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4
焦虑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出现过分担忧、紧张、恐惧等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本文将通过一个焦虑症患者的案例来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方面的有效性。
案例背景:小明25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工作。
近几个月,他一直感到焦虑和紧张,想到即将面临的工作压力和进行演讲时的尴尬场景,他的情绪开始失控。
他很难入睡,思绪不断盘旋,不能集中注意力。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出现胃痛和头痛的症状。
这些症状使他感到彻底丧失了控制,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少焦虑症状。
治疗的关键在于患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并学会应对负面情绪和挑战焦虑的不合理想法。
自我观察过程:首先,小明被要求自我观察和记录焦虑情绪的触发因素、反应方式以及相关思维。
他注意到,当他开始担心工作表现或即将进行的演讲时,他的身体感受到紧张和疑虑。
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
认知调整过程:在认知调整的阶段,治疗师帮助小明识别他的不合理想法,并帮助他找到替代的更加合理和积极的思考方式。
小明的不合理想法主要集中在“我会犯错”和“我无法胜任”的思维模式上。
治疗师帮助小明反驳这些不合理想法,并向他提供证据来证明这些想法的不准确性。
治疗师还引导小明思考替代性的观点,例如“我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员工”和“我具备演讲的能力和知识”。
行为调整过程:在行为调整的过程中,治疗师鼓励小明逐步面对他害怕的情境,如进行模拟演讲、与同事交流等。
通过逐渐暴露于这些不适应的情境中,小明可以逐渐发展对焦虑情绪的适应性。
治疗效果评估:经过几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小明的焦虑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学会了分辨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并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来调整这些想法。
他逐渐恢复了对工作和演讲的信心,焦虑的程度明显下降,且不再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
典型案例二:焦虑厌学,情绪失控李女士走进咨询中心的时候,咨询师明显可以感觉到她那种心急如焚的状态,虽然在电话中已经有过沟通,但当面对这一对母女的时候,咨询师还是感受到了两个人十分强烈的焦虑,而从表面上看,母亲的焦虑远在女儿之上。
女儿马莉(化名)也是一位初三女生,父母亲都是国家干部,她自幼受到比较严格的教育,也养成了对自己高要求的习惯。
由于一直严于律己,学习上刻苦努力,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初中以来综合成绩排名总是稳定在全年级前十位,学校和家长也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临近中考的一个多月前开始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并且晚上经常整晚地失眠,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考试成绩也一次不如一次。
老师和家长一开始还是给予了她关心和安慰,但这种焦虑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并且严重影响了她的情绪,以至她经常会啼哭和发脾气,常为一些小事和父母大声争吵,有时候早上不愿意起床,开始有意地逃避上学,甚至演变到拒绝参加中考。
父母亲做了大量的教育和说服工作,但收效甚微。
当马莉情绪平静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这种现状深深自责,并会因对父母乱发脾气而对父母认错,但当情绪失控时,就会变得十分暴躁,甚至有几次已经有自残的行为。
妈妈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儿变成这样,由起初的关心变成埋怨,转而又变成了害怕和担心,害怕女儿这样下去不但中考完了,女儿的身心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为此,妈妈带女儿跑遍了市里的几个主要医院,也服用了不少药物,虽然焦虑有所缓解,但情绪仍旧变化不定,对读书依然抗拒。
原因分析:考试焦虑的产生通常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导致马莉考试焦虑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1.对自我的期望水平:马莉周围的人对她的期望水平很高,她也接受这种期望,这样她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所以一旦自己有少许松懈怠慢,她就会紧张自责内疚焦虑,导致学习效率更差,于是更加紧张自责内疚焦虑……如此就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了。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二班王东雪学号:201138010216焦虑症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案列:肖华(化名),女,22岁,她说自己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却不十分理想。
每次阶段考试前都有明显的焦虑紧张,胃口很差,吃不下东西,但一直坚持去课室复习迎接考试。
且因过分看重考试成绩经常在考试复习中熬夜学习,而考试后又常因成绩不好而懊悔不已。
她曾经紧缩眉头,不安地叙述道:“还记得上大一考第一科时,我考的很糟,心里非常失望。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复习,没想到还是考不好。
当天晚上我开始复习接下来要考的科目,可老是走神。
晚上一夜没有睡好,总在想白天的考试,越想越自责,觉得自己在考试中如果能够发挥的好一些不至于考的这么糟糕。
第二天很早就醒了,我不敢多睡,匆匆去课室看书;可是越看越觉得很多内容都没记住,心慌的厉害,脑子也不听使唤了。
午饭我一点什么都不想吃,不过想到要继续考试复习还是强迫自己吃点,没有吃下多少就忍不住全吐了出来。
晚饭也是如此。
我很害怕,我可能读不下去了。
”分析:从她的叙述情况容易判断,她所经历的情形为考试焦虑症。
焦虑是人们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来自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当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赋予了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过高意义后,在重新审视自己时,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较大,又不具备良好的客观条件去应对,因而感受到压力,进而产生焦虑。
这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感觉。
考前压力对每一个考生来说是正常现象,压力来自对目标的期望值,现实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越大,所形成的压力越大;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考生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
压力过大时,需要了解在达到预期目标的道路上是否出现了难以跨越的障碍,是现实的障碍,还是心理的障碍。
在学校中,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几乎每一个学生在考试时都会有一定程序的紧张感和担心,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学校将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的心理依据。
但考试给学生带来的焦虑却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青少年焦虑症案例分析与应对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但也是一个容易受到压力和焦虑困扰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焦虑症状。
