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4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
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
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无论海外华裔学者和港台学者,还是大陆学者,虽然在具体价值评判上有所不同,但仍一致认为,中国文化具有超越宗教的情感和功能。
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格调。
一、重人生轻鬼神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非宗教倾向。
执教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累计节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号部分要求同学背诵,其余部分要求同学理解一、考点知识梳理1、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
*2、中华文化的组成(内容)?独具特色的、浩如烟海的、名扬世界的、异彩纷呈的、充满智慧的、完备而深刻的等。
3、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的力量如何?)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之中。
*4、中华文化的特点:*5、中华文化的地位: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
*6、中华文化的作用(影响)?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和中国的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和世界文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表现):①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⑦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⑧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8、中华传统美德是的精华。
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的品质。
随着时代的和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和也在不断和。
*9、为什么要具有民族精神?①是的精髓。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
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
③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
*10、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以为核心的、、、的伟大民族精神。
*11、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
②新中国成立后:、“”精神、精神、精神;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③改革开放以来:意识、意识、意识、意识;精神、精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12、如何弘扬、培养民族精神?(笼统谈)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一、知识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特征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传统美德的特点二、知识考点:1、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是谁?答: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答: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哪些部分组成?答: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用几个成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答: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什么特点?答: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知识网络: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的原因民族精神我传承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知识考点: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答: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4、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6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进展(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力气目标(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宏大作用。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力气。
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育学生擅长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力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进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立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精气神》【师】大家觉得中国的精气神表达在哪里?【师】鲁迅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生】那些表达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学生具体举例。
【师】当中华民族患病侵略和凌辱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抵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很多远离自己的父母而保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师】在五千多年的进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制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传统美德,而且形成了宏大的民族精神。
这一宏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行分割的重要组成局部。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如何理解这些特点?(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很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2)①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始终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作为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
②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的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部分。
2.如何理解中国兴衰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①中国兴衰与中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②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③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2)①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前列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解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