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苯脲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格列齐特(Gliclazide)是一种口服降血糖药物,属于磺酰脲类药物的一种。
它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糖尿病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格列齐特逐渐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一、早期研发背景在格列齐特研发之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胰岛素注射和饮食控制。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并未完全丧失,但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提高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成为当时的研究重点。
二、格列齐特的发现与研发格列齐特的研发始于法国的一家制药公司——赛诺菲(Sanofi)。
在20世纪60年代,赛诺菲的研究人员开始寻找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提高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化合物。
经过大量的筛选和实验,他们最终发现了格列齐特这种具有潜力的化合物。
格列齐特的化学结构与当时的磺酰脲类药物相似,但它具有更强的降血糖作用和更少的副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格列齐特表现出了显著的降血糖效果,且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作用较弱,从而减少了低血糖的风险。
三、临床试验与上市在完成了初步的实验室研究后,格列齐特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在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中,格列齐特表现出了良好的降血糖效果和安全性。
与当时的其他降血糖药物相比,格列齐特的副作用较少,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
基于这些积极的临床试验结果,格列齐特于1972年在法国首次上市。
随后,它逐渐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并上市销售。
至今,格列齐特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降血糖药物之一。
四、格列齐特的作用机制与适应症格列齐特作为磺酰脲类药物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格列齐特还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氧化应激等途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格列齐特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
它可以作为单药治疗或与其他降血糖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传统”磺酰脲类药物作者:杨幼青来源:《上海医药》2009年第07期磺酰脲类药物于上世纪50年代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第一代的磺酰脲类药物代表为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有格列齐特、格列毗嗪、格列喹酮和格列本脲等。
第一代和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常统称为“传统”磺酰脲类药物。
上世纪90年代后上市的格列美脲属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
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主要来自其能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
所以,接受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有一定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否则不可能获得降血糖效果。
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效力在目前所有降血糖药物中是比较强的。
传统磺酰脲类药物的应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很多临床试验均显示,传统磺酰脲类药物能够降低1.5%~2.0%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
相比之下,双胍类药物可将HbA1c值降低1.5%~2.0%;格列酮类药物可将HbA1c值降低1.0%~1.5%;格列奈类药物和α-糖苷酶抑制剂可将HbA1c值分别降低1.0%~1.5%和0.5%~1.0%。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把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下来,并控制在理想或良好范围内,进而控制、减少和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UKPDS研究指出,每降低1%的HbA1c值,糖尿病相关的任何事件危险减少12%,心肌梗死、脑卒中危险减少16%,微血管事件危险减少21%~25%。
因此,降血糖治疗时不仅要关注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更要重视HbA1c值并减少血糖水平的波动性。
磺酰脲类药物治疗能够减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故具有保护脏器以及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作用。
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是肯定的,其安全性通常也好。
1)低血糖症。
任何降血糖药物治疗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症,重要的是如何避免低血糖症特别是严重低血糖症事件的发生。
磺酰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症事件的概率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毗嗪>格列喹酮,即格列喹酮和格列吡嗪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性较小,同时严重低血糖症少见。
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风险的影响——一项全国性研究1942年,法国学者扬布恩(Janbon)发现磺脲类药物具有降糖作用,之后人工合成的第一代磺脲类促泌剂虽然降糖作用强,但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极少使用。
1966年,第二代磺脲类促泌剂研制成功并使用至今,但其刺激的胰岛素早相分泌不符合生理需要,仍存在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问题。
1976年,格博(GmbH)博士为克服磺脲类促泌剂的不足,开始着手研究理想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他发现氯茴苯酸可通过与磺酰脲受体1(SUR1)结合阻断ATP依赖的钾离子(KATP)通道而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
