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五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整亿数的读写及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素质教育目标:
基础知识: 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
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想教育: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成功学习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复习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具准备:数位顺序表
教学设想:
学习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子上写出这些数,7600000,4500000000,80500000,7656899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看92页的例题,先在书上对照着数位顺序表把这两个数写出来。
2、再试着写一个三十四亿五千七百万,一百三十七亿八千二百三十万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2、3题
2、昨天的课外拓展汇报所查的资料
四、小结
作业设计:
基础性: 1、想想做做1、2、3题2、昨天的课外拓展汇报所查的资料
创意性: 想想做做第6题,你知道吗?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总第课时月日【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的例7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所带来的成功和愉悦,形成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前思】: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基础上,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今后学习发挥基础作用。
例7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其中解方程留给学生。
教材还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的多样性。
练一练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练习部分进一步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先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并准备当小老师,明天在全部讲解。
2、一头蓝鲸重165吨,大约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
这头非洲象大约重多少吨?(先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3、归纳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教学过程】:前置性作业:解方程:3.8+X=5.6 X-2.6=7 14X=84 X÷42=3一、交流前置性作业:解方程:3.8+X=5.6 X-2.6=7 14X=84 X÷42=3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二、教授新课:1.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方程,我们还可以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问题出示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第一单元声音
第5课时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2.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把钢尺、固定好的皮筋、1面鼓和一些黄豆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数学(课课练)第一单元第五课时解决问题一、在○里填上“<”“>”或“=”。
2.5×0.99○2.5 8.9×1.01○8.930.275×0○30.2750.9×376○376 1.02×1.2○1.020.99×1○0.990.99×1○1[解析]:根据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比1大,积比另一个因数大;一个因数比1小,积比另一个因数小;一个因数等于1,积等于另一个因数即可求出答案。
[答案]:<;>;<;<;>;=;<。
二、用竖式计算。
6.5×0.24 150×2.30.26×0.150.54×1.35 0.46×3.52.16×3.6[解析]:根据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再根据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保留二位小数即可。
[答案]:1.56,345,0.039,0.729,1.61,7.776。
三、解答题。
1.小明家的房子面积是90平方米,用边长为0.9米的方砖铺地,100块够吗?[解析]: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方砖的面积,用房子的面积除以方砖的面积就是要求的答案。
[答案]:90÷(0.9×0.9)=90÷0.81≈112(块)112>100 答:要用112块方砖,100块不够。
2.某公司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如下:计费单位收费标准4 km及以内10元4 km以上~15 km每千米1.2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15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6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某乘客要乘出租车去50 km处的某地,如果中途不换车,应付车费多少元?[解析]:本题是一道分三段计费的实际问题,与教材上的例题(分两段计费)相比,题目提供的信息更多,分段的情况更复杂,增加了理解题意的难度。
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相同的,关键都是要理解题意,理解收费标准。
第五课时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第10页信息图及“丰收园”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学具盒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1、投影出示:口算并说出各部分名称57÷8 50÷7 64÷841÷6 72÷9 46÷92、看图填算式。
(1)9÷4= (盘)……(个)9÷2= (个)……(个)20÷3=(个)……(个)20÷6=(束)……(个)(2)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计算(3)交流计算方法二、教学:我学会了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先自己进行探索。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对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先回想学过的知识,在根据要求思考题目)(1)二年级有46个学生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车?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鼓励学生说一说)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有46人每辆车限乘8人46÷8=5(辆)……6(人)需要6辆车。
(2)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的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鼓励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鼓励学生从多具角度进行观察,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回顾,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
学习了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丰收园里的果子,你能摘到几颗?作业设计:将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板书设计:丰收园我知道生活中经常用到有余数的除法;我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人和物1. 第一课时:认识家乡的人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民族,认识家乡的名人。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家乡的物产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物产,认识家乡的特色美食。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物展示、品尝体验、小组讨论。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3. 第三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地图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认识家乡的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地考察、小组讨论。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
四、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实地考察所需的相关工具。
3. 小组讨论的问题清单。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2课时。
2. 第二单元:2课时。
3. 第三单元: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五单元:家乡的社会生活5. 第五课时:家乡的传统节日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认识家乡的民俗活动。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1. 图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节日特色。
2. 讲解家乡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
3.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节日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日手工艺品、品尝节日美食等。
6. 第六课时: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1. 图片展示家乡的发展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
Unit 1 My School第一课时: A( Let’s learn. Let’s do.)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主要单词:first floor , second floor , teachers’ office, library, playground, garden.2、听懂指示语,并按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如:Go to the garden . Water the Flower .教学重点:本课时的五个有关学校功能室和设置的单词。
教学难点:Let’s do 中有关动作单词的发音和含义。
