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安全用电-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19.3安全用电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的19.3节,主要讲述安全用电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对电流过大的认识,了解电流过大可能导致的危险。
2. 掌握开关、插座、保险丝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学习安全用电的原则,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安全用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流过大的原因及危害,提高安全意识。
2. 学会正确使用开关、插座和保险丝,避免触电事故。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遵守安全用电原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过大导致危险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触电事故。
2. 教学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安全用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保险丝、开关、插座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触电事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电流过大的危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电流过大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触电事故。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开关、插座和保险丝,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安全用电原则,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5.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安全用电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流过大导致危险的原因2. 正确使用开关、插座和保险丝3. 安全用电原则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触电事故,并说明如何避免。
2.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家庭设计一份安全用电计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用电安全,发现潜在危险,并提出解决方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流过大导致危险的原因电流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短路,二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短路是指电路中的两个导体直接接触,导致电阻几乎为零,电流因此急剧增大。
第3节平安用电◇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记住平安电压的数值。
2.知道触电的缘由和触电的几种形式。
3.知道平安用电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对常见的触电事故的了解,培育学生平安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触电事故的缘由和正确处理事故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形成平安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一些用电平安警示标记,如“高压危急”“有电危急”等。
回忆一下,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标记?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电压越高越危急[阅读课本]P113“电压越高越危急”[思索]生活中常见到“当心触电”这样的警示牌,那么怎样才叫触电呢?[提示]人或动物接触或接近带电体,有电流通过,引起损害。
[思索]用手干脆接触一节干电池两端,会发生触电吗?[提示]通常状况下人体的电阻约为104~105Ω;在皮肤潮湿时,人体的电阻可降低到约103Ω。
依据欧姆定律,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所以不会引起损害。
【拓展】人对100~200 uA的电流无反应;电流达到1 mA左右会引起麻的感觉;不超过10 mA时,人尚可摆脱电流;超过30 mA时,就会感到剧痛、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急;当达到50 mA时,很短时间就会使人心跳停止。
[归纳提升]触电事故是指有肯定强度的电流流过人体,引起损害性的事故。
[思索]通过人体的电流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提示]电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及持续时间有关。
[思索]为什么说“电压越高越危急”?[提示]人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高,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大,损害越大。
[思索]你知道人体的平安电压值是多少吗?[提示]依据人体的电阻和人体可以承受的最大电流,一般认为不超过36 V的电压是平安电压。
[思索]人体接触低于36 V的电压的带电体肯定平安吗?[提示]人体是导体,不同的人,在不同状况下的电阻也不同,身体干燥时电阻较大,潮湿时电阻较小,所以人体接触低于36 V的电压的带电体不肯定平安。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9.3 安全用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9章第3节“安全用电”。
本节主要介绍了家庭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的概念,以及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家庭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概念;2. 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措施;3. 学会正确使用电器,预防电器事故的发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概念,知道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2. 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措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电器,预防电器事故的发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庭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概念,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措施。
难点:电流产生的原因,电器事故的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器事故案例,如触电、电器火灾等,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板书,讲解家庭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概念,以及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
(2)教师讲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措施,如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使用电器时,要确保断电;电器出现故障时,要及时维修等。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安全用电相关的例题,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如何正确使用电器等,让学生通过课本或笔记本进行学习和思考。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安全用电知识,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9.3 安全用电电压:家庭电路电压电流:电流的概念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使用电器时,要确保断电;电器出现故障时,要及时维修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家庭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1.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电流通过人体时会产生疼痛、抽搐甚至死亡等危害。
2. 触电的类型: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
3. 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 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漏电保护器、熔断器的原理及作用。
5. 预防触电的措施:定期检查电器设备、使用合格电器产品、遵循操作规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流对人体的危害,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对人体的危害、触电的类型、安全用电的原则。
难点: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及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灯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触电事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触电的危害。
2.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对人体的危害、触电的类型、安全用电的原则。
3. 实验演示:进行触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4. 课堂讨论:讨论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及预防措施。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触电事故分析及预防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电流对人体的危害触电的类型安全用电的原则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及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了解的触电事故,并分析事故原因。
2. 列举几种预防触电的措施,并说明原因。
3. 家庭电路中,如何正确使用电器设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家中做到安全用电?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进行一次家庭用电安全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实验演示”环节。
这是因为实验演示是教学过程中最为直观、生动的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9章第3节《安全用电》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9章第3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学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学基础知识,对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他们生活中的用电经验也比较丰富,对一些用电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电学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对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安全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
2.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利用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
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器材,如电灯、插座、电线等。
2.制作课件,展示安全用电的知识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场景,如家庭用电、手机充电等,引导学生关注安全用电的问题。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用电行为是安全的?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安全用电的知识点和实例,如: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使用有金属外壳的电器时接地等。
同时,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学知识在安全用电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证安全用电的原则。
如: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触电急救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教案1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对待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充满热情和认真。
下面,我将以“我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电的力量”为例,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电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让他们认识到电的危险的,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远离危险,保护自己。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知道电的基本概念,了解电的危险的,能遵守用电规则,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幼儿了解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规则,教学难点是让幼儿理解电的危险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的教具包括电池、小灯泡、电线、插座等,学具则包括记录本和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幼儿观察到电的力量,引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我会向幼儿讲解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规则,让他们明白电的危险性。
3. 实践:我会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搭建简单的电路,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电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理解电的危险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活动的效果,看幼儿是否掌握了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规则,同时,我会寻找更多相关的教育资源,为幼儿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支持。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实践环节的细节在实践活动环节,我会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搭建简单的电路。
这一环节的细节至关重要,因为幼儿们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规则。
1. 安全第一: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我会对幼儿们进行安全教育,强调注意安全,告诉他们不要触摸电源和插座,以免发生意外。
2. 引导观察:在动手搭建电路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幼儿们观察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灯泡的亮灭情况,让他们通过观察来理解电的传递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教案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和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电流的作用,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作用,知道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2. 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能够正确使用电器设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作用,安全用电的原则。
难点: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如何预防触电事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线、灯泡、插座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电流的作用,通过连接电源、电线、灯泡等教具,让学生感受到电流的存在,并了解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2. 理论知识:讲解电流的作用,电流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安全用电的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触电事故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不遵守安全用电原则所带来的后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触电事故,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电器设备。
六、活动重难点1. 电流的作用,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2. 安全用电的原则,如何预防触电事故。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电流的作用,掌握了安全用电的原则。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器设备,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电器设备的使用,了解更多的安全用电知识,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安全用电的课程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关键的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至关重要。
我让学生亲自体验电流的作用。
这个实践操作的环节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实际的感觉,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电流的存在和对人体的危害。
在操作过程中,我确保了所有的安全措施都得到遵守,比如使用低压电源,以及让学生戴好绝缘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