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诱发TGE、PED及猪腹泻三联活疫苗的保护效果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195.14 KB
- 文档页数:3
猪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防制方法猪流行性腹泻(PED)、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轮状病毒病是我国猪群中危害最严重.的三种病毒性腹泻病,发病后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目前唯一的手段是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作者经过多年的实验室试验和临床实践,积累了防治的若干经验,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PED、TGE和猪轮状病毒病三种疾病及其防制进行初步的论述。
1、病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都是冠状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钉样的纤突,直径在60~190nm;在低温下可以长期存活,粪便中的病毒在20℃干燥、腐败状况下10天内死亡,在37℃4天全部死亡。
病毒对光很敏感。
可被福尔马林、氢氧化钠、含氯或碘的消毒剂、季胺盐类化合物等灭活。
轮状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轮状病毒(RV)呈车轮状外观,直径在70nm左右。
RV在环境中相当稳定,对温度、pH、化学物质和常用消毒剂有耐受性。
在pH 3~9时都稳定,粪便中的RV在60℃时可耐受30分钟,在18℃~20℃时可耐受7~9个月。
2、发病机理经人工发病试验,猪口服PEDV和TGEV后,潜伏期一般为20小时至3天。
在实验室,新生仔猪最早有接种8小时后就开始发病的,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繁殖,在16~30小时达到最大量。
由于病毒的侵袭,小肠上皮细胞变性、绒毛脱落,导致小肠内酶活性明显下降,扰乱了消化及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引起急性吸收不良。
对哺乳仔猪而言,就不能消化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使肠内产生高渗,液体在肠内滞留,甚至从组织内吸收液体,进而导致腹泻和脱水,酸中毒而死亡。
新生仔猪接种RV后,也产生上述的情况,但14日龄以上的猪人工攻毒一般不会发病。
3、流行病学3.1 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PED和TGE有严格的季节性。
主要在11月至下年4月间.尤其在农历春节前后是发病的高峰期;气温超过20℃一般不会流行,但也有在气温25℃或更高时发生的情况。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可引起的猪的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猪流行性腹泻于1971年英国兽医科技人员首先报道,其特征为初生仔猪呕吐、腹泻、脱水,疫病爆发中初生仔猪死亡率达90%。
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易发、多发高度接触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流行性腹泻极为相似。
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季和春季,成年猪和仔猪都会传染、发病,尤以仔猪传染、发病严重,<5日龄的仔猪染病,死亡率95%~100%。
本文介绍了国内猪流行性腹泻相关疫苗上市情况及国内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1猪流行性腹泻免疫机制的推广1995年,国内外开始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二联疫苗,通过免疫产前母猪,使其乳汁中含有丰富的猪流行性腹泻IgA和IgG抗体,仔猪摄入后能引起肠道黏膜保护机制,以达到保护出生仔猪的目的。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我国各地发生腹泻的比例最为严重,引起的传播性、传染性、死亡性强,有的规模化养殖场一旦发生流行性腹泻则在6周内仔猪高达100%死亡,后续死亡率逐渐降低。
行业专家初步估计,近6年由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造成全国仔猪死亡估计有上千万头,直接损失已高达上亿元。
随着病毒变异及猪场养殖规模增大,该病的危害日益突显。
因此,提高免疫效果必须了解抗体产生保护作用的机制。
2同类疫苗的种类2.1灭活苗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
目前上市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弱毒华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灭活疫苗经典毒株,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灭活疫苗(WH-1株+AJ1102株)。
处于新兽药临床阶段的同类产品有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XJ-DB2株)、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KB-4clone13株)、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CHYJ株)。
2.2弱毒苗由于PED在亚洲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经研究发现商品化弱毒疫苗取得了优于传统灭活疫苗的保护效果,因此,国内外各厂家陆续推出猪流行性腹泻减毒活疫苗产品。
