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2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情分析方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物质与能量在生物界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为了进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情分析,可以按照以下方案进行。
1. 确定研究范围: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比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湿地生态系统。
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例如分析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向,揭示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等。
2. 收集数据:对选择的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各个组成部分的能量数据。
可以统计各个物种的数量和生物量,并测量它们的能量含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测降水量、温度等环境因素,收集与能量流动相关的环境数据。
3. 构建能量流动模型: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建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
模型可以采用食物链、食物网或能量流图等形式,将各个物种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表示出来。
模型要考虑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死亡和分解等因素。
4. 分析能量流动特点:通过对能量流动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和流向,以及不同级别的物种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
可以计算各个级别物种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探讨能量流动途径的稳定性。
5. 探究关键环节:根据能量流动模型的分析结果,找出能量流动中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计算能量(或营养)流动的比率来评估各个环节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路径和关键生物群落。
6. 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基于对能量流动的分析,可以针对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比如,可以提出增加能量流动效率的方法,如增加能量传递路径、优化物种组成等。
通过以上学情分析方案的实施,可以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科学决策依据,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保护。
继续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提供更多关于能量转换、物种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
下面对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第六章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流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各项资源、产品、货物、人口、资金等在城市各个区域、各个系统、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反复作用过程。
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流类型包括自然流(又称资源流)、货物流、人口流和资金流。
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市外进入城市的物质有两部分:天然输入:如空气、大部分水以及其中含有的物质,它们是由天然的空气流动和大气降水、河水、地下水流入城市。
人工输入:原材料、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这些物质是由人工生产,经过各种运输工具以及建造的特殊管线输入到城市的。
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概括示意图二、城市的水循环为了维持生存,人每天至少需2~2.5升水,一般生活需水5升,加上卫生方面的用途共需40~50升。
发达国家城市居民每人每天平均用水量为300~500升,发展中国家约100 ~ 300升/人·天;我国1996年人均用水208升,2001年为216升/人·日。
水是城市里流量最大、流速最快的物质,在现代化城市中用水量更高。
城市水循环由于自然循环的改变及增加了人工控制的排灌系统,使其错综复杂。
香港地区水量收支情况:淡水:来源于主要是降水,内地供水和地下水,并消耗于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和生产、生活。
海水:主要用于工业、商业、市政以及部分生活用水。
上海地区水量:降雨量76 ×108 t / 年;自黄浦江长江口取水26 ×108 t / 年;市区每日用水量约540 ×104 t ,其中工业用水占40%,生活用水60%,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为190 ×104 t /天。
我国城市工业用水回收率还有待提高;并注意避免再次污染。
三、城市的氧气代谢城市中主要的氧气消耗:一部分与生物活动有关,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随同细菌活动发生的有机质废物的氧化分解等;另一部分是以各种化合物燃料为主要的有机物燃烧时消耗的氧气。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用生态金字塔表征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生物量或数量等关系。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3.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金字塔。
【教学难点】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呢?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A,第五营养级最多可以获得多少能量?最少可以获得多少能量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上述问题,结合第1课时的知识进行解答。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20%。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消耗的能量越多。
A×(20%)4 =A/625;A×(10%)4 =A/10000。
【新知讲解】一、生态金字塔【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7~58页生态金字塔的内容,认识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成面积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得到的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用类似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图形叫作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得到的叫作数量金字塔。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数据,指导学生构建能量金字塔的模型。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据构建能量金字塔模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资料分析。
资料1:夏季某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统计表,单位为个/hm2。
资料2:夏季两个生态系统生物量统计表,单位为g/m-2。
【学生活动】根据数据分别建构两个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总结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总结:1.能量流的起点、路径和损失:起点:生产者;途径:食物链(网);损失:通过生物呼吸以热能形式损失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总初级生产量=流入第营养级的总能量人工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人工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3.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非最高营养水平:① 自我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损失)② 被较低的营养水平同化③ 分解者分解并利用④ 未利用(转化为该营养水平的生物量可能不存在,但最终将被利用)※② + ③ + ④ = 净(同化)产量(用于该营养水平的生长和繁殖);最高营养级:①自身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③未被利用4.图示法理解末利用能量达到一定营养水平的能源和路线: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1)定量不规则性(能量的最终路径):自我呼吸消耗;流入下一个营养层;被分解的人分解并使用。
