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0.02 KB
- 文档页数:4
产业结构统计图的判读[知识点拨]1.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第一步:明确图表类型一般的产业结构统计图表均表示三大产业结构。
常见的产业结构统计图表有柱状图、饼状图(图一)、平面三角坐标图(图二)、统计表格等。
不同的统计图表数据的分析方法不同。
从表示的地理要素来说,有三大产业增加值结构图,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图。
此外还有农业结构图、工业结构图等形式。
第二步:判断产业特点判断产业结构特点的前提是正确读出三大产业的比重。
柱状图中柱状的高低、扇形图角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三大产业的比重,平面三角坐标图需要分别读出三个产业的比重进行比较。
第三步:判断变化特征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是指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变化状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第四步:分析变化原因人口迁移、工业化、城市化、旅游业的发展等都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2.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及采取措施分析思路(1)根据结构变化推测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一般是由于区域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②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一般是区域工业化高度发展引起的,在此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发展一般不平衡。
③第三产业比重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小。
该区域一般是城市化水平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
(2)根据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①针对第一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般是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工业,当地工业发展主要考虑资源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发展的加工、物流产业等。
②针对第二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是调整产业结构组成,产业类型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在城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的服务质量。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产业转移图的判读一、专题讲解第一步:判断转移方向。
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转出地和转入地及产业转移的方向。
图示转出地主要位于苏南地区,转入地主要位于苏北地区。
第二步:判断产业类型。
图示Ⅰ类产业和Ⅱ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低,Ⅲ类产业主要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高。
第三步:分析影响因素。
图示产业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
接纳产业转移要考虑产业转入地的产业基础、与转出地的经济联系、生产成本、市场潜力等因素。
第四步:分析转移影响。
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就业、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注意区分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区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二、同步训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业向其国外转移。
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答案] 1.B 2.A 3.D欧洲传统工业分布呈“香蕉带”形状,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
据此完成4~5题。
4.促使欧洲传统工业分布由“香蕉带”形状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B.交通C.劳动力D.政策答案 C解析欧洲传统工业向东转移,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工资成本较低,促进欧洲传统工业分布由“香蕉带”形状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故C项正确。
高考热考图表系列 (三十)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和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2013·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图形解码]答案:(1)B (2)D判读技巧第一步:参照图例,看懂图类。
常见的产业结构图多和坐标系联系在一起。
读出纵、横坐标表示的含义,依照图例分清三大产业。
第二步:对照比例,分析变化。
比较区域三大产业比重,先看增加还是减少,结合数据变化,观察变化的速度;再分析主要产业内部的变化。
第三步:研析主导,探究规律。
抓住主导产业,探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2017·武汉模拟)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D.1990年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快2.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③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④工业比重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③④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观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D.劳动密集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工业结构有很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20%。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和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图1 某市1978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图2 某地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构成图图3 四地三大产业比重构成图1.结合三大产业的构成,判断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2.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判断产业的变化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3.结合产业的变化特点,分析其成因。
【典型例题】(2016·武汉模拟)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D.1990年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快2.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③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④工业比重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③④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观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D.劳动密集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思维过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A 2.B 3.B练习:(2016·滨州市一模)读下列资料,回答1~2题。
产业转移图的判读[知识点拨]第一步:判断转移方向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转出地和转入地及产业转移的方面。
图示转出地主要位于苏南地区,转入地主要位于苏北地区。
第二步:判断产业类型图示Ⅰ类产业和Ⅱ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低,Ⅲ类产业主要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高。
第三步:分析影响因素图示产业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
接纳产业转移要考虑产业转入地的产业基础、与转出地的经济联系、生产成本、市场潜力等因素。
第四步:分析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就业、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注意区域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区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典题示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富士康科技集团专业从事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3C产品加工制造,号称“世界工厂”,是著名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
下面为富士康主要选址城市与路径示意图。
注:年度为竣工或投产日期,数字为各城市2013年7月份最低工资(单位:元)。
(1)从劳动力、基础设施方面说明富士康选址贵阳与昆山的差异。
(2)说明富士康进入祖国大陆后不断迁移新址的原因。
(3)分析富士康不断迁移对新址城市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代工企业纷纷将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撤出祖国大陆转向东南亚。
(4)针对代工企业将零部件加工和组装撤出祖国大陆,我国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解析:(1)从贵阳、昆山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其劳动力、基础设施的差异。
(2)从工业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富士康进入祖国大陆后不断迁移新址的原因。
(3)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
从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分析有利影响;从产业结构层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不利影响。
(4)从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提高附加值、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措施。
下图示意相邻国家的基本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甲、乙国家最有可能是( )A.印度、巴基斯坦B.法国、德国C.印度尼西亚、日本D.墨西哥、美国答案:D2.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有( )①资金②技术③劳动力④原料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送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送劳动力和原料。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2.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1.结合实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说明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升级的原因。
3.以具体区域为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和产业升级的原因。
