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 格式:docx
- 大小:44.12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历史所有改革整理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历史改革整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改革的定义和意义;
2. 熟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事件;
3. 能够分析改革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历史改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改革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历史改革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要改革,如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五四运动等,介绍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第三步:讨论(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各个改革事件展开讨论,分析其意义和影响,并且探讨改革的成功因素和失败原因。
第四步: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改革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对历史改革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了解。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次历史改革事件,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讲解、讨论和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历史改革并分析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历史改革的兴趣和热情。
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 ( 2分)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张骞通西域D.北魏孝文帝改革2. ( 2分) 和下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C.迁都洛阳D.淝水之战3. ( 2分)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魏主决定()A. 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B. 迁都洛阳C. 采取措施统一中原D.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4. ( 2分)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 促进了民族融合B. 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C.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 ( 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A. 鲜卑语B. 汉语C. 氐族语D. 羌族语6. ( 2分)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 长安B. 洛阳C. 应天D. 燕京7. ( 2分)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
”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管仲B. 商鞅C. 秦孝公D. 北魏孝文帝8. ( 2分) “由平城迂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
”材料反映的是()A. 齐国管仲改革B. 秦国商鞅变法C. 楚国吴起改革D. 北魏孝文帝改革9. ( 2分) 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
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10. ( 2分) 西晋灭亡后民族大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专题十一改革中求发展简明资产阶段和改革史: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阶段(1)14-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17-19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表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封建国家的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表现:帝国主义对亚、非、拉的侵略。
(4)一战―――二战,帝国主义的发展和危机时期。
表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革命和战争不断。
(5)二战后―――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
表现: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形成“冷战”局面,及世界人民的反抗。
(6)20世纪后期,新旧世界政治格局交替。
表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形成,殖民体系瓦解,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二、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1.文艺复兴(14-16世纪)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新航路开辟迪亚士1487年到达好望角达·伽马1497-1498到达印度哥伦布1492年到达西印度群岛麦哲伦1519-1522年环球航行意义: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背景)A.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尊颜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并壮大B.封建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国王控制日用商品的专卖权2.革命经过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革命开始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1645年纳西比战役:议会军击溃王军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英国宣布为共和国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1660-1688年封建王朝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贵族统治确立1689年君主立宪制确立《权利法案》颁布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时间公元前356年494年迁都洛阳7世纪中期8世纪前期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意义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时间人物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明治天皇面临封建统治危机及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农奴制危机,国内矛盾尖锐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改革政府机构;发展农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训练新式军队;开放言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通过了《产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加强认识都是在面临社会危机的前提下推行改革;都涉及民生内容调整;都是自上而下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改革;通过改革,除旧布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焕发生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会议时间领导人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影响)匈牙利改革1956年经济建设仿照苏联模式,走了不少弯路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历史初中重大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的重大改革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 掌握历史变革的原因和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历史变革:周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2. 世界历史变革: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三、教学重点:
1. 对历史改革事件的描述和分析;
2. 对历史背景和影响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
1. 对历史改革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来引导学生理解;
2. 互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改革事件,展开互动交流;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开展历史文献研究,或者观看历史纪录片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历史改革事件背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 学习:展示历史资料和文献,让学生认识历史的重大改革事件;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分享不同观点;
4. 展示结果: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
2. 作业表现: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包括撰写历史文章或者录制历史视频等。
八、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发掘更多历史事件并进行分析;
2. 继续讲解其他重大历史改革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以上教案只是一个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愿教育事业越来越好,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知识和启发。
3.探索、改革一、选择题1.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2.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3. 1892年,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专环球旅行来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到的话题是( )。
A.北洋海军的训练情况B.黄海海战的最新战况C.维新派的变法主张D.同盟会会员的革命活动4. 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涌现出各种思潮和主张,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自强、求富B.戊戌变法——马克思主义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D.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5.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属于( )。
A.思想改革B。
经济改革C.政治改革D。
对外开放6. 下列革命和改革引起社会性质变化的是( )。
①法国大革命②俄国1861年改革③中国辛亥革命④俄国十月革命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 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三次伟大的革命。
第一次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
1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线索一中外古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改革概况
中国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奖励耕战、土地私有、建立县制;(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进行的封建性
质的改革;(4)影响: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
改革
(1)内容: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学
汉礼、与汉族联姻、学汉族文化;(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线索二中外近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改革概况
中国
洋务运
动
(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口号:“自强”“求富”
(3)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筹建海军(4)影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
法
( 1)时间:1898年
(2)内容:改革政府机构、发展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训练新式军队(3)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
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制度的开始
区域改革概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2 2 世界
俄国农奴
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赎买份地 (3)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明治
维新
(1)时间:1868年 (2)内容: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常备军 (3)影响:使日本由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
家 线索三 中外现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 改革
概况 影响/评价 中国 土地改
革
(P38)
(1)1950~1952年底
(2)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大改
造
(P39)
(1)1953~1956年
(2)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改革开放 (P42) (1)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
(2)内容:对内改革: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
改革;对外开放
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
地位日益上升
区域 改革 概况 影响/评价
3
3世
界
苏
联历史
上
的改革
(1)1918年开始,“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
在特定时期保卫了十月革命的
伟大成果,但它不符合客观经
济发展规律
(1)1921年,新经济政策(P68)(2)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
展商品经济
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
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
(P76)(2)内容:取消义务交售制、
精简管理机构、批判个人崇拜、“解
冻文学”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
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P76)
(2)内容:多党制、“新思维外交”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区域改革概况影响/评价
世界
罗斯福新
政(P71)
(1)背景:1
929~1933年的经
济大危机
(2)内容:
《国家工业复兴
法》、以工代赈、
田纳西水利工程
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
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