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2)真理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认识具有反复性(7)认识具有无限性(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分析:(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方法点津】:(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识记:真理◇理解;(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认识具有反复性(4)认识具有无限性(5)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重点、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辅助教学】:ppt四、【教学过程】: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课堂探究:(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课堂探究:(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探究提示:(1)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
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类似的典型事例还有一个: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
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
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明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理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教学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提问: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学生回答: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圆的”。
教师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追求和发展真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课讲授( 1)真理是客观的教师讲解: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展示案例:“农村包围城市”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
学生讨论:为什么“农村包围城市”在中国革命中取得了成功,而在苏联却失败了?教师总结: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呈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材料。
学生思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为什么会失事?教师讲解: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案模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 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和真理的条件性。
2、过程与方法•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
• 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把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三、教学难点•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绝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四、学情分析通过本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学生是生活的体验者,他们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会形成对实践与认识的初步理解。
但他们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认识,明辨真理和谬误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这也为本节课进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对真理的探索和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有欠缺。
通过学习,学生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
学生对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理解存在疑问,对真理到底是“有用”而“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显得糊涂,所以对这个疑难问题有很强的好奇心。
“真理”这个问题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点距离,纯理论讲解学生理解有点难度,因此可借助学生已有的物理、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综合学习的环境,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嫦娥探月视频。
(二)探究一有关月球的四种观点学说——观点一:月亮是相当久远以前的史前人类造出来的。
观点二: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观点三:月球是一颗寂静荒凉的星球,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
观点四: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由于地球运动和受外星体撞击,地球飞出去一大块物质,形成现在的月球……探究:你认为哪些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三)探究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农历8月24)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一、教案背景在当今社会,追求和发展真理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促进真理的追求和发展。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教案目标•培养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发展的意识和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内容1.真理的概念和特点;2.真理与实践的关系;3.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真理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真理的概念和特点;•列举一些真理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步:探讨真理与实践的关系(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真理与实践的关系,并讨论其重要性;•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真理与实践的理解。
第三步: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方法(30分钟)•介绍一些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分组活动: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并总结和分享他们的发现。
第四步:总结和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可以进行以下评价活动:•学生个人报告:学生通过个人报告展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思考;•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体会;•教师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将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发展作为长期教育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科学博物馆等地方,进一步了解真理的追求和发展;•安排学生进行小规模科研项目,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列举分析历史史实,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通过分析材料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歌曲——《仰望星空》)仰望星空,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与人类的渺小。
探索宇宙的真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
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来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课讲授』一、仰望星空探索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教师设问:人类在探索宇宙时,无疑,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是:谁是宇宙的中心?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提出过哪些不同的观点?学生回答。
呈现文字材料三种观点教师设问:他们的认识是正确的吗?请你判断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学生思考、回答真理的含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教师设问:我们如何判断刚才的第三种认识是正确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如我们借助的工具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另一方面,真理的内容是由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决定的,因此,真理的内容也是客观的。
