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离定律
- 格式:docx
- 大小:24.38 KB
- 文档页数:19
遗传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解释2、解释的验证以及假说演绎法3、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4、证明某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方法—自交或测交5、判断某显性个体是纯合子or杂合子(1)植物:自交,测交,检测花粉类型,单倍体育种(2)动物:测交5、显隐性判断6、概率计算:叉乘法;配子法;是否乘1/2的问题;杂合子连续自交的子代的各基因型概率,7、分离定律中的异常情况(1)不完全显性(2)致死现象:基因型致死(显性,隐性),配子致死(3)和染色体变异联系【显隐性判断】【定义法】1.已知马的栗色与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马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l匹小马。
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反之,则白色为显性B.随机选出1匹栗色公马和4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4匹马全部是白色,则白色为显性C.选择多对栗色马和栗色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为隐性D.自由放养的马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明栗色马为显性【假设法】2.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下面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全为直毛则直毛为隐形B.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则子代雌性个体均可为直毛C.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一致,则直毛为显形D.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不一致,则直毛为隐形【性状分离法】3.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
孟德尔遗传学原理随着现代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于遗传学原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而最早发现遗传学规律的人便是孟德尔,他的遗传学原理被视为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孟德尔的遗传学原理,又称孟德尔定律,总结了他在豌豆植物的杂种实验中发现的三个遗传定律。
这三个定律为基因组成和遗传方式提供了基本框架。
以下是对孟德尔三大遗传定律的介绍。
一、基因分离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是孟德尔第一个发现的遗传规律。
他发现,如果将纯合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双亲杂交,得到的杂合子(基因型不同)子代会表现出两个亲代的性状。
而这两个亲代的遗传信息,对于每个后代而言,只有一个能够表现出来。
孟德尔将这个过程称为“基因分离”。
基因分离定律说明,每个父代个体的两个基因会以等概率分配给它们的子代,这两条基因线路独立地存在。
二、掩盖定律掩盖定律是孟德尔发现的第二个遗传规律。
他发现,一个等位基因(同一位置上不同的基因)可以掩盖另一个等位基因的表现,即掩盖基因为“显性”,被掩盖基因为“隐性”。
掩盖定律说明,如果一个个体中同时拥有表现型相同的两个不同基因,其中一个显性(表现),而另一个隐性(不表现),那么只有显性基因会罢先显露在外。
三、基因独立定律基因独立定律指出,每个基因的性状(表现形式)对于其他基因的表现没有影响。
孟德尔通过实验发现,每个基因都相互独立并且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例如,豌豆植物的花色(黄色或绿色) 和豆荚的形状(充盈或收缩),这两个性状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或者依赖关系。
结论综上所述,孟德尔遗传学原理成功地解释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并引领遗传学的发展方向,对现代遗传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遗传基本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预测下一代的性状表现,进而更好地进行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利益。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三生物基因分离定律一、相关概念1.相对性状:种生物的种性状的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的片段)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稳定的遗传,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稳定的遗传,后代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关系:)(5)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2各种交配方式功能杂交自交测交正反交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_______基因会随 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孟德尔遗传实验选用豌豆的原因(1)(2)(3)2. 实验过程(1)实验步骤:去雄→套袋→传粉→二次套袋→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F1都是高茎,F2出现高茎︰矮茎=_______的性状分离比。
三、对分离过程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存在。
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的。
5、遗传图解(见右图):即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DD︰Dd︰dd=1︰2︰1,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高茎︰矮茎=3︰1。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是指遗传学领域中的三个重要定律,它们分别是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
1. 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正常繁殖中,每个个体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到两个相对独立的基因,并且这两个基因在生殖过程中会分离。
2. 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的基因对于遗传特征的表现具有自由组合的能力。
即,基因的组合并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每个基因都有可能以任何方式与其他基因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3.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每个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不会相互干扰。
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遗传是独立进行的,一个性状的遗传不会影响另一个性状的遗传。
这意味着每个性状都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它们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这些定律是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高利·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并提出的。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我们理解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因的三大定律基因的三大定律是遗传学家门德尔在19世纪提出的,这些定律揭示了基因传递与遗传变异的规律。
它们不仅在遗传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进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大定律是孟德尔的单因素性状的分离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
这一定律指出,如果父母个体在同一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不同,其子代在本性状上将表现出一种单一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也就是说,基因在子代中是分离的。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发现,红花色与白花色基因的分离表明了这种规律。
第二大定律是孟德尔的独立性定律,也被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这一定律说明,在两个或更多的性状同时存在并遗传的情况下,这些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换句话说,基因在遗传中的组合是随机的。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豌豆种子外观和纹理的观察,孟德尔发现了这种规律。
第三大定律是孟德尔的分离与联合定律,也被称为基因连锁定律。
这一定律说明,当两个基因位点之间存在连锁时,这些位点的基因将以不同的频率分离或联合遗传给子代。
与独立性定律相反,这一定律揭示了一些基因在遗传中的关联性。
这个定律是基于孟德尔对豌豆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通过验证杂交后代的性状和基因型的组合概率来推断基因之间的关联。
这三个定律的提出,不仅揭示了遗传基因在子代间的分离、组合和联合传递的规律,还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因的三大定律为人们理解遗传变异、岩水条件下基因的进化以及世代之间的基因传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从基因的角度看,生命的多样性和进化不仅取决于基因的突变和变异,也取决于这些基因的遗传规律。
因此,了解和应用基因的三大定律,对于人类了解自身和其他生物的进化、适应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基因的三大定律是孟德尔为了揭示基因遗传规律而提出的关键原则。
这些定律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在遗传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也在生物学、进化学等多个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基因的三大定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变异的机制,为人类未来的进化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解,概述测交实验的过程,说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