受此启发,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尝试,先后合成1000多种衍生物。
目前已被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和美国内分泌学会/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CE/AACE)认定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常用药物。
2011年4月欧洲心脏学杂志,发表一篇《评价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死亡和心血管风向影响的评估》文章,通过纳入1997年-2006年间107806例起始胰岛素促泌剂或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丹麦T2DM患者(年龄>20岁,没有使用过胰岛素单药和合并治疗),其中9607例患者既往存在心肌梗死史。
随访时间3.3年,以3个月为一个区间,收集不同胰岛素促泌剂或二甲双胍的处方,如果某区间无处方量,则以之前最多3个处方量的区间作为参考。
该研究终点为糖尿病的发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者预期,比较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单药对T2DM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比较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单药对T2DM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比较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单药对T2DM患者卒中、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的影响。
将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以及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等作为评价指标。
采用Cox相对风险回归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二甲双胍为对照,比较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死亡和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2024年格列本脲片市场环境分析格列本脲片(Glebeneran)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本文将对格列本脲片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1. 市场概况格列本脲片作为一种创新型药物,在糖尿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药物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格列本脲片通过其独特的治疗机制和安全性,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2. 市场竞争格列本脲片的市场竞争主要来自其他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等。
在药物选择上,医生和患者会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用药便利性以及药物的价格等因素。
格列本脲片通过其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3. 医疗政策医疗政策对于糖尿病药物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糖尿病药物的报销政策进行了调整,使得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从而增加了药物的需求。
同时,医疗政策对于创新型药物的审批和上市也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这对于格列本脲片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患者需求糖尿病患者对于药物的需求也是格列本脲片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病患者对于降糖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格列本脲片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5. 市场前景格列本脲片市场前景广阔。
研究人员对于格列本脲片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格列本脲片的市场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格列本脲片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
结论综上所述,格列本脲片作为一种创新型降糖药物,在糖尿病药物市场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格列本脲片通过其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市场表现,不断赢得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和选择。
随着医疗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格列本脲片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商业利润。
2023年格列本脲片行业市场环境分析格列本脲片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成为全球最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之一。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格列本脲片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本文将从市场环境因素、行业竞争格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格列本脲片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市场环境因素1.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加全球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4.16亿人,这意味着全球有13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当前已超过1亿人。
全球糖尿病患者的增加,直接拉动了格列本脲片的市场需求。
2.医疗保障政策的推进随着医疗保障政策的不断推进,格列本脲片作为糖尿病治疗药物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我国,政府将糖尿病药物注入医保报销范围,不仅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为便宜的药品,也扩大了糖尿病口服药物市场的规模。
3.格列本脲片的高效率、便捷性格列本脲片通过调整胰岛素分泌,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的同时,其口服剂型、使用方便的特点也受到患者的普遍喜爱。
二、行业竞争格局目前,全球格列本脲品种申报数已经达到30余个,主要品牌包括辉瑞、默沙东、拜耳、阿斯利康等。
在我国,主要格列本脲品牌包括诺和龙、默沙东、辉瑞、拜耳等。
此外,我国国产格列本脲片也逐渐崭露头角,产品质量稳定,价格相对较低,受到一些患者的青睐。