猪流行性腹泻(PED)的预防和控制日前,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刘芳副教授在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16年年会学术报告会上介绍了猪流行性腹泻(PED)的预防和控制。
据介绍,PED首先在1971年被发现于英国,而我国于1976年首次报道该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目前仍只有一个血清型。
猪群感染PEDV后1-2天即开始排毒,5-6天达到高峰,并可持续排毒35天。
母猪感染后,可通过乳汁把病毒传给初生仔猪。
在2010年之前,PED多发生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季节性明显,但2010年之后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仔猪出生时正常,吃奶后半天-1天开始呕吐,接着很快出现腹泻,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高达90%-100%,保育猪、中大猪、母猪、公猪少见腹泻,使用抗生素、干扰素、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效果不理想。
PED是导致近年产房仔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疫苗免疫、生物安全、猪群的健康水平、猪舍的环境控制是防控PED的重要措施;母猪对PED的免疫力是预防初生仔猪发病的关键;4-13日龄仔猪对PEDV的抵抗能力取决于母猪初乳及乳汁中抗体含量水平。
鉴于PED的发生已无明显季节性,建议对母猪实行普免(4次/年)或跟胎免疫。
1。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究进展作者:吴钰宸曹剑孙彦军刘强德张常锁贺笋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4年第04期摘要: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多发生于猪的初生、断奶、育肥等重要阶段。
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将该病作为猪病的重点防控对象,我国也将其列为重大动物疫病之一,采取了严格的免疫程序以控制该病,疫苗是防控本病最重要的手段。
本文就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研究进展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1]。
PEDV主要感染猪肠道,引起猪的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PEDV可通过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病毒颗粒在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容易在猪场等集约化养殖场所传播。
PEDV对幼猪的影响尤其严重,感染后的幼猪易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病死率较高[2]。
PEDV最初于1971年在英国被发现,后在欧、美、亚洲等地区均有分布。
近年来,PEDV 在中国大陆等地区暴发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针对PEDV的疫苗已经开发出来,但是PEDV的变异性较大,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病毒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疫苗研究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综述,以期能为该病的防控及疫苗研发等工作提供一个理论参考。
1 PEDVPED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
其病毒粒子形态呈圆形或多边形,直径范围为90~190 nm,平均直径130 nm。
PEDV的病毒粒子由四个主要结构组成,分别是外膜蛋白(M蛋白)、包膜蛋白(E蛋白)、核衣壳蛋白(N蛋白)和纤突蛋白(S蛋白)。
26常见仔猪腹泻疾病及鉴别诊断王彦丽/河南省南乐县农牧局 卓卫杰/河南省濮阳县农牧局仔猪腹泻是猪场常见的一类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但比较常见的主要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腹泻。
其中由病毒所引起的仔猪腹泻常见的为传染性胃肠炎(TGE)、流行性腹泻(PED)以及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由细菌所引起的仔猪腹泻常见的为仔猪黄、白痢和仔猪血痢;另外猪球虫病也是常见的仔猪腹泻疾病。
一、常见仔猪腹泻疾病1.传染性胃肠炎(TGE)。
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
各阶段的仔猪都容易感染,但是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明显,病死率甚至可以达到100%,本病易发生在冬春季节,一旦发病,传染迅速。
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仔猪发生呕吐,水样腹泻,逐渐脱水消瘦,多在1周内死亡,仔猪粪便多呈现白色、灰色或黄绿色。
3周龄以上的仔猪常常耐过,但是此类仔猪常伴有发育缓慢等症状1。
解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病死仔猪的肠绒毛膜呈现卡他性炎症变化,同时伴有小肠绒毛的萎缩。
2.流行性腹泻(PED)。
流行性腹泻(PED)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
各阶段仔猪都容易感染,但10日龄以内的仔猪更容易感染,该病相对于传染性胃肠炎而言病死率较低,7日龄内发病的仔猪病死率可达50%。
本病多发生于冬季,一旦发病,传播也比较迅速。
本病的临床特征和解剖学特征与传染性胃肠炎均类似,只是症状相对较轻2。
3.猪轮状病毒腹泻。
