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题2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为什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1)毛泽东之所以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4)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没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捉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历史进程: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结合国内外社会主义见者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与人命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直接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马克思原理论述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主张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过程,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主张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建立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的阶级,具有历史使命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自由和平等得到了根本保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优化也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战略。
无产阶级革命要通过强大的革命组织和政党来实现,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民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论述题集(2).txt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谈钱不伤感情,谈感情最他妈伤钱。
我诅咒你一辈子买方便面没有调料包。
--------------------------------------------------------------------------------12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答:相对过剩人口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1)相对过剩人口可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
资本主义生产通常是从危机到繁荣,从繁荣又到危机这样周期性发展的。
在危机期间大批劳动力失业,在繁荣时又需要大量增加劳动力。
若仅依靠自然繁殖无法适应这种需要。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则可随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
(2)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
因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乘机压低工资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
还可以迫使工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
正是因为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资产阶级国家所宣传的“充分就业”,只不过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兑现的空谈而已。
第四章论述题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购买阶段。
这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
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
在这个阶段上资本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即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2)生产阶段。
这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
产业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是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马克思论述题绪论(P23.)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章(P60.)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论述题三、论述题(备注:参考答案请自行整理)1.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P28)答: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论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作用(书P107),论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书P108)答: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士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②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论述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书P227)用相关哲学理论谈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
哲学部分: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例如(适当举例)……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例如(适当举例)……2、试述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它们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性质。
但是,在唯物辩证法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主要理由在于: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在于互相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发展的源泉、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只有抓住这一规律才能深刻说明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并且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但其中都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内容就是对立统—关系。
如质和量、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等无一不是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就成为掌握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关键和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试金石,是这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关于运动的几种观点
材料一: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河流。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1[1]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材料二: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论证“飞矢不动”。
意思是:飞着的箭是静止的。
因为,如果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而飞着的东西在任何一定的瞬间总是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它就不能动了。
2[2]
材料三:
恩格斯的观点:“运动即矛盾”。
当我们把事物看作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
……
……但是一当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在这里我们立刻陷入了矛盾。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
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3[3]
请分析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两种说法的比较和评价。
⑵材料二包含的哲学思想和评价。
⑶赫拉克里特和芝诺对事物存在状况的看法截然不同,他们各自代表了什么哲学观点。
⑷材料三中,恩格斯提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含义。
⑸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
分析
⑴简单而深刻的语言永远是哲学的最高境界,赫拉克利特用形象和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的变的哲学。
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
他形象地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因为流向你的水永远是不同的水,而第二次踏进河流的你也不是过去的你。
后来,他又将上述思想深化为“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河流。
”,更准确地表达了承认运动,但不否认静止的思想。
在每一个瞬间、在每一个地点,变化总在不停地发生。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
克拉底鲁则把老师的辩证法思想变成了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老师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进一步说,连一次也不能,甚至主张用动手指代替说话,从而完全否定了运动中静止的存在。
这是理论思维一个十分深刻的教训。
它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度。
超出度,正确的思想就会变成荒谬的东西。
⑵芝诺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老师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存在”,“存在”只能从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不能变为不存在。
为了支持老师的观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悖论”。
他把时间和空间分成无数不可再分的小点,作为推理的前提。
认为箭在飞行的过程中,必然是这一时刻在这一点,那一时刻在另一点。
由于每一时刻这支箭都有其确定的位置因而是静止的,而无数个静止的点的集合最后只能是静止,因此飞出的箭就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飞矢实际上是不动的,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
芝诺是从飞矢在飞行的每一特定瞬间既在一特定的点上,又不在这一特定的点上的矛盾中得出了否定运动的结论。
⑶赫拉克利特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
芝诺的思想则相反,他将相对静止绝对化,最终走向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
1[1]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
⑷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时,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恩格斯认为,构成事物的运动是由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的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中形生的。
“在”与“不在”就是矛盾,正是这种“在”与“不在”的矛盾构成了事物的运动。
⑸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方面,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也总是物质的运动,任何运动都有其物质载体。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不可分。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过程中一定范围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