌埠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宋佩佩,王立金,焦东亮)233030 安徽蚌埠 蚌埠强制隔离戒毒所(凌强)通信作者:李勇辉,******************.cn本文引用格式:宋佩佩,王立金,李勇辉,等.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冲动性 心理健康与攻击行为的关联[J ].安徽医学,2023,44(11):1368-1373.DOI :10.3969/j.issn.1000-0399.2023.11.0191368第 44 卷第 11 期2023 年11 月安徽医学Anhui Medical Journalmethamphetamine addic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impulsivity (t=7.254, P<0.01)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t=6.597, P<0.01) in the high aggress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aggression group (P<0.05).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methamphetamine addic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ug duration (r=0.187, P<0.05), impulsivity (r=0.570, P<0.01), and mental health(r= 0.524, P<0.01) scores (P<0.05). Duration of drug use, impulsivity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were significant predicative factor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F=29.944, P<0.001). The motor impulsivity factor plays a complete mediating role between drug use duration and aggression, with an ef⁃fect magnitude of 0.025 (t=1.224, P>0.05). Conclusion Methamphetamine addicts who have been taking drugs for a long time, high levels of impulsivity, and low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aggressive behavior.[Key words] Methamphetamine;Aggression;Impulsivity;Mental health根据《2022年世界毒品报告》,甲基苯丙胺是苯丙胺类兴奋剂中的常用物质[1]。
湖南戒毒人员戒毒教育与心理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湖南戒毒人员戒毒教育与心理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戒毒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戒毒教育与心理需求的满足。
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南戒毒人员的戒毒教育与心理需求情况,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调查报告旨在总结湖南戒毒人员戒毒教育的实施情况,探讨他们的心理需求,并提出对戒毒工作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涉及湖南省各戒毒所的戒毒人员。
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93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戒毒教育情况、心理需求等方面。
三、湖南戒毒人员戒毒教育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湖南戒毒人员的戒毒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戒毒知识教育:9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其中57%接受学习时间不足一个月,23%学习时间在1-3个月,20%学习时间超过三个月。
2. 康复技能培训:8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康复技能培训,其中47%的培训时间不足一个月,30%在1-3个月,23%的培训时间超过三个月。
3. 心理辅导:6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心理辅导,其中40%的辅导次数少于五次,22%在5-10次,38%的辅导次数超过十次。
四、湖南戒毒人员心理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湖南戒毒人员在心理需求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同与自尊:56%的受访者表示在戒毒过程中遇到了对自我认同和自尊的挑战,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改变和提高。
2. 焦虑与抑郁:42%的受访者承认在戒毒过程中有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出现,其中29%的人表示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得到了缓解。
3. 放松与娱乐:28%的受访者表示在戒毒过程中缺乏放松和娱乐的机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相关活动和资源提供。
4. 人际关系:20%的受访者认为在戒毒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希望能够建立更多互助和支持的机制。
五、对戒毒工作的建议基于对湖南戒毒人员戒毒教育与心理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戒毒知识教育,提高戒毒人员对毒品的认知和了解,以增强他们的戒毒意识。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众所周知,吸毒不仅危害家庭及社会,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危害。
毒品对吸毒者自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一个是对人体心理机能的损害。
随着社会的重视,科学的发展,毒品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也就是毒品的生理依赖性通过政府的强制戒毒,辅之以适当的药物和一定的戒治方式,较易戒断。
而毒品对人体的心理损害,即毒品的心理依赖性却是药物难以戒断的,即“心瘾”难除。