因此,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教师设问:对宇宙的中心为什么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都会是真理吗?学生思考、回答。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第一章:真理的概念与特性1.1 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真理的思考1.2 讲解真理的定义:真理是符合事实的正确观点或命题1.3 探讨真理的特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1.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谣言,引导学生认识真理的重要性第二章:实践中追求真理2.1 讲解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2 分析实践中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2.3 探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方法:观察、实验、调研、反思等2.4 案例分析:介绍科学家、哲学家等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典型事例第三章:真理的发展与创新3.1 讲解真理的发展过程: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3.2 探讨真理创新的意义: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福祉3.3 分析真理创新的原因:社会实践、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解放等3.4 案例分析:介绍历史上一些重要的真理创新事件及其影响第四章:真理与价值的关系4.1 讲解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价值是主观赋予的4.2 探讨真理与价值的联系:追求真理是为了实现价值,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4.3 分析真理与价值的冲突:在特定情境下,追求真理可能会与某些价值观念发生冲突4.4 案例分析:讨论一些因追求真理而引发的价值观念冲突及其解决办法第五章:培养追求真理的品质5.1 讲解追求真理的品质:勇于探索、独立思考、严谨治学、谦虚谨慎等5.2 分析追求真理品质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素质、促进社会发展5.3 探讨培养追求真理品质的途径:学习、实践、交流、反思等5.4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具有追求真理品质的典型人物及其成就第六章:当代社会中的真理追求6.1 分析当代社会中真理追求的特点: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6.2 探讨当代社会中真理追求的挑战:信息过载、知识更新迅速、价值观冲突6.3 讲解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坚持真理追求:提高信息素养、保持批判性思维、持续学习6.4 案例分析:讨论社交媒体时代中真理追求的问题及其影响。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2)、理解目标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3)、运用目标①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真理性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
三、德育目标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全面二孩政策视频,了解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中,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应对政策,每一次的变化都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这也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课设置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由学生自主进行预习自测。
第二环节:学生集体讨论,写出在预习当中遇到的问题,由学生派代表发言,集体解惑。
在第二环节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设置探究答疑。
探究一:二孩政策是因为有了很多人的赞同才成为真理的吗?引出真理的客观性,要了解真理的客观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的属性)(1)真理的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有的认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有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概念分析】真理是一种认识、反映,但不是一切认识都是真理;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反映,错误的认识、反映不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正确认识不是真理;(2)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追求真理的方法和途径。
2.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真理的含义与特点2. 追求真理的方法与途径3.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 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意义5. 案例分析:我国科技发展中的真理追求与创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真理的含义与特点,追求真理的方法与途径,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意义。
2. 教学难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真理的含义、特点,介绍追求真理的方法与途径。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科技发展中的真理追求与创新案例。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真理的含义与重要性。
2. 讲解真理的含义与特点:详细阐述真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介绍追求真理的方法与途径:介绍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等追求真理的途径。
4.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 分析案例:讲解我国科技发展中的真理追求与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真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6. 实践操作: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真理含义与特点的理解,追求真理方法与途径的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意识和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如思考的深度、逻辑性等。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概念,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真理的发展过程,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在认识的过程中正确地对待谬误,认识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运用认识发展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实践中探索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的反复性。
难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回忆旧知、作出铺垫复习巩固之一------判断:( )1.“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问: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由此要让学生明确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与意义,为下面的问题作铺垫)『新课教学』综合探究一大多数时候,你还没把设计给用户看之前,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求索真理的历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 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和真理的条件性。
2、过程与方法
•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
• 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把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
•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 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绝对的
•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四、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学生是生活的体验者,他们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会形成对实践与认识的初步理解。
但他们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认识,明辨真理和谬误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这也为本节课进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对真理的探索和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有欠缺。
通过学习,学生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
学生对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理解存在疑问,对真理到底是“有用”而“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显得糊涂,所以对这个疑难问题有很强的好奇心。
“真理”这个问题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点距离,纯理论讲解学生理解有点难度,因此可借助学生已有的物理、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综合学习的环境,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嫦娥探月视频。
(二)探究一
有关月球的四种观点学说——
观点一:月亮是相当久远以前的史前人类造出来的。
观点二: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观点三:月球是一颗寂静荒凉的星球,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
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
观点四: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由于地球运动和受外星体撞击,地球飞出去一大块物质,形成现在的月球……
探究:你认为哪些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
(三)探究二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农历8月24)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
1、“嫦娥二号”为什么不在中秋节晚上发射?
2、我们今后发射卫星都定在18点59分57秒,这个想法你看怎么样?
(四)学生举例印证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五)探究三
材料一: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
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而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
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材料二:中世纪欧洲神学思想处于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推崇神学,认为上帝创造了地球、月亮等万事万物,“君权神授”。
材料三:中国古代老百姓每逢月食非常害怕,“天狗食月”一说盛行……
探究: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为什么早期人类对月球的正确认识如此匮乏?
(六)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种波浪式和螺旋式的上升。
请同学们举出相关事例。
六、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