知识点01 地区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的概念: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产 业 内 容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 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即服务业【即学即练1】下表为202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及三大产业结构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地区全国甲乙丙丁人口增长率(%)三大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甲地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的主要原因是()A.严格的生育政策B.就业机会少C.生态环境恶劣D.人口数量少2.乙、丙、丁三地中,()A.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丙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C.矿产资源制约丁地的发展D.丙丁两地向乙地流入人口多3.影响甲、乙、丙、丁四地三大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增长率B.经济发展水平C.运输网密度D.城市分布状况【即学即练2】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B.政策C.人才D.市场5.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D.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知识点02 产业结构的升级1.产业结构升级: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课时69地区产业结构变化1.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
(3)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①非洲的加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②亚洲的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三次产业比重与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只能大致说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不仅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与其他因素相关。
例如,美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与美国的耕地面积广、农业投入较多等有关,但不能说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发达国家低。
2.产业结构的升级(1)表现①经济发展过程: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②工业内部: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2)意义: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原因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②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3.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转变技术产业(2)变化过程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位区位优势工业化初期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国家实施了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等优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开放的服务环境等今后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广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产业产值的比例关系。
我国的产业转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在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抱团转移成为一种新型转移模式。
如南通纺织和服装等企业组团“扎堆”投资有30多年纺织产业历史的太康,在太康形成了一座“南通纺织城”。
据此回答1—3题。
1.太康吸引南通纺织产业迁入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交通便捷,进入市场快B.中原地带,市场广阔C.劳动力丰富且质优价廉D.基础设施完善2.与企业个体分散转移相比,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环境改变较小B.地租更加便宜C.接近原料产地D.协作条件较好3.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对南通市的影响主要是A.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B.短期内造成部分劳动力失业C.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不利于经济发展D.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社会失稳【答案】1.C 2.D 3.B3.纺织和服装等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短期内可能导致部分劳动力失业,B对。
不能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所以不能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A错;转移后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经济发展,C错;企业转移,并不是人口也一起转移,D错。
故选B。
我国的产业转移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1.我国近十年来的产业转移方向原因影响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沿海地价、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企业需要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①大陆经济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改善;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广东边远地区内部的产业集聚效应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加速了广东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差距;但也可能对广东边远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广东省实施的“双转移”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双转移”战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第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2.我国东部、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类型东部地区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原因东部有些产业已进入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新兴产业的替代性不断加剧中西部有一些产业具有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业方面的优势十分显着有利影响东部可有效地解决劳动力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缺乏等问题,以便集中力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西部充分发挥其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腾飞不利影响东部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中西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扩散、生态破坏加重中国纺织业集聚于东部沿海,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推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表现出了很强的产业区际转移粘性特征。
高考热考图表系列(三十二)产业转移示意图的判读产业转移示意图主要是反映产业转移方向、目的地和分布的一种图示,该图示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或以统计图形式呈现,综合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区域地理特征等。
(2015·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河北省部分钢铁厂分布现状图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多的省份,规划将部分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实施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结合图和文字材料分析,这种调整为什么能促进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请各答一条。
[图形解码]答案:能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能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利于集中防治污染(减少了污染源)。
判读技巧判读有关产业转移示意图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从图中读出产业的转出区和转入区。
2.结合图中或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分析转出区和转入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料等成本的高低。
3.掌握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方向:一般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2)部门:一般是先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后再向外转出知识密集型产业。
4.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1)成本因素:从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能源和资源价格等方面分析;从内部交易成本上分析。
(2)市场因素:一般是本国或本地区市场饱和,需要开拓市场。
(3)环境因素:即转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下图示意相邻国家的基本情况。
读图,回答1~3题。
1.甲、乙国家最有可能是()A.印度、巴基斯坦B.法国、德国C.印度尼西亚、日本D.墨西哥、美国2.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①资金②技术③劳动力④原料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关于两国家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甲国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②乙国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甲国,以降低成本③乙国向甲国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国的产业结构优化④乙国向甲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甲国城市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判断,甲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能为发展中国家;乙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发达国家。
读图专项练(二) 地区产业结构图[2024·河南豫南六校联考]下图为河南省历年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整体上河南省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型B.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下降C.河南省2024年已经达到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D.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2.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②引进电子装配企业③发展观光农业④引入钢铁、纺织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下图示意某年我国甲省(区、市)的三次产业构成。
读图,完成3~4题。