2.结合教材资料,简述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图解:(3)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A和a 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是1∶1,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了分离。
2.基因分离定律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与表现型(1)表现型: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即表现型。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即基因型。
(3)二者的关系: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个体的基因型,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4.纯合子与杂合子(1)纯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和aa。
(2)杂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Aa。
二、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原因,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其优点是:(1)闭花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保证杂交实验的准确性。
(2)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使获得的实验结果易于分析。
2.采用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
判断正误(1)受精作用中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等位基因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 )(2)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 )(5)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6)采用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答案(1)√(2)√(3)×(4)√(5)√(6)√填空: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1.两个小罐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点高一生物基因分离定律知识点整理:一、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3.细胞核遗传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其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圆形规律性变化。
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平衡,遵从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拆分规律无法轻易化解,表明拆分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基因拆分定律的f1和f2必须整体表现特定的拆分比应具有以下条件: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相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够发育较好,且受精卵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必须小、个体数量必须足够多多。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1.掌控最基本的六种杂交女团①dd×dd→dd;②dd×dd→dd;③dd×dd→dd;④dd×dd→dd∶dd=1∶1;⑤dd×dd→(1dd、2dd)∶1dd=3∶1;⑥dd×dd→dd∶dd=1∶1(全系列显出)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①若后代性状拆分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就是杂合子。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存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的确定①一对等位基因遵从基因拆分规律。
如aa构成两种配子a和a.②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
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3)基因型的确认①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表现型为显性,至少存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无法确认,aa或aa.做题时用“a_”则表示。
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适用范围有: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细胞核遗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例,卷发与直发为一对相对性状,且卷发为显性,直发为隐性。
父母俱为卷发,如基因型俱为Aa,则有可能生出直发(aa)的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自由组合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只适用于不连锁基因。
例,卷发直发(A或a)与双眼皮单眼皮(B或b)两种形状互不干扰,各自遗传。
卷发、双眼皮为显性,直发、单眼皮为隐性。
俱为卷发、双眼皮的夫妇,若其基因型俱为AaBb,其子女表现性有卷发单眼皮,直发单眼皮,卷发双眼皮,直发双眼皮四种可能。
连锁互换定律: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换,就会使位于交换区段的等位基因发生互换。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例,有一种叫做指甲髌骨综合症的人类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NP表示)与ABO血型的基因(IA,IB或i)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在患这类疾病的家庭中,NP基因与IA基因往往连锁,而NP的正常等位基因np与IB基因或i基因连锁,又已知NP和IA之间的重组率为10%.由此可以推测出,患者的后代只要是A型或AB型血型(含IA基因),一般将患指甲髌骨综合症,不患这种病的可能性只有10%。
因此,这种病的患者在妊娠时,应及时检验胎儿的血型,如果发现胎儿的血型是A型或AB型,最好采用流产措施,以避免生出指甲髌骨综合症患儿.。
第14讲基因的分离定律2.分离定律实质的解读(1)细胞学基础:图5-14-3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
图5-14-3由图可知,基因型为Aa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和a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
(2)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4)适用范围:①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角度1考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分析1.[2019·山东潍坊期末]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2.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孟德尔用纯种黄色豌豆和绿色豌豆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获得F2(如图5-14-4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图5-14-4A.图示中雌配子Y与雄配子Y数目相等B.③的子叶颜色与F1子叶颜色相同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D.产生F1的亲本一定是YY(♀)和yy(♂)技法提炼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除孟德尔外,摩尔根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也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角度2考查遗传学核心概念及其联系3.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概述为()A.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B.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4.[2019·全国卷Ⅲ]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角度3考查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5.[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二模]利用豌豆种皮的灰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不能采用的方法是()①自交法②测交法③花粉鉴定法④花药离体培养法⑤单倍体育种法A.①②B.③C.③④D.③④⑤6.[2019·福建龙岩质检]如果把糯性水稻和非糯性水稻杂交得到的F1的花粉,加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约一半花粉呈蓝黑色(非糯性),一半呈橙红色(糯性),由此证明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F1产生两种类型且数目相等的配子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C.F1是杂合体D.在F1体内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技法提炼“三法”验证分离定律(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1)相对性状(2)杂交方法4.解决方法:(1)运用减数分裂过程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用染色体遗传图解来说明试验过程。
(3)着重讲清并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及等位基因的独立性。
(1)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控制性状的基因决定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是成单的。
(2)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d和d两种配子。
(3)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中会出现四种组合:dd、dd、dd和dd,表现型之比为3:1。
(1)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2)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等,用挂图说明何为去雄、授粉,具体如何操作。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特点(b:识记)。
2.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d:应用)。