由于格列本脲片市场容量较大,竞争格局也比较激烈。
目前,国际药企品牌效应较大,占据了市场的较大份额,但国产药企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
三、未来发展趋势1.增加研发投入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对格列本脲片的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一些药企已经开始尝试研发新的格列本脲品种,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2.合理定价价格因素在格列本脲片市场中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国内,药品价格普遍较高,大量患者无法承受高额的治疗费用。
2024年格列本脲片市场发展现状格列本脲片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甲双胍类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人群中,格列本脲片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肝糖原生成等作用。
市场规模格列本脲片市场规模庞大,随着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2019年格列本脲片全球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行业竞争格局目前,格列本脲片市场存在多家知名制药企业参与竞争,各家企业通过不同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特点来争夺市场份额。
其中,默沙东、拜耳、辉瑞等跨国制药公司是格列本脲片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它们在研发能力、生产工艺、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还存在一些国内制药企业,如恒瑞医药、信立泰等,它们也在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
市场发展趋势1. 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制药企业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并将其快速推向市场。
近年来,格列本脲片市场涌现出多个新药物,如二甲双胍的增强型格列本脲片和缓释型格列本脲片等。
这些新产品通过改良配方、提高药效以及减少副作用,进一步拓宽了市场需求。
2. 多品种、多规格的格列本脲片供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制药企业逐渐扩大产品线,投入更多资源来生产不同规格和剂型的格列本脲片。
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全球市场的拓展目前,格列本脲片主要销售市场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
然而,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对于格列本脲片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因此,制药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市场拓展来实现增长。
4. 互联网渠道的突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对于制药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格列本脲片企业逐渐意识到通过互联网销售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并且减少了传统销售渠道的成本和时间。
因此,格列本脲片企业正在积极开展在线销售业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023年格列本脲片行业市场规模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肾脏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而格列本脲片作为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拥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对格列本脲片行业市场规模进行分析。
一、市场概述格列本脲片是一种口服降糖药,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和减少葡萄糖产生,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不同的格列本脲片产品,如黄体酮肟格列本脲片、西格列汀和阿卡波糖等。
格列本脲片行业市场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疾病流行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格列本脲片市场潜力巨大。
二、市场规模分析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大多数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
按照国内市场格列本脲片销售额计算,2018年全国格列本脲片市场规模达到了301.4亿元。
而未来几年,格列本脲片市场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药品市场的增长,尤其是降糖药品市场。
三、未来趋势分析未来几年,我国格列本脲片市场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新规的实行将推动格列本脲片等降糖药品的市场前景。
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药品价格竞争将加剧,利润空间将会缩小。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制药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开发更多的科技含量高的新药品种,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同时,加强与医院、药店等医疗机构和渠道的合作,扩大销售市场也非常重要。
总之,格列本脲片市场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需要制药企业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患者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3年格列本脲片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一、市场概述格列本脲片属于尿液酸排泄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逐年增加,格列本脲片市场潜力巨大。
二、市场规模格列本脲片市场规模从2016年至2021年呈逐年增长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格列本脲片市场规模为XX亿元,到2021年预计达到XX亿元。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益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增加以及格列本脲片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市场竞争格局目前,格列本脲片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几家知名制药企业之间。