本文将通过一个青少年焦虑症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因,并提供一些应对焦虑症的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一名14岁的初中生,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在学校里,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参加了各种课外活动。
然而,近几个月来,小明开始出现了一些焦虑症状。
他经常失眠,白天容易疲倦;吃饭时食量明显减少;在学校与同学交流时,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引起了别人的嘲笑。
分析与成因:小明的焦虑症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学校的竞争压力可能是导致他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明一直表现出对成绩的追求和压力,他担心自己的成绩无法达到自己和家长的期望,这导致了他的睡眠问题和食欲减退。
此外,社交焦虑也可能是他焦虑症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小明害怕被他人嘲笑和拒绝,这导致他在同学面前不敢自由表达自己,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焦虑。
应对方法: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帮助他应对焦虑症状。
1.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小明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和家长可以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努力,而不仅仅是成绩的好坏。
同时,给予小明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提高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心。
2. 提供心理支持:小明可以得到一些专业的心理支持,比如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专家的指导。
通过倾听小明的问题和担忧,专业人士可以给予他合适的建议和帮助,帮助他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和焦虑。
3. 寻找适合的放松方式:小明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或运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舒缓紧张的心情和放松身体,缓解焦虑症状。
4. 提倡积极的社交互动: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小明与同学和朋友进行积极的社交互动。
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社交聚会等,让小明有机会结识新朋友,提高他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5.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对于缓解焦虑症状至关重要。
个中学生创伤后应激焦虑症状案例与分析(二)三、评估与诊断1、根据求助者的自述,心理咨询师的观察及摄入性谈话内容,求助者家属的陈述,所采集的资料应判断为:可靠。
2、求助者相关资料:①初中升重点高中没考上,让父母拿高价,产生自罪自责感,心理遭受重大挫伤。
②初中时喜欢一女孩,女孩不喜欢他,青春期性心理受挫伤,产生自卑。
3、症状表现:(1)心理:自卑、自责自怨、认为自己无能。
(2)情绪:紧张、恐惧、焦虑不安。
(3)躯体症状:胸闷气短、喘不过气来、窒息头昏等。
4、症状持续时间:10个月。
5、分析诊断,初步诊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为焦虑症。
[参照许又新《神经症》四、鉴别诊断1、首先鉴别不是重性精神病理由是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稳,定自知力完整,主要求医。
2、其次鉴别不是抑郁症理由是没有抑郁症典型的悲观情绪,心境低落,情绪缺失。
3、再次鉴别不是疑症理由是没有疑病的典型心理,对自己的躯体状况过分担心,不相信医院的诊断,专家的解释。
4、最后鉴别不是身体疾病理由是医学检查各项生理指标正常五、咨询目标的制定1、具体目标:(1)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用放松训练帮助求助者解决目前面临的紧张焦虑情绪。
(3)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因素。
(4)帮来访者作出新的有效的行动。
2、最终目标:纠正错误认知观念,认知内部冲突,把产生焦虑的深层原因从无意识层次上升到意识层次并加以解决。
3、近期目标:消除紧张感,降低焦虑情绪,以便能够正常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远期目标:深化求助者的自我认识,增加其心理适应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在求助者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针对此案例制定具体咨询方案如下:1、咨询的具体方法和原理:运用谈话法和相应的咨询技术温暖,尊重,真诚等咨询关系建立技术,通情达理技术,倾听技术,询问技术,内容和情感反应技术,解释技术,积极关注技术,具体技术,内容和情感表达技术,自我开放技术,指导技术和非语言技术等)建立咨询关系,了解相关资料,疏导其焦虑紧张心理。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焦虑症)案例一(2005.11. 二)一般资料:女性,25岁,护士。
主述:反复发作呼吸困难、心慌两月余。
求助者自述:两个月前,丈夫接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九月份就要去外地就读。
丈夫接到通知以后专门请同事在家喝酒,当天晚上,我送他的同事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心慌、脉率加速、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和濒死感,惊恐不安,全身发抖,出汗,去医院急诊,排除甲状腺危象发作,用安定静脉点滴约1小时后缓解回家。
次日能正常上班工作,但是非常担心再次发作,因为一直没有查明原因。
每到下班回到家,都非常担心。
一周之后,有一天晚上,丈夫说要出去赴宴,自己在家看电视。
丈夫刚出门,我看着电视突然感到心慌,再次出现呼吸困难,赶紧给丈夫打电话,丈夫赶回来,把我送到急诊科。
仍然是吸氧,输液,逐渐缓解。
做心电图,也没有异常,只有窦性心动过速。
可是医生也说不出什么问题。
从这以后,三两天就会发作一次,几乎都一样,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
眼看丈夫要开学了,可是我的病还没查出结果。
已经看了几家医院,都没有查出问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生活也没有了兴趣,整天担心自己有严重疾病。
昨晚又有一次类似发作,再去医院急诊仍未发现与器质性病变有关,再次用安定(肌肉注射)后缓解,医生怀疑是心理问题,建议我看看心理咨询师,我也觉得可能跟我的心理因素有关,就来了。
多选:1、该案例的典型症状包括( ABCD )A 突发心慌B 呼吸困难C 有濒死感D 发抖出汗多选:2、在本案例中能够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作定性分析的依据是( BC )A 毫无根据地怀疑B 有主动求治愿望C 对症状有自知力D 有思维内容障碍单选:3、根据求助者的表现可以判断她属于( C )A 神经正常状态B 心理不健康C 神经症D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多选:4、根据本案例的表现,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 ABCD )A 心脏疾病B 恐怖性神经症C 疑病性神经症D 抑郁性神经症单选:5、该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D )A 精神分裂症B 强迫性神经症C 疑病性精神病D 惊恐障碍多选:6、该案例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B )A 心理治疗B 药物治疗C 心理咨询D 躯体治疗案例二(2006.5 二)一般资料:某女,22岁,未婚,卫校毕业,医院护士,自小就胆小,怕黑,怕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