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8)
- 格式:ppt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2.体会本篇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学习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思的巧妙,即悬念的运用和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朗读课文三遍,解决字词,把握主要内容,梳理相关情节。
教师:准备课件PPT,学生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一:温故、激趣导入1温故、激趣导入:1、以初一上学期所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导入本课: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白的像雪的花是什么花呢?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梨花早已开满枝头,让我们跟着作家彭荆风一起,观赏那迷人的梨花!课堂活动二:预习验兵1、字词检查:读音、解释重点注意: 撵走修葺(对于生字的读音、解释,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解决,如果学生没有疑难,再以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词语的解释,挑“重点词语”或者“疑难词语”,词语解释放在重点句赏读时解决,切入文本的解释,意义更大。
)课堂活动三:赏读美文,寻找美点1.内容美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景、一个个美好的2物与人,请快速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人;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他们美在哪里,然后派代表发言。
并通过朗读感受美景、美物、美人。
参考示例:美景:“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通过优美缓慢地抒情性地朗读,感受美景)美物:“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
”(通过优美轻快地朗读,感受美物)美人:“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驿路梨花》教案(一)教学建议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1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
(板书标题、作者)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2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
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3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要点】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过程】
1
2
3
4
5
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过程】
7
9
10
11
12
13。
《驿路梨花》导学案导学目标: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自学互研一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字义(1)字音简陋( )驿路梨花( )竹篾 ( )撵走( )麂子( ) 修葺( ) 露宿( ) 恍惚( )拾菌子(前不着村后不挨寨()(2)词义修葺:恍惚:折损:香气四溢2.作者名片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
读到初中二年级因家贫辍学,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
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开始罹难长达22年,并坐牢7年。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在狱中偷写)《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
3、陆游的《闻武均州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记叙顺序与设置悬念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了解写作顺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
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 ]标出倒叙的内容,用()标出插叙的内容,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迷茫(mí máng):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 hū):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晶:光亮透明。
莹:光亮透明。
驿路(yì lù):驿道。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抽同学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8):“我”与老余困窘时见到小屋。
奖contents •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师生互动与课堂氛围营造•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总结回顾与展望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梨花文化及其价值梨花文化的历史渊源梨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梨花文化的艺术价值梨花以其洁白无瑕、清新脱俗的品质,成为文学艺术领域的常见题材,为诗词、歌赋、绘画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梨花文化的社会价值梨花文化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驿路梨花课程开设意义传承和弘扬梨花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能力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梨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梨花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梨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梨花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梨花的喜爱之情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与方法精选篇章解读注重文本细读选取代表性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篇章中的语言、结构、意象等要素,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跨文化对比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030201多元教学手段运用创新思维培养鼓励质疑精神01引导创意表达02开展拓展活动03师生互动与课堂氛围营造有效提问技巧针对性提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提出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追问和反问通过追问和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享与交流激励机制建立及时反馈奖励机制鼓励尝试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红楼梦》《百年孤独》《围城》写作技巧指导细节描写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批判性思维训练文本解读观点分析论证与反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1 2 3欣赏自然美品味文化美追求艺术美审美情趣引导关注人的情感尊重生命价值传承优秀文化通过讲述与驿路梨花相关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驿路梨花》导学案俄国普希金曾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
