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 格式:docx
- 大小:63.36 KB
- 文档页数:12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必修4 《苏轼词两首》二、学习目标再说苏轼鉴赏词作三、课文知识分析1. 作者简介苏轼,又名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
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第五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的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今属江苏)。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今属安徽),知扬州(今属江苏)、定州(今属河北)。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作为杰出的词人,其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
2. 内容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两首不同类型的作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 __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 __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石壁。
②惊涛: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⑴宋·苏轼大江东去⑵,浪淘尽⑶,千古风流人物⑷。
故垒西边⑸,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⑻,小乔初嫁了⑼,雄姿英发⑽。
羽扇纶巾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⑿。
故国神游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5)。
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6] 。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第5课苏轼词两首你从北宋走来,带着风雨,挟着你的诗文;你从古代走来,携着沧桑,印着你的超然。
你让后人景仰,让后人敬慕,你的为人、你的诗文、你的品行,亦将永恒后世。
你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化解掉人生路途中的坎坷磨难,你用如椽大笔写出了千古第一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用豪情抒发了“千古文人的英雄梦”。
温馨晨读自主学习「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 “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有删节)写作延伸能力提升/曰裸丙<8掘G>课内素材豪放旷达的苏轼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地抒发己见。
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遭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及其家人也未幸免。
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
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苏轼词两首原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
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
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苏轼词两首原文译文1、《念奴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2、《定风波》: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
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
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
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两首原文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篇目:苏轼词两首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背诵苏轼的这两首词;2.体会诗词的意境;3.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基础检验二、能力提升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 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解析:A项“浪涛尽”应为“浪淘尽”,B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D项“无情”应为“无晴”;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解析:A项中“尊”通“樽”;B项中“被”通“披”,穿上; C“华”通“花”;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故.