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 教学过程【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X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指图)。
【板书】第三节西北地区一、基本概况【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说西北地区的X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指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某某自治区、某某维吾尔自治区、某某回族自治区和某某省北部。
【展示投影片】北方、南方、西北三地区的面积与人口对比表【提问】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看,本区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北方地区面积约占20%,人口约占40%;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55%。
即东部季风区的两个区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45%),而人口约占全国的95%。
——说明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
而西北地区相反,面积比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大,人口却少得多。
说明本区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较稀疏。
【提问】请同学说说:西北地区有哪些民族?【回答】西北地区以汉族为主,大致占2/3。
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他们分别聚居在某某、某某、某某。
【量算】请同学们用地图册上“中国地形图”的比例尺,量算某某呼和浩特、某某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各约558千米和3510千米)【读图】读地图册上“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看一看呼和浩特、喀什的年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两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400多毫米和50多毫米)【提问】两地降水量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差异原因是: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主要介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深入和拓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地理特征和地域差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我国的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特征、地理分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细节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直观地感受这两个地区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地理环境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2.难点: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材料。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的地理分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然后,展示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活动1:(第14页活动1)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
(1)两地年平均气温
℃左右某某: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某某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
大屏幕显示:
播放录像片:三江源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本区地势高,除影响其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是什么?(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某某的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某某的畜种——滩羊
某某的畜种——伊犁马、细毛羊青藏的畜种——牦牛、藏绵羊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
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
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
活动3:(第16页活动1)
总结差异:某某温带草场草质较好。
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
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活动4:(第16页活动2)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西北地区:去
青藏
地区:
[布置作业]填充图册、课时作业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板书
课后记。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西北地区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气候、河流等地理事物;②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③培养学生从网络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教材和网络查询等手段,自主探究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2、学情分析首先,经过三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和地理分析能力。
其次,通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所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已经具备,学习西北地区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探究。
再者,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较为感性,教学过程中,应多用直观图片进行知识的传递与讲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气候、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4、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喜欢!【教师】为什么喜欢旅游?【预设】旅游可以看美景、吃美食!【教师】我也喜欢旅游。
但是我每天都在发愁暑假去哪里呀!【追问】你们喜欢玩微信吗?【学生】喜欢。
【教师】我喜欢通过微信看朋友们去了哪里,作为参考。
有一天,我看到朋友小明的微信里发了这样一组极其美丽的照片。
【展示】胡杨林、草原、葡萄、西北美食、沙漠图片。
【提问】照片美不美?【学生】美!【教师】所以我决定暑假就去这些地方啦,但他们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动手帮我查询一下,好吗?【学生】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
【教师】可我没去过西北地区,你们去过吗?【学生】没有/有。
【教师】但我的朋友小明去过,而且他在旅途中用微信发了很多照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小明一起来游西北,做好旅行准备。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节内容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这两个地区的独特之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东部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2.难点:对西北和青藏地区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东部地区地理知识。
然后提问:“请大家猜一猜,我国哪个地区被称为‘风吹草低见牛羊’?”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图和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
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西北地区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上述问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这两个地区的特点,增强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知识。
但对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这两个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地区的特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准备案例分析材料。
3.准备好教学PPT,明确教学内容和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认识这两个地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区域比较、综合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2.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分布、环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资源状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2.设计好教学PPT,明确教学内容和环节;3.准备相关案例,便于进行案例分析;4.提前布置好课堂练习题,以便进行巩固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
2.呈现(10分钟)呈现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分析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青藏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概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知道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2.分析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3.能根据所学知识体会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高寒环境下的自然景观和农牧业。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高寒环境对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三、媒体选择和设计
本节课使用的电教媒体为幻灯片,在幻灯片中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文本、图片、音乐、视频。
文本主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知识性问题;音乐与图片整合播放,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图感悟能力,深刻领会本区的自然魅力和交通的艰险,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高寒环境对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视频主要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高寒环境下的农牧业分布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内容: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学习目标:1、读图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这两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比较,了解这两大地理单元的地理差异。
3、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区域概况、农牧业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I学生活动及备注札记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自然景观上有何差异?(引入新课)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你还记得吗? 自由发言自读课文 完成目标自由发言完成表格二、学习新课 展示目标1、自读课文P13-22,划出重难点,完成活动题。
2、思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环境各有哪些特点?梳理点拨:完成表格—比较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地理差异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位置与深居内陆,主要主体上位于青藏概况范围包括内蒙古、新、宁、甘北部高原,包括藏、青、川西部面积30%25%人口和民族4%1%自然环境特征突出特征干旱高寒主要地形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河流概况多为内流河众多河流的源头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如稀土矿产资源丰富,如钾盐农牧业生产我国主要的牧区;绿洲农业我国重要的牧区;河谷农业交通条件主要铁路:京包、包兰、兰新、北疆、南疆等。
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网,青藏铁路三、课堂演练1、读下图,完成要求:图4.3―2(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①山脉②山脉矿产地:③矿④煤矿城市:⑤⑥(2)从A到B、C,干湿状况和植被类型分别为:A:、B:、C:(3)西气东输工程是从新疆盆地的轮南气田运到我国最大的城市2. 读下图,分析回答:(1)写出图4. 3-3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课题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授课时间主备人授课班级审核人
第一阶段预学案目
标
导
航
学
习
目
标
个性修
改
教学
重点
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
难点
青藏地区“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自主预习:
在书上p14图中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界线
说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预习自测:
1
第二阶段教学案预习反馈:
分析西北地区自西向东的植被变化情况?
说说新疆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说说西北和青藏地区有哪些特色畜种?
交流展示:
说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什么差异?
(提示:从气温、降水、农业、畜牧业和地形几个方面入手)
精讲点拨:
通过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学习,试着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同(或相似
点),从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
达标测试:
1.填空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是由引起的。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以业生产为主。
(3)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低,发展了农业;西北地
区因,发展了农业。
个性修
改
第三阶段检
测案
判断题
(1)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地势无关。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属不同的区域,所以它们的地理特征差异性都很大。
(3)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教学反思。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年级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X围。
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
3.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
4.理解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5.了解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学重难点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X围。
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
3.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及城市分布。
4.理解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象?课件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西北地区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所展现的不同景象。
探究活动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X围教师:阅读课本第14页“西北地区图”,指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中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大约只占全国的4%。
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教师:从图中观察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西北地区包括某某(呼和浩特)、某某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和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的一部分。
结合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指图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发言。
探究活动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师:观察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
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教师: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侧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东侧为某某高原。
教师: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如何哪何呢?课件展示:学生: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教师: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又有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课题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西北地区)教材本课时是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一课时,介绍的是西北地区的概况,主要内分析容包括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特点、农业特点、资源特点等。
XXX学情学生已经研究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经初步学会了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本课时仍可按分析照前两课时的方法和模式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况。
知识与能力1、明确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说出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说出并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设计申明4、说出西北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过程与办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天文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糊口的影响。
教学讲授法、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办法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通读课本内容,做好导学自主学案和自主练,总结梳理本课时知识点,标筹办学生筹办记出难点问题。
课时1课时安排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出示课本13页阅读内容的唐诗,并解释诗中描情景导入述的地区及景观。
引入本节课内容:西北地区(板书)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出示图片:西北地区,组织学生说出位于西北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其行政中央。
2、出示图片:西北地区,要求学生找出与西北学糊口动设计企图朗诵唐诗找出诗中地点词语。
看图说出西北的省级省会,并汇报。
引入新课西北地区的讲述。
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了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地区接壤的国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并全班汇报,教师汇总。
找出接壤的国家。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重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备注[导入新课]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
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讲授新课]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
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