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2中古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519.50 KB
- 文档页数:23
历史学专业01023001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144—8—1、2】内容提要:本课程讲述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中国的社会历史是怎样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的。
重点讲述中国封建社会各个王朝的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和文化史(含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展现中国封建社会产生、发展、繁荣、停滞以至衰落的过程,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修读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中国历史•先秦至前清》四卷本,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中华书局出版01023002世界古代史 World Ancient History 【96—6—1、2】内容提要:本课程涉及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和封建社会史。
原始社会的重点为:人类的起源和形成;原始社会的发展分期和国家的产生。
奴隶社会的重点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阶级关系的变化与阶级斗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文化发展状况。
封建社会史的重点为:封建社会形态在世界范围内是如何形成、发展和解体的。
修读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世界历史》(古代部分)吴于廑主编高等教育教出版社01023003中国近代史 Modern Chinese History 【72—4—3】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内容提要:本课程讲述 1840年一 1919年间的历史。
包括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等十个重大的历史活动及事件。
通过对这些历史活动的分析和阐述,总结出近代中国的两大主旋律,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进而帮助学生认清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道路,理解中国革命由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修读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01023004世界近代史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108—6—3】先修课程:世界古代史内容提要:本课程讲述的是从 16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到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历史。
中国古代史上古中古近古划分中国古代史上古中古近古划分,是指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时期划分为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
古代史,又称古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末到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多少历史考古发掘出来的史前遗物,以及出土的文字资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特征。
古代史,一般由三个时期组成,分别为:古史、中古史、近古史。
古史,一般指从公元前21世纪末到公元前770年的时期,也称为夏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时期。
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宗法制度也开始在此时初步成形。
此时的社会特点是大封建,宗法制度盛行,农业工具的使用逐步普及,青铜文化和石刻文化也开始兴起。
中古史,一般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时期,也称为西周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商业经济不断壮大,社会秩序也得到改善,文学艺术也开始蓬勃发展。
此时,社会特点是分封制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地方自治,科技文明也开始出现,金文也逐步发展成熟。
近古史,一般指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时期,也称为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成熟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秩序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文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时,社会特点是封建制度已经形成,社会秩序也逐步完善,科技文明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文学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史上古史、中古史和近古史三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
当时的社会特点,依次是大封建、分封制、封建制,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状况,体现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重要提示: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1【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2【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 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在尤卡坦半岛的玛雅文明中,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以下不属于该文明的是A.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B.通过结绳记事C.知道“零”的概念D.金字塔庙宇用于祭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结绳记事属于印加文化的成果,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是说属于玛雅文明的成就,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有些城市的中心面积可能达到15平方千米,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他们制造精美陶器,发明了独特的表意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0的概念,A、C、D三项都是古代玛雅人的文明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西方之间贸易的政权是A.阿拉伯帝国B.拜占庭帝国C.奥斯曼帝国D.西班牙王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扩张,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商路被其所控制,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
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西班牙王国位于欧洲西南部,不会影响到东西方之间贸易路线,排除D项。
故选C项。
3、下列图示所显示的西欧封建制最终确立的时间应是A.AB.BC.CD.D答案:D通过观察图中的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公元11世纪初,西欧封建制才最终确立,D项符合题意;西欧封建制度最终确立并非是在公元6世纪后期,排除A项;公元8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制度还未最终确立,排除B项;公元10世纪前后并非西欧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时间,排除C项。
4、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世界历史分期简介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在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上莫衷一是。
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以人类历史一体化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作为分期标准,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这种分期法提倡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摆脱地区、国别和种族的偏见,代表了史学界的新趋势。
其具体分期如下:
(一)世界古代史:自远古有人类以来至公元1500年。
此期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二)世界近代史: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至1900年帝国主义的形成。
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世界现代史:1900年以来。
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时期。
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两次惨遭世界大战的浩劫。
在下半叶,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一体化的时期。
二、以社会形态的更迭为主要依据,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其中,古代史又分为上古史和中古史。
上古史以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为主要内容;中古史(在欧洲又称之为中世纪)
以封建社会为主要内容;近代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和发展为主要内容;现代史则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平行发展为主要内容。
三、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