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物理性质和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69
第⼀章⼟的物理性质及分类第⼀章⼟的物理性质及分类1—1 概述⼟的定义:⼟是连续,坚固的岩⽯在风化作⽤下形成的⼤⼩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搬运⽅式,在各种⾃然环境中⽣成的沉积物。
⼟的三相组成:⼟的物质成分包括有作为⼟⾻架的固态矿物颗粒、孔隙中的⽔及其溶解物质以及⽓体。
因此,⼟是由颗粒(固相)、⽔(液相)和⽓(⽓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
第⼆节⼟的⽣成⼀、地质作⽤的概念地质作⽤--导致地壳成分变化和构造变化的作⽤。
根据地质作⽤的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地质作⽤和外⼒地质作⽤内⼒地质作⽤: 由于地球⾃转产⽣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的热能等,引起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发⽣变化的地质作⽤。
如岩浆作⽤、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
外⼒地质作⽤:由于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位能所引起的地质作⽤。
它包括⽓温变化、⾬雪、⼭洪、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风、⽣物等的作⽤。
风化作⽤--外⼒(包括⼤⽓、⽔、⽣物)对原岩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作⽤。
沉积岩和⼟的⽣成--原岩风化产物(碎屑物质),在⾬雪⽔流、⼭洪急流、河流、湖浪、海浪、冰川或风等外⼒作⽤下,被剥蚀,搬运到⼤陆低洼处或海洋底部沉积下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沉积的物质逐渐加厚,在覆盖压⼒和含有碳酸钙、⼆氧化硅、氧化铁等胶结物的作⽤下,使起初沉积的松软碎屑物质逐渐压密、脱⽔、胶结、硬化⽣成新的岩⽯,称为沉积岩。
未经成岩作⽤所⽣成的所谓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风化、剥蚀、搬运及沉积--外⼒地质作⽤过程中的风化、剥蚀、搬运及沉积,是彼此密切联系的。
⼆、矿物与岩⽯的概念岩⽯--⼀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矿物--地壳中天然⽣成的⾃然元素或化合物,它具有⼀定的物理性质、化学成份和形态.(⼀) 造岩矿物组成岩⽯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按⽣成条件可分为原⽣矿物和次⽣矿物两⼤类。
区分矿物可以矿物的形状、颜⾊、光泽、硬度、解理、⽐重等特征为依据。
(⼆)岩⽯岩⽯的主要特征包括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三⽅⾯。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是三相体——固相(土颗粒)、液相(土中水)和气相(土中空气)。
固相:是由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的各种矿物颗粒和部分有机质所组成。
2.土粒颗粒级配(粒度) 2. 土粒大小及其粒组划分b.土粒颗粒级配(粒度成分)土中各粒组相对含量百分数称为土的粒度或颗粒级配。
粒径大于等于0.075mm 的颗粒可采用筛分法来区分。
粒径小于等于0.075mm 的颗粒需采用水分法来区分。
颗粒级配曲线斜率: 某粒径范围内颗粒的含量。
陡—相应粒组质量集中;缓--相应粒组含量少;平台--相应粒组缺乏。
特征粒径: d 50 : 平均粒径;d 60 : 控制粒径;d 10 : 有效粒径;d 30粗细程度: 用d 50 表示。
曲线的陡、缓或不均匀程度:不均匀系数C u = d 60 / d 10 ,Cu ≤5,级配均匀,不好Cu ≥10,,级配良好,连续程度:曲率系数C c = d 302 / (d 60 ×d 10 )。
较大颗粒缺少,Cc 减小;较小颗粒缺少,Cc 增大。
Cc = 1~ 3, 级配连续性好。
粒径级配累积曲线及指标的用途:1.粒组含量用于土的分类定名;2)不均匀系数Cu 用于判定土的不均匀程度:Cu ≥ 5, 不均匀土; Cu < 5, 均匀土;3)曲率系数Cc 用于判定土的连续程度:C c = 1 ~ 3,级配连续土;Cc > 3或Cc < 1,级配不连续土。
4)不均匀系数Cu 和曲率系数Cc 用于判定土的级配优劣:如果 Cu ≥ 5且C c = 1 ~ 3,级配良好的土;如果 Cu < 5 或 Cc > 3或Cc < 1, 级配不良的土。
土粒的矿物成份——矿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圆状、浑圆状、棱角状)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发生变化而形成。
(针状、片状、扁平状) 粗粒土:原岩直接破碎,基本上是原生矿物,其成份同生成它们的母岩。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与工程分类土壤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具有多种物理性质指标和工程分类。
下面将对这些指标和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土壤的物理性质指标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实度、比表面积、水分性质等。
首先是土壤的质地。
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粒子的组成比例,一般包括沙、粉砂、粉砂、粉土和黏土等颗粒。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透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其次是土壤的结构。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和连接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团聚体结构、块状结构和砂状结构等。
结构良好的土壤通透性强、保水性好,便于根系伸展和气体交换。
孔隙度是土壤中的空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孔隙度分为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大隙隙度等不同类型。
孔隙度决定了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
密实度是指土壤颗粒的紧密程度,也称为容重。
密实度通常以湿容比和干容比来表示。
密实度影响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和根系的适宜生长。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土壤颗粒的表面积。
比表面积的大小影响土壤负离子交换、吸附性能和微生物活动。
水分性质是指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水性。
土壤的含水量、毛细管水持力和渗透速率等指标可以衡量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水性,影响土壤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的工程分类主要包括黏性土、砂性土和淤泥土等。
黏性土是一类具有较高黏性和可塑性的土壤,例如粘土和壤土等。
黏性土常见于河流沉积物、湖沼底质和一些盆地地区,其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水分含量和结构。
砂性土是一类颗粒较大、容重较低的土壤,例如砂和砾石等。
砂性土主要存在于河床、滩涂和海岸线等地区,其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和排水性。
淤泥土是一类富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壤,例如湖泊和河口地区的泥沙沉积物。
淤泥土的工程性质主要受到有机质含量、液限和塑限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土壤工程分类,如粉砂土、粉土和黏土等,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应用特点。
总之,土壤的物理性质指标和工程分类是研究土壤科学和应用工程中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