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2)定量时间:自我呼吸消费;流入下一个营养层;分解物的分解和利用;它不会被使用,也就是说,它不会被自己的呼吸所消耗,也不会被下一个营养水平和分解者所使用。
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未被利用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5.同化量与呼吸量与摄入量的关系:同化=摄入-粪便量=净同化(用于生长和繁殖)+呼吸※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该营养级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生产者)的能量,最终会被分解者分解。
※恒温条件下动物繁殖所需能量比小于6.6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1)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这个值在10%到20%之间(zheko版本为10%),因为当生物同化能量达到一定的营养水平时大部分被细胞呼吸所消耗,热能不能再利用,另外,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城市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破坏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化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城市的扩张,原本生活在城市区域的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栖息地。
城市的建设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还导致了物种的迁移和灭绝。
许多野生动物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城市生活的鸽子、老鼠等物种。
这种物种的单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造成了威胁。
此外,城市中的大量人工景观和非原生植被也限制了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中的公园和花坛往往种植了相同的植物,这使得城市中的植物多样性降低。
其次,城市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
城市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导致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紊乱。
例如,城市中的大量水泥和建筑物妨碍了雨水的渗透,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质的恶化。
此外,城市中的污染物排放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汽车尾气、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破坏了空气和水的质量,使得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最后,城市化对人类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化带来了现代化的便利和舒适,但也带来了许多健康问题。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噪音污染和精神压力等问题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
此外,城市化也使人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减少,导致了“自然缺失症候群”。
研究表明,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降低人们的压力水平,提高身心健康。
为了减轻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留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
其中,能量的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能量的流动以及相关的模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并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
能量最初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和转化为化学能。
这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
植物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生物质,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作为热能。
其他生物(如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将其生物质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和物质。
这一过程构成了食物链的基本模型,能量从一级消费者(植物)转移到二级、三级消费者(其他生物)。
基于这一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
在食物链中,一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仅仅是二级消费者能量的一部分,而二级消费者又仅仅将其中一部分能量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释放其余的能量。
这个过程将会导致能量的逐级损失,能量的流动呈现金字塔状分布。
能量流动的模型不仅包括食物链的垂直方向,还可以考虑水平方向上的能量转移。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能量可以通过多种路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这样的复杂交错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即使某个环节受到一定破坏,能量依然可以通过其他路径流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除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还存在能量的非生物转移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以及能量的释放等等。
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建模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并不仅仅限于量化能量的转移和损失。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还与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例如,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和转移过程。
因此,能量的流动还需要与物质的循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1)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①能量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②能量去向(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①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初级消费者粪便量。
②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3)能量流动图解易错提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箭头①,而不属于箭头②,如兔子吃草,兔子的粪便相当于草的遗体残骸,应该属于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同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箭头②,而不属于箭头③。
(4)能量流动过程总结3种能量流动过程图比较图1:每一环节能量去向有2个,图中出现粪便量,由于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所以A为摄入量,B为同化量;由图可知B同化量总体有2个去向,即D为呼吸散失,C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量有2个去向,即E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F为下一营养级摄入量。
图2:每一营养级能量去向有3个(除最高营养级)即: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自身呼吸消耗(E)+流入下一营养级(被下一营养级同化B)+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图3:每一营养级能量去向有4个(研究某一时间段)(除最高营养级)即: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自身呼吸消耗(D)+流入下一营养级(被下一营养级同化B)+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重点中的重点各营养级同化量来源和去向注意: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路缺少下一营养级同化。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特点 原因分析单向流动 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1、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
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