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三种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4
比喻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朱自清《荷塘月色》)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为”、“变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水墨山水(喻体)。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灰色的幔”是喻体。
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箭头……(老舍《骆驼祥子》)写作手法之铺垫铺垫的作用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
举例:1、梁衡的散文《壶口瀑布》(课本第63页)问:作者为什么要先略写第一次看瀑布呢?答: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
在人们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再写琴师和黑妞,再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
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注意:衬托和铺垫在课文中是同时存在的,并不矛盾。
区别在于起衬托作用的只有琴师和黑妞,其它场面啦议论啊算铺垫不算衬托。
)。
比喻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1. 明喻呀,这就像是直接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说,比如说“太阳像个大火球”,直接就把太阳和大火球联系起来啦,多形象呀!
2. 暗喻也很厉害哟,它是暗暗地进行比喻,像“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把老师比作园丁,但没直接用“像”这类字眼呢。
3. 借喻更是神奇呀,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比如“你看,那片荷叶上滚动着珍珠”,这里用珍珠来比喻水珠,可是没说水珠呢。
4. 博喻能让你一下子感受到好多比喻呢,就像“那座山犹如巨人,犹如雄狮,犹如巨龙”,是不是感觉超丰富呀!
5. 反喻是不是有点特别呀,它是说否定的,好比“这东西不像你说的那么简单”,就是告诉你事实上不简单呢。
6. 较喻会让你比较出来不同哦,像是“她的脸比花还红”,这就通过比较突出特点啦。
7. 迂喻有点拐弯抹角的感觉呢,比如说“我们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里把思想负担比喻成包袱啦。
8. 缩喻会把长句子缩短来比喻呀,像“思想的潮水”,就是把思想比作潮水呢。
我觉得比喻真的是太有趣啦,能让我们的表达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有意思!。
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
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
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比喻句有哪些类型?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比喻就是打比方,两者在表现手法上是一样的。
不过,通常在讲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时叫“打比方”,在其他情况下叫“比喻句”。
打比方句子:小雨沙沙,一把把小花伞就像一个个小蘑菇似的,美丽极了。
比喻的几种类型我们知道,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其实,比喻还有若干种形式。
了解和掌握这些形式,对于灵活运用比喻,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是大有好处的。
一、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
这种比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又能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
如:……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白、蓝、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天山景物记》)二、倒喻:又名逆喻,即故意将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使用,它能使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而且意趣盎然。
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反对党八股》)三、反喻:即从本体的反面设喻,来说明本体不具备某种性质或特征。
这种比喻具有正反对照的效果,能够加强观点和感情的鲜明性。
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显耀自己。
(《致橡树》)四、引喻:即运用一种事物蕴含的道理来引出并比喻另一种事物蕴含的道理。
它的前面是喻体部分,后面是本体部分。
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五、互喻:又名回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天上的街市》)六、较喻:又称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
如: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为了忘却的记念》)七、饰喻:是指本体和喻体间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喻体作定语,本体作中心语。
如: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
(《天山景物记》)二是本体作定语,喻体作中心语。
比喻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也可以称为“喻衣”)。
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像”、“如”等)。
比喻的功能有以下三点: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3、“比喻”句“A像B”、“C是D”的基本结构能够直接反映出使用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能够直接透射出使用者的想像力、情感力、感悟力、审美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等。
一、明喻明喻的基本构成方式是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明喻的喻词有:像、好像、就像、真像、犹、犹如、如、就如、有如、真如、恍如、若、有若、恍若、似、恰似、好比、彷佛等。
《围城》中的明喻1、船又过了锡兰和新加坡,不日到西贡,这是法国船一路走来第一个可夸傲的本国殖民地。
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
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
把“法国人”比作“狗”,“法国人”是本体,“像”是比喻词,“狗”是喻体。
2、方鸿渐给鲍小姐一眼看的自尊心像泄尽气的橡皮车胎。
把“自尊心”比作“泄尽气的橡皮车胎”。
3、她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拉拉手,说:“方先生好久不见,今天怎么会来?”把“冷淡的笑容”比作是“阴寒欲雪天的淡日”。
4、晚上近九点钟,方鸿渐在赵辛楣房里讲话,连打哈欠,正要回房去睡,李梅亭打门进来了。
两人想打趣他,但瞧他脸色不正,便问:“怎么欢迎会完得这样早?”梅亭一言不发,向椅子里坐下,鼻子里出气像待开发的火车头。
把“鼻子里出气”比作是“待开发的火车头”。
5、韩太太虽然相貌丑,红头发,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而举止活泼得通了电似的。
包含了两个明喻,本体分别是“雀斑”和“举止活泼”,喻体分别是“面饼上苍蝇下的粪”和“通了电”,喻词分别是“像”和“似的”,生动贴切地描绘出了韩太太令人厌恶而可笑的丑态。
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注: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前提: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加强气势、抒发强烈感情、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的类型:1、正对。
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类型: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更生动、具体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受。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1.明喻:明喻是指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中间使用比喻词进行连接。
例
如,“她像一朵花一样美丽”,其中“像”是比喻词,“她”是被比喻的事物,“一朵花”是用来比喻的事物。
明喻的作用是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被比喻事物的特点,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2.暗喻:暗喻是指将一个事物直接当作另一个事物来描述,中间不需要比喻词连接。
例如,“她是一朵花”,在这个句子中,“她”被直接比喻为“一朵花”,强调她的美丽和娇艳。
暗喻的作用是简化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3.借喻:借喻是指用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来比喻另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被比喻的事
物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之间没有比喻词连接。
例如,“我的电脑像老牛一样慢”,在这个句子中,“老牛”并没有直接出现,而是用来比喻电脑的速度慢。
借喻的作用是突出被比喻事物的某个特点,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特点。
总的来说,比喻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通过使用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受,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
(本体)(喻词)(喻体)隐喻[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本体)(喻体)(本体)(喻体)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喻体)(「灰色的幔」是喻体。
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
比喻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
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