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的励志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38.66 KB
- 文档页数:2
励志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由于它们具有简洁明了、意义深远的特点,成语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众多的成语中,有很多都蕴含着励志的故事,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追求梦想。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有励志意义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1.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成语“锲而不舍”出自战国时期的《荀子》一书,意为坚持不懈、毫不放松。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襄子,他小时候喜欢雕刻玉器。
有一次,他听到了一位玉匠的话:“寸断玉者易找,寻一玉者难得。
”这句话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开始锲而不舍地练习雕刻技术,最终成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玉雕师傅。
2. 金玉满堂(jīn yù mǎn táng)成语“金玉满堂”形容家庭充满财富和幸福。
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时期,有一位杂技表演者叫陈福,他是一个穷人,但他非常渴望富有。
有一天,他在演出时不小心把一个水晶球弄碎了,里面竟然满是金子。
这一幕使人们明白,只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坚持努力,也有可能获得财富和幸福。
3.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成语“知难而进”表示敢于面对困难并积极应对。
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叫董其昌,他精通兵法,却因长相丑陋而备受歧视。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勇敢面对并努力克服,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4. 一鸣惊人(yī míng jīn g rén)成语“一鸣惊人”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的突然出类拔萃。
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守敬的天文学家,他在他的书中预测了一次日食,并成功地计算出了日食的时间。
这一预测令人惊讶,因为在当时,西方的天文学已经相对发达,而中国的天文学却相对滞后。
励志的成语故事17则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1)【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规定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单独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规定。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经典励志成语故事经典励志成语故事导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博大浩瀚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励志的成语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的心灵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敢地面对逆境和挫折,创造出了奇迹,这些励志成语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经典励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1)【映雪囊(náng)萤】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励志简短成语故事励志简短成语故事篇一:程门立雪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湖北武汉黄陂区。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黄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处遗迹,如“程门立雪”、“聪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
黄陂区党史办退休干部陈瑞华和区文化馆原馆长黎世炎对“二程”的研究始于1994年。
10年中他们跋涉千里、查阅史料百万字,走遍了黄陂及周边地区,经核对证实,分居在黄陂的“二程”后裔实属嫡系。
他们自“二程”祖父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来黄陂,到2004年,已有40代子孙,分居在黄陂的35个湾组,多达1.5万人。
周边的孝昌县丰山镇、红安县二程镇等处,也居住着少量“二程”后裔。
两位老人对“二程”的研究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市图书馆研究员、文史专家徐明庭对“二程”后裔的考证与发现给予了肯定。
他们的论文《对“二程”夫子在黄陂人文资源的考察》,也引起了美英等国汉学家关注,并赞颂两位老人为“二程”新儒学研究拓宽了新视野。
“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
”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
二程在黄陂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
“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
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
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
励志成语故事内容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搜集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欢迎查看!(1)【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规定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单独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规定。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17则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1)【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中国经典励志成语故事大全中国经典励志成语故事一:【凿壁借光】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十分刻苦的人。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
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逐步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
仅仅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中国经典励志成语故事二:【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仅仅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能够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
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中国经典励志成语故事三:【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励志成语故事篇一:小学生励志成语故事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一、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二、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三、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因为不知要去哪里。
有目标的人,睡不着;没目标的人,睡不醒,因为不知起来去干什么。
有目标的人,内心安宁;没目标的人,内心茫然,因为在大海里航行中没有指南针。
下面就给大家带来的20则励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20则励志成语故事1、磨杵成针溪》记载,李白幼年时,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大娘,正在磨一根铁杵,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李白很感动,改变了中途辍学的念头,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励志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励志成语故事2、囊萤映雪胤传》记载,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数十,用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
映雪:《孙氏世录》记载,晋代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无油,冬天常映雪读书。
励志成语解释: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
形容勤学苦读。
励志成语故事3、破釜沉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励志成语解释:打破饭锅,凿沉渡船。
比喻决一死战。
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励志成语故事4、锲而不舍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励志成语解释:不断地镂刻下去。
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励志成语故事5、有志不在年高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励志成语解释: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才有抱负。
谓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来衡量。
励志成语故事6、有志者事竟成: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励志成语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励志成语故事7、愚公移山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
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励志成语解释: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五篇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五篇1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闻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