其中,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为XX药业,其拥有XX%的市场份额。
其他竞争对手包括XX 药业、XX药业等企业,它们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品质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四、市场发展趋势格列本脲片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有以下几点:1. 创新研发:为了提高格列本脲片的疗效和安全性,制药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研发,开发新的药物配方和治疗方案。
2. 营销策略:市场竞争激烈,制药企业需要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来吸引患者和医生的关注,例如开展宣传活动、提供优惠政策等。
3. 市场拓展:市场规模增长的空间巨大,制药企业应该积极拓展市场份额,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和合作伙伴。
4. 制度完善:政府应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市场问题与对策综上所述,格列本脲片市场存在以下问题:1.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有限。
解决办法是通过创新研发和差异化营销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市场份额。
2. 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解决办法是加强市场监管,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3. 部分患者对格列本脲片的疗效和安全性缺乏了解,使用率较低。
解决办法是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格列本脲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六、市场前景展望随着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不断增加,格列本脲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化学合成药物的发展现状与展望在人类历史上,药物的发明和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化学合成药物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
本文从化学合成药物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方面进行探讨。
一、化学合成药物的发展历程化学合成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德国人弗里德里希·施雷尔以及法国人保罗·埃尔利希等人初步探索了有机合成药物的基础,比如氨基苯酚(阿司匹林)、格列本脲(磺脲类药物)等。
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发展,化学合成药物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前期,药物化学家们开始对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发现新的药物和新的开发思路。
比如,硫胺(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发现和合成,大大地改善了许多传染病的治疗效果;另外,阿托伐他汀(他汀类药物)等降低胆固醇的药物的研究,使得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当前化学合成药物的应用现状目前,化学合成药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许多疾病,比如癌症、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都有相应的化学合成药物来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或促进人体某些蛋白质或代谢物的合成,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抗癌药物为例,目前市场上已有许多种类的抗癌药物,比如依托泊苷(头孢类药物)、紫杉醇(生物碱类药物)、多西环素(四环素类药物)等等。
这些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使得许多癌症病人终于有了一线治疗的希望。
此外,利用化学合成来研究神经系统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也很重要,它拓展了人类对于神经系统和大脑机制的认知和病理学的了解,并推动了创新和发展,为健康医学和(幸福)活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新的可能性。
三、化学合成药物的展望虽然化学合成药物为许多疾病带来了希望,但它本身的缺点也不容忽视。
当前,许多化学合成药物存在着副作用大、药物抗性、低效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药物研发和使用过程中予以关注。
曾经广泛使用的磺脲类促泌剂,随着新药的层出不穷,正在边缘化,您还在用吗?梁老师大概有2个月没有开过格列美脲了,在十年前,梁老师刚工作那会,它是多么的风光和强大,随着不同机制,种类繁多的降糖药接连上市,似乎,磺脲类促泌剂越来越没有市场了,但门诊上碰见很多糖友还在用,甚至还有买格列本脲的,时至今日,该如何看待现在磺脲类促泌剂呢?磺脲类促泌剂在糖尿病治疗史上,曾被认为是第二优越的存在,因为降糖效果强,价格便宜,仅次于胰岛素,甚至降糖化血红蛋白要优于二甲双胍,也是因为使用方便,价钱便宜,降糖效果好,到现在还被很多糖友和内分泌医生所青睐,这种被梁老师戏称为“降糖界的楷模和恶魔”的降糖药,代表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先给大家普及一下。
格列本脲,格列本脲又叫优降糖,是磺脲类促泌剂中降糖强度最大的,半衰期长,甚至在住院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服用的格列本脲的老年人,因为老年的代谢缓慢,低血糖的完全纠正可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友,格列本脲最好不要选择。
虽然这个药用起来很顺手,100片一瓶也就几块钱,服用也方便,但是从发生低血糖角度来看,还是要慎重,风险性太大,说句题外话,很多江湖上卖的只含中药降糖的广告,可能在胶囊皮中掺入的有效降糖成分就是格列本脲,因为原料太物美价廉。
格列美脲,格列美脲是降糖效果仅次于格列本脲的,是目前应用于2型糖尿病最广泛的磺脲类促泌剂,一天1次,服用方面,带量采购后的格列美脲更是几毛钱一片,服用方便加上价格优惠,使其成为使用量最大的磺脲类,虽然服用格列美脲的低血糖事件也时有,比较与格列本脲,还是少的多。
格列喹酮,格列喹酮和上面两位老大哥比起来,半衰期就短很多了,甚至只有1.5小时,所以,主要是针对餐后血糖升高,并且肾脏排泄少,对有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糖友,还能持续应用,但是肾功能重度恶化,比如在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要停药了。
格列吡嗪、格列齐特作用比较中庸,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强度也不大,现在药厂出的基本都是缓释片,每日2次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目前应用也很广,是很多诊所的主要选择。
格列苯脲发展史
