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9.09 MB
- 文档页数:95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植物营养肥料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二、填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
3、肥料按组分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按来源分为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用分为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为速效肥和迟效肥。
4、海尔蒙特于1640年,在布鲁塞尔进行了著名的柳条试验。
5、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人。
6、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是由鲁茨在1843年创立的。
7、李比希创立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营养;在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9、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有针对性,应合理施用。
10、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生物田间试验法、生物模拟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和酶学诊断法。
三、简述题:我国肥料资源有何特点?肥料利用存在什么问题?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1、名词解释(1)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2)营养元素间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3)营养元素间的相互相似作用(4)活性氧2、填空题(1)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0%-95%的水分,5%-30%的干物质。
干物质中绝大部分是有机质,约占干物质重的90%-95%;矿物质只有5%-10%左右,也称为灰分。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根据质量分数的高低,将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氮、磷和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
(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
(4) 作物缺氮时,叶色转淡,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症状首先出现在下部叶子,而后逐渐向上蔓延。
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掌握李比希的三个学说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研究方法了解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具有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等作用。
3.李比希创立的矿质营养学说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在实践上,促进了植物营养学和肥料学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今后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施肥。
5.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该施用最小养分。
6.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植物营养原理为理论指导,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7.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
8.讨论题:简述植物营养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提高农作物产量;(2)改善农产品品质:氮——提高谷类籽粒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磷——改善糖料作物、淀粉作物、油料作物等的品质,钾——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钾充足,不但能使作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作物品质。
(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元素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了解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掌握植物的有益元素了解1.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必要性、专一性和直接性。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7种,其中NPK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
5.植物的有益元素中,Si对于水稻、Na对于甜菜、Co对于豆科作物、AI 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
6.讨论题:为什么氮、磷、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答:植物营养三要素(肥料三要素) 植物对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比较多,但土壤所能提供的数量却比较少,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通过施肥才能满足植物需求,因此,氮、磷、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第三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植物的营养特性了解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掌握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了解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了解/掌握施肥方法与施肥原则了解/掌握1.根系的类型丛整体上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植物营养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32学时,2学分适用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后续课程:肥料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养分资源管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与生物、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有关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学习了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骨干专业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 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各种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营养元素的土壤营养规律。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根系吸收养分及养分在体内的转移与运输等机理;环境条件对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根际概念及其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及其利用。