要探索对吸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必然要先搞清楚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有哪些损害。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的破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情绪障碍。
人一般具有两种智商:一种是智力智商,它与先天遗传基因有关;一种是情绪智商,主要受后天的各种环境影响而形成。
在这两种智商中,情绪智商对人一生所发生的作用约占80%,它是人生事业大厦的基石。
吸毒者吸食毒品后,毫无例外地会造成情绪障碍,会改变正常的精神状态,变得极度兴奋、狂躁和暴烈;戒断时又变得异常低落沮丧多疑。
在毒品的反复作用下,两种极端情绪交替出现,使人处于一种喜怒无常的无节制状态之中,从而导致情绪智商规律的紊乱和功能失常。
这也就是为什么“多进宫” 吸毒人员在戒毒所表现出的对任何事都非常冷漠无兴趣,抱着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生活态度的原因。
二是智力障碍。
吸食毒品还会造成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弱,注意力分散,创造力和主动性丧失,严重者会引起智力迟钝、知觉错误、偏执狂和暴力行为。
在强制戒毒所主要表现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是非观念混淆,喜欢打架斗殴,对管教干警采用敌对态度,抱有成见和偏见。
三是意志障碍。
吸食毒品者都会变得好逸恶劳、好吃懒做。
变得孤僻自私、爱说慌、好诡辩、不知自尊自爱、意志消沉、失去责任感。
平时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一句实话,为人处世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凡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上都是害得家庭生活拮据,可是他们照样要求家属给钱给物,如果稍有不顺,他们就会变得极度失望沮丧,更有甚者还会要挟家属。
(一)关于吸毒者的人格特征与一般成人相比,吸毒者的基本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倔强固执、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感觉迟钝;对他人抱有敌意,即使对亲友也如此;好进攻,即使是喜爱的人;喜欢一些古怪的不平常的事情;不惧危险,喜欢恶作剧,总要捣乱;情绪不稳定,遇事容易激动、紧张,易怒;往往又有抑郁,睡眠不好,患有各种心身障碍;情绪过分,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烈后难以平静;适应不良,不可理喻,甚至有时走上危险道路。
(二)关于吸毒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吸毒者一方面希望能摆脱毒魔的纠缠,重新找回自我,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深陷毒品的旋涡中不能自拔而怨恨、自责。
这就出现了罗杰斯的自我不协调状态。
吸毒者处于一种紧张的内在混乱状态,适应不良,出现持续的焦虑和抑郁。
吸毒者追求的是安全、爱和归属及自尊的需要,如果这些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出现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紧张、强迫症状等。
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他们又会去寻找因吸食毒品带来的欣快感,并以此来麻醉自己,这便导致了复吸。
吸毒常常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家人的冷嘲热讽、朋友的背叛和疏离,缺乏安全感、情感得不到满足,每当遇到挫折和失败,便产生过分沮丧,失意和忧伤等不良情绪,无法以适当的心理方法来缓解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
这是构成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需要注意的是,抑郁在戒毒者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吸毒者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一方面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倾诉自己的不幸;一方面又逃避与别人过多的接触,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内心冲突激烈。
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及对策1990 年 12 月 28 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
这一法律规定,初次吸毒人员一律强制戒毒 3 至6 个月,成瘾较重的最长可延长到一年,复吸人员一律劳教戒毒。
2008 年6 月1 日我国新的《禁毒法》实施,吸毒人员隔离戒毒期由 3 至6 个月改为至两年,吸毒人员的思想、心理、行为亦相应发生变化,在漫长的强制隔离期中,由于特殊的封闭环境和人际关系条件的改变,戒毒人员的心理、生理及行为也随之改变,反映在人格、精神、行为、体质等方面与强制戒毒前有明显差异,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判断存在新的问题。
笔者就武汉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自今年 6 月以来新收治的两年期戒毒学员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与 6 月前收治的普通强制戒毒人员进行比较,发现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状态抑郁、焦虑、敌对,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及偏执等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论: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问题以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最为突出,因此对于戒毒者不能仅限于解除躯体对毒品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以促进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其次是尽快完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法律法规,避免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程度倒置的局面。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强制隔离戒毒所医治、教育、安全、防范、保护、控制等管理问题。