格列苯脲中文名称:格列苯脲中文别名:优降糖;达安疗 ;达安宁;乙磺己脲;优格鲁康;氯磺环己脲; 英文名称:Glibenclamide 英文别名:glybenclamide glyburide usp Glibenclamide Glyburide CAS号:10238-21-8发现史 1942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院感染科医生Janbon在应用磺胺药物治疗斑疹伤寒时,偶然发现某些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从而开启人们对磺胺药物可能存在降低血糖的化学结构的认识。
随后,第一个SUs,即VK 57 或2254 RP由人工合成,随之进行的动物实验证实SUs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1955年,德国Franke 及Fuchs发现了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氨磺丁脲(Carbutamide,BZ55),但是因副作用太大而未能获得广泛临床应用。
1956年他们成功合成了成功用于临床2型糖尿病的治疗的第一代SUs,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 D860),从此开始了SUs治疗糖尿病的新时代。
1966年以格列本脲为代表的第二代SUs被成功合成,之后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被陆续合成,并先后应用于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至今。
至上世纪90年代,格列美脲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新一代SUs的诞生,现已广泛地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磺脲类降糖药的发展随着磺脲类药物降糖药作用的发现,糖尿病治疗进入了口服给药方式控制血糖的时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磺脲类降糖药已经发展成为种类众多,应用最为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
磺脲类降糖药亦经历副作用多、用药安全性差的第一代,到种类众多、应用广泛的第二代,目前,以格列美脲为代表的第三代口服降糖药亦已普遍使用,其用药安全性、作用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进。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磺胺类抗生素的降糖作用被发现后不久,氨磺丁脲、甲苯磺丁脲等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便相继问世,作为非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的新治疗模式,第一代磺脲类药物曾经被广泛使用。
然而,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由于其与磺脲类受体亲和力低,脂溶性差,细胞膜通
透性不强等缺陷,常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发挥降糖作用。
同时还发现,由于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作用时间及用药剂量的难控制性,频发发的低血糖反应成为其进一步普及使用的主要障碍。
以往的病例研究显示,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可引起肝衰竭,部分患者使用中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氯磺丙脲还可引起由酒精诱发的严重皮肤潮红,大剂量服用可导致胆管性黄疸等。
由于第一代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弱、不良反应严重等特点,目前临床上已较少使用。
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具有降糖作用强、不良反应少,失效率低等优势。
格列苯脲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其降糖效果强、半衰期长,因而在临床使用中仍频发低血糖;由于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故其使用受到了患者年龄和肾功能的限制。
此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进一步的发展,其药物作用方式、代谢方式,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均得到不断的改进,如格列吡嗪及格列喹酮因具有较短的半衰期,较低的低血糖发生率;格列吡嗪及格列齐特有改善胰岛素早期时相分泌的作用,因而被用作餐时调节剂;而格列喹酮更因较低的肾脏排泄率,使得肾功能欠佳患者亦可选择口服药控制血糖。
此外,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还具有众多的降糖以外的作用,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小板凝聚性,改善凝血及纤溶功能,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对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地作用。
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与第一、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结合受体140kDa蛋白的模式不同,以格列美脲为代表的第三代磺脲类药物通过受体
65kDa蛋白而发挥作用,后者分子量较小,有利于受体-配体的迅速结合与解离。
格列美脲的优越性1、对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明显优于格列苯脲等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规避了部分第一、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致的阻碍心肌“缺血预适应”所导致的心功能的恢复受损、心肌梗死面积增加等副作用。
2、具有抗氧化作用,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发病进展。
3、具有双重降糖机制。
格列美脲作为胰岛素促泌剂的同时,还有显著的胰岛素增敏效应,发挥其胰外降糖作
用。
药理作用格列苯脲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其作用强度为甲磺丁脲200倍,因此所用剂量明显减少。
同甲苯磺丁脲,但降糖作用较强。
?促进胰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先决条件是胰岛B细胞还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也可能增加胰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用(可能主要通过受体后作用),因此,总的作用是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
该品主要经肝脏代谢,24h内从尿中排出50,作用可持续15, 24h。
格列苯脲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格列苯脲结合位点 ATP 结合位点 KATP 细胞膜去极化Ca2 Ca2Kramer W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411912:278-90第三代:格列美脲药物产品格列苯脲胶囊:
倍。
口服后30分钟出现作用,持续约16,24小时。
易从其作用较甲苯磺丁脲强100
胃肠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t1/2约为10h。
几乎均由肝脏代谢,主要代谢物降糖活性较弱。
约 50代谢物从尿中排泄,另外50经胆汁排入粪便。
适应症同甲苯磺丁脲。
但降糖作用强250, 500倍,易产生低血糖反应。
格列苯脲片: 该品为降血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