教学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理;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遗传;作物缺乏各种营养元素的外观诊断;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植物营养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能进一步学好肥料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植物营养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研究包括哪些领域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养分的吸收3,解释概念:自由空间,水分自由空间,杜南自由空间,阳离子交换量,离子通道,载体,质子泵4,离子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的区别是什么5,NO3-,H2PO4-,K+,Ca2+,Na+的跨膜运输有何异同6,Nernst方程有什么意义7,质子泵在离子跨膜运输中有何意义8,养分吸收动力学参数Km,Vmax是什么意义;不同浓度下,养分吸收曲线有何不同9,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养分的吸收10,什么是养分的临界期,养分最大效率期11,叶面营养有哪些特点12,10.在哪些情况下应用根外施肥效果较好13,11.影响叶面追肥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章养分的运输和分配14,解释概念:质外体,共质体,根压,伤流液,交换吸附,再吸收,养分再利用15,木质部汁液与韧皮部汁液的特性有何差别16,养分的再利用有何意义?根据养分再利用程度将元素分类17,试述养分再利用程度与缺素症发生部位的关系第四章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一、大量元素18,哪些元素为植物必需元素19,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是什么20,正常植物中各种养分元素含量的范围是多少21,如何按生物化学和生理功能对营养元素分组22,什么是PH值23,活性氧有哪些种?其清除系统有哪些24,简要说明禾本科作物植株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含氮量变化特点25,硝酸还原酶的形成特点及其主要成分是是什么26,简述NO3-N吸收与同化过程,影响因素27,10.简述NH4+的吸收机理及其对根际PH值影响28,11.有哪些酶参与氮同化过程?其英文缩写是什么29,12.植物在磷代谢中有何作用30,13.磷如何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31,14.影响磷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2,15.植物缺磷的主要症状是什么33,16.什么是菌根?它为什么能促进植物吸收磷34,17.钾促进蔗糖想韧皮部运输的动力是什么35,18.钾离子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及缺钾的危害36,19.钾离子如何调空气孔开放37,20.为什么说钾是"稳产元素"38,21.植物缺钾的典型症状有哪些二.中量元素39,钙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有何特点40,钙为什么能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壁41,钙如何参加"第二信使"传递42,缺钙的发生部位及典型症状是什么43,缺钙与哪些植物病害有关44,镁如何影响光合作用45,镁如何活化ATP酶46,缺镁的发生部位与典型症状是什么47,哪些植物需硫较多,为什么48,10.缺硫的主要症状是什么三.微量元素49,铁如何参与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和电子传递50,双子叶植物与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对缺铁的反映机理是什么51,禾本科植物对缺铁的反映机理是什么52,缺硼的主要症状及原因53,缺硼与哪些植物病害有关54,影响锰吸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55,锰与光和作用和活性氧代谢有什么关系56,缺锰与锰中毒的典型症状是什么57,铜与光合作用及活性氧代谢的关系是什么58,10.缺铜的主要症状是什么59,11.锌与光和作用及活性氧代谢的关系是什么60,12.锌为什么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61,13.植物缺锌的主要症状是什么62,14.钼为什么能影响氮素代谢及固氮63,15.氯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64,16.质膜与液泡膜上的质子泵受哪些离子的激活四.有益元素65,以水稻为例简述硅的营养作用66,举例说明不同植物钠钾离子替代作用程度大小67,钴为什么是豆科植物所必需68,简述镍在植物体内尿素代谢中的意义69,硒如何提高植物抗氧化作用第五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70,解释概念:生物有效性养分,截获,质流,扩散,累积,亏缺,根际71,影响养分移动性的因素有哪些72,根毛特性与养分吸收有何关系73,土壤氮,磷养分浓度高低对植物根系生长有何影响74,影响根际PH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75,什么是根分泌物,主要包括哪些成分76,根际微生物如何影响养分有效性第六章有机肥料77,简述有机肥料在农业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78,有机肥料可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9,解释概念:矿质化腐殖化80,调控有机肥料腐熟的过程应从哪些方面入手81,C/N比的宽窄对有机物质的分解有何影响82,高温堆肥的堆积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83,秸杆还田有何优点,还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84,绿肥翻压的技术要点有哪些85,比较粪尿肥,堆沤肥和绿肥三大类有机肥料的特点和性质第七章无机肥料86,N,P,K微素肥料和复合肥种类,性质和有效施用条件87,重点:各种化肥理化性质,施入土壤后转化过程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措施,氮肥与地下水水质,磷肥与富营养化第八章施肥和作物品质和环境88,解释概念:源,库,压力流学说89,举例说明矿质营养对作物源库关系和产量形成的影响90,举例说明矿质营养元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第十章植物营养与遗传91,解释概念:基因型表现型基因型差异92,简述植物矿质营养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93,举例说明遗传育种技术在营养性状改良中的应用第十一章逆境土壤94,什么是酸性土壤,其形成原因是什么95,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96,铝毒对植物有哪些危害97,植物耐盐性的机理有哪些98,什么是石灰性土壤,其主要障碍因素是什么中国农业大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级植物营养学》考试题1.请画出根系初生结构的横、纵切面图,包括侧根。
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第一个从事植物营养学的人:尼古拉斯3.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创始人:法国的农业化学家布森高4.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创始人:鲁茨5.植物营养学的奠基人及其三大学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三大学说:矿质营养学说,最小养分律、养分归还学说6.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范畴:①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②植物根际营养;③植物营养遗传学;④植物营养生态学;⑤植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⑥肥料学及现代施肥技术研究方法:①生物田间试验法;②生物模拟法;③化学分析法;④数理统计法;⑤核素技术法;⑥酶学诊断法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必要性,专一性,直接性2、17种必须元素,哪些是大量、中量、微量,有益元素的概念及其对应的主要受益植物(1)必须营养元素分类:大量元素(0.1%以上)C、H、O 、N、P、K中量元素Ca、Mg、S微量元素(0.1%以下)Fe、Mn、Zn、Cu、B、Mo、Cl、(Ni)(2)“有益元素”,也称“农学必需元素”: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
(3)Si 水稻、小麦、大麦Na 甜菜Co 豆科固氮植物Al 茶树3、根际的概念及其范围根际: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根际的范围:1~5mm4、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及向根系迁移的方式(1)根系对养分吸收的过程包括:a.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b. 养分进入质外体:指植物体内共质体以外的所有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空腔。
C. 养分进入共质体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2)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a.截获(Interception)是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①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②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分配和转化规律;③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④通过改良植物营养性状,提高植物的营养效率和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⑤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
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减轻环境污染。
3、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①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增产;②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改善品质。
N:果实大小、色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