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古代语言的瑰宝,每一个成语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故事背景。
有些成语是由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而来,有些则是根据寓意而创造的,但无论如何,这些成语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
力挽狂澜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婴为失势的国君提出建议,在国君狂妄自大、将国家引向毁灭之时,用自己的力量来扭转局面的故事。
齐国国君尝试攻打邻国,但因其野心过大和行动失误而导致战争失利,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此时,晏婴建议国君减轻赋税,以缓解百姓生活的压力,同时对外采取强硬手段,保持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虽然当时国君并不以为意,但晏婴并没有放弃,而是一步步地向国君推荐自己的策略。
最终,晏婴成功说服了国君,改革政治和经济体制,保持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助力齐国再次崛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许我们并没有放弃希望的理由。
只要我们坚定地信念,勇敢地面对问题,持续地努力,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力挽狂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凤凰涅槃《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凤凰不至,鸟尽而后行;君子不成人观,名为君子已久矣。
”这句话后来被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了“凤凰涅槃”,形容一个人在经历失败、挫折、磨难之后,重回人生巅峰的故事。
故事中的凤凰是一种神鸟,被誉为百鸟之王。
它会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飞到没有牲草的地方,用自己的羽毛和珍宝,在一棵紫竹上结出一个巢来,然后在里面焚化自己,再由灰烬中涅槃重生。
在涅槃之前,凤凰的羽毛会变成灰色,腐烂的肌肤会像蛇皮一样脱落,然后整个身体都会和火焰融为一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但我们要像凤凰一样,化腐朽为神奇,从中寻找机会和新的出路。
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炼,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地成长,迈向更高的高峰。
青出于蓝《荀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励志,志在其中;人劝学,学在其中;人勉训,训在其中;人靖言,言在其中。
关于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水到渠成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着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公元1057年考进士时,欧阳修见他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
“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
带有励志的成语故事10则篇一:小学生励志成语故事小学生励志成语故事一、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10篇)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
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
”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
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负薪挂角汉朝时期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
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悬梁刺股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历史上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15则(1)【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2)【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20则励志成语故事1、【磨杵成针】[出处]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李白幼年时,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大娘,正在磨一根铁杵,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李白很感动,改变了中途辍学的念头,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励志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囊萤映雪】[出处] 囊萤: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数十,用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
映雪:《孙氏世录》记载,晋代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无油,冬天常映雪读书。
【励志成语解释】: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
形容勤学苦读。
3、【破釜沉舟】[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励志成语解释】:打破饭锅,凿沉渡船。
比喻决一死战。
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4、【锲而不舍】[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励志成语解释】:持续地镂刻下去。
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5、【有志不在年高】[出处] 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励志成语解释】: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才有抱负。
谓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来衡量。
6、【有志者事竟成】[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励志成语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7、【愚公移山】[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
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防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关于勤奋学习的十个成语故事(2018-07-24 09:53:04)大卫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小时候她得了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
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
可是,海伦既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
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
从此以后,她就用这个办法学习。
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学会了不少的单词。
试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才有如此的成就?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凿壁偷光”,更不必“刺股悬梁”,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为激励大家天天学习、好好向上,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十个古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一、孔子:韦编三绝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制成竹简,然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多则写几十个字,少则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用牢固的绳子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就把串连竹简的皮条磨断了多次,每次磨断后不得不换上新的皮条再把书串编起来。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境地,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这个典故正源于此。
其中的“三”仅仅是个数量词,它是指当初孔子读《易经》这本书时,皮条断了很多次。
有关学习的励志成语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
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
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西汉时有一位着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
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
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
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
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
到更多的书。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
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
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清张英《渊鉴类涵》卷二0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后用以比喻刻苦勤学。
《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也载此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
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
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
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
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
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
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
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
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