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金融业的日益竞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银行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工商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前列。
2023年,工商银行将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以提升业务效率、拓展客户群体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为目标,推动银行业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二、重点任务1. 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1) 加快推进“智慧银行”建设,建设全渠道一体化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 完善电子银行渠道,推动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客户体验。
(3) 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更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4) 强化金融科技投入,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提升金融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2.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1) 加强风险控制和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2) 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反欺诈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
(3)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升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
(4)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积极配合开展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
3. 提升业务效率(1) 优化流程,增强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2) 推动企业云计算战略,加快云平台建设,提升业务弹性和可扩展性。
(3) 推动机器人技术在柜面和客户服务中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 加强内部系统和应用的整合,提升信息共享和协同能力。
4. 提升员工技能水平(1) 设立信息化培训中心,加强员工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证书认证工作。
(2) 推动信息化知识普及,鼓励员工参与在线学习和交流平台。
(3) 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团队,提升信息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4)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信息化建设。
三、实施措施1. 建立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体系,确保项目进展和质量。
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与发展论文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与发展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中枢,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工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和发展。
1. 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中枢,具有信息量大、特定行业和客户群体的特点。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的兴起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2.1 风控和欺诈检测商业银行需要不断进行风控和欺诈检测以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和稳定。
大数据可以帮助银行分析海量的交易数据,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欺诈行为,提前做出预警和处理。
2.2 客户分析和营销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喜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3 信用评估和贷款审批商业银行需要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和贷款审批进行准确和高效的处理。
大数据可以帮助银行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信用评估和贷款审批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3. 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发展3.1 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商业银行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资源来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并培养专业人才来应对大数据的挑战和机遇。
3.2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力度,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和保密,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
3.3 合作与共享商业银行可以与科技公司、数据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共享和交流数据和技术,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和商业化程度。
4.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和发展不仅面临着各种技术和安全问题,还需要应对监管政策和商业模式的变革等多重挑战。
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可以提高银行的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5. 结论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
摘要: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银行信息化发展阶段系统框架成就
1 银行信息化简介
1.1 银行信息化,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彻底改造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银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金融信息的全部过程。
包括自动取款机(atm)、商业网点电子资金自动转账
(eft-pos)、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
1.2 金融信息化重要性。
1.2.1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信息技术应用最密集,应用水平最高的行业。
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2.2 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成为国家的战略基础设施,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列入优先发展之列。
1.2.3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类金融信息系统是金融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在金融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是金融业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参与全球化竞争,取得竞争优势,防范和
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 银行信息化发展阶段
国外金融信息化发展过程:脱机业务处理阶段(60年代初)、联机业务处理阶段(从70年代中期开始)、网络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理念,系统整合,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路径:支持业务→运作业务→改造业务。
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信息化处于网络化阶段,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先进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①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
②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
③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
④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
⑤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
⑥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基本框架
3.1 客户服务系统。
客户服务系统包括柜台前台系统、
atm/pos/cdm前台系统、电话银行前台系统和互联网前台系统。
3.2 集成业务处理系统。
集成业务处理系统的最大特点:一是全面系统地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处理;二是它能实现各业务处理子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和功能互用;三是与信息系统其他部分连接,具有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功能。
3.3 数据仓库。
现代数据仓库使用面向主体的多维数据仓库技
术,其信息来源并应用于内部各子系统和外部有关系统。
3.4 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由企业战略管理(sem)、客户关系管理(crm)、常规企业管理(sbm)等子系统构成。
4 我国银行信息化取得成就
4.1 实现数据大集中。
面对银行业激烈的竞争,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开始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向数据集中化、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
4.2 支付清算体系逐步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切实履行中央银行以构建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为目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跨行支付清算服务体系。
4.3 电子银行快速发展。
业界人士认为,提及电子银行业务,在过去的2011年,手机银行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是手机银行的市场基础,而手机的便捷性更是让手机银行业务大受欢迎。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比上半年增长了30.8%,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9倍;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客户为2983万户,比上年增长32.9%;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累计交易(不含手机支付)70.94万笔,累计交易金额449.5亿元,同比增长237.8%和574.2%。
手机银行快速发展,让电子银行业务迅速渗透到消费者生活。
目前我国有380万台pos 机,已有60万台完成了手机支付改造,计划到2013年底全部的pos 机都可以实现手机支付。
4.4 银行卡业务迅速扩张。
新华网南京9月25日电中国银联助理总裁刘风军在全国地方金融第十五次论坛表示,中国银行卡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目前,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已达27亿张,持卡人超过7亿。
中国银行卡产业出现两大新趋势,即银行卡正在由中心城市加快向二级地市和发达县域延伸,同时以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金融ic卡为代表的银行卡支付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4.5 灾难备份系统基本建设完毕。
灾难备份是指利用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关的资源确保既定的关键数据,关键数据处理系统和关键业务在灾难发生后可得以恢复的过程。
灾难备份必须满足三个要素:一是系统中的数据、部件都具有冗余性,即一个系统发生故障,另一个系统能够保证数据传送顺畅。
二是具有长距离性,因为灾难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因而保证足够长的距离才能保证数据不会被同一个灾害全部破坏。
三是灾难备份系统追求全方位的数据复制。
以上三要素也称为3r(redundance re
mote replication)
参考文献:
[1]方德英,黄飞鸣著.金融业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4-01.
[2]帅青红主编.银行信息系统管理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07-01.
[3]雷万云等著.信息化与信息管理实践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