P:促进果实和种子的成熟和含磷物质含量。
K:品质元素, 提高蔗糖、淀粉、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改善果蔬色泽、风味,贮藏和加工性能。
③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安全:增加土壤养分、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生物和生化活性、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李比希的三大学说:①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
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用。
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②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
因此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
③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
5、李比希的功绩:①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标志着植物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真正建立,是植物营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并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②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③把化学应用于农业,使化学融合于农业科学之中。
《植物营养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说明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关系以及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2.就“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的意义加以评说。
3.叙述土培法和营养液培养法在植物营养学科中的重要性及适用范围。
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1.就NH+4-N同化来讲,GDH途径和GS-GOGAT途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GS-GOAT途径是更为普遍和重要的同化方式?2.如何对NH+4-N与NO3-N的营养作用做出正确评价?其肥效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说明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后在体内的行为轨迹和特点。
4.说明植物体内酰胺和植素的合成及其重要意义。
5.就蛋白质合成来看同钾和氮的功能有何不同?6. 说明缺乏氮磷钾养分时,植株外形、颜色等症状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第三章中量营养元素1.植物缺钙的典型症状是什么?2.钙是如何作为第二信使起作用的?3.镁是如何调控RuBP羧化酶和ATP酶的?4.缺镁、缺硫和缺钙均会造成叶片黄化,三者有什么不同?5.硫如何参与电子传递?6.哪些氨基酸中含有硫?第四章微量营养元素1.说明植物缺铁的症状、原因以及植物对缺铁的可能适应机制。
2.简述植物缺硼症状、部位与硼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缺锰对植物的生长有何影响?为什么?4.除缺铁外,还有哪些微量元素缺乏时会影响植物的生殖生长,为什么?5.缺锌和缺铁的症状有何异同?为什么?6.请描述典型的缺钼症状,缺钼对高等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有直接影响?7.哪几种微量元素与植物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有关,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8.试比较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和功能有何差异。
第五章有益元素1.什么是有益元素?目前公认的有益元素包括哪几种?2.简述硅、硒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态和分布。
3.钠有哪些营养功能?植物对钠的适应性机理是什么?4.镍是如何参与植物体内尿素降解的?5.如何正确评价有益元素在植物营养中的地位。
6.在生产中合理施用有益元素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第六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1.土壤生物有效养分的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说化学有效养分测定值只有相对的意义?3.缓冲能力不同的土壤,其养分强度因素和养分容量因素有何特点?并说明与合理施肥有何关系?4.说明根际概念及其范围与特点.5.根际微生物对养分有效性有何贡献和影响?6.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是什么?7.VA菌根为什么能改善植物生长的状况?第七章养分的吸收1.什么是养分吸收动力学曲线?其参数的生理意义是什么?2.ATP酶可由哪些离子活化?3.哪些因素会影响养分的吸收?举例说明.4.哪些离子间易发生拮抗作用?5.以一种作物为例说明什么是养分临界值和养分最大效率期?6.叶面营养有什么特点?生产上如何应用?第八章养分的运输和分配1.什么是养分的短距离运输和长距离运输?2.比较蒸腾作用和根压在木质部运输是的作用和特点.3.植物缺氮时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而缺铁时症状首先出现在新叶, 说明其原因是什么?4.石灰性土壤中有效性钙丰富,但仍会出现大白菜烧心、番茄脐腐病、苹果苦痘病等缺钙症状,请解释其原因。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植物营养?什么是植物营养学?答: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过程。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李比希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矿质营养学说: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养分归还学说: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生长量或产量受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的限制,并随之增减而增减。
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称为最小养分。
3.试述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答:研究范畴: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元素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植物根际营养(根-土界面、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植物营养遗传学;植物营养生态学;植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肥料学与现代施肥技术。
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分析法(同位素标记);酶学诊断法第二章植物的元素营养1.什么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其判别标准是什么?答: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其判别标准是:①必要性: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②专一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③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2.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有哪些?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答: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有16(17)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第一节 什么是植物营养学 >>> 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 >>> 第三节 现代植物营养学的范畴 >>> 第四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第一节 什么是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创立植物“生长要素”的探讨(1630-1750) 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 植物生理学的创立(1800) 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1840)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务植物“生长要素” 的探讨(1630-1750)Van Helmont,柳条试验证明水是植物生长必需的。
Glauber ,畜粪分析,田间试验证明植物能从一种叫做“硝”的物质中吸收营养物质。