【关键词】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行为对策一、调查对象2008 年 6 月 1 日至 7 月 30 日武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新收的两年期吸毒员共50 人为全部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采取小样本分层抽样方法,确定该所二大队为样本总体,由专业人员制定问卷表格,收集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吸毒史、戒毒史、生理变化、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指导等内容。
心理测评采用SCL— 90 方法 [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 检验)。
三、调查结果1、有资料显示,吸毒者在强制戒毒期间戒毒前后的SCL-90评分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均较高[2],与全国常模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见表1)。
而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入所后,由于长期吸毒造成了心理、生理改变,使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戒毒学员心理变化感受明显,特别是在心理测试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 7 项因子分显著高于 3 -6 个月戒毒人员 (P<),躯体化及精神因子分无明显差异。
2、吸毒者戒毒后最常见的10 项症状及发生率出现变化(见表2)。
从表 2 中看出,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对前途感到没有希望、感到苦闷以及有想摔坏和破坏东西的冲动是两年期戒毒学员最主要的症状。
3、两年期戒毒人员对新的禁毒法实施认知上存在偏差(见表3)。
调查中 86%学员认为在接受处罚前没有心理准备,对禁毒法实施情况不了解,接受处罚后产生逆反心理,承认有反感心理的有20 人,茫然心理16 人,分别占40%和 32%,入所后有敌对心理特征的占92%。
客观上为逃避两年期隔离戒毒处理前就负案入所的有29 人,占58%,其中实际已转刑拘 16 人,占 26%,这种避重就轻、逃避打击处理的心理在拟刑拘人员中相当普遍,有的甚至直言不讳。
四、讨论1、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以前强戒期三至六个月的强制戒毒人员在心理、行为上有差异,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源于强制期延长后(最少延长年),突破了吸毒人员原有能够承受的心理极限,进而作出心理、行为上的反映。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规避心理是这一群体的突出表现,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明显差异,提示吸毒除了引起行为模式改变外,还可能存在许多心理问题,毒瘾戒除后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心理问题依然突出。
他们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充满不满的情绪,且又较固执,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易于产生报复心理,导致违法、犯罪行为产生。
他们当中较明显分为两种类型的人,其中一类强迫、敌对较明显,他们缺乏法律知识,认为自己没有犯法,却被抓进戒毒所像犯人一样受强制管理。
这类人中有许多在吸毒前就有犯罪行为,有较多的违法问题,有些已形成反社会人格。
另一类躯体化忧郁、焦虑较明显,这类人在吸毒前就有较低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的病理心理方面的问题,吸毒后更加剧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经了解他们有创伤性生活事件,或者年幼无知、好奇而上当受骗染上了毒瘾,他们担心留下案底,不敢承认自己吸毒,有戒断反应时,也不敢向医务人员提出,担心回到社会受歧视。
他们受“室霸” (病室小头目)的控制,受其他人的欺负,却不敢言语,心理辅导对这些人尤为重要。
这些问题影响他们的戒断和康复。
2、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逃避、逆反、敌对心理严重,导致自主行为极端化。
调查中部分吸毒人员对禁毒法实施有明显抵触情绪,其中初吸者 6 人表现出极度地失落和后悔,他们中有的有家庭,有的有工作,很担心家庭破裂,工作丢失,认为两年期隔离戒毒处理过重,对前途、事业、家庭感到希望黯淡,甚至不敢考虑。
还有的因对禁毒法的片面理解,或禁毒法实施后部分社区存在的协议戒毒三年措施滞后,对直接强制戒毒两年提出异议,想提出申请行政复议占20%,已提出复议 2 人。
而大部分复吸人员为逃避处理则采取以轻避重的办法,钻法规空挡,入所前就负案吸毒,强戒后就交代刑案以求短处,表现出逃避心理,在被调查的 50 人中有 29 人入所后因交待刑事案件(盗窃、扒窃、抢劫)等罪行受到办案单位的提审,占调查人数的58%,其中除 2 人因抢劫案值较大有可能获重刑外,有16 人因涉嫌盗窃、扒窃罪被办案单位转为刑拘,而这些人一般会把案值均控制在2000元以下,其获得刑的刑期也至多是半年到一年,或者是拘役。
这种避重就轻、以刑抵戒正成为吸毒人员规避较长隔离戒毒期的有效办法,这些现象的孳生和蔓延给社会所带来的治安及稳定问题不可低估,同时也凸显出我国现行法规边缘的空白。
为逃避戒毒期两年的处理,个别学员还采取极端做法,用自伤自残来逃避戒毒。
例如:戒毒学员段某某入所时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一周内不讲话,管教民警与其谈话时也不表达任何情感,但在所领导大查房时却突然冲向铁门框,导致头部开放性外伤缝 16 针,经医院处理完后,所、队领导亲自与其谈话,并给予治疗和关心,最后该学员自己承认就是想通过自残方式来逃避打击处理。
3、对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的管理须尤为注重心理治疗。
当前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押收治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实施《禁毒法》的神圣职责。
戒毒由强制变为隔离标志着禁毒机制的转变,它体现了国家对民族、民生的高度负责和坚定铲除毒品的决心。
强制隔离戒毒所如何管理、医治、教育好这一特殊群体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鉴于当前收治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存在复杂的心理问题,作为管理者一是要尽量避免对有狂躁型、敌对型、反社会人格型戒毒人员的负性刺激,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情绪易激动伴有冲动行为者,分析冲动行为的不利影响,了解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指导他们情绪的自我控制;二是对情绪抑郁、焦虑者提供心理疏导,必要时予以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