3.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d:应用)。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讲述: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
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提问: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学生答出:是。
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讲述: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试验过程讲述:出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图,对着图讲述试验过程,注意如下几个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杂交实验中,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那个亲本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研究特点:①试验材料——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②分析研究方法——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③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2)试验结果①无论正交反交,只表现显性性状;②自交,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3:1(高茎:矮茎)。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问:什么是基因?基因位于何处?学生回答:略。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基因控制性状。
那么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豌豆高茎基因用d 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在体细胞中。
控制性状的基因以对存在,纯种高茎豌豆用dd表示,矮茎豌豆用dd表示。
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因为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因此,纯种高茎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d,纯种矮茎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个隐性基因d。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合子中的基因又恢复成对,即体细胞为dd。
显性作用:由于基因d对基因d具显性作用,故(dd)只表现为高茎。
自交产生配子时(出示有染色体遗传的图像),由于d和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d和d独立存在,它们要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这样,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就各有两种,一种含有基因d,一种含有基因d,且两种雄配子d:d ;两种雌配子d:d 。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便出现3种基因组合: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接近3:1。
(三)总结、扩展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是杂交试验法,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杂种子一代全是高茎豌豆。
经自花传粉后,杂种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之比为3:1。
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杂合子(代)中,d和d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
孟德尔也做了豌豆子叶黄色和绿色等其余六对杂交试验,表现型的数量比都接近3:1,请同学们按板书要求试着做这六对杂交试验遗传图解。
(四)布置作业1.杂合高茎豌豆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高茎植株约占后代总数的()a.100%b.3/4c.1/2d.1/42.子叶黄色豌豆(yy)与子叶绿色豌豆(yy)杂交,表现型全是黄色,让其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之比为3:1。
请用遗传图解说明试验的全过程和试验结果。
3.课本第27页复习题一;三、1。
(五)板书设计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高规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试验过程(2)试验结果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配子ddddd(高茎)dd(高茎)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ddddd(矮茎)基因型dd:dd:dd表现型高茎:矮茎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测交的概念及其图解(c:理解)。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应用)。
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及两者关系(c:理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提问: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结果是什么?如何解释试验的结果?学生回答:略。
引言:孟德尔做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并用自己的思想做出解释。
这种解释没有试验验证前叫做假说。
那么,孟德尔的解释究竟正不正确,还要经试验验证。
3.测交——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讲述:测交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亲本回交,用来测定的基因组成。
教师板书:测交杂种子一代隐性类型dd ×dd问:按孟德尔的解释,杂种子一代dd能产生几种配子?数量比如何?学生课堂活动:每位学生在草稿纸上做出测交的遗传图解,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做题。
学生的可能结果:测交后代基因型2dd:2dd测交后代表现型2高茎:2矮茎讲评:(1)这样做也是正确的,不能说是错的。
高茎:矮茎(预期结果)在一般处理时,为简化,d、d两种配子相同,即可写一种d表示。
(2)孟德尔亲自到农田进行豌豆杂交试验,得到高茎:矮茎=30:34,接近1:1。
预期结果和实践结果是一致的。
测交证实是杂合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因此,孟德尔的解释(假说)应上升为真理。
显示: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验证结果与假说推论结果一致→假说上升为真理,若二者不一致时,否定假说。
这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的概念:在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例如:d和d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此概念有两个要点: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②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右图,d和d就是等位基因。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染色体同处于平行关系,从本质上解释了性状分离现象。
提问: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出示减数分裂活动图像,对着图讲解。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23—24页后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强调,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遗传学上,把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表现型。
例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把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而矮茎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举例:略)。
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所以,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只有在外界环境相同的条件下,表现型才相同(举例:略)。
(三)总结、扩展分离定律是指杂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揭示的分离定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融合遗传的否定。
当时流传很广的融会遗传认为双亲遗传物质在下一代发生融合(“混血儿”一说即是一例)。
而孟德尔强调杂合体内等位基因互不融合或混杂,保持相对独立性,在形成配子时还要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
扩展应用:应用分离定律,根据亲、子二代的表现型可谁知基因型。
课本第28页三、2.请同学们做。
讲评解题思路:1.首先确定显性性状:一般说来,相对性状杂交,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但本题的三组杂交试验结果,都与此不相符。
只有从第二组杂交试验来看,亲本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由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杂合子,亲本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圆料就是显性性状。
2.先确定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其必定是纯合体如皱粒rr。
3.得出答案。
三个杂交组合的基因型是:第一组:rr ×rr;第二组rr ×rr;第三组:rr ×rr。
第三个组合为测交试验(遗传图解:略)。
(四)布置作业课本第27页一;二。
(五)板书设计3.测交证实是杂合子,形成配子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结果形成两种类型的配子。
5.基因型和表现型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c:理解)。
2.基因分离定律的例题分析(c:理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复习提问:(1)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用基因图解写出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过程及时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演板、口答。
引言: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第一次从理论上揭示了生物性状遗传的实质,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