Woodward 不同来源水分试验---土壤中有营养物质Tull 土壤耕翻实践---土壤颗粒大小的影响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 (1750-1800)第一章 绪 论Home ,空气 、水、土、各种盐类、油、“固定形态的火”Wallerius,Dundonald,腐殖质学说,认为石灰,碱类和其他含盐物质为间接作用 Jan Ingen-Housz ,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与浊化,光的重要性Jean Seenebier,1782,解释柳条试验,----“固定态”空气 植物生理学的创立(1800) De Saussure 植物的关系 氧气,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实质 植物氧及碳的来源植物灰分及其成分-土壤只能为植物供应很少的一部分养料,但不可缺少。
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1840)化学在及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李比希的主要功绩李比希的主要功绩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概念及其重要性一、基本概念1、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2、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3、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1、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2、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3、施肥手段:良好生长环境植物遗传特性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4、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1、海尔蒙特(Van Helmont, 1577-1644),柳条试验2、罗伯特•波义尔(Robert Boyle)索秀尔,碳素营养学说3、泰伊尔(Von Thaer, 1752-1832)腐殖质营养学说4、布森高(Boussingault, 1802-1887)氮素营养学说5、索秀尔(Saussure,1804)、伍德沃德(Wood-ward):水培试验实践的先驱.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1、植物矿质营养学说(1840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植物以不同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瘠,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
意义: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4、李比希的功绩1、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2、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3、把化学应用于农业,使化学融于农业科学之中4、推行新教学法,重视实践和人才培养5、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与局限性1、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3、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三、植物营养学的发展1、萨克斯、克诺普发展了营养液培养技术2、近代田间试验研究有了明显发展(1)布森高在183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农业试验站;(2)鲁茨1843年创立英国洛桑试验站,工作延续至今;(3)门捷列夫1869年在俄国四个省同时建立了试验站.(4)在鲁茨的倡导下,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建立了长期实验站。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植物营养学》复习题第⼀章绪论⼀、名词解释植物营养肥料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养分律⼆、填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具有提⾼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壤,提⾼⼟壤肥⼒等作⽤。
3、肥料按组分分为有机肥和⽆机肥;按来源分为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分为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为速效肥和迟效肥。
4、海尔蒙特于1640年,在布鲁塞尔进⾏了著名的柳条试验。
5、李⽐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
6、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是由鲁茨在1843年创⽴的。
7、李⽐希创⽴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营养;在实践上,促进了化肥⼯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根据李⽐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归还⼟壤养分的⽅式应该是有机肥料与⽆机肥料配合施⽤。
9、最⼩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有针对性,应合理施⽤。
10、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法有⽣物⽥间试验法、⽣物模拟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和酶学诊断法。
三、简述题:我国肥料资源有何特点?肥料利⽤存在什么问题?第⼆章⼤量营养元素1、名词解释(1)植物⽣长必需的营养元素(2)营养元素间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3)营养元素间的相互相似作⽤(4)活性氧2、填空题(1)⼀般新鲜植物含有70%-95%的⽔分,5%-30%的⼲物质。
⼲物质中绝⼤部分是有机质,约占⼲物质重的90%-95%;矿物质只有5%-10%左右,也称为灰分。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根据质量分数的⾼低,将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氮、磷和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
(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
(4) 作物缺氮时,叶⾊转淡,⽣长缓慢,植株矮⼩,症状⾸先出现在下部叶⼦,⽽后逐渐向上蔓延。
《植物营养学》第一节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第二节植物养分效率差异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Part1Part2)第三节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改良途径第一节肥料的科学施用第二节肥料的科学管理(Part1Part2)第十一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第一节酸性土壤 (Part1Part2Part3Part4)第二节盐渍土 (Part1Part2)第三节石灰性土壤 (Part1Part2)第四节渍水和淹水土壤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绿色植物的显著特点是其根或叶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的躯体或转化为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
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
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
营养元素转变(合成与分解)为细胞物质或能源物质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实质上,营养元素是代谢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这表明植物营养与新陈代谢过程是紧密相关的。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或者说,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养分)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粮食生产不仅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且也要为副食品生产、畜牧业、养殖业以及工业生产(糖、酒等)提供原料。
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不大,虽然我国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但大多存在投资多、难度大的问题。
这就决定了我国粮食增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后,我国化肥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化肥生产量和化肥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也随之迅速上升(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