猪轮状病毒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仔猪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
其可以感染各个阶段猪只,但以2~5周龄仔猪容易感染,感染仔猪多为隐形感染,只有当仔猪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呈现相应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晚秋、冬季或早春等寒冷季节;本病临床特征主要呈现排黄色或灰白色粪便,腹泻症状较温和,发病率较高,但是病死率较低。
病死仔猪大小肠壁常呈现弥漫性出血,小肠内充满大量液体。
4.仔猪黄、白痢。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PED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PED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简要介绍。
一、PED的诊断1. 临床表现PED的主要症状是猪的急性腹泻。
刚开始时,粪便呈黄色或浅黄色,含有未消化的饲料,后期变为稀水状或泥状,有时会夹杂着血液。
猪可能还会表现出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
猪只有一到两天的潜伏期,症状来得异常迅速。
另外,PED的病猪通常不会瘦削,仍然能够保持食欲和水分摄取。
2. 病毒检测PCR技术能够对PED病毒进行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可利用肠道或粪便样品进行检测。
3. 组织学检查猪的肠道组织样本能够用来进行组织学检查,该检查可以帮助鉴别PED和其他猪的肠道疾病。
目前,治疗PED的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
1. 对症治疗饮食疗法:提供易消化的饲料,如麸质、大米、米汤等。
在恢复期应该逐渐将正常饲料混合进饲料中,以帮助猪的肠胃适应。
水分和电解质治疗:腹泻病猪经常脱水,所以要保证水分的摄取。
另外,电解质平衡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进行补液。
抗生素治疗:PED是一种病毒性感染,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但对于继发细菌感染或复杂的临床情况,可适当地使用抗生素治疗。
2. 预防措施疫苗预防:PED病毒疫苗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突变性强,疫苗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消毒措施: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粪便清除和饲料和用具的消毒。
PED病毒能够在环境中存活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因此消毒需要足够彻底。
检疫措施:猪场应该对来自其他猪场或国家的猪进行检疫,防止病毒的传播。
总之,在预防PED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疫苗、清洁消毒、检疫等措施,以减少PED的发生。
在PED发生时,及时对症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PED )疫苗主要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PED 活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好、免疫期长、适应性强等优势,而灭活疫苗则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预防效果稳定等优势。
在选择疫苗时,需要综合考虑疫苗的特点、免疫效果、病情严重程度、养殖环境等因素,本文综述了两种疫苗的优劣,以便同行可以借鉴,以达到最好的预防效果。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活疫苗;灭活疫苗;免疫;分析猪流行性腹泻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免疫优劣势分析赵倩(河南省新乡市动物检疫站河南新乡4530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4.03.008收稿日期:2023-04-19作者简介:赵倩(1986—),女,河南新乡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检疫防疫。
随着猪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猪流行性腹泻(PED )已经成为制约猪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
在PED 的防控措施中,疫苗接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PED 疫苗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它们各有其优缺点。
活疫苗可以在猪体内产生持久的免疫效果,但是其在生产、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病毒突变和变异的风险。
灭活疫苗可以保证疫苗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其免疫效果相对较弱。
因此,针对不同的疫情和养殖环境,选择最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是PED 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对PED 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免疫优劣势进行分析,为PED 防控提供参考。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疫苗的选择和应用,为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猪流行性腹泻的概述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类消化道疾病。