”今天,我期待与你们一起探寻《驿路梨花》里蕴藏的美与生命,流淌的诗!预习课目标:1、了解作者,扫清生字词障碍;2、初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3、结合导学案找出文中主要语言素材,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一、作者和文题1、《驿路梨花》语出(宋)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指。
2、借助注释1了解作者常识。
重点标记。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词大声读课文,遇生词,注音释义,并加强识记。
(文中随词批注)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观其大略知情节1、略读课文,文中提到了哪些人?核心事物是什么?标出。
2、这些人物和小茅屋之间分别发生了什么故事?用“谁,做了什么事”的句式简单概括。
(随文批注)(二)对比阅读解悬念1、哪一个是贯穿全文的人物?试着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讲讲他们在驿路边的经历?→→→那如果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故事情节又会怎么发展呢?→→→→→→ 2、对比以上两种情节安排,作者为什么不按小茅屋修建和维护的先后顺序来写呢?3、作者找寻小茅屋的主人过程中,产生了三次疑问和两次误会,找出相关语段,用【】疑问①(②③),误会①(②)分别标记,批注有何疑问或误会。
并思考:这样层层设疑,误会,再解疑的写法有何好处?(随文旁批)四、三读课文,深层领悟文中多次出现描写“梨花”的句子,含义不尽相同。
“”标出描写梨花的语句,“Δ”标关键词【关键词可以是表现“梨花”特点和环境气氛特点的形容词、叠词和动词;可以是表人物情感的语气助词(啊、吗、呢)或动态助词(着、了)(详见91面“助词二”资料拓展)等】,关注前后语段,思考:此“梨花”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梨花”有何特点或深刻含义,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在全篇起何作用?(随文旁批)五、返璞归真,感悟深情1、结合文章内容和中心主旨,试对下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教案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故事大意,积累重点词语,把握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重点)2、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难点)3、学习设置悬念法和误会法的写法。
(难点)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先快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再概述课文内容。
理清写作顺序;再思考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再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再明确悬念的写法及好处;再分析写梨花的妙处;最后主旨归纳、拓展延伸、仿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四、教学方法读启发、点拨法、仿写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三)、概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1.按课文顺序概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及其原因——“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插叙梨花是小茅屋的主人解放军盖茅屋,梨花照料茅屋3、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茅屋4、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四)、明确悬念的写法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明确:茅屋的主人是谁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初中语文七下15《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下《驿路梨花》【教学目标】1. 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 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请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重点)3. 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难点)4.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学生分享关于梨花的诗句,教师补充,学生齐读:都说梨花像雪,故岑参有“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王雱有“海棠未雨,梨花先雪"的词句。
对于这样的说法,汪曾祺老师不认可,梅花雪,梨花月,他说,哪能呢,苹果花才像雪,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梨花院落溶溶月”、“一树梨花一溪月”,月色皎洁,梨花莹润,溪水澄澈,如梦似幻,梨花与月,真是绝配。
落尽梨花春又了。
梨花开在暮春时,花期过了,时节就迈进了夏天的门槛,要相见,隔年期,年光就是如此匆匆。
酴釄落尽,春事未了,山溪野径梨花始芬芳,暮春时节,让我们一起读梨花古诗,邂逅旧时光里莹润如玉的梨花。
梨花,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便是纯洁、美好的象征。
而开在驿路边的梨花,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1.正音正字寨(zhài)撵(niǎn)扛(káng)驿路(yìlù)迷茫(mímáng)陡峭(dǒu qiào)露宿(lùsù)竹篾(zhúmiè)简陋(jiǎn l òu)悠闲(yōu xián)修葺(xiūqì)晶莹(jīng yíng)折损(zhés ǔn)2.认识作者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
代表作有小说《鹿衔草》《驿路梨花》等。
3.了解背景《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来宾三中白秋萍教学目标:1.识记本文重点词语读音和意义;2. 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3.学习本文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1. 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2.学习本文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和同伴到了一处偏远的地方游玩。
就在你们玩得很尽兴时,天已经不知不觉地黑了,此时的你们又累又饿,你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刚才我们所说的这种情况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的遭遇就很相似,那么他们遭遇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了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作者是彭荆风。
(板书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彭荆风,我国当代作家.2.给划线的字注音。
驿路(yì)露宿(lù )竹篾(miè )喷香(pèn )撵走(niǎn )麂子(jǐ)修葺(qì )着想(zhuó )菌子(jùn)寨子(zhài)恍惚(huǎng hū)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文中指过往的行人所走的道路。
(2)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3)修葺:修理(建筑物)。
(4)露宿:在室外或郊野住宿。
三、整体感知(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为小茅屋做了什么谁是小茅屋的主呢“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答案要点: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
梨花照料小茅屋。
小茅屋的主人是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
(二)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本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答案要点:为了方便过路人(主旨);雷锋精神(三)本文叙述的顺序是什么你平时作文使用过哪种顺序答案要点:这篇课文从整体上看是按照“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序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又是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