教学方法:1、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尤其是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感知颜色与衣物名称连用的六个词组时,切忌一一呈现,而应当让学生在听过录音学习过一两个之后,自己体会并领悟到颜色与学校功能室名称连用的方法,自己说出其它几个词组,或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想象、发挥,运用学习过的颜色和学校功能室名称自行搭配,掌握这一知识点。
2、利用书中提供的情景让学生编对话、表演,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其它的情景练习、表演,或者让有能力的同学自己设置情景、编对话、进行操练和表演,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又检验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前准备:本课时的五张单词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课前练习(Review)1. -- is the cat?--It is in the kitchen.2. -- are the candies?--They are on the table.3. —Where is your pencil box?-- .A. some pens.B. It’s on the desk.二、热身(Warm-up)教师播放上册My home中的Let’s do,让学生边说边做,come on ,let’s do it。
回顾:What’s in my home? Living room,kitchen,study,bedroom,bathroom. 自然过渡到学习学校各课室的名称。
第一单元《方程》第五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1.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让学生学会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2.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方程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3.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方程的概念。
1.2提问: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2.探究新知2.1教师展示几个简单的方程,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引导学生发现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3.实践操作3.1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3.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方程解决问题。
3.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合作交流4.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4.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4.3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
6.课堂作业6.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6.2学生展示作业,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交流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正确率、解题思路、书写规范等。
3.测试成绩: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2.教学课件: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步骤、实际问题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方程的价值。
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B 3a-4 第五课时编写人:单钟辉日期:2013.3 【学习目标】1.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能使用“be+doing”和“have/has to +动词原形”两种结构及星期词汇写好电子邮件。
【重点,难点】通过阅读发现写作一篇好的电子邮件的写作技巧;灵活使用“be+doing”和“have/has to +动词原形”及星期词汇创作好的不能接受别人邀请的电子邮件。
【导学指导】温故知新1.默写下列词汇。
today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2.与同学进行时间和日期的询问和回答。
知识链接同老师学生探讨英语信件的格式与电子邮件的格式的区别以及英语信封的写法。
Dear ×××,How was your day off? ………………………………………………………………………….…………………………………………………………………………………………………………………………………………………………………………………………………….Yours,×××Dear ×××,How was your day off? …………………………………………………………………………………………………………………………………………………………………………………………….…………………………………………………………………………………………………………….Yours,×××自主学习一、阅读3a中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图表(注意:填写动词词组时使用原形)。
Sunday ThursdayMonday FridayTuesday go to the dentist SaturdayWednesday小组合作:2.翻译3a中的句子。
《我国的珍稀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国的珍稀动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动物王国》单元的第五课时。
本节课以寻找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为切入点,感受珍稀动物数量稀少,接着让学生探究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最后通过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提高学生珍惜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让学生知道每年4月8日是国家珍稀动物保护日,思考我们能为保护珍稀动物做些什么。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寻找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让学生感受到珍稀动物越来越少的危机感;探究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因,为如何制定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通过思维碰撞,全面总结如何保护珍稀动物,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了解周围的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生存现状。
本节课内容围绕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这一线索展开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珍稀动物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动物王国内的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外形特征、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动物是如何接触和感知环境的,只有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很好的生存。
但是,对不能适应周围环境、濒临灭绝的动物了解不多,如何改善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珍稀动物认识不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2.知道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3.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及生存现状。
2.能通过讨论,解释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珍稀动物的现状及保护措施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解决问题(例8例9)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2、王老师从家到学校骑车要用0.25小时,家离学
校有多远?如果改为步行,每小时5km,用0.8小
时能到学校吗?
3、一个房间长8.1m、宽5.2m。
现在要铺上边长为
0.6m的正方形地砖,100块够吗(不考虑损耗。
)
4、动公司推出如下套餐。
月租18元,100分钟内
免费,100分钟以外按0.2元/分收费。
王阿姨这个
月打了140分钟电话。
王阿姨这个月的电话费是多
少?
5、某市居民生活基本用电价格为0.4元/度。
如果
每月超过50度,超出部分按0.5元收费。
某户用电
84度,共交电费多少元?
练习分段收费问
题。
课堂小结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用估算解决问题。
2、学会了解决分段收费问题。
作业布置练习四第1、2、5、8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估算解决问题。
要判断“够”,数据要估大;
估大都够,实际一定够。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作品,音乐欢快、活泼,表达了小朋友们接冬雪和小雪花的愉快心情。
这首作品的曲式为二段体,第一乐段为独唱,第二乐段为合唱,两个乐段通过演唱形式的对比使歌曲的表现更加丰满。
第一乐段是一个比较规整的一段体,包括俩个乐句。
采用合头换尾的方式写成音城在六度之间,同音反复较多,比较易于学唱。
第二乐段的二声部合唱多以三度进行为主。
前面是变化重复的两大句。
第三句三、四小节变化模进了第一、二小节,然后接入结尾。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
这是一首旋律明快而流畅的歌曲,四二拍,大调式,三段体结构。
第一部分由4个乐句组成,表达了银色的雪花飘落下来时人们欢快的心情;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音区升高,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共4句,体现了人们对冬天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音区还原,歌词只有一句,三次重复,反复吟唱,表达了对冬天的向往和热爱。
全曲在一片期待声中结束。
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二部合唱能够做到和谐、均衡。
能够感受歌曲中合唱的魅力。
2.能主动地参与歌曲的创编及其它音乐活动。
3.培养学生坚强勇敢的性格、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能用欢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2.能主动参与到歌曲的创编活动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课本、PPT教学活动:一、导入教学1.老师这里,准备了手摇铃,我们用音乐语言来描述,师摇铃铛,身体提示,音乐的强弱。
引导复习强弱,引入中强中弱记号。
播放音乐《铃儿响叮当》学生用手摇铃参与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铃儿响叮当》,歌曲描绘了圣诞爷爷在圣诞节的晚上给孩子们派送礼物的热闹场面,欢快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雪花漫天飞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