国神游三、课外拓展苏轼的海南节选海南的真正幸运始于苏轼以一代宗师开南荒文化教育之风;苏轼作为一个高贵的文化大师,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海南当时是未化的,中原文化被一道琼州海峡割断,不遗余力地在边鄙荒郊敷扬文教应该是苏轼对海南这块落后土地最突出贡献;当时的苏轼,是“一生凡九迁”的悲痛,是远谪荒岛的悲凉;他没有忽视一生的灾难,却在灾难中形成更自由更独特的姿态;苏轼当然也是幸运的;这种幸运从他被一群文化小人围攻陷入黄州开始;灾难于人往往有两种:一种人被灾难击伤,他们整日地怨天尤人,憔悴于痛苦之中;另一种人灾难于他只是涅盘的一道程序;我真不敢想象,没有这群文化小人的围攻,是否会有我们今天的豪迈、豁达、高贵的苏轼;如果真的没有那一系列的灾难,苏轼会幸福地生活在都城,与许多文人一样众星伴月地围着宋朝的皇帝吟诗作对或同朝廷众臣们互赠书,他的灵气会在歌和诗中磨光吗我于是在那些痛苦的灾难中看到文化的光芒;苏轼的幸运还表现在他诗词风格的成熟;苏轼最伟大的作品大多数在被贬到黄州之后写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开阔的诗词在我们读来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仿佛站在长江江边,听到那千古不断的声音;但是这种壮丽的声音并没有持续多久,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日益苍老日益憔悴的苏轼显得更加痛苦,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的痛苦; 从大声到寂静,心灵回归当然是从黄州开始,但在儋州,平淡、自然、超脱的思想与诗风达到极臻;苏轼谪海南,生与死的思想始终折磨着他,沉重的灾难使他对死生有更透彻的认识与体会,可以说,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验更激烈的爱; 有时夜读苏轼一些谪琼诗,我总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当时海南是非常落后的,苏轼来到海南,军使张中对苏氏父子热情接待,但不久,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察访广西,派员过海,谕令苏轼不准住官屋;黎民为他在桄榔树建屋,于是有了闻名的桄榔园;生活更是艰苦,又没有医药;但困境能够埋没的往往只是庸才,天才是能超越困境的;海南给予苏轼最后一个敞开心灵地方,使他精神达到了顶峰;他的精神渐渐达到空灵与纯清,达到淡泊与静定;这便是超越;可以说,海南,真正为苏轼提供超越的机会;贬来海南,灾难让他目光更加透明,思想进一步纯正,跨越一个个灾难,他得于再生;同样,苏轼为海南提供一次脱胎的机会,苏轼播种的文化光芒在日后渐渐长出绿意;可以说,历史上几个小人开的玩笑给一个地方与一个伟人之间达成了一个共同的幸运;这是历史;历史常带有玩笑的性质,但历史是公正的;正如苏轼的生命里有着海南的精血,海南的土地上有着苏轼高贵的足迹;足迹是一条河流,海南是只古老的船;船在启航;教学小结:。
语文必修苏轼词两首四知识点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知识点《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 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四、阅读训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篇目:苏轼词两首时间:月日教学目标:
1.背诵苏轼的这两首词。
2.体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基础检验
二、能力提升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 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解析:A项“浪涛尽”应为“浪淘尽”,B
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D项“无
情”应为“无晴”。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尊还酹江月
B.被甲上马
C.早生华发
D.竹杖芒鞋轻胜马
解析:A项中“尊”通“樽”;B项中“被”
通“披”,穿上; C“华”通“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故.国神游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芷阳间行
三、课外拓展
苏轼的海南(节选)
海南的真正幸运始于苏轼以一代宗师开南荒文化教育之风。
苏轼作为一个高贵的文化大师,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海南当时是未化的,中原文化被一道琼州海峡割断,不遗余力地在边鄙荒郊敷扬文教应该是苏轼对海南这块落后土地最突出贡献。
当时的苏轼,是“一生凡九迁”的悲痛,是远谪荒岛的悲凉。
他没有忽视一生的灾难,却在灾难中形成更自由更独特的姿态。
苏轼当然也是幸运的。
这种幸运从他被一群文化小人围攻陷入黄州开始。
灾难于人往往有两种:一种人被灾难击伤,他们整日地怨天尤人,憔悴于痛苦之中;另一种人灾难于他只是涅盘的一道程序。
我真不敢想象,没有这群文化小人的围攻,是否会有我们今天的豪迈、豁达、高贵的苏轼。
如果真的没有那一系列的灾难,苏轼会幸福地生活在都城,与许多文人一样众星伴月地围着宋朝的皇帝吟诗作对或同朝廷众臣们互赠书,他的灵气会在歌和诗中磨光吗
我于是在那些痛苦的灾难中看到文化的光芒。
苏轼的幸运还表现在他诗词风格的成熟。
苏轼最伟大的作品大多数在被贬到黄州之后写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开阔的诗词在我们读来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仿佛站在长江江边,听到那千古不断的声音。
但是这种壮丽的声音并没有持续多久,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日益苍老日益憔悴的苏轼显得更加痛苦,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的痛苦。
从大声到寂静,心灵回归当然是从黄州开始,但在儋州,平淡、自然、超脱的思想与诗风达到极臻。
苏轼谪海南,生与死的思想始终折磨着他,沉重的灾难使他对死生有更透彻
的认识与体会,可以说,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验更激烈的爱。
有时夜读苏轼一些谪琼诗,我总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
当时海南是非常落后的,苏轼来到海南,军使张中对苏氏父子热情接待,但不久,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察访广西,派员过海,谕令苏轼不准住官屋。
黎民为他在桄榔树建屋,于是有了闻名的桄榔园。
生活更是艰苦,又没有医药。
但困境能够埋没的往往只是庸才,天才是能超越困境的。
海南给予苏轼最后一个敞开心灵地方,使他精神达到了顶峰。
他的精神渐渐达到空灵与纯清,达到淡泊与静定。
这便是超越。
可以说,海南,真正为苏轼提供超越的机会。
贬来海南,灾难让他目光更加透明,思想进一步纯正,跨越一个个灾难,他得于再生。
同样,苏轼为海南提供一次脱胎的机会,苏轼播种的文化光芒在日后渐渐长出绿意。
可以说,历史上几个小人开的玩笑给一个地方与一个伟人之间达成了一个共同的幸运。
这是历史。
历史常带有玩笑的性质,但历史是公正的。
正如苏轼的生命里有着海南的精血,海南的土地上有着苏轼高贵的足迹。
足迹是一条河流,海南是只古老的船。
船在启航。
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