3.甲省(区、市)的发展水平处于( )A.工业化阶段B.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C.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D.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4.下列关于甲省(区、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镇化水平较低B.可能为我国青海省C.区域发展主导力气是高科技D.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2024·河南开封五县联考]下图示意2024年河南、贵州和广东三省三次产业结构的状况。
据此完成5~6题。
5.甲、乙、丙依次代表( )A.广东、河南、贵州B.河南、贵州、广东C.贵州、广东、河南D.广东、贵州、河南6.甲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其他两省的主要优势在于( )A.国有企业推动B.大城市辐射带动C.外资企业较多D.矿产资源丰富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示意图,完成7~8题。
7.从图中可知,该地区( )A.城镇化水平高B.工业发达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8.为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应实行的措施为(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其次、三产业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其次产业的就业比重[答题区]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读图专项练(二) 地区产业结构图1~2.答案:1.A 2.B解析:第1题,据图所知,依据河南省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改变可以看出河南省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型,A对;图中只能看到第一产业比例下降,不能得出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下降,B错;该图为三次产业比重图,无法推断2024年已经达到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C错;第三产业比重波动上升,D错。
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生版一、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3)分类①依据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划分类型包括的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一般包括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商业、金融、交通运输、第三产业通信及旅游等①依据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划分①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采矿业;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林业、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①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①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主要表现(1)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原产业结构升级后产业结构以轻纺工业为主以重化学工业为主以原材料为主 以加工组装为主 以低附加值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 集型产业结构为主 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2.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升级原因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①区域管理者实施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为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管理者因地制宜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制定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①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提示]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开展其次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为我国东部某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图。
读图答复以下小题。
〔1〕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第一、其次、第三产业B.第三、其次、第一产业C.其次、第一、第三产业D.其次、第三、第一产业〔2〕图示曲线反映了该省( )A.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根本不变B.其次产业产值比重增长速度最快C.目前仍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开展阶段年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2.读“我国某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从图中可知,该地区()A.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B.城镇化水平高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工业兴旺〔2〕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开展,应实行的措施是()A.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其次、第三产业B.开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时机D.加快根底设施建设,提高其次产业的比重3.以下图是工业化开展不同阶段农业、工业和效劳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示意图。
读以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效劳业和工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的是() A.b、a 、b 、c 、c〔2〕在③阶段,其产业结构是(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其次产业B.其次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其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其次产业>第一产业4.2002—2010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见以下图〕。
读图答复下面两题。
〔1〕关于2002—2010年江苏省经济结构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降低,农业地位下降B.产业结构中其次产业比重略微上升,仍占主导地位C.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D.经济开展快速,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2〕关于江苏省经济开展状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局面,突出农业的主导地位,防止农产品价格上涨B.注意调整其次产业结构,开展高新技术产业C.乐观开展第三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局面D.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限制第一产业开展,压缩其次产业,提升第三产业5.下面是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2016年产业结构表。
1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知,该地
A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B .城市化水平高
C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D .工业发达 2.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B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 .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D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参考答案】
1.C
2.A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知,该地
A.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B.城市化水平高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工业发达
2.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参考答案】1.C 2.A
解题必备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即三“要”和三“看”:
一要结合图例,看三次产业比重的构成(如图3);
二要对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看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如图1);
三要抓主导产业,看其内部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类示意图,在某年份、某地区(市)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和一定为100%(如图2中①③④为三次产业,②为城市人口比重)。
若比较不同年份,某个产业比重上升了,另两个产业比重之和肯定下降。
而且上升的比例等于下降的比例。
另外,对产业结构示意图,在判读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结合三次产业的构成,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2)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分析产业的变化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学霸推荐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4—6题。
4.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a、b、c B.c、a、b
C.c、b、a D.b、a、c
5.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A.采矿业B.食品工业
C.制造业D.电子工业
6.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答案
【答案】1.B 2.D 3.A
【解析】1.读图可知,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约为35%~43%,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30%~70%)。
故选B。
2.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幅度较小,故排除选项A;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加大,导致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不利于安徽省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项C;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既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又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故选项D正确。
3.增强工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要着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强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就要着力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以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安徽省处于中部经济地带,中小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符合区域特征和要求。
综合上述分析,选项A正确。
【答案】4.A 5.B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