PED 主要感染幼猪,引起严重的腹泻、脱水和死亡。
对此病均有高度易感性,仔猪死亡率高达80%~100%[1]。
该病最早于1971年在英国被发现,随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目前PED 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猪类养殖业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
PEDV 属于冠状病毒科,是一种外壳呈球形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从2010年底到2011年年初开始,我国华东、华南、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仔猪流行性腹泻,随后蔓延到全国;到2013年发病仍然严重,规模化猪场比散养户严重一些,农场规模越大,猪群流转越快,腹泻越难以控制,此次发病与以往不同,腹泻发病日龄偏小,仔猪死亡高,发病持续时间长,给养殖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冯力实验室的研究,2010至2011年初,他们从黑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北京、浙江、上海、山东的22个发病场105份病料的检测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检出率为65.7%,传染性胃肠炎(TGEV)的检出率为27.6%,轮状病毒(RV)的检出率为25.4%;同样,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部人畜共患病实验室主任杨汉春教授的的研究表明,这次多个地区发生的流行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次是传染性胃肠炎,也还有猪轮状病毒病等,部分养殖场还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继发感染;有的猪场通过对母猪进行伪狂犬的野毒检测,发现存在野毒阳性,也可以导致仔猪出现严重腹泻;也有在发病猪组织中检测到猪瘟病毒,有了猪瘟的慢性感染也可能是本次疫情仔猪死亡率高的一个原因;综合考虑,业界普遍认可这次腹泻主要是由于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所引起的。
2007年泰国爆发了新生仔猪腹泻,与中国现在的情况十分相似,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田间分离的PED病毒与中国的毒株的S基因同源性高达98.6%。
而韩国则更早发生了PED病毒大流行爆发,其临床症状也同中国呈现的症状十分相似,韩国也早已研发出了商业化的PED活苗、灭活苗、口服苗以及仔猪口服的抗PED病毒的IgY抗体,目前韩国PED仅是地方性流行;有报道称目前中国流行的PED病毒与韩国的PED毒株亲缘关系较近。
引人注目的是,从2013年4月开始,美国陆续出现了仔猪腹泻的疫情,造成了7日龄内仔猪死亡率几乎100%,疫情正向3周龄仔猪蔓延。
据悉仔猪腹泻的疫情已经扩散到爱荷华州、俄克拉荷马州、阿肯色州、伊利诺伊州、堪萨斯州等14个州,目前疫情还在蔓延。
猪腹泻三联活疫苗一、流行特点从2010年冬春以来汕头市生猪腹泻病发生与流行情况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猪腹泻病的发生流行主要集中在低温高湿的冬春季节。
一般从当年11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5月份。
个别生猪养殖场在其他季节也有发病。
2、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乳汁传播。
3、各日龄生猪均有发病,但以危害仔猪,尤其是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为主。
母猪、育肥猪虽有发病,但并不全部发病,且发病症状轻,病死少。
而哺乳仔猪则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仔猪发病后一般表现为呕吐、水样拉稀等严重腹泻症状,其后很快消瘦、脱水、死亡。
4、发病急,疫病传播速度快。
养殖场一旦发现有生猪发病,即在3-4天内迅速传遍全群。
5、疫情持续时间长,时有反复。
疫情持续时间在1个月左右,同时随低温高湿天气的持续及反复变化,疫情在局部区域反复发作。
二、临床症状母猪主要表现轻微的一过性拉稀,粪便呈草黄色或绿色稀粥状,食欲减少,不愿活动,一般3-7天恢复,体温正常,很少死亡。
一般不引起流产。
哺乳母猪有的表现泌乳不足或缺乳。
保育猪和肥育猪与母猪表现相似。
哺乳仔猪在出生后最早8小时开始,突然呕吐,继而拉黄色水样稀粪,有腹疼表现,病猪迅速脱水消瘦,衰竭而死。
3日龄以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几乎100%,5-7日龄以后发病猪死亡率在30%-70%。
随着日龄的增加而死亡率下降。
三、主要病原分析引起生猪腹泻发病的主要疫病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伪狂犬病、猪轮状病毒病等,从近年来采集的生猪腹泻病料检测与病原分离结果来看,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致病病原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博卡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
根据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造成当前我市生猪腹泻流行的主要病原。
四、预防措施1 母猪预防:加强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供给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饲料,